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0章 厂启新程连中非,情系家国共未来
第一千七百四十章: 厂启新程连中非,情系家国共未来
赞比亚卢萨卡的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中赞农产品加工示范厂”的红色厂牌上,金属字体在晨光里泛着亮。.咸′鱼~看?书+ *首\发¨李渊站在厂门前,指尖拂过厂牌上交织的中赞两国国旗图案,掌心的温度与金属的微凉交融——这座凝聚了两年心血的加工厂,终于要在今天举行投产仪式,从图纸设计到设备安装,从人员培训到流程调试,每一步都藏着中赞团队的汗水。
“李总,苏总监带着赞方的姆万扎部长和国内农业大学的考察团过来了!”技术员小张快步跑来,手里拿着投产仪式的流程表,纸张边缘被攥得有些发皱,“咱们培育的第一批玉米已经运到车间了,王工程师说设备调试完毕,就等仪式结束后开始第一批玉米加工!”
李渊直起身,顺着小张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苏瑶正陪着一群人走来。她今天穿了件米白色职业套装,长发利落地挽在脑后,手里拿着个文件夹,正低声和姆万扎部长交流着什么。看到李渊,她眼中闪过笑意,抬手示意他过去。
“姆万扎部长,这位就是加工厂的总负责人李渊,也是示范园的核心创始人。”苏瑶的介绍清晰流畅,汉语与英语切换自如,“从示范园到加工厂,他始终扎根在一线,手把手教当地村民技术,是中赞合作的践行者。”
姆万扎部长握住李渊的手,力道沉稳而热情:“李先生,我代表赞比亚农业部感谢你!三年前你说要建加工厂,让我们的玉米能变成面粉、变成饲料,当时我还担心能不能实现,现在看到这座现代化工厂,我知道,你的承诺从来不是空话!”他指了指身后的考察团,“农业大学的教授们特意来学习你们的合作模式,以后赞比亚的其他地区,也要跟着你们的样子干!”
国内农业大学的张教授也上前一步,递来一张名片:“李总,久仰大名!我们在国内就关注到中赞农业合作示范园的成果,这次来不仅是考察,还想和你们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每年派学生来实习,也把赞比亚的技术员请去国内培训,让技术和友谊一起流动。′如^文_网* *免-费!阅_读*”
李渊接过名片,指尖触到卡片上的校徽,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从十年前带着几袋种子、几台简易设备扎根荒滩,到如今建成集种植、加工、培训于一体的合作项目,从最初只有几个村民愿意试种,到如今吸引两国高校携手合作,这条跨越山海的路,走得虽难,却步步坚实。
投产仪式在上午十点准时开始。厂前的广场上,中赞员工穿着统一的蓝色工装,整齐地站在两侧,手里挥舞着中赞两国小国旗。姆万扎部长、张教授和李渊分别致辞,当姆万扎部长宣布“中赞农产品加工示范厂正式投产”时,广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礼炮声在晨空中回荡,惊起了远处树上的小鸟,它们扑棱着翅膀,在工厂上空盘旋,像是在为这场盛会欢呼。
仪式结束后,众人走进加工车间。明亮的厂房里,现代化设备整齐排列,玉米清洗机、脱皮机、磨粉机依次运转,传送带将金黄的玉米输送到各个工序,整个车间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却不见太多人工操作。当地员工卡玛正站在监控屏前,认真观察着设备运行数据,看到李渊过来,她笑着说:“李总,这些设备比我想象中容易操作,跟着中国师傅学了一个月,现在我能独立监控整条生产线了!”
“做得好!”李渊拍了拍她的肩膀,“以后你就是车间的技术骨干,要把学到的技术教给更多同事,让大家都能掌握过硬的本事。我的书城 耕鑫最全”
苏瑶则带着张教授一行参观产品展示区,展台上摆放着用示范园玉米加工的产品:袋装玉米面粉、罐装玉米糊、压缩饲料,包装上印着“中赞合作”的字样和非洲特色图案。“这些产品除了供应赞比亚本地市场,还会出口到周边国家,”苏瑶拿起一袋玉米糊,“我们在配方上做了改良,既保留了玉米的营养,又符合当地人口味,上周试销时,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张教授拿起产品仔细查看,频频点头:“你们把‘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打通了,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能带动当地就业,这种模式值得推广!我们学校的食品专业,可以和你们合作研发更多产品,比如玉米饼干、玉米汁,让农产品的销路更宽。”
中午的庆功宴设在加工厂的食堂,餐桌上摆满了用示范园食材做的菜肴:玉米炖排骨、玉米饼、蔬菜沙拉,还有当地厨师做的非洲特色炖肉。中赞员工、考察团成员围坐在一起,举杯欢庆,不同语言的祝福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温暖的乐章。
“李总,还记得十年前我们第一次在示范园吃玉米糊的日子吗?”姆贝韦端着酒杯走到李渊身边,脸上满是感慨,“当时你说,要让我们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还能靠种地赚钱,现在这些都实现了!我儿子明年就要去中国留学,学农产品加工,回来后也要来咱们工厂工
作!”
李渊举起酒杯,与姆贝韦碰了碰:“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中赞朋友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我们还要建更多的加工厂,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宴会中途,李渊的卫星电话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着“家里的小调皮”。他快步走到室外,接起电话,里面立刻传来李阳兴奋的声音:“爸爸!我和妹妹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的加工厂了!老师说你们做的是大好事,让非洲的小朋友能吃到更多好吃的玉米产品,我太骄傲了!”
“阳阳真棒,还知道关注爸爸的工作。”李渊的声音瞬间柔和下来,“爸爸给你和妹妹带了加工厂的玉米饼干,等下次回国就给你们带回去,好不好?”
“好!”电话那头传来李悦清脆的声音,“爸爸,我画了一幅加工厂的画,里面有你和妈妈,还有非洲的叔叔阿姨,我把它贴在教室里了,同学们都夸我画得好!”
挂了电话,李渊望着远处的示范园,玉米田在阳光下泛着金黄,与红色的加工厂遥相呼应,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他想起刚转业时,老首长对他说的话:“军人的使命,是守护家国;脱下军装,这份使命也能在其他岗位延续。”如今,他在非洲的土地上,用另一种方式践行着这份使命——用技术连接中非,用友谊守护和平,用奋斗创造未来。
下午,李渊和苏瑶陪着张教授一行去示范园考察。田埂上,当地村民正跟着中国技术员学习无人机植保,无人机在玉米田上空盘旋,精准地喷洒着农药。看到这一幕,张教授感慨道:“从人工种植到现代化农业,从单一示范园到产业链合作,你们用十年时间,在非洲打造了一个农业合作的标杆。未来,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非洲国家,让中非农业合作的种子,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
夕阳西下时,考察团准备返程。临别前,张教授与李渊、苏瑶签订了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每年互派师生交流学习,共同研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姆万扎部长也代表赞比亚农业部,邀请他们参与赞比亚南部农业园区的建设,希望能将中赞合作的模式复制到更多地区。
送走考察团,李渊和苏瑶并肩走在加工厂的广场上。晚风拂过,带来了玉米的清香和车间里机器的余温。苏瑶靠在李渊肩上,轻声说:“还记得刚来时,我们在帐篷里规划未来,说要让这里的土地长出希望,现在,我们做到了。”
李渊握住她的手,指尖传来她掌心的温度:“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还要建农产品物流中心,打通销售渠道;要建农业技术学校,培养更多本土人才;要让中赞友谊,通过一粒种子、一台设备、一份产品,传递到更多人心里。”
夜色渐深,加工厂的灯光陆续亮起,照亮了车间的设备,也照亮了中赞员工回家的路。李渊和苏瑶站在厂门前,望着远处的星空,心中充满了希望。他们知道,这条跨越山海的合作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中赞人民同心协力,用真诚与汗水浇灌友谊,用智慧与奋斗开创未来,就一定能让中非合作之花,开得更加绚烂,让两国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加美好。
就像加工厂里运转的机器,日夜不停,将金黄的玉米变成滋养生命的食物;就像示范园里生长的玉米,年复一年,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非洲的土地上,李渊和苏瑶也会带着这份初心,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书写属于中赞人民的友谊篇章,书写属于中非合作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