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瞒着

还是桑四余机灵,“最近你大伯娘不是找人给有金有银说亲吗?

你大伯想把他俩的屋子收拾收拾,以后真成亲了这两间就是婚房。.墈!书~屋¨ ,更.歆\嶵?全^

这不,你大伯娘列了个单子,让我陪你大伯去镇上置办些东西。”

“对对对,作坊那边请了一天假。”桑大吉忙不迭点头,生怕慢半分甜丫怀疑。

桑四余举起手里的单子晃了晃,自然的问,“你有没有啥想要的,四叔给你买。”

“没有,你们去吧。”甜丫朝人挥挥手。

等骡车走了,她眼睛微微眯起。

总感觉哪里不对。

如今做工可是有工钱的,谁家都不舍得请假。

“阿姐,我收拾好了。”浔哥顶着红彤彤的小脸探出头。

“背上书袋,阿姐带你去阿奶家蹭饭。”甜丫勾住弟弟的脖子,坏笑着朝桑家走去。

她倒要去老宅那边一探究竟。

自分家以后,没了田氏在老宅的空气都通透了,甜丫去吃饭的时候就多了。

“啊?又去啊,昨儿阿姐不是还说老宅那边的饭难吃吗?”

不是难吃,是甜丫觉得肉蛋太少。

王大夫的话她一直记着,她和浔哥都得吃好喝好。

这样才能补身子。^精~武.晓?说*网· ·已!发_布¢蕞`新-章*洁`

“阿姐可没说,一定是你听错了。”甜丫捏捏他的鼻子不承认,一副想明白的样子盯着浔哥,“好呀,原来是你讨厌老宅的饭食啊。

待会儿我可要好好跟四婶念叨念叨~”

“哎呀,阿姐你又欺负我!”浔哥跺脚追前面的阿姐,“我找阿奶告状去。”

“嘁,多大人了还告状,羞羞羞~”甜丫倒退着走,吐着舌头招惹人。

气的浔哥来抓人,他一靠近甜丫就跑,姐弟俩吵吵闹闹进了桑家门。

“快快快,把红布都收拾起来,还有那红纸!”老太太一听到甜丫的声音,如临大敌般瞬间绷紧身子。

钱氏和孙氏也慌忙把红布红纸团吧团吧塞进老太太被窝。

这么一会儿时间,也就塞被窝最快。

等屋门被推开,甜丫就看到三张大大的笑脸。

她挑挑眉,“一大早,大伯娘和四婶怎么都在阿奶屋里啊?”

说着她探究的在三人身上打转,又满屋子转悠起来。

“奶一早咳嗽了几声,她俩紧张的不行,非得让我回屋歇着,这不又给我送回来了。”冯老太拿自己做挡箭牌。

甜丫最担心自己的身子。

果然。

听到这话,甜丫顾不得再探究啥了,一门心思都在老太太身上。?狐_恋~闻!茓. !冕′沸*悦!读~

直到坐上饭桌,才又想起来问大伯和四叔的事。

钱氏早就想好说辞了,倒是孙氏怕露馅没接话。

“还能为啥,为你两个哥哥呗,亲事一旦说定,成亲也就是眼巴前的事。”钱氏看向两个儿子,神色如常,“所以我和你大伯一合计。

干脆把成亲的东西先置办起来,棉花、布匹、红纸这些也放不坏。

而且越接近年根儿东西越贵,趁着如今便宜多买些。”

年根年后这段日子,是东西卖的最贵的时候。

年前买年货,再穷苦的人家都得置办些年货。

年后各家都要走亲戚,需要买不少年礼。

所以商贩大都会在这段时间抬高价格。

越说钱氏觉得这个借口越好,说起来越发自然。

就连老太太都听心动了,一拍大腿道:“我咋把这事忘了,越到年根东西越贵。

咱得提前置办年货,这么着,这几天让四余多去镇上跑几趟,把咱家的年货都置办齐全。

甜丫,置办年货你也不懂,你那份阿奶给你置办上。”

年货不止是吃的,最主要是拜先人的供桌,供桌需要的东西可不少,还有家里的神位也得换新的。

“行,您安排吧,我还省事了。”甜丫乐的轻松,要是换她自己置办年货,撑死就是买各种吃的。

你一句我一句,甜丫心里的疑惑被打消。

接下来几天老宅这边人来人往,偷偷给甜丫置办嫁妆,穆家忙着给两个儿媳置办下聘礼。

甜丫也挺忙的,腊月初五过后就是比试的日子。

因为比试的日子和下聘的日子正好撞上,所以甜丫和桑阿爷一合计,决定把比试的日子往后推一天,定在腊月初六。

她得提前想好那边比试的试题。

这事是她提的,村里又没一个人懂,穆常安就算想来帮忙也不会。

这事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了。

只能甜丫自己想办法。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穆常平给冬妹下聘的日子了。

绑着大红绸的骡车,头顶大红花

的骡子,在村里小孩叽叽喳喳的起哄声里进了穆家。

冬妹没有娘家,只能这样。

村里人围着聘礼说说笑笑,留了一个时辰就走了,正日子那天他们才能来吃席。

下聘的时候,他们也就来看个热闹。

腊月初一过后,离腊月初五就近了,眼看着日子越来越近,甜丫这个当事人倒是淡定。

每天领着石头、雷四几个年轻人,也不知道在忙活啥。

村里人路过甜丫家小院,总能听到里面的吵嚷声,听声像是在吵架。

吓得村里人赶忙来劝架。

不过门一开就发现了不对,五六个年轻人脸不红,也没缠打在一起,不像在干架。

这就更让村里人觉得奇怪了,甜丫统一说辞打发好奇的人,“比试那天你们就知道了。”

经过一段时间历练,有金他们的售卖小队业务越发熟练,卖出的粉条越来越多。

白玉粉条的名声逐渐在镇上鹊起。

不仅镇上人知道,就连镇外的村子也都听到的消息。

下定村陶家也不例外。

这天,陶才礼抱着一小捆白玉粉条冲进老爹屋子,“爹,不好了

那伙流民不得了啊,以后怕是要发达起来,比咱家都要富了!”

话里的酸气熏的陶里正皱眉,重重放下茶杯,发出嘭的一声。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你就不能盼着点咱家好?

一帮流民能发达到哪里去?人生地不熟,根基不坚实,哪来的发财命!”

陶里正不敢拿陶家和镇上富户比,但是还是有自信和十里八乡比上一比的。

他敢说,这十里八乡陶家是数一数二的大户。

岂是那帮流民能比的?

真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