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8章 金穗满田承厚谊,家国情深向新程
第一千七百三十八章 :金穗满田承厚谊,家国情深向新程
赞比亚的旱季来得干脆,连日的晴朗让“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玉米田泛着耀眼的金黄,沉甸甸的穗子压弯了秸秆,风一吹,整片田野都荡着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哼着丰收的歌。墈书君 追罪歆章劫李渊站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刚摘下的玉米,玉米粒饱满得能挤出浆来,他低头闻了闻,阳光晒过的谷物香气,比任何勋章都让他心安。
“李总!王工程师调试完最后一台收割机了,咱们明天就能开始收割!”技术员小张骑着电动三轮车过来,车斗里装着刚打印好的收割排班表,纸张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姆贝韦大叔带着村里的二十个村民已经在培训学校等着了,说要再跟王工确认下操作细节,生怕明天出岔子。”
李渊拍了拍手上的玉米须,顺着田埂往培训学校走。脚下的土是松软的,踩上去能感受到土地的温热——这是他和苏瑶扎根赞比亚的第十一个年头,从最初的荒草丛生,到如今的金穗满田,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藏着他们和中赞团队的汗水。
培训学校的教室里,王工程师正拿着收割机的操作模型,给村民们演示如何调整割台高度。姆贝韦坐在第一排,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当地文字,时不时举手提问,连额头上的皱纹里都透着认真。看到李渊进来,他立刻站起身,黝黑的脸上满是笑容:“李总,我们都学会了!明天保证能把玉米收得又快又好,不浪费一粒粮食!”
“别急,咱们再模拟一遍流程。”李渊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指着排班表上的分组,“明天分五组,每组一台收割机,两个中国技术员带三个当地村民,收割完的玉米直接运到烘干房,可别让露水打湿了。”他顿了顿,看向王工程师,“王工,麻烦你明天盯着点设备运行,要是有故障,咱们得及时处理,别耽误了秋收。”
王工程师点头应下,手里的模型转了个圈:“放心,这批设备经过改良,适应力强得很。再说,我还带了备用零件,就算出点小问题,也能马上修好。”
当晚,示范园的食堂里格外热闹。o三?叶{′屋^u !首¤发·苏瑶带着厨房的师傅们杀了一头当地村民送来的山羊,炖了满满一大锅羊肉汤,还蒸了刚收获的新玉米。大家围着长桌坐在一起,中国技术员和当地村民用夹杂着英语、汉语和当地语言的混合话聊天,汤锅里的热气裹着笑声,在灯光下氤氲出温暖的模样。
“李总,苏总监,明年我想把家里的十亩地都改成你们的杂交玉米!”村民卡玛喝了口羊肉汤,脸上泛着红光,“去年种了三亩,收的玉米比以前多了两倍,不仅够家里吃,还卖了不少钱,我儿子的学费都有着落了!”
苏瑶笑着给她添了勺汤:“没问题,等秋收结束,我们就派技术员去你家勘测土地,再给你送种子。明年咱们示范园还要扩大种植面积,到时候需要更多村民加入,大家一起赚钱,一起过好日子。”
李渊看着眼前的场景,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在姆贝韦家喝玉米糊的日子。那时村民们对杂交种子和新技术充满怀疑,连让他们试种都要做很久的思想工作。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找上门来,想要跟着他们种庄稼、学技术——这比任何数据都更能说明,中赞合作的种子,已经在这片土地上扎了根、开了花。
深夜,李渊和苏瑶回到宿舍,刚洗漱完,卫星电话就响了。屏幕上跳出“阳阳悦悦”的备注,苏瑶立刻接起,画面里,李阳和李悦穿着睡衣,趴在书桌前,面前摆着一张画满图案的纸。
“爸爸妈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李阳举着纸凑到镜头前,纸上画着一座小房子,房子周围种满了玉米,旁边还画着两个黄皮肤和两个黑皮肤的小人手拉手,“我和妹妹参加了学校的‘国际友谊绘画比赛’,这幅《我们的玉米田》拿了一等奖!老师说,要把我们的画送到市里的展览馆展出呢!”
李悦也抢着说:“妈妈,我在画里还写了‘中赞友谊’四个字,是哥哥教我写的!等你们回来,我要把奖状给你们看!”
苏瑶的眼眶瞬间红了,她抬手擦了擦眼角,声音带着哽咽:“阳阳、悦悦真棒!爸爸妈妈为你们骄傲!等秋收结束,我们就回家,到时候带你们去游乐园,还带你们吃最喜欢的糖醋排骨。,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
李渊凑到镜头前,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既温暖又愧疚。这些年,他和苏瑶在非洲忙着示范园的事,陪孩子的时间少得可怜,孩子的成长点滴,大多是通过视频电话得知。可孩子们从未抱怨过,反而把他们在非洲的工作当成骄傲,还主动向同学宣传中赞友谊——这份理解,比任何支持都更让他有力量。
挂了电话,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等这次秋收结束,咱们回家多待几天吧,陪陪孩子,也看看爸妈。”
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
传来她掌心的温度:“好,咱们把示范园的后续工作安排好,就回家。对了,国内的农业大学联系我了,说想来咱们示范园考察,还想和赞比亚的农业学校合作办学,培养更多农业技术人才。等他们来了,咱们可以好好聊聊合作细节,让中赞农业合作的路走得更宽。”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示范园的玉米田里就响起了收割机的轰鸣声。五台收割机在田埂间穿梭,金色的玉米秆被整齐地切断,玉米粒顺着传送带进入车斗,留下的秸秆则被粉碎还田,既环保又能肥沃土壤。李渊骑着摩托车,在田间来回巡查,时不时停下来,帮村民调整收割机的参数;苏瑶则在烘干房门口,指挥工人将刚收割的玉米运进烘干房,生怕玉米受潮发霉。
姆贝韦驾驶着一台收割机,动作熟练得不像个新手。他握着方向盘,看着眼前的玉米田一点点变成收割后的土地,脸上满是自豪。去年,他还是个连拖拉机都不会开的普通农民;如今,他不仅学会了操作现代化收割机,还能给其他村民做指导——这一切,都是中国朋友带来的改变。
中午,太阳升到头顶,气温渐渐升高。苏瑶提着装满水的水桶,给田间的工人和村民送水。她走到姆贝韦身边,递给他一瓶水:“姆贝韦大叔,歇会儿再干吧,别中暑了。”
姆贝韦接过水,喝了一口,笑着说:“不辛苦!看到这么多玉米,我心里高兴!以前,我们种玉米靠天吃饭,收多收少全看运气;现在,有中国朋友教我们技术,还有这么好的机器,咱们再也不用怕饿肚子了!”他指了指远处的村庄,“等秋收结束,我要请你们去我家吃饭,让我老婆做最拿手的玉米饼和炖肉!”
苏瑶笑着答应下来,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些年他们在非洲的付出,不仅换来了丰收的粮食,更换来了当地村民的真心。这种跨越山海的友谊,比任何成就都更珍贵。
傍晚,第一批收割的玉米顺利进入烘干房。李渊和苏瑶站在烘干房外,看着显示屏上的温度和湿度数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王工程师走过来,拍了拍李渊的肩膀:“李总,今天收获不错,预计三天就能完成全部收割,比计划提前了两天。”
李渊点点头,望向远处的玉米田。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田野上,给玉米穗镀上了一层金边。村民们和中国技术员坐在田埂上,一边吃着干粮,一边聊着天,笑声在田野里回荡。
“王工,这次多亏了你和厂里的支持。”李渊说,“等秋收结束,我想写封信给你们厂,好好表扬一下你们的团队。”
王工程师摆摆手:“李总,你太客气了。我们只是做了分内的事,真正辛苦的是你们,在非洲扎根这么多年,为中赞农业合作付出了这么多。说实话,这次来赞比亚,看到你们的示范园,看到当地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授人以渔’,什么叫‘中赞友谊’。”
接下来的三天,示范园的秋收工作顺利推进。到了第四天下午,最后一台收割机完成了收割任务,所有的玉米都被运进了烘干房。站在田埂上望去,原本金黄的玉米田变成了整齐的耕地,空气中还残留着谷物的香气。
秋收结束的当天晚上,示范园举办了一场丰收晚会。村民们带来了当地的传统乐器,中国技术员则拿出了从国内带来的吉他,大家围着篝火,又唱又跳。姆贝韦带着几个村民,给李渊和苏瑶献上了当地最珍贵的“卡鲁鲁”(一种用珠子串成的项链),这是当地用来感谢最尊贵客人的礼物。
“李总,苏总监,谢谢你们!”姆贝韦捧着项链,眼神真诚,“是你们让我们学会了种庄稼的新技术,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你们是我们赞比亚人民最好的朋友,这份友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李渊接过项链,戴在脖子上,感觉沉甸甸的——这不是普通的项链,而是当地村民的心意,是中赞友谊的见证。他举起手中的酒杯,对着大家说:“谢谢大家!示范园的丰收,不是我和苏瑶两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中赞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未来,我们还要一起种更多的庄稼,建更多的工厂,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我相信,只要我们同心协力,中赞友谊一定会像这片土地上的玉米一样,年年丰收,永远常青!”
晚会一直持续到深夜,篝火的光芒映着每个人的笑脸,不同肤色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不同语言的歌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跨越山海的友谊之歌。
回到宿舍,苏瑶看着李渊脖子上的“卡鲁鲁”,笑着说:“这可是份珍贵的礼物,回去后一定要好好收藏。”
李渊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翻开后,里面夹着这些年他们在非洲的照片:有第一次搭建帐篷的场景,有和村民一起播种的画面,还有孩子们在玉米田边玩耍的笑脸。他把“卡鲁鲁”放在笔记本里,轻声说:“等阳阳和悦悦长大了,我要把这个笔记本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在非洲,和当地的朋友一起,做
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苏瑶靠在他身边,看着笔记本里的照片,眼眶微热:“是啊,等他们长大了,我要带他们来赞比亚,看看这片他们经常在画里描绘的玉米田,看看爸爸妈妈的朋友们。”
夜色渐深,示范园里的篝火渐渐熄灭,但人们心中的热情却丝毫未减。李渊和苏瑶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中赞农业合作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但只要两国人民同心协力,用真诚与汗水浇灌友谊,就一定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玉米,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生生不息,见证着中赞友谊的深厚,也见证着两国人民共同奋斗、共筑未来的美好愿景。而他们,也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在非洲的土地上扎根,用自己的行动,续写着跨越山海的友谊篇章,也为孩子们,为下一代,留下一份最珍贵的家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