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洛维约夫在沙俄1796黎塞留号战列舰

第1049章 阿美士德和礼亲王一个桌吃饭

“本地的总督不在,如果是这样的话,大概是带兵出去了。a?]看}*书?]?屋??; ,,`更#_新.最??全e”

“这样也好,倒是不用和英夷的官长见面,我等又不是出使英夷的。”

昭梿这话说的,索洛维约夫也会意了,这嘴角就是也压不住ak的。

晏子使楚,出使的是楚国,不是狗国,英国人虽然有熟悉官话的,但是藏的这么深的梗,大概他们也想不到。

“王爷,此处只可意会。汉语是一门伟大的语言,可以巧妙的表述很多事实。”

离开了中国,索洛维约夫说话倒也放松下来,偏向于白话。

当然,昭梿很快也能对上号,这么说话连八旗兵都能听懂了。

在场的人,都点头同意。

但英国方面的高级专员,如果现在有这个称呼的话,还是愿意来一次招待会。

昭梿就有些疑虑,文官们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

“不知英夷此举何意?”

“既然本地任官,自然是尽地主之谊。不过英国的高级文官,一般情况下和那些愚蠢的勋贵不是一路人。”

“黑斯廷斯侯爵如何?”

“王爷,能派到印度来当总督的,而且还能够取得几次胜利,大概也算是有些能力的。不过又不是每个印度总督都是这样有能力的,威灵顿公爵之兄在此时,全赖其弟与众将齐心合力。至于康华利么”

无论在哪里镇压叛乱,康华利都是剿匪不力的那个,也是一绝。

索洛维约夫随后提到了美国独立战争、爱尔兰起义和印度土邦的叛乱。

昭梿也是大开眼界,索洛维约夫不光是熟悉中国文化,对于明清两朝的礼仪有些研究。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尤其是时事政治,还有军情,那是他这样一个一等将军必须熟悉的。

甚至王爷都有点好奇,这是块元帅的料,怎么俄国君主只让他当一等将军呢?

“因为元帅更多的是一种荣誉称号,大概在宫庭中德高望重,或者生来有崇高地位的人,才能够获得这个荣誉。”

说起来,索洛维约夫自己以前都吐槽过,俄国的陆军元帅大部分都是水货。

然后,大元帅除了苏沃洛夫,都没有好下场。

索洛维约夫自认为他还年轻,距离这个荣誉比较远。

甚至他觉得要是一转攻势,从二等武官转一等文官,都要比直接当个元帅强。

不因为别的,太傅那种只能指挥一个师的,因为是亚历山大的抚养者,他就能够得到元帅。ez晓税蛧 首发

而俄国很多出色的将军,一般情况下也就是上将到头。

除了大元帅和巴克莱,从上将晋升到元帅的宿将中,不少还是那种到了这个级别,随着年龄增长,也还是有人吃下了弱智debuff,象是卡缅斯基元帅那样。

嗯,有时候还是不说为妙。

要是索洛维约夫有个50岁之前封帅的机会,大概他就不会变得象是一些元帅那样弱智。

现在,更多要关注的,还是英国人的邀请函。

英国人或许想要通商,但是也要看看自己到底是什么水平。

不可能在加尔各答就拿到了什么签约的机会,索洛维约夫对此也有些警剔。

毕竟清朝的官员出国,这是头一次,也没有全权,不过是“宣慰”和换约,顺道和各国的君主以及政府首脑交互一下。

签约这种事情,以索洛维约夫对于英国人的了解,在清朝使团在此歇脚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折腾出来些花样。

因此他也和昭梿提到了这事儿,没想到的是,昭梿也是有所防备。

毕竟索洛维约夫在北京城散布了那么长时间的“英国威胁论”,嘉庆皇帝和王公大臣们,对于英夷都高度警剔。

虽然生意还要做,但是英国人的做法确实也容易引起不满。

至于他们的小算盘,考虑到英国方面精通汉语的人不多,清朝这边翻译完全依靠俄国使团和法国的汉学家,以及中途在澳门上船的耶稣会传教士。

这几方势力,都对英国人印象不太好。

哪怕是索洛维约夫这样的,对于英国人的印象也很差。

哪怕是个英国娘们,大概也提不起他的兴趣。

但吃饭的事情,这种招待会,去了解一下对方,也不是坏事。

而且英国人的菜难吃,大概会弄些法国菜或者意大利菜来充门面。

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本地的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说在印度,因为恒河还没有变成以后那样,充其量不过是“水流东坡诗”的状态。

但印度的古典生化武器,那可是非常有效的。

古典时代经由印度和波斯,给西面带来的瘟疫可不少。

至于东方,感谢地质运动,南亚次大陆和亚洲的主要板块碰撞产生的青藏高原,很少有印度的瘟疫能够直达中国。

这当中放倒的名人,那是相当的多,罗马的火葬堆有段时间都不太够用了。¢d¢a¨w~e-n¨x+u′e′x*s¨w!.~c/o?m,

而宴会的现场,索洛维约夫却大感意外。

“这是什么?”

“这是孔雀肉”

索洛维约夫不是那种喜欢搞奇食的,他在行军途中吃的也就比士兵好一些,甚至可能还是一样的。

嘉庆皇帝的赐宴,反而比较充实一些,就是有些珍稀物种,也不是那么离谱。

“在印度吃孔雀?”

“不瞒您说,将军,在这里还可以吃到牛肉。”

“您是哪一位?”

“我就是阿美士德勋爵。”

“您对于中国出使的失败,总是在于一些问题。我们也曾经遭遇过,有外交经验的外交官,对于中国这个难解的问题,反而不容易解决。”

“您指的是什么?”

“您应该在那不勒斯担任过使节,不过那只是在西西里的小岛上,反而是缪拉当时在那不勒斯。这样并不能够称为经验,不过我还知道个比您的例子更糟糕的。问题大概就在于,东印度公司的意见,和我们的前外交大臣,在愚蠢层面是高度一致的。”

阿美士德听了以后,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索洛维约夫是拿破仑没血缘的“继”外甥,过去对于他的认识,多半来自于他个人对东方学的特殊爱好,以及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人和业馀发明家。

对于外交这个层面,阿美士德是没想到,他能够如此成功。

“您有些惊讶,勋爵。”

“确实如此,您过去一直都是以军人的形象出现的。”

“但我也担任过在巴黎和斯德哥尔摩的武官,临时担任过在维也纳的大使,以及前往厄尔巴岛的使节。虽然都是临时工作,不过也能让人发现,外交有时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阿美士德也听说过一些传闻,比如说塔列朗先生能在索洛维约夫身上感觉到同类的气息。

“也包括通商么?”

“中国的皇帝不比莫卧儿的沙阿,两个ash中国的皇帝要讲究威严,还有在领土方面是非常严肃的。不管是一个中国皇帝还是鞑靼皇帝在那个位置,当然了”

索洛维约夫其实是个明黑,因为只有明朝的领地从朱老四以后一直在缩水。

连宋徽宗都在河湟弄出来点活,唐朝更是把自己弄得跟个红巨星似的,只有明朝一直在缩水,最后在咒水之难,南明彻底完蛋。

“您还要说什么?”

“礼仪问题,在中国是个重点。我也是花费了很多口舌,这才让中国皇帝理解了我们的意图。象是莫卧儿沙阿,或者东南亚的某个素檀或者国王,从他们手上购买一块土地是很容易的,可是在中国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哪怕是在澳门,葡萄牙人也要服从中国地方官员的安排,才能够有一块‘租借地’。用通常对于印度洋周边国家的办法,在那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您这一次出使失败的根源,其中的几个重要条件,对于中国皇帝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那么您呢?”

“在我国皇上正式批准之前,我不会透露条约,此事仅仅在中国皇帝那里,以诏书由理藩院公布,率先传达到恰克图的口岸。”

至于恰克图那边,负责接收消息的还是斯佩兰斯基的手下。

索洛维约夫把重要的文档都放在船上,还特意安排了近卫军中最可靠的士兵把守,英国人自然也没有机会偷文档。

但人家就是能签贸易协定,能在广州通商,这是公开消息,荷兰人已经作为喇叭,把相关内容都往欧洲传递。

这也意味着商机,里面还带着给荷兰人在广州贸易份额的优待,见钱眼开的荷兰人自然也是心满意足。

唯一受到伤害的,还是英国人自己。

但也不可能说服他们来放下这份带英帝国的傲慢,索洛维约夫也知道,和他们说什么没有用。

他也不知道,阿美士德在几年后将要担任印度总督,并且对缅甸动兵。

缅甸本身,在这个问题上并不重要,清朝只会给英国在广州开放贸易。

拥有最大的份额,但是却不能形成正式的通商章程,算是英国外交当中的一次巨大失败,前所未有的失败。

马嘎尔尼好歹还见到了乾隆,和大人还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流。

阿美士德知道对方应该是得到了很多优惠,这样也把他衬托的更为失败。

不过在索洛维约夫看来,英国内阁这次出使的时候,好歹放了个口,表示主要目的是完成出使目标。

当初恰尔托雷斯基干的事情,戈洛夫金就把事情给搞砸了。

一个俄国的特命全权大使,连俄语都不会说,在彼得堡的宫廷里一般只说法语。

虽然他是老斯特罗加诺夫伯爵的门徒,又是小萨尔特科夫亲王的岳父,索洛维约夫还是会说话不太客气。

阿美士德要是在俄国当大使,大概索洛维约夫就不用再跑一次亚洲。

但他在英国,有东印度公司的猪队友,就难免会失败。

而在另外一边,小斯当东正在和昭梿谈话。

不想清朝的一位亲王会作为出使欧洲的使者,小斯当东是有些好奇的。

虽说昭梿还能不失礼貌的提起英国人的两次出使,尤其是上一次。

但随行的官员,多半都知道嘉庆皇帝的明诏,他们对于小斯当东还是不太欢迎的。

只不过,这样也主要是出于当中的误会。

小斯当东也知道,自己返回中国,应该会比较困难。

以后英国和清朝之间的贸易,还会多出来俄国这么个对手。

俄国人虽然看着憨厚,但是也有象是索洛维约夫这样腹黑的选手。

更何况他是个中国通,居然出人意料的完成了欧洲各国几次出使,都没有完成的目标。

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荷兰人被英国人坑没了宁波口岸,荷兰人在竞争中比不过英国人,自然也会出事。

而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主要领导,他们甚至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甚至于清朝官员这边,还要依靠着法国翻译和传教士,和英国人进行沟通。

最后也只有阿美士德勋爵本人、小斯当东以及一些殖民地官员可以和清朝使团交流。

不过也就是打个哈哈,最后什么都没有实现。

但清朝的官员要前往欧洲这件事情,既然索洛维约夫的舰队到了印度,自然也就要传播到欧洲去。

对于英国殖民地当局的招待,昭梿也表示满意,甚至回头还不忘提到,希望下一次英国使者再来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天朝上国的礼仪制度。

“这是什么意思呢?”

阿美士德问道索洛维约夫,索洛维约夫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

他说法语,还带有法国南方的口音,而且说话还有些快。

不过翻译还是能够抓住重点的,索洛维约夫这里讲到的,就是中国从3000年前的殷商就很重视礼仪,会祭祀鬼神天地,到了周朝更是礼乐文明。

礼仪是很重要的,而且“来而不往非礼也”一直延续到当代,正是因为八国使团尊重清朝的礼仪,这才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

而且,在中国,很多事情都还是要按照中国人的规矩来办。

甚至索洛维约夫还不忘提到,雍正年间到达俄国的清朝使团,人家也是很尊重当时的安娜女皇,按照中国的礼仪下拜。

虽然一个字儿都没骂出来,但还是体现出来了,在场的只有英国人是蛮夷。

连印度人,他们过去到中国做生意的时候,都懂得这个道理。

最后,也只有英国人自己在风中凌乱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