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章 山海为证续新篇,同心共筑向未来
第一千七百三十六章: 山海为证续新篇,同心共筑向未来
“李总,苏总监带着赞方的姆万扎部长过来了!”园区技术员小张快步跑来,手里攥着一份刚打印好的作物生长报告,“咱们培育的抗旱玉米新品种,亩产比当地传统品种高了三成,姆万扎部长特意来看看!”
李渊直起身,顺着小张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苏瑶正陪着一位穿深色西装的非洲官员走来。她今天穿了件浅灰色职业套装,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低声和姆万扎部长交流着什么。看到李渊,她眼中闪过一丝笑意,抬手示意他过去。
“姆万扎部长,这位就是我们示范园的技术总负责人李渊,也是最早来赞比亚搭建合作框架的核心成员。”苏瑶的介绍清晰而流畅,汉语与英语切换自如,“十年前我们刚来时,这里还是片荒地,是李总带着团队手把手教当地农户育苗、施肥,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姆万扎部长握住李渊的手,掌心的温度带着非洲人特有的热情:“李先生,我早就听过你的名字!我家乡的村子去年种了你们的杂交水稻,收获时村民们都说是‘来自中国的魔法种子’!今天我来,除了看玉米,还有个请求——赞比亚南部的卡富埃地区遭遇了旱灾,想请你们派技术团队去指导灌溉,帮助村民保住庄稼。/鑫_纨. ¨ ¢神!颤. ^吾·错·内!容/”
李渊点头时,目光落在远处田间劳作的身影上——几个皮肤黝黑的非洲青年正跟着中国技术员学习操作无人机植保,他们腰间挂着的水壶上,印着中赞两国国旗交织的图案。“部长放心,我们明天就组建突击队去卡富埃。”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地图,展开后指着卡富埃河沿岸的标记,“我们之前勘测过,那里有地下水脉,只要搭建临时滴灌系统,再配合耐旱种子,就能减少损失。”
苏瑶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国内的农机企业,他们会紧急调配一批便携式灌溉设备过来,预计三天后就能到卢萨卡。另外,我们在当地的培训学校也会同步开设抗旱技术课程,让更多农户掌握自救方法。”
姆万扎部长看着两人默契的配合,忍不住感叹:“中赞合作不是一句空话,是你们用汗水一点点干出来的!十年前我第一次去中国,看到你们的农田里全是现代化设备,当时就想,要是赞比亚也能这样就好了。现在我知道,只要我们携手,没有办不成的事。”
中午的阳光渐渐炽热,几人走进园区的简易办公室。苏瑶刚打开电脑,屏幕上就弹出视频通话请求,备注是“家里的小调皮”。她笑着点了接听,画面里立刻出现两个虎头虎脑的孩子——男孩李阳刚上小学四年级,手里举着一张满分的数学试卷,女孩李悦则抱着一个毛绒狮子,凑到镜头前喊:“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和哥哥种的向日葵开花了!”
李渊凑到屏幕前,声音放柔了许多:“阳阳真棒,等爸爸回去给你带非洲的长颈鹿玩偶。~o÷完?/本e神dt?站|u? ÷}更~§?新,|!最??_全ˉ÷悦悦乖,妈妈下周要去卡富埃出差,等忙完这阵子,就和爸爸一起回家看你们。”
“爸爸,你上次说非洲的小朋友没有足够的水浇庄稼,我们学校组织捐款,我把压岁钱都捐出去了!”李阳举着一个红色的捐款信封,骄傲地说,“老师说,这叫‘跨越山海的帮助’,就像你们帮助非洲的叔叔阿姨一样。”
苏瑶眼眶微热,伸手擦了擦眼角:“阳阳长大了,知道心疼别人了。悦悦,你要不要给妈妈说说向日葵开了几朵花呀?”
视频通话在孩子们的笑声中结束,苏瑶关掉电脑,发现李渊正望着窗外的棕榈林出神。“又在想刚来时的事?”她递过去一杯凉白开,“我昨天整理旧照片,看到咱们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搭帐篷的照片,当时你还说,要让这里的每一寸荒地都长出庄稼。”
李渊接过水杯,指尖触到杯壁的凉意,思绪回到十年前。那时他刚从部队转业,放弃了国内安稳的工作,跟着苏瑶来到赞比亚。第一晚就遇到了暴雨,帐篷漏得满地是水,他们抱着设备在雨中守了一夜,生怕刚运来的种子受潮。第二天清晨,当地村民姆贝韦带着家人送来热腾腾的玉米糊,还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你们是来帮我们的,我们不能让你们受苦。”
“昨天遇到姆贝韦了,他现在是园区的农户代表,家里盖了新房,还买了拖拉
机。”李渊的声音带着笑意,“他说他儿子明年要去中国留学,学农业技术,回来帮更多人。你看,这就是我们做的事——不仅是种庄稼,更是传技术、育人才,让友谊和希望一起生长。”
下午,李渊带着技术团队去卡富埃的勘测路线。车子行驶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沿途能看到不少干涸的农田,玉米秆枯黄地倒在地里,几个老人蹲在田埂上,望着天空叹气。看到这一幕,年轻技术员小王忍不住红了眼眶:“李总,咱们一定要快点帮他们,不然今年的收成就没了。”
李渊拍拍他的肩膀:“别着急,我们带了足够的种子和设备,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一定能渡过难关。你还记得我们培训时说的吗?农业技术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心——只要我们把真心交出去,当地村民就会和我们一起干。”
抵达卡富埃河沿岸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李渊和团队立刻开始勘测地下水脉,苏瑶则去附近的村子拜访村长。当她说明来意时,村长立刻召集了村民,不少人主动提出要帮忙搭建滴灌系统,连老人和孩子都提着水桶过来帮忙。
“中国朋友帮我们种出了好庄稼,现在我们遇到困难,他们又来帮我们,我们不能偷懒!”一位叫卡玛的中年妇女一边挖沟,一边用当地语言喊道,周围的村民纷纷附和,工地上很快响起了整齐的号子声。
夜幕降临时,临时滴灌系统的第一根管道铺设完成。当清水顺着管道流进干涸的农田,滋润着干裂的土壤时,村民们欢呼起来,围着李渊和苏瑶跳起了传统的丰收舞。火光映着大家的笑脸,不同肤色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语言不通,却能从彼此的眼神里读懂真诚与感激。
李渊望着眼前的场景,想起出发前李阳在视频里说的“跨越山海的帮助”,突然明白,他们在非洲坚守的十年,不仅是在培育庄稼,更是在培育友谊。那些流过的汗水、克服的困难,都化作了连接中赞人民的纽带,让“携手并进”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土地里、记在人心间的真实故事。
苏瑶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块当地的玉米饼:“在想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在想我们的孩子,”李渊咬了一口玉米饼,味道虽简单,却带着温暖的烟火气,“等他们长大了,我要带他们来非洲看看,让他们知道,这世界上有一种友谊,能跨越山海,有一种事业,能用汗水和真诚浇灌,永远不会停止。”
苏瑶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星空:“姆万扎部长说,明年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要扩大规模,还要建农产品加工厂,让当地的庄稼能卖出更好的价钱。到时候,我们的孩子来这里,就能看到更多的农田长出庄稼,更多的村民过上好日子。”
夜风拂过,带来了泥土的清香和村民们的歌声。李渊和苏瑶并肩站在田埂上,看着清水在农田里流淌,看着远处的灯光逐渐连成一片。他们知道,这条坚守的路还很长,但只要中赞人民携手并进,用真诚与汗水浇灌友谊,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就像那片刚被滋润的农田,只要有阳光、有清水、有真心,就会孕育出无限的希望,让跨越山海的友谊永远鲜活,让共同奋斗的事业永远蓬勃,在非洲的土地上,续写属于中赞人民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