第278章 明朝的殿试
吏部尚书问王徴怎么安排,这其实倒是不着急。
“王徴这回功劳很大,滑翔机、降落伞、石油照明,以及火铳大炮的质量保证,里面有他和一批工匠的奉献,朕心里面记得清清楚楚。不过,此事我想先听一听老天官怎么想?还有王徴他本人的想法?”
周嘉谟想了一下:“王徴本人的想法,臣已经通过其他人问过,他正在积极准备今年的科举,这些天是一边捣鼓飞机,一边在认真读书。”
好家伙,不愧是明朝的读书人啊。不管是精于工匠、农业、军事还是医药,他首先还是儒家的读书人,然后才是有某一方面特长、专精于某个领域的大才。
王徴先科举中进士,然后开始从儒家内部开始新的公输家,这才是更容易被儒家士大夫们接受的局面。
王徴比徐光启更偏实操和工程力学,现在也在兵仗局当技术顾问,直接就能带动技术发展的潮流,然后引导工匠地位提升。
王徴本人全力冲刺科举的安排,应当给予支持。
周嘉谟继续道:“至于老臣的想法,考虑王徴现在还是举人身份而不是进士,可能给兵仗局内升职,或者王恭厂掌厂、京畿附近县令都算是合适。”
朱由校略微沉思,历史上晚明确实有技术发展、思想变革,但主要还是以儒家士子这个群体为基础。工匠是依附于皇家和儒家大族的,技术多是这些士子的特长,思想变革也是士子们因时局困难这个矛盾而反思出现......
如果王徴一直只是举人,给的职务确实只能是周嘉谟说的这几个,除非他能成为士大夫利益群体里的关键人物,比如崇祯时期的举人兵部尚书、士大夫走私、八大皇商代言人的陈新甲。
“好,应当全力支持王徴考进士,这次也是朕登基以来第一次会试与殿试呢。”
“陛下英明,老臣期待王徴这样的大才能有个好名次。也期待陛下能迎来您的第一批门生。”
“好,这次朕会亲自安排好殿试。”
今年是天启二年,是朱由校登基后第一次举行科举。按照常理天启年间的进士,都算是天启皇帝理论上的门生。
明代的科举时间是八月乡试、次年二月会试,也就是下个月就要举行会试。会试共有三场分别是在二月初九、十二和十五,发榜则在二月二十八日。榜上有名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这之前都不需要朱由校亲自出面,内阁与吏部、礼部已经准备多时,自会安排妥当。
但是接下来的殿试,就需要他出面了。
朱由校对吏部尚书周嘉谟道:“朕等到辽东到天津的海运恢复,就启程返回,估计二月底最迟三月初就能返回京城了,应该赶得上殿试吧?”
周嘉谟回道:“殿试原为三月初一日,从成化八年开始,殿试推迟到三月十五日举行,请陛下一定要赶上。因为科举三年一次,这是天启年第一次殿试,是三年一次的盛典,是陛下任用人才和宣传的大好时机。”
“嗯,朕就是计划赶回去殿试。考题也酝酿了许久,会比前年举京官员同考那次更深刻一些。”
周嘉谟微微错愕,天启皇帝这么说,想来这次殿试题目必然不一般。
明朝的殿试其实并不死板,殿试之题目大为治天下之道,比如万历二十六年:“问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后世人们眼中怠政的万历皇帝出的是帝王之政这样有实际意义的题目。
例如正统十三年殿试策问提到:“天下之道莫要于内治之政修,外攘之功举,修内治之政必先于爵赏刑罚,而举外攘之功必本于选将练兵”。大名鼎鼎的堡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前的殿试问的是攘外安内的讨论。
还有崇祯七年的殿试考题:“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这是讨论如何对付建奴和流寇,对付建奴要军费,可是过度征军费又会导致流寇。崇祯在上吊前十年就在殿试讨论这样切合实际的考题。
当然多数是先由内阁大臣撰拟。大臣拟策往往并非仅拟一道,而是根据时政撰拟多道,再交由皇帝选定。当大臣拟撰的策题内容并不符合皇帝心意时,皇帝会将其做修改后再行采用。
但是天启皇帝不一样啊,之前就给京城官员们都出过考题,所以殿试当然也是天启拿主意,内阁提供参考建议。
当然不光考试考题,人才的培养才是关键。
崇祯都殿试问这样的题目了,可是选拔的人才大多只能从典籍里面找礼仪来回答,很难从实际说出个一二三四,更没法实操改变税收税源问题、遏制土地兼并、明确战略中心、减少外行指挥内行。
因为科举当官者,多数都是财政和军事的外行,所以不论怎么变着花样的考试,培养方式不变也选不出太多人才。
所以,这次朱由校考试会侧重教育与实用,看起来还没崇祯的那个考题针砭时弊,但是更加侧重社会变革的需要。
再回到王徴身上,其实朱由校很看重从他身上,开启一条复兴实干,引导传统知识分子重视技术的风潮。
“对于王徴,一来回去的时候给他开始复习的条件,争取让它发挥出实力考个好名次。
另外如果没考上除了依旧作为兵仗局的顾问,朕还可以设立研究院,让他做研究院。到时候争取走一条科举与技术发明兼顾的路。”
“陛下圣明。”周嘉谟该做的事都做好了。之前他作为东林党外围,给王安、刘一璟打配合,被天启皇帝以实力“说服”,醍醐灌顶调转一百八十度以后,做的事还算比较到位。
查处涉及叛乱和贪墨的武将,地方上选拔任用实干胜过名声的官员,总体上是有能力和功劳的。
退一步讲,周嘉谟还是朱由校的老师呢。
这回人才培养、选拔的微微改变,还需要他的鼎力支持呢~
看到天启皇帝看向自己的目光非常和善和尊敬,周嘉谟却内心一颤,怎么感觉又要背锅得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