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前十三名
前十三名名单确定了。
文震孟、傅冠、陈仁锡、卢象升、汪乔年、张天麟、倪元璐、黄道周、方逢年、张国维、王铎、祁彪佳、王徵。
本来有一个陈演的人能进前十三,但是朱由校一下子就想到这家伙是崇祯朝最后那个首辅陈演。
归降李自成,然后还带头劝进,最后喜迎闯王的皮鞭和刘宗敏的夹棍,倾家荡产后被杀。
这家伙哪能让他进二甲?
嘴上一套实际一套,写着各种报国,没有国就没有家,全是阿谀奉承,朱由校大手一挥直接把陈演送去三甲了。
经过挑选把三甲中一个年龄最小的祁彪佳与陈演调换了位置,朱由校让方从哲当众读了祁彪的文章,大家一直认为他在散文上造诣很深。
朱由校清楚此人戏曲上的造诣也很高,他还是造园林的大师。
前十三人的试卷,读卷官们和天启看完后讨论一番。
傅冠:他首先用儒家理论论证了要想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不仅要饱读诗书,还要在社会实际中学习改进完善。他强调的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是死搬硬套那些在私塾、乡学中学的知识,因为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那些知识已经落伍了。
自己对他前世印象不深,但知道他是个忠臣。
陈仁锡:服从职责,说服家乡配合与接受。私塾、乡学是落后的,家乡父老的观念是陈旧的,让历史证明孰是孰非。
这人文采不错,历史上没啥名气。
历史上他与魏忠贤硬刚被处以削籍,追夺诰命。满清入关后不肯降清牺牲。
再来看卢象升,之前一直关注他,这回他的回答非常坚决对明君的决策坚决执行,充分体现了他为国驱除鞑虏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国、家、身一体。
尤其是:“古人仕学兼资,吾独忠义孝烈,君既有振兴之政策,臣必当驱驰以落实。”和一句:“功成之后合计身后评”,道出了他的选择。
他也几乎是这一批进士里最出名的人物,也是明末时代最了不起的闪光之一,当然要让他取得高得多的成就。
王徵的回答在他们之中文笔一般,引经据典相对普通,但是最有真正的思考:事物在矛盾中发展变化的,没有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就没有研究与探索。相悖与分歧,完全是守旧与革新的矛盾。
其他几人也有回答非常精彩的,比如倪元璐。
倪元璐表示坚决接受职责的同时,引道家乡父老乡亲和私塾、乡学改变观念,增加私塾、乡学新学科,改变家乡教学落后的局面。
他前世也是政绩不菲。书法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李自成进京时自缢殉国。
名声很大的黄道周倒是没有太出众,他的工书善画,诗文、隶草皆自成一家。
内容是报家更报国,精通理学但是不反对改革。地方上的家族虽然未必理解和能够懂得政策的必要,却也支持修正齐家治国平天下。
还有朝廷秉承正义、扬善除恶,则地方虽然可能一时不理解,但一定能说服和参悟,需要花费时间和耐心。
虽然略微有点空,但是真的是他能做到的。
属于个人品质突出,但是人们不熟悉他的优点时,不好引导他时,很容易让他的执拗造成一些麻烦。
其他人相对没那么出众,比如
汪乔年:文章倒是气贯长虹,处处流露出为国奋战的英雄气概,还用以十六字给出了他的答案:“建奴未灭,国民难安,辽东未定,谈何小家?”但是有一点点偏题。
朱由校倒是知道他,他打不过李自成,但是挖了李自成祖坟,以两千兵拒李自成几十万大军,战败自杀未遂,被李自成五牛分尸。对于朝廷是刚硬的忠臣。
张国维: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忠孝不能两全,职责在身,为国驱使。
祁彪佳:文章一气呵成,形散神聚、意境深邃、语言优美凝练。淋漓尽致地将真实的爱国热情情感抒发在试卷上,传达出了不计家庭与个人得失,为国出力的意愿。首推他硬朗的骨气。
王铎:善于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跟随钱谦益投降清朝,满清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太子少保。
然后,所有人中最优秀的作答是文震孟。
这位科举钉子户。历史上这次一举夺魁,成为明代第八十二位状元。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经过前九次的历练,第十次终于成为最为杰出的一个。
这次他引用先贤孟子: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里这句话的全文是:儒者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茍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而文震孟只择取“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两句,巧妙地阐述其志:只要对国家有利,不在乎自己的得失。
朱由校马上想到了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又想到文震孟的先祖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气势磅礴,情调高亢,激励了后世众多为理想而奋斗的仁人志士。
朱由校赞曰:“文震孟不仅貌似其先祖文天祥,意志品质也有一比啊!”
第二天,殿前问答的名单公布。
文震孟、傅冠、陈仁锡、卢象升、汪乔年、张天麟、倪元璐、黄道周、方逢年、张国维、王铎、祁彪佳、王徵。
召集他们三月十七日入宫,殿前问答决定最终名次。
文震孟感慨万千,他万历二十二年考中举人。
那时候少年得志,经常对着铜镜窥视自己那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炯炯有神的面容。
族人都说自己与先祖文信公文天祥酷似,自己也从祠堂多次与先祖的画像对照,确实十分相似。
自己一定要尽早考上状元,创立先祖文信公的伟业,可是他在来年的会试中却落第了。此后他又连续考了八次,始终不及弟,更别说状元了。
这回殿前问答,自己肚子里有内容能回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