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王归回阳光灿烂的时光

第1739章 归乡暖意融山海,携手新程续华章

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归乡暖意融山海,携手新程续华章

赞比亚的晨光还没完全穿透云层,李渊和苏瑶已站在卢萨卡国际机场的候机厅里。,如!文*网, /已/发.布^最!新\章_节^苏瑶手里攥着登机牌,指尖反复摩挲着机票上“卢萨卡—北京”的字样,眼眶微微发热——这是他们近三年来第一次回国,行李箱里塞满了给李阳李悦的礼物:非洲木雕的长颈鹿、缀着彩色珠子的手链,还有一小袋示范园新收的玉米种子,想让孩子们看看爸妈在非洲种出的粮食。

“别着急,再过十个小时就能见到孩子了。”李渊接过她手里的行李箱,指尖触到她微凉的手,轻轻捏了捏,“出发前跟妈视频,说阳阳每天都在门口盼着,悦悦还把咱们的照片贴在床头,说要等咱们回来一起睡。”

苏瑶点头,嘴角忍不住上扬。昨晚收拾行李时,姆贝韦带着村民们特意来送行,卡玛婶塞给她一包亲手烤的玉米饼,说让孩子尝尝赞比亚的味道;王工程师则把收割机的维护手册塞给李渊,笑着说“等你们回来,咱们接着搞新设备”。那些沉甸甸的心意,像暖流一样裹着他们,让这场归途既满是期待,又带着不舍。

飞机穿越云层时,苏瑶靠在李渊肩上,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有示范园丰收时金灿灿的玉米田,有当地孩子围着他们要糖吃的笑脸,还有李阳李悦发来的绘画作业——最新的一幅画里,两个孩子站在中间,左边是黄皮肤的爸妈,右边是黑皮肤的非洲朋友,所有人手拉手站在玉米田前,画纸上方写着“我们的大家庭”。

李渊望着照片,心里又暖又酸。这些年,他们在非洲忙着扎根,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示范园,却错过了孩子成长的许多瞬间:李阳第一次骑自行车、李悦第一次上台表演舞蹈,都是通过视频电话才看到。可孩子们从未抱怨,反而把他们的付出当成骄傲,这份懂事,比任何荣誉都让他心疼。

十几个小时的飞行后,飞机终于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走出航站楼时,李渊远远就看到人群里的两个小身影——李阳穿着蓝色校服,背着书包,正踮着脚往出口处张望;李悦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举着一幅画,画纸上是歪歪扭扭的“欢迎爸妈回家”。

“爸爸!妈妈!”看到他们,李阳拉着李悦就冲了过来,一头扑进李渊怀里。李悦则抱着苏瑶的腿,仰着小脸,眼泪汪汪地说:“妈妈,我好想你,你怎么才回来呀?”

苏瑶蹲下身,把女儿搂进怀里,轻轻擦去她脸上的眼泪:“对不起呀悦悦,妈妈这次回来,就多陪你几天,带你去游乐园,好不好?”

“好!”李悦立刻破涕为笑,举起手里的画,“妈妈,这是我给你画的向日葵,你看,跟你寄回来的照片里的一样吗?”

一家人说说笑笑地走出机场,李渊的母亲早已在停车场等着。看到他们,老人家眼眶一红,拉着苏瑶的手不停念叨:“瘦了,都瘦了,回来就好,妈给你们炖了排骨汤,回家就能喝。”

回到家,客厅里摆满了孩子们准备的惊喜:李阳把获奖的《我们的玉米田》裱了起来,挂在墙上;李悦则把非洲木雕摆在书架上,跟自己的毛绒玩具放在一起。¨完. , ¢榊,颤. ,唔¨错/内.容′餐桌上,排骨汤冒着热气,旁边摆着孩子们爱吃的糖醋排骨、番茄炒蛋,都是熟悉的家的味道。

吃饭时,李阳坐在李渊身边,叽叽喳喳地讲着学校的事:“爸爸,我们班开了‘国际友谊主题班会’,我给同学们讲了你在非洲教村民种玉米的事,大家都特别佩服你,还问我能不能带他们去非洲看看!”

李悦也凑过来,小手抓着苏瑶的衣角:“妈妈,你上次说非洲的小朋友没有足够的画笔,我把我的画笔分了一半,让老师帮忙寄过去,他们收到会开心吗?”

苏瑶摸了摸女儿的头:“当然会开心啦,悦悦这么有爱心,非洲的小朋友一定会很喜欢你的。”

饭后,李渊和苏瑶坐在沙发上,跟母亲聊着示范园的近况。提到明年要和国内农业大学合作办学,母亲笑着说:“你们做的是正事,妈支持你们。就是别太累了,家里有我呢,孩子们也懂事,不用操心。”

夜深了,李阳和李悦缠着要跟爸妈一起睡。苏瑶给女儿讲故事,讲非洲的长颈鹿、大象,讲村民们如何一起收割玉米;李渊则给儿子讲在部队的经历,讲如何在非洲克服困难搭建灌溉渠。孩子们听着听着,渐渐睡着了,小脸上还带着甜甜的笑容。

李渊轻轻掖好被子,看着身边熟睡的妻儿,心里满是踏实。这些年在非洲的坚守,虽有遗憾,却也值得——他们不仅在非洲的土地上种出了希望,更

让孩子们懂得了友谊与责任,这份传承,比任何成就都珍贵。

接下来的几天,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去了游乐园,去了博物馆,还陪母亲逛了菜市场。每到一处,李阳都像个小导游,给爸妈介绍着家乡的变化;李悦则拉着苏瑶的手,不停地分享着自己的小秘密。一家人的笑声,填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

这天下午,李渊接到了国内农业大学的电话,邀请他去学校做讲座,分享中赞农业合作的经验。苏瑶陪着他一起去了学校,站在讲台上,李渊看着台下年轻的学生们,想起了刚去非洲时的自己。他拿出示范园的照片,讲着如何在荒地上搭建温室,如何教村民操作农机,如何与当地朋友一起克服旱灾……台下的学生们听得认真,时不时举手提问,眼神里满是向往。

讲座结束后,一个学生拦住李渊,激动地说:“李老师,我明年想去赞比亚做志愿者,跟着你们一起种庄稼,为中赞友谊出份力,可以吗?”

李渊笑着点头:“当然可以!我们欢迎更多年轻人加入,把中国的农业技术带到非洲,也把非洲的友谊带回中国。”

回家的路上,苏瑶握着李渊的手:“你看,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进来,中赞农业合作的路会越走越宽。”

李渊望着车窗外的街景,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这次回国不仅是团聚,更是新的开始——明年,示范园要建农产品加工厂,要和农业大学合作培养人才,还要组织中赞村民互访交流。这些计划,需要他和苏瑶一起去推进,需要更多人一起去努力。

离返回赞比亚还有几天时,李渊和苏瑶带着孩子们去了乡下的外婆家。外婆家的院子里有块空地,李阳提议种上从非洲带回来的玉米种子:“爸爸,咱们把非洲的玉米种在这里,等它长出来,就能让外婆也尝尝非洲的味道了!”

李渊笑着答应,和儿子一起翻土、播种。苏瑶和李悦则在旁边帮忙浇水,外婆站在门口,看着祖孙三代忙碌的身影,笑得合不拢嘴。阳光洒在院子里,温暖而明亮,播下的种子躺在土壤里,仿佛在孕育着新的希望。

返程那天,李阳和李悦抱着爸妈不肯松手。李阳把自己的数学满分试卷塞给李渊:“爸爸,你在非洲要好好的,我会好好学习,等我长大了,就去帮你!”

李悦则把自己的毛绒狮子塞给苏瑶:“妈妈,你带着它,就像我陪着你一样,别忘了经常给我视频哦!”

李渊和苏瑶忍着眼泪,答应着孩子们的要求。走进航站楼时,他们回头望去,看到孩子们还在向他们挥手,母亲站在孩子们身边,也在挥手告别。那份浓浓的亲情,像一根线,一头连着家乡,一头连着非洲,跨越山海,从未断裂。

飞机再次起飞,苏瑶靠在李渊肩上,看着窗外的云层:“等明年农产品加工厂建好了,咱们就把孩子们接去赞比亚住一段时间,让他们亲身感受下那里的生活。”

李渊点头,握住她的手:“好,咱们一起努力,让中赞友谊的种子,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

飞机穿越云层,向着非洲的方向飞去。李渊和苏瑶知道,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在赞比亚的土地上,有金黄的玉米田等着他们去守护,有当地的朋友等着他们去并肩作战;在家里,有牵挂的亲人等着他们去团聚,有成长的孩子等着他们去陪伴。而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这份为国为民的初心,会带着他们,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华章,也书写属于中赞人民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