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京城对联大赛

片刻后,一位身着蓝衫的年轻学子走上前来,拱手道:"学生试对:'窗前竹叶报平安'"

陈子昂眼前一亮:"好一个'报平安'!梅传春讯,竹报平安,意境相合,平仄相对,妙!"

蓝衫学子腼腆一笑:"学生李文焕,平日最爱王维'竹喧归浣女'之句,故取竹为对。"

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联大会在江南水乡拉开了序幕。

从"一门天赐平安福"对"四海人迎富贵春",到"春临大地百花艳"对"节至人间万象新",才子们妙语连珠,佳对频出。

更令人惊喜的是,不少围观的老百姓也跃跃欲试。

一位卖豆腐的老汉挤到前面,憨厚地笑道:"老汉不识字,但听诸位才子对对子,也想起一句俗话——'年年有余',不知能不能入对?"

陈子昂连忙拱手:"老伯说得好!这'年年有余'本就是吉祥话,我为您对个'岁岁平安'如何?"

老汉乐得合不拢嘴:"好!好!老汉回去就请人写上,贴在我家豆腐坊门口!"

这一幕引得众人会心一笑。

春联文化,就这样从庙堂之高,走向了江湖之远;从文人雅士的书斋,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门。

正月初一,苏州城的大街小巷焕然一新。

几乎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红艳艳的春联。

有的是请书院学子题写的文雅之作,有的是市井百姓自创的吉祥话,还有的是商贾们祈求财源广进的生意经。

陈子昂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看着这满眼的红色,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成就感。

他想起了临行前周祭酒的话:"文化之道,贵在传承。你们读书人,肩上的担子不轻啊。"

转眼到了正月初五,按照江南习俗,这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陈子昂随父亲拜访了几位故交,发现几乎每家都在津津乐道地谈论春联。

有的夸耀自家请了哪位才子题联,有的炫耀子女对出了什么妙对,更有甚者,几位老先生竟然在酒席上即兴对起了联句。

"贤侄啊,"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拉着陈子昂的手说,"你这次带回的不仅是春联,更是一种雅趣。老夫活了七十多岁,还是头一回见苏州城这么有文气儿地过年!"

随着走亲访友的人流涌动,春联文化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江南的每一个角落。

那些返乡的游子,那些走亲戚的访客,无不把这一新鲜事物带到所到之处。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陈子昂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城的信。

信中,他的同窗兴奋地写道:"京城如今不仅贴春联成风,连茶楼酒肆都兴起了'对联擂台'。有商家悬赏百两白银征下联,引得四方才子竞相献艺..."

读到这里,陈子昂不禁莞尔。

他走到书桌前,提笔写下回信:"江南春来早,对联之风更盛。昨日听闻,连秦淮河上的歌女都能随口对出佳句..."

暮春三月的京城,杨柳堆烟,飞絮蒙蒙。

陈子昂站在文渊阁茶楼的二楼轩窗前,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禁感慨万千。

不过短短数月,那始于江南水乡的对联之风,竟已席卷了整个京城。

"陈公子,擂台就要开始了,掌柜的请您下去坐镇呢。"

茶博士恭敬地立在门外。

陈子昂整了整衣冠,缓步下楼。

茶楼大堂早已挤得水泄不通,正中央悬着一幅洒金红纸,上书"日月两轮天地眼"七个大字,笔力遒劲,正是今日悬赏的上联。

"诸位静一静!"茶楼掌柜拱手作揖,"今日这上联乃礼部王大人所出,赏银加到一百五十两!哪位才子能对出绝妙下联?"

堂下顿时议论纷纷。

有书生摇头晃脑地沉吟,有商贾打扮的人交头接耳,甚至还有几个锦衣卫模样的人站在角落观望。

陈子昂注意到,靠窗的角落里坐着一位青衫客,约莫三十出头,面容清癯,正独自品茗,对满堂喧嚣恍若未闻。

"学生斗胆一试。"

一位蓝衣学子起身,"下联可是'诗书万卷圣贤心'?"

掌柜的看向陈子昂。

陈子昂微微摇头:"对仗虽工,但'天地眼'与'圣贤心'意境稍隔。"

又有人对"江河九曲古今愁",陈子昂仍觉未尽其妙。

正当众人苦思之际,那青衫客忽然放下茶盏,清朗的声音穿透嘈杂:

"某试对'诗书万卷圣贤心'虽工,却少些气象。

不如对'春秋一册帝王师'如何?"

满堂霎时一静。

陈子昂心头一震,这"帝王师"三字用得大胆,却又恰如其分——日月如天地之眼,观照万物;春秋乃史家之笔,确为帝王镜鉴。

"妙!"陈子昂不禁击节赞叹,"不知先生高姓大名?"

青衫客微微一笑:"山野之人,不足挂齿。倒是久闻陈公子以对联扬名江南,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掌柜的忙命人将赏银奉上,青衫客却摆手道:"银钱就免了,不如请陈公子出个上联,容某再领教一番?"

陈子昂见此人气度不凡,心中暗自称奇,略一思索便道:"那便以眼前景为题——'风吹马尾千条线'。"

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马尾"既指马匹尾部,又暗喻马尾巴草;"千条线"既状其形,又暗合"雨丝"之意。

堂中众人尚在咀嚼,青衫客已脱口而出:

"日照龙鳞万点金。"

"好!"喝彩声几乎掀翻屋顶。陈子昂眼中精光一闪——这下联不仅工整,"龙鳞"对"马尾","万点金"对"千条线",更难得的是气象恢宏,非寻常书生所能及。

青衫客似乎来了兴致,主动出题:"某这里也有一联——'水底月为天上月'。"

陈子昂不假思索:"眼中人是面前人。"

二人相视一笑,竟有惺惺相惜之感。

堂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连掌柜的都忘了招呼客人,只顾着记录这些妙对。

"二位高人,不如对个拆字联助兴?"一位老者提议。

陈子昂点头,提笔在红纸上写下:"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

满堂哗然。

这上联不仅拆解"寺诗"二字,更巧妙嵌入唐诗意境,末尾又回环到"寺"字,难度极高。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青衫客。

青衫客沉吟片刻,忽然眼睛一亮,挥毫写下:"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绝了!"陈子昂拍案叫绝。

这下联拆解"林禁"二字,更难得的是"斧斤以时"暗含《孟子》中"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治国之道,与上联的佛家意境相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