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归回阳光灿烂的时光

第1737章 雨润青苗连山海,情牵家国共前行

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雨润青苗连山海,情牵家国共前行

赞比亚的雨季总来得猝不及防,清晨还晴朗的天,转眼就被厚重的云层覆盖,豆大的雨点砸在“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玻璃温室顶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完+本`神?站? +更¨新~最~快+李渊站在温室中央,手里拿着测土仪,正仔细记录着土壤湿度数据——再过半个月,培育的抗旱玉米就要移栽到田间,这场及时雨虽解了旱情,却也得提防土壤积水影响根系生长。

“李总,苏总监从卢萨卡回来了,还带了个好消息!”技术员小张顶着雨跑进来,雨衣上的水珠顺着衣角滴落,在地面晕开一小片湿痕,“国内的农机企业把咱们订的便携式收割机送来了,还派了工程师过来调试,说是能帮咱们赶上秋收!”

李渊放下测土仪,眼中闪过一丝欣喜。去年秋收时,示范园的玉米成熟后,全靠当地村民手工收割,效率低还容易浪费。他和苏瑶多次联系国内企业,终于敲定了这批收割机,如今设备提前送达,无疑给即将到来的丰收加了层保障。“走,去看看!”他抓起搭在椅背上的工装外套,快步跟着小张向外走。

温室门口,苏瑶正和一位穿蓝色工装的中年男人交谈,对方手里拿着一本设备说明书,时不时指着停在不远处的三台收割机比划着。看到李渊过来,苏瑶笑着招手:“李渊,这位是国内农机厂的王工程师,专门来帮咱们调试设备的。”

王工程师握住李渊的手,力道沉稳:“李总,久仰大名!之前在厂里就听说你在赞比亚扎根十年,把荒地改成了示范园,今天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他指了指身后的收割机,“这批设备针对非洲的土壤情况做了改良,操作简单,当地村民学上一两天就能上手。”

李渊点点头,目光落在收割机侧面印着的“中赞合作”字样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6/#~1%看=)?书ad+网=|| #}更\新-^最?·快-(?十年前,他刚从部队转业来赞比亚时,示范园连台像样的农机都没有,播种、施肥全靠人力;如今不仅有了现代化温室,连收割设备都能实现“量身定制”,这背后是两国企业的通力协作,更是中赞友谊一步步深化的见证。

“王工,辛苦你跑这一趟。”苏瑶递过去一瓶矿泉水,“咱们先去办公室坐坐,我把这半年的作物生长数据给你,看看收割机还需要做哪些调整。”

几人刚走进办公室,桌上的卫星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着“国内家里”的备注。苏瑶快步接起,电话那头立刻传来李阳兴奋的声音:“妈妈!我和妹妹在学校的‘国际文化日’活动上拿了一等奖!我们做的非洲主题手抄报,老师说画得特别好,还让我们给全班同学讲你们在非洲的故事呢!”

“阳阳真棒!”苏瑶的声音瞬间柔和下来,眼角弯起笑意,“那你给同学们讲了妈妈和爸爸种玉米的事吗?”

“讲了!我还说非洲的小朋友现在能吃到很多玉米,都是爸爸妈妈和中国叔叔阿姨一起种的!”李阳的声音带着孩子气的骄傲,“妹妹还把你寄回来的非洲小木雕送给了老师,说这是中赞友谊的礼物!”

一旁的李渊凑过来,对着电话轻声说:“阳阳,爸爸和妈妈很快就能回家了,到时候给你和妹妹带非洲的斑马玩偶,好不好?”

“好!”电话那头传来李悦清脆的声音,“爸爸,我还要听你讲和非洲叔叔一起修灌溉渠的故事,上次你还没讲完呢!”

李渊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平时陪他们太少了,也就打电话的时候能多跟他们说说话。对了,王工,咱们的收割机调试好后,能不能让当地村民也来学学?我想趁着秋收前,办个农机培训班,让大家都能掌握新技术。”

王工程师立刻点头:“没问题!我这次还带了设备操作手册的双语版本,就是为了方便当地村民学习。咱们可以把培训班设在示范园的培训学校,我来负责讲课,你们派技术员帮忙翻译,保证大家都能学会。”

接下来的一周,示范园里热闹非凡。白天,王工程师带着当地村民和中国技术员一起调试收割机,从操作流程到日常维护,手把手耐心讲解;晚上,培训学校的教室里灯火通明,村民们拿着双语手册,围着中国技术员提问,时不时还会分享自家种地的经验,教室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当地村民姆贝韦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他之前种了半辈子地,全靠人力,第一次见到能自动收割玉米的机器,眼里满是好奇。“李总,有了这机器,咱们秋收再也不用熬夜了!”姆贝韦拿着操作手册,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我要把学会的技术教给村里的人,让大家都能用上好设备!”

李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姆贝韦,这就是我们办培训班的目的。技术不是用来藏着的,是用来分享的,只有大家都掌握了新技术,才能种出更多的粮食,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天下午,雨终于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在田间的积水里映出细碎的光斑。李渊和苏瑶带着王工程师去查看即将移栽的玉米苗,刚走到温室门口,就看到几个当地孩子蹲在温室旁的空地上,用树枝在泥土上画着什么。

走近一看,孩子们画的竟是收割机和灌溉渠,旁边还画着两个黄皮肤的人,手里拿着种子。看到李渊他们过来,孩子们有些害羞地站起来,其中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递过来一朵刚摘的野花,用当地语言说:“谢谢中国朋友,给我们带来好种子、好机器。”

苏瑶接过野花,蹲下身,温柔地摸了摸小女孩的头:“不用谢,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她从口袋里掏出两颗水果糖,递给小女孩和她身边的同伴,“这是中国的糖,很甜,你们尝尝。”

孩子们接过糖,开心地跑开了,嘴里还哼着当地的童谣。王工程师看着这一幕,忍不住感叹:“李总,苏总监,你们在这儿不仅是做农业项目,更是在做人心的工作啊。这些孩子现在记住了中国朋友的好,将来就是中赞友谊的小使者。”

李渊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心中颇有感触:“我们刚来时,很多村民对我们还很陌生,甚至有些抵触。后来我们帮他们修灌溉渠、教他们种杂交水稻,慢慢的,大家才把我们当成一家人。现在看到这些孩子,就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转眼到了玉米移栽的日子,示范园里一片繁忙景象。中国技术员和当地村民分成几组,有的负责起苗,有的负责移栽,有的则在田间铺设滴灌带。李渊和苏瑶也加入了移栽队伍,手里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将玉米苗种进土里,动作熟练得不像个技术总负责人。

“李总,你这手艺,比咱们村里的老把式还厉害!”一位当地村民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很快就种好了一排玉米苗。

李渊擦了擦额头的汗:“我在部队时,每年都要参加农忙,这点手艺不算什么。再说,种地讲究的是用心,只要你把苗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就会给你好收成。”

夕阳西下时,两百亩玉米苗全部移栽完毕。站在田埂上望去,整齐的玉米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晃,滴灌带顺着田垄延伸,像一条条银色的丝带,将中国技术与非洲土地紧紧连接在一起。当地村民们围着李渊和苏瑶,唱起了传统的丰收歌谣,歌声里满是对未来的期盼。

回到办公室,苏瑶打开电脑,调出李阳和李悦发来的视频。视频里,李阳正拿着水彩笔,在画纸上画着一片金色的玉米地,旁边写着“中赞友谊,丰收共赢”;李悦则拿着一个用彩纸做的玉米模型,兴奋地展示给镜头看。

“爸爸,妈妈,你们看我画的玉米地,是不是和你们示范园里的一样?”李阳举着画纸,凑到镜头前,“老师说,等你们回来,要把这幅画送给你们,作为中赞合作的纪念!”

苏瑶眼眶微热,擦了擦眼角的泪水:“阳阳画得真好,妈妈一定会好好收藏。悦悦的玉米模型也很可爱,等妈妈回家,就把它放在书桌上。”

挂了视频,李渊走到苏瑶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再过两个月,玉米就要丰收了,到时候咱们就能回家看看孩子了。”

苏瑶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玉米田上:“等秋收结束,咱们还要帮当地村民建农产品加工厂,让他们的玉米能卖个好价钱。以后,就算咱们不在这儿了,示范园也能继续运转,中赞友谊也能一直传承下去。”

夜色渐深,示范园里的灯光陆续亮起,照亮了田间的玉米苗,也照亮了中赞人民携手前行的道路。李渊和苏瑶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这条跨越山海的合作之路,或许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两国人民同心协力,用真诚与汗水浇灌友谊,就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就像田间的玉米苗,只要有阳光雨露的滋养,有人们的精心呵护,就会茁壮成长,最终结出饱满的果实,见证着中赞友谊的深厚,也见证着两国人民共同奋斗、共筑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