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九边最弱点是哪个

 “末将请求从我部开始。”

  “川军希望参与选拔、建设巨子制度!”

  “三边精锐早就希望响应陛下了!”

  祖大寿、童仲揆、尤世禄纷纷站出来,请求从自己所属兵马开始效仿御马监和京军一样改革。其他武将也纷纷表态,都愿意按照天启皇帝的方式革新兵马。

  武将们可不傻,知道当今天启皇帝对武将和战功很看重,这个时候跟着表决心,以后一定能立功被重用。

  贺世贤就是一个榜样,他虽然家丁以后不是自己的了,但是成为天子身边的将领。家丁说实话是大伙为了保命和立战功才搞家丁制度,如果都像御马监、京军那样强大,何须费那么大劲搞家丁。

  朱由校看到武将们都很积极,却没立刻点哪个人,而是反而开口问道:“诸位将军,你们以为九边精锐,现在哪一支稍弱?哪一支最需要立刻革新呢?”

  这......

  绝对是得罪人的问题。

  但是天启这么问了,前面也说过不要让大家怕得罪人,那就实话实说......

  “末将以为甘肃镇偏远,相对来说最穷,暂时最弱。”

  “辽镇可能最弱......毕竟之前有抚顺关、萨尔浒两次较大失利。”

  朱由校摇了摇头,示意他们说得并不是自己所想,但是给他们友善的眼神,示意大伙说错也无妨。

  “末将以为是蓟镇。”

  这话说出以后,朱由校立刻看向说的那个人,乃是辽阳副总兵、辽军武靖营的统帅姜弼。

  “姜副将说对了!当年九边天下第一的蓟镇,是现在九边最有隐患,相对最弱的。”

  众人有点诧异,蓟镇可是京城的大门啊。就算萨尔浒损失了一批蓟镇精锐,可能比辽镇还弱?比贫穷的甘肃镇要弱?

  “你说说原因。”

  姜弼禀告道:“臣出身榆林将门,年少时都在三边任职,后来调到蓟镇任协守,然后升职为援辽副将,对九边这几个地方有亲自感觉,所以说蓟镇相对最弱。”

  因为辽东战事告急,以及熊廷弼、黄嘉善的一再坚持,全国精锐往蓟辽集结,所以有各地将领聚集在此,来的多是认知经验丰富的将领。

 

 姜弼就是其中之一。

  “继续讲。”朱由校想看看姜弼,以及大明的这些武将们,能不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姜弼则镇定地娓娓道来:“末将对于西北三边自幼耳濡目染,知道三边与甘肃等镇虽然稍穷,但是兵源较多且比较吃苦耐劳,还有一批优秀骑兵。辽镇目前只是军心不稳,对敌人有畏惧心理,绝非不能战。”

  这话辽军贺世贤、祖大寿等将专门听进去了,其实他们也是这么想的。真要是拼命谁怕建奴啊,就是怕拼命白白死了,还被朝廷言官给弹劾。

  朱由校点了点头,这次光靠御马监、京军两大兵团和川军,人生地不熟打不过建奴的,辽镇发挥得不错,才让敌人主力投鼠忌器,没法更大规模动员部众和老弱造成局部人海优势。

  “那蓟镇呢?姜副将怎么看?”

  “蓟镇......目前战备不佳,军心更不强。”

  姜弼实话实说了。

  朱由校内心其实很沉重,当年戚继光带着戚家军入蓟,使之成为天下第一。可如今最不能打的就是蓟镇。

  日后己巳之变,皇太极带着满蒙大军第一次入关,就是在蓟镇轻而易举地打开口子,如入无人之境一般。

  能稍微打一打的都是赵率教、满贵的辽镇、宣大军以及少数勤王军,还有袁崇焕、祖大寿、马世龙等与建奴野战互有胜败。

  偏偏蓟镇一点能打的都没有,比辽镇、宣大都有肉眼可见的巨大差距。

  朱由校忽然脸色一冷:“蓟辽总督文球,听说练蓟镇兵已经有三年了,一时间在文官中有‘蓟镇长城’的名声。看来根本不能振兴蓟镇......”

  姜弼立刻说道:“蓟镇之凋敝,非文球总督一人可以扭转,之前已经疏忽太久了。”

  “嗯,文球要是干得太差,朕也不会登基一年多还让他继续干的。不过你们也别担心,偶尔批评一下文官,朕不会不调查就惩治谁,更不会因此放任互相攻讦。”

  “陛下圣明!”熊廷弼和武将们一起称颂,这是他们最担心的事之一。武将轻易不敢说话和做事。

  朱由校说道:“蓟镇接下来会由蓟辽总督监管,朕的驻扎兵团会挺进蓟镇长城内外,开始屯垦与战备。蓟镇稳固,辽镇才能踏实。

  更重要的是,不分御马监、京军、九边还是各地兵马,以后不能过于封闭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要熟悉不同的防区,不同军镇的兵马加强协同作战的训练。”

  大明一万人以下能跟建奴有来有回,而上万人对上万人就打不过,几万人对几万人都是惨败。

  这就是各军镇平时自己训练,互相之间合作、协同较少,所以聚在一起更打不过八旗了。

  这次是自己亲自坐镇,张铨、戚金两人一直指挥,以后自己不在一线,也没有张铨和戚金或者熊廷弼,难道又回到之前单打独斗?像杨镐那样无法协调好各部就完蛋了。

  “改革将从蓟镇、辽镇开始,循序渐进开始,其他各镇可派人参观交流,但不急于一刀切那样贯彻。因为一刀切往往效果很差,变革可不是一刀切能做到的。”

  朱由校亲自部署,军机处负责具体事务,京军驻扎兵团起到带头作用,地方兵马官员跟进学习。

  朱由校对诸将说道:“你们刚才都很积极,但别太着急,这次可以派出军中骨干,你们每个都派十人左右,到蓟镇跟着观摩、学习、交流,后面到你们的时候,朕自然会安排,你们的骨干也能迅速响应。”

  “遵旨!”

  众人听了天启循序渐进的计划,大伙都觉得靠谱,派人去学习也比直接贯彻压力小很多。

  朱由校又看向熊廷弼、张铨等人。

  “武将的封赏和兵马变革说完了,到你们几位的升职和任用啦。朕可是早就想给你们提升地位了。”

  熊廷弼、张铨心中有些欣喜,也有些惶恐,但更多的是感激之情,看向天启皇帝的目光愈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