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在清朝过年的体验(下)
而其余派遣的勋贵官员,也都要年后确认。
赐宴当中,也是其乐融融。
而且嘉庆也发现了,俄国使团落座的宾客,对于饺子并没有什么议论。
毕竟俄国也有皮罗什基,还可能是甜辣椒馅的。
至于这碟醋,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欧洲人也吃醋。
只不过欧洲醋,一样酦酵,不过路线有些小区别。
再说欧洲人也是拿他们的醋当蘸料的,算是趋同演化啊,趋同演化。
嘉庆赐宴过后,又要在畅音阁这里听戏。
这一次演出的,倒是索洛维约夫之前提出来,要搞连台本的三国戏。
只不过嘉靖本240回,毛批本120回,加上前前后后的传说故事,要拍出来戏份,起码要弄出七八十出戏来。
要是还原历史的话,从道光年间一直到八大样板戏之前,这三国戏也已经有了几十出,到了现代也还有创新的。
只是这个水平高低,最后还要看看编戏的水平。
要是放欧洲演的话,没准还得拍一些西洋戏。
不过此时还没有文化交流,各自不很熟悉。
清朝虽然槽点不少,让人诟病的事情很多,但是这个王朝强大的时候,还真的和欧洲保持一定的接触,反而是嘉道中衰这一时期,传教士和译员的数量都严重不足,和对外贸易的交易额日渐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
而白银外流,此时也仅仅是个开始。
因此清朝这边,物质生活相比于乾隆后期,还不算差的太远。
嘉庆本人亲自审阅过台本以后,在畅音阁这才演出了以乾隆年间应制戏改编的新剧目。
要是连台本的话,时间未免也太长。
节庆期间,也是要点选几处。
于是今天上的戏码,最后抽出来的,是.
“甘露寺!”
实际上,提到了甘露寺,从头到尾,前面要刘备出来过江,一直到回荆州。
这里面的戏码,倒也很足的。
嘉庆倒也想看看,索洛维约夫还能够玩出来什么样来。
至于台上这边,先是把桌子给架上,代表刘备是坐船过来的。
“好一派江景也!”
嗯,要是放在以后,那就是“龙凤呈祥”了。
至于乾隆年间的三国戏,还有昆腔版本的。
昆腔相比而言就比较雅了,像是秦腔的戏份,有时候跟吵架似的,而且咒骂的时候,也比较狠,这还是现代经过改良的。
但也没有吕剧辣眼睛,连娘娘烙大饼都出来了。
也难怪嘉庆当初对着秦腔就反三俗,他就是看到了“郭剧”,大概也要虎躯一震的。
这都什么玩意儿,杨四郎在那里抖搂蟑螂须子呢
其实有时候吧,这个人民群众喜好的艺术,好不容易从以前那玩意儿里跳出来,结果又给搞坏了。
至于嘉庆看到索洛维约夫随后的表现,是相信他真的会了,而且还有点鉴赏水平。
“索卿若是上台表演,又当何如”
“皇上,这台子有点大。外臣又读过欧阳修的文章,自然知道其中道理。”
就是“擒虎豹”的李存勖,最后的下场到底如何。
李克用要是知道了,那是要给他准备个一千支箭。
嘉庆居然被一个外臣给劝谏了,倒也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情。
而且对方的说法,对于个洋人来说,已经非常含蓄了。
没有明摆着说哪里,其实就是欧阳修的《新五代史》。
至于《旧五代史》,那还是金章宗在北方把这套书禁了,到了清朝的时候,真的从永乐大典里给捞出来的。
永乐大典里能够捞出来的干货,其实能搞的都在四库全书里面了。
而且永乐大典就负责抄,有个抽烟袋锅子的还得让负责永乐大典这部分的人往外录,还要去看其他地方,有哪些引用的。
可能《永乐大典》搞的破坏,严肃点讲,比《四库全书》还严重,后者起码是单独列册的,前面那个就是在那里抄,原本的不少书是完整的,最后都散了,居然还要清朝文人这边改来改去.除了皇帝那边可能会吹胡子瞪眼再送个菜市口套餐,就是他们自己也害怕故意改掉文字。
老纪还没少往乾隆不会亲自审阅的部分里塞东西,这才让一些书最后能够过关。
像是旧五代史这种,乾隆自己没让人改,馆中文人自己给改了的,能够留下来大部分也算不错了。
缺的还有不少,不过这就已经够多了。
索洛维约夫和嘉庆这会儿,居然开始聊起来了李存勖,确实也是有趣的很。
至于金章宗的事情,索洛维约夫说话,倒也没什么顾忌。
“大清龙兴关外,与金兵南下也大有不同。”
至于这里面,还要顺着嘉庆的意思来说,还要说完颜阿骨打死后金太宗都管不住
金国自己经常拎不清楚,还要拿南宋当软柿子捏,最后也只能够换个被团灭的下场了。
“朕也觉得,金章宗禁一书而留一书,此事不妥。若有错漏,何处补缺呢”
顺道嘉庆自己也说了一段,就是乾隆当初收到了假“富春山居图”的事情。
这个之前索洛维约夫和松筠在武英殿的时候,也提到过。
“这也是难免的,古董当中分类也很多。像是.有些东西,在前朝与天朝如今,也是又差别的,可能都是一个颜色,但是现在的就明艳亮丽了些,过去的就有些古旧器,也不见得有光。”
而且很多技术,最后都还是传承下来了。
就是有些一度失传的,想办法按照一定的工艺加工,也能够给捞回来,甚至还能够发展起来。
像是汝窑这块,确实也是50年代以后,才复刻成功的。
要用玛瑙的话,这个难度还是不小的。
“可索卿所言,格物致知,可谓科学。若是能开窑而成汝瓷,未必不是幸事。”
但是嘉庆本人呢,他喜欢的东西都比较规矩板正,要是真的能够重做汝窑的釉色,自然也是幸事。
可索洛维约夫给他讲科学,他在那里要做瓷器。
“皇上若是要景德镇改进炉窑,未必不能得一新物。至于制茶缫丝,也可用机器,将来纺纱也可用得。”
“若是人力皆由机器取代,很多人没有事做,养活不了他们,久则生变啊。索卿还是久居海外,于中国之事虽然用心,却不了解天朝到底如何。”
和索洛维约夫聊天的时候,嘉庆倒是能够放得开。
他就羡慕沙皇,有这么个文武双全的臣子,而且还风雅的很。
和喜欢收集动物的福康安,和砍过不知道多少敌人的海兰察相比,这索卿虽说是老毛子,可是也太文明风雅了点。
就是给大军断后,殁于征缅的明瑞,大概也就能够和他比一下性情,这爱好上就差的很远了。
当然了,索洛维约夫到了清朝这个环境,大概就是继续当祖传的奸商,要么就是走科举途径,出头也要等着日子呢。
而且在清朝,当官也自然要规矩一些。
要是一不小心被御史盯上了,那都是大事。
索洛维约夫倒是觉得,嘉庆这个皇帝,虽然平庸了一些,不过他考虑的事情还真多。
就好像是威廉二世想给工人涨工资,嘉庆也觉得用了机器可能会导致失业。
算是专制君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了,普鲁士那个宪政也就是挂着个宪法。
“皇上,若是有机器,自然也能够得利更多。虽说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然而百万人于一处,未免占用了太多劳动力。若能广开土地,又有作坊与工厂,而粮食大熟,也是国丰而民乐。”
嘉庆听了,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是也没有全盘接受。
其实索洛维约夫在俄国,干的是同一件事情。
他就觉得吧,给俄国要是换个嘉庆过去,端坐炕头当个无情的批折机器(战损版,自然不如康雍乾),可能俄国的破事,就不会那么多了。
嘉庆的脾气可比自家牢皇上好多了,这样的皇帝一定能够获得大臣的爱戴。
倒是保罗那个臭脾气,比较适合给清朝来个装修,而且换个环境大概也会习惯砍人了。
而亚历山大,他在战争结束以前,在外交场合那是相当英明的。
要是不打仗,也不让他搞外交,他就开始选择困难。
就打败拿破仑这个威望,亚历山大只要咬牙狠心去改革,没人敢拦着他。
然后么,他就开始挂机。
连阿拉克切耶夫这样的保守派帝党,有时候看到这种情况,他都干着急。
皇上你好歹选条路,不要在那里挂机啊!
甚至连造人的事情,自从和波兰大妞分了以后,也已经开始不积极了。
要是嘉庆的话,虽然可能还在挂机,但是眼前的事情,他看到还是会解决的。
上面畅音阁里唱着,已经到了甘露寺之前,吴国第一蜀吹乔国老正在那里劝千岁呢。
到了这个关键的时候,嘉庆和索洛维约夫的谈论才停下来。
只不过索洛维约夫这边嘴里哼哼,上面的弦子和胡琴声音倒是很响。
很遗憾,现在也没有音响,好多唱腔都是靠吼出来的。
要是听过老唱片的话,早期的老艺术家,刚接触到录音设备的时候,就有这种情况。
至于台上唱着的,也就能够看个热闹。
台下这边的,还有个在那里哼哼的。
只不过索洛维约夫的唱腔么,因为他声音的缘故,多少媚了一点。
没办法,谁让他还喜欢扮旦的,这嗓音条件,就在这里了。
而堂会这边,主要看的还是热闹。
演戏到了这里,也是过年的时候看的团圆戏,最后也没有谁受到伤害,也就是周郎又被气了一次。
这一次还气不死,等到三气周瑜,又卧龙吊孝,那才算确认死透了。
因此也很适合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演出,索洛维约夫听了以后,倒也满意。
内伊在使臣团那桌呢,就看着后面打架这部分觉得挺热闹,还有就是张飞的表现么,看起来也是个猛将。
实际的效果呢,他好歹是个公证人出身,算是有些文化的,平时没少去剧院。
看了南弥德翻译过来的大概内容,也就知道今天这出戏是什么意思了。
多少是和结盟有些关系的,那么通商的事情,以后应该也会好说一些。
这样的话,他来到北京城这几个月,中国的皇帝虽然经常让他们就住在别墅里面,接见的次数也不算多。
但是在皇帝的命令下,他的臣民招待的时候还是颇为热情的,这样的待遇,可比马嘎尔尼的情况好多了。
而且南弥德也发现了,内伊这个人性格还不错,虽说他是拿破仑和莫罗的老部下,好歹是个公证人出身,“文化人”而不是纯军人,打仗还是不要命那种。
于是保王党的传教士,和帝国元帅也有了些交情。
一切进展如此顺利,也是出乎预料的。
而欧洲各国的使节,除了抱怨北京的位置靠南,但是更加寒冷,就没有什么别的说法了。
这招待的时候,供应的都是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新鲜货。
除此以外,这些日子的赏赐,清朝的皇帝赠送的,经常也是皇宫当中专用的一些器物,非常珍贵。
招待的这么周到,以后要是建立了大使馆,反而可能没这么优厚的待遇了。
在他们看来,除了清朝皇帝愿意和他们签署最新的通商条约,其余的和过去古代出使到鞑靼皇帝那里的使团,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但过些日子,他们也就该知道了,嘉庆皇帝要给他们的条约,最后是一个怎样的内容。
此时索洛维约夫还在趁着上面演员返场的阶段,和嘉庆提到了他这一次返程的计划。
像是借着大清皇上的名号,回去顺道把琉球给宣慰了,顺道再和日本人谈判,如果不行就动武。
嘉庆听了都觉得他太大胆,这种事情怎么可以提呢
但是索洛维约夫向来胆大,他很多事情都是计划好了,才会给讲出来的。
这一次是因为和清朝皇帝商量,返程的时候要干什么,还要提前把计划给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