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1章 天墓无极(136)

太平洋中部的晨光穿透云层,洒在“探索者号”科考船的甲板上。冷锋凭栏而立,手中的加密电报已经被反复翻阅,纸张边缘微微起皱——电报附件中的文物照片里,一块黑色玄武岩上刻着的螺旋符文,与昆仑星象殿的星轨符如出一辙,只是符文末端多了三道代表海浪的刻痕,显然是昆仑文明与海洋环境融合的痕迹。

“冷队,还有两小时抵达目标海域。”陈曦拿着卫星地图走来,指尖在屏幕上圈出一座椭圆形的无人岛,“这座岛被当地渔民称为‘黑礁岛’,面积约五平方公里,岛上没有常住居民,但有传说称岛上藏着‘海神的宝藏’,渔民很少靠近。”

冷锋接过地图,目光落在岛屿西侧的海湾处——那里标注着一片浅滩,退潮时会露出礁石群,与海外仙山的登岛通道极为相似。“赵雷,让侦查小队做好登岛准备,携带水下探测设备,重点排查浅滩下的地质结构;张岚,你和考古队员再核对一遍玄武岩符文的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到破解可能存在的机关的线索。”

两小时后,科考船在黑礁岛附近的海域下锚。无人机率先升空,传回的画面显示,岛上覆盖着热带丛林,中部有一座海拔约两百米的小山,山脚下隐约能看到人工堆砌的石墙;西侧浅滩上的礁石群排列整齐,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礁石缝隙中生长着墨绿色的海藻,在海浪中轻轻摇曳。

“浅滩下没有发现暗礁,水深约两米,适合冲锋舟停靠。”赵雷通过对讲机汇报,同时带领侦查小队乘坐冲锋舟向浅滩驶去。冲锋舟在清澈的海水中穿行,能清晰看到水下彩色的珊瑚和游动的鱼群,丝毫没有危险的迹象。

抵达浅滩后,队员们跳下冲锋舟,踩着没过脚踝的海水登上岛屿。张岚立刻拿出符文探测仪,对着礁石群进行扫描——仪器屏幕上显示出强烈的能量波动,礁石表面的海藻下,隐藏着与玄武岩上相同的螺旋符文。“这些礁石是‘海脉符’的载体,组成了保护岛屿核心区域的‘潮汐阵’。”张岚蹲下身,用小刀轻轻刮去海藻,“符文会根据潮汐的变化调整能量,涨潮时会释放电流,击退靠近的生物;退潮时则处于休眠状态,是进入核心区域的最佳时机。”

赵雷看了眼手表,距离退潮还有一小时。“所有人在浅滩附近建立临时防御阵地,等待退潮;陈曦,用无人机对岛上的丛林进行全面侦查,标记出石墙和可能存在的通道入口。”

无人机深入丛林侦查,发现山脚下的石墙长达一百多米,高约三米,中间有一道紧闭的石门,石门上刻着巨大的螺旋符文,符文中央有一个圆形凹槽,与昆仑镜的尺寸完全吻合。“石门后面应该就是岛屿的核心区域!”陈曦兴奋地大喊,同时将石门的画面传回科考船。

退潮的时间逐渐临近,浅滩上的海水慢慢退去,礁石群完全露出水面,“海脉符”的能量波动逐渐减弱,最终趋于平稳。“潮汐阵已经休眠,可以向石门进发!”张岚对着对讲机大喊,队员们立刻收拾装备,沿着丛林中的小路向石墙方向前进。

丛林中的温度高达三十多摄氏度,空气潮湿闷热,队员们的额头上布满了汗水,衣服很快就被浸湿。沿途的树木上缠绕着粗壮的藤蔓,藤蔓上长着尖锐的刺,稍不注意就会被划伤。赵雷用砍刀在前方开路,队员们紧随其后,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虽然无人机没有发现大型野生动物,但热带丛林中潜藏着各种有毒昆虫和蛇类,必须格外小心。

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跋涉,队员们终于抵达石墙前。石门上的螺旋符文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中央的圆形凹槽仿佛在等待着昆仑镜的嵌入。张岚用探测仪对石门进行全面扫描,确认没有隐藏的机关后,向冷锋点了点头。

冷锋从背包中取出昆仑镜,小心翼翼地将其嵌入凹槽。当昆仑镜与石门完全贴合的瞬间,符文突然亮起,发出蓝色的光芒,石门发出“轰隆”的闷响,缓缓向两侧打开。石门后面是一条通往山体内部的通道,通道内凉爽干燥,墙壁上镶嵌着发光的贝壳,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队员们沿着通道前进,通道尽头是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中央有一个圆形的水池,水池中盛满了淡蓝色的液体,与神脉液极为相似,但颜色更浅,散发着淡淡的海腥味。水池周围的石壁上,绘制着精美的壁画,记录着昆仑先民渡海来到黑礁岛、建立据点、与海洋共生的场景。

“这是‘海脉液’!”李教授激动地说,他小心翼翼地从水池中取出少量液体,装入密封容器,“古卷中提到过‘海脉’,是昆仑神脉系统在海洋中的延伸,海脉液就是海脉的能量载体,与陆地上的神脉液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地球的地质平衡。”

张岚用检测设备对海脉液进行分析,发现其分子结构与神脉液相似,但含有一种独特的“海洋微量元素”,这种元素能增强能量的稳定性,使海脉的能量传输范围更远。“如果能将海脉液与神脉液混合,就能进一步优化神脉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甚至能影响全球的地质稳定。”

队员们继续在溶洞内勘察,发现水池中央有一座石坛,石坛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匣子,匣子上刻着与壁画相同的图案。冷锋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里面存放着一卷用兽皮制成的古卷,古卷上用朱砂绘制着一幅完整的“全球海脉分布图”,标注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十八处海脉节点,黑礁岛正是其中之一。

“这太不可思议了!”李教授捧着古卷,手都在微微颤抖,“昆仑先民不仅掌握了陆地上的神脉系统,还发现了海洋中的海脉,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能量网络,这对研究古代文明的科技水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溶洞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岩石开始坠落,水池中的海脉液泛起巨大的涟漪。“不好!海底发生地震,可能引发海啸!”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通道口撤离。

当队员们冲出石门时,远处的海面上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海浪,正在快速向岛屿逼近。“立刻返回科考船!”冷锋大喊,队员们沿着丛林中的小路快速向浅滩跑去,沿途的树木不断倒塌,石块从山坡上滚落,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抵达浅滩后,队员们迅速登上冲锋舟,向科考船驶去。此时,海啸已经抵达岛屿附近,巨大的海浪将冲锋舟掀得上下颠簸,队员们紧紧抓住船舷,与海浪展开殊死搏斗。经过半小时的艰难航行,冲锋舟终于抵达科考船,队员们被拉上甲板,安全脱险。

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队员们看着黑礁岛被海啸淹没,心中满是感慨。虽然黑礁岛的核心区域可能已经被摧毁,但他们成功获取了海脉液样本和全球海脉分布图,为研究全球神脉-海脉系统提供了关键线索。

返回基地后,队员们立刻对海脉液样本进行深入研究,与神脉液混合后进行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混合后的液体能量稳定性大幅提升,传输范围扩大了三倍,能够有效调节全球的地质能量,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知这一重大发现后,立刻召开全球会议,成立了“全球神脉-海脉保护联盟”,由中国牵头,联合各国的科研机构和文物保护组织,共同开展全球海脉节点的勘察和保护工作。冷锋和他的队员们被任命为联盟的核心成员,负责协调全球范围内的探索和保护行动。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冷锋带领队员们先后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海脉节点,进行勘察和保护。他们在大西洋的一座无人岛上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海脉核心区域,获取了大量的海脉液样本;在印度洋的一处海底峡谷中,发现了昆仑先民建造的水下建筑,证明了古代文明的水下施工技术;在北冰洋的冰盖下,找到了被冻结的海脉节点,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

随着全球神脉-海脉系统的研究不断深入,人类逐渐掌握了调节地质能量的方法,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大幅降低,全球生态环境得到显着改善。昆仑文明的科技成果,正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冷锋站在昆仑山脉的神宫遗址前,手中拿着全球海脉分布图,看着远处的雪山和蓝天,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最初的守陵者小队,到如今的全球保护联盟核心,他们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守护文明、造福人类的目标。

此时,通讯兵走来,递过一份新的检测报告:“冷队,总部传来消息,在南极大陆的冰盖下发现了异常的能量波动,与海脉节点的能量特征相似,推测是一处未被发现的海脉节点,可能藏着昆仑文明的终极秘密。”

冷锋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能量数据和卫星图像,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征程已经开启,他们将向着南极大陆进发,去探索昆仑文明最后的秘密,为人类的未来书写新的篇章。

南极大陆的冰盖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雪龙2号”科考船破开浮冰,缓缓停靠在普里兹湾的临时锚地。甲板上,冷锋穿着厚重的极地防寒服,手中的卫星地图标注着南极冰盖下的异常能量区域——距离锚地约八十公里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冰盖,那里的冰层厚度超过两千米,地质雷达显示冰盖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空腔,能量波动与黑礁岛的海脉节点完全一致。

“冷队,南极的极夜还有一周就要来临,我们必须在极夜前完成初步勘察,否则极夜期间的暴风雪和低温会让所有设备失效。”科考船船长拿着气象报告走来,语气中带着担忧,“未来三天是窗口期,之后会有持续的暴风雪,风速可能达到每秒四十米。”

冷锋点点头,对着队员们下达命令:“赵雷,你带领雪地摩托小队,携带轻便式地质雷达和破冰设备,明天一早出发前往能量区域,确认空腔的具体位置和冰层结构;李锐,你负责在锚地搭建临时基地,建立通讯中继站,确保与雪地摩托小队的信号畅通;张岚和李教授,整理海脉节点的资料,结合南极的地质特征,预判可能存在的机关和危险;陈曦,调试无人机和冰下机器人,为冰盖探测做好准备。”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雷带领五名队员乘坐三辆雪地摩托,朝着能量区域出发。雪地摩托在冰盖上疾驰,扬起的雪雾在身后形成长长的白色轨迹。南极的低温达到零下四十摄氏度,防寒服内的加热系统全力运转,才能勉强维持体温,队员们的呼吸在头盔内凝结成霜,视线时不时被冰盖表面的反光干扰。

行驶到中途时,天空突然阴沉下来,雪花开始飘落,风速逐渐增大。“冷队,我们遇到了小规模暴风雪,能见度不足十米,请求暂时停靠等待天气好转。”赵雷对着对讲机大喊,声音在风雪中断断续续。

冷锋立刻回复:“同意停靠,寻找避风的冰丘,检查设备状态,等待暴风雪减弱。”

队员们很快找到一处低矮的冰丘,将雪地摩托停在背风处,打开应急帐篷,躲在帐篷内躲避风雪。暴风雪持续了约两小时,待风雪减弱后,队员们继续出发,终于在傍晚时分抵达能量区域。

赵雷立刻架设地质雷达,开始对冰盖进行扫描。屏幕上显示的图像清晰地呈现出冰盖下的空腔——空腔呈椭圆形,长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位于冰层下方两千两百米处,空腔中央有一个圆形的能量源,正是海脉节点的核心。“冷队,我们找到了空腔的位置,能量源稳定,没有发现异常。”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带领核心小队乘坐直升机前往能量区域。直升机在冰盖上降落,队员们快速搭建起临时探测站,将冰下机器人放入预先钻好的冰孔中。机器人携带高清摄像头和地质传感器,沿着冰孔缓缓向空腔移动。

经过三小时的缓慢下降,机器人终于抵达空腔,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空腔内没有被冰层填充,而是充满了淡蓝色的海脉液,液体表面泛着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空腔;空腔的岩壁上镶嵌着无数发光的晶体,与昆仑神宫的夜明珠相似;而空腔中央,一座巨大的冰晶建筑矗立在海脉液中,建筑的顶部有一个圆形的穹顶,穹顶上刻着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相同的螺旋符文。

“这是昆仑文明的‘极地海脉神殿’!”李教授激动地说,“古卷中提到的‘极地之核’应该就在这座建筑内,它是全球海脉系统的核心,控制着所有海脉节点的能量流动!”

张岚通过机器人的传感器分析海脉液的成分:“这里的海脉液含有高浓度的‘海洋微量元素’,能量稳定性是黑礁岛海脉液的五倍,而且能在零下五十摄氏度的低温下保持液态,是维持极地海脉系统运行的关键。”

冷锋看着屏幕上的冰晶建筑,做出决定:“我们需要开辟一条通往空腔的通道,进入神殿内部,找到‘极地之核’,完成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李锐,你带领工程小队,使用大型破冰设备,在冰盖上开凿一条垂直通道;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冰晶建筑的结构,寻找进入神殿的入口;赵雷,你负责警戒,防止暴风雪和冰裂带来的危险。”

工程小队立刻行动,大型破冰设备的钻头在冰盖上高速旋转,冰层碎屑不断被输送到地面,形成一座小山。经过两天的连续工作,一条直径约三米的垂直通道终于开凿完成,直通空腔。队员们乘坐特制的升降平台,沿着通道缓缓下降,进入空腔内部。

空腔内的温度约为零下十摄氏度,比冰盖表面温和许多。海脉液的表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岩壁上的发光晶体,宛如梦幻的星空。冰晶建筑的入口位于建筑的正面,是一道巨大的冰晶门,门上刻着复杂的螺旋符文,符文中央有一个与昆仑镜匹配的凹槽,旁边还有一个较小的凹槽,显然是用于注入海脉液的。

“需要同时使用昆仑镜和海脉液,才能打开冰晶门。”张岚推测,她让队员从空腔内取出少量海脉液,装入特制的容器中。冷锋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张岚则将海脉液注入旁边的小凹槽。当海脉液完全注入的瞬间,冰晶门上的符文突然亮起,发出蓝色的光芒,冰晶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内部的神殿大厅。

神殿大厅内,一座巨大的冰晶柱矗立在中央,冰晶柱内包裹着一颗直径约两米的蓝色水晶——正是“极地之核”。水晶表面的能量轨迹与全球海脉分布图的符文完全吻合,不断有淡蓝色的能量流从水晶中溢出,融入周围的海脉液中。

“极地之核的能量正在缓慢流失!”李教授看着冰晶柱上的裂痕,“可能是因为长期没有能量补充,水晶的结构正在逐渐不稳定,如果不及时校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流动会出现紊乱,引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

张岚立刻用检测设备连接极地之核,屏幕上显示出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数据,大部分节点的能量值都低于正常水平,只有少数几个节点还保持着稳定。“需要用昆仑镜和神脉液、海脉液的混合液,为极地之核补充能量,同时校准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分配。”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神脉液和海脉液按照最佳比例混合,装入特制的能量传输装置中,连接到极地之核的能量接口。冷锋将昆仑镜放在冰晶柱顶部的凹槽内,当混合液开始注入的瞬间,昆仑镜发出耀眼的蓝光,与极地之核的能量流相互呼应。

屏幕上的能量数据开始快速变化,全球海脉节点的能量值逐渐上升,最终稳定在正常水平。极地之核表面的裂痕逐渐愈合,能量轨迹变得更加清晰,整个空腔内的海脉液开始缓慢流动,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能量输送到全球各个海脉节点。

“成功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完成!”陈曦兴奋地大喊,所有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这时,空腔突然剧烈摇晃,岩壁上的发光晶体开始脱落,海脉液的漩涡变得异常湍急。“不好!能量校准引发了冰盖下的地质活动,空腔可能会坍塌!”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升降平台跑去。

当队员们登上升降平台,开始上升时,空腔的岩壁已经开始大面积坍塌,海脉液顺着裂缝向外涌出,迅速冻结成冰。升降平台在摇晃中艰难上升,最终在空腔完全坍塌前冲出通道,回到冰盖表面。

队员们看着坍塌的通道入口,心中满是感慨。虽然极地海脉神殿被掩埋在冰层之下,但他们成功完成了全球海脉系统的能量校准,确保了全球地质的稳定,实现了昆仑文明守护地球的使命。

返回“雪龙2号”科考船后,队员们收到了总部传来的好消息:全球范围内的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大幅降低,海洋生态环境得到显着改善,多个濒危海洋生物的数量开始回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发来贺电,称这次南极科考行动是“人类保护地球生态的里程碑”。

冷锋站在科考船的甲板上,看着南极的极光在夜空中舞动,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昆仑山脉到海外仙山,从黑礁岛到南极冰盖,他们的足迹遍布全球,守护着昆仑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为人类的未来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时,通讯兵走来,递过一份新的探测报告:“冷队,总部传来消息,在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区域,发现了与昆仑文明相似的符文和能量波动,推测是昆仑先民留下的星际遗迹。”

冷锋接过报告,看着上面的卫星图像和能量数据,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已经开始,这次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月球,他们将带着守护文明的信念,踏上星际征程,去探索昆仑文明更广阔的秘密,为人类的星际探索事业开辟新的道路。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影像在基地指挥室的全息投影上缓缓旋转,哥白尼环形山边缘的阴影区里,一组呈螺旋状排列的暗纹清晰可见——这组暗纹与南极极地海脉神殿的符文仅有细微差异,末端延伸出的三道射线,恰好指向地球昆仑山脉的方向。冷锋的指尖在投影幕布上划过暗纹,触感冰凉的幕布仿佛能传递来自38万公里外的神秘信号。

“根据嫦娥六号传回的光谱分析,这些暗纹是由一种未知的金属化合物构成,表面覆盖着约一米厚的月壤,形成年代至少有三万年。”航天专家王博士指着投影旁的数据面板,“更关键的是,暗纹区域持续释放着低频能量波,与昆仑神脉的能量频率完全同步,像是在向地球发送某种信号。”

李教授捧着《昆仑古卷》的电子扫描版,手指在屏幕上快速滑动:“古卷残页里有一段‘天路’记载——‘玉衡指月,星舟渡空’,结合暗纹的排列轨迹,推测昆仑先民可能掌握了星际航行技术,月球背面的遗迹或许是他们的‘星际中转站’。”

冷锋的目光落在投影幕布角落的一个光点上——那是暗纹环绕的一座小型环形山,直径约五百米,地质雷达显示山体内存在中空结构,能量波正是从中空区域发出。“我们需要组织一支星际科考队,前往月球背面一探究竟。”他转身看向众人,“赵雷,你负责选拔具备航天训练基础的队员,进行失重环境适应和月球行走训练;李锐,协调国家航天局,准备载人登月舱和月球车;张岚、李教授,继续解读符文和古卷,寻找遗迹入口的线索;陈曦,优化月球表面的通讯方案,确保科考队与地球的信号畅通。”

三个月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搭载着“昆仑号”载人登月舱,在轰鸣声中刺破苍穹,向着月球飞去。舱内,冷锋、赵雷、张岚、李教授和两名航天工程师组成的科考队,正进行着最后的设备检查——他们身着新一代舱外航天服,头盔内置的全息显示系统能实时投射月球表面的地形数据和能量波图谱。

经过三天的飞行,“昆仑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着陆。当登月舱的舱门缓缓打开,月球表面的灰色荒漠映入眼帘,哥白尼环形山的巨大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壮观。“能量波信号来源确认,就在前方五百米的小型环形山内。”陈曦通过通讯系统汇报,她留在登月舱内,负责远程操控月球车和数据分析。

科考队乘坐月球车向环形山驶去,月壤在车轮下扬起细密的尘埃,没有大气层的遮挡,阳光直射在航天服上,温度迅速攀升到120摄氏度,幸好航天服的温控系统及时启动,将温度稳定在舒适范围。抵达环形山边缘后,队员们下车步行,沿着缓坡向山底走去。

环形山底部的月壤中,螺旋状暗纹清晰地铺展开来,像是在地面绘制的巨大星图。张岚用便携式光谱仪扫描暗纹,仪器屏幕上显示出与南极符文相似的金属化合物成分,能量波的强度也随着靠近环形山中心而逐渐增强。“中心区域的月壤下有金属结构,应该是遗迹的入口。”她指着地面上一处微微凸起的区域,“需要用月球车的机械臂清除月壤,露出入口。”

月球车的机械臂缓慢运转,将覆盖在入口处的月壤一点点清除,一座直径约十米的圆形金属门逐渐显露出来。金属门上刻着与暗纹一致的螺旋符文,中央有一个与昆仑镜完全匹配的凹槽,凹槽周围分布着六个小型孔洞,孔洞内隐约能看到淡蓝色的能量流动——与极地海脉液的能量特征完全相同。

“古卷记载‘月核为引,地脉为匙’,这里的孔洞应该是注入能量液的接口。”李教授推测,他从科考装备中取出特制的容器,里面装着神脉液与海脉液的混合液,“这种混合液能模拟昆仑神脉的能量频率,或许能激活金属门的开启机制。”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混合液注入六个孔洞,当最后一个孔洞注满时,金属门上的符文突然亮起,发出淡蓝色的光芒,与昆仑镜的光晕相互呼应。冷锋立刻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金属门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缓缓向两侧打开,露出一条通往山体内部的通道。

通道内漆黑一片,队员们打开头盔上的照明灯,光束照亮了周围的金属墙壁——墙壁上布满了细小的能量管线,管线内流淌着淡蓝色的液体,与混合液的颜色一致。通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圆形大厅,大厅中央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的金属装置,装置顶部有一个透明的穹顶,穹顶内悬浮着一颗直径约一米的银色球体,球体表面不断闪烁着与地球同步的能量波信号。

“这是‘星际通讯装置’!”王博士激动地说,他用便携式检测设备连接金属装置,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组复杂的数据流,“装置通过银色球体接收和发送能量波信号,与地球昆仑神脉系统保持同步,像是在进行某种‘能量校准’。”

张岚仔细观察金属装置上的符文,发现这些符文记录着装置的运行原理——银色球体是“星核”,由月球内部的稀有金属制成,能将昆仑神脉的能量转化为星际信号,发送到遥远的宇宙空间;而装置的另一侧,还有一个未激活的接口,标注着“星舟对接”的符号。

“古卷中的‘星舟’可能就是昆仑先民的星际飞船,这个接口是飞船的能量对接端口。”李教授推测,他指着接口旁的符文,“符文记载,星舟能通过这个接口获取神脉能量,实现星际航行。”

就在队员们深入研究装置时,大厅突然剧烈震动,金属墙壁上的能量管线开始破裂,淡蓝色的液体不断泄漏,银色球体的光芒也开始变得暗淡。“装置的能量供应出现异常,可能是因为长期未维护,管线老化导致泄漏!”王博士大喊,他快速调整检测设备的参数,“需要立刻修复管线,补充能量液,否则装置会彻底失效!”

队员们立刻行动,用特制的密封材料修补破裂的管线,同时将剩余的混合液注入能量储备罐。经过两小时的紧急抢修,管线的泄漏终于被制止,能量液的供应恢复正常,银色球体的光芒也逐渐稳定下来,继续向地球发送同步信号。

“装置已经恢复正常,与地球昆仑神脉的同步率达到98%。”王博士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松了一口气,“它会继续维持地球与月球的能量连接,确保昆仑神脉系统的稳定运行。”

科考队在大厅内继续勘察,发现墙壁上还刻着更多的符文,这些符文记录着昆仑先民的星际探索历史——他们曾驾驶星舟前往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寻找适合生存的星球,月球背面的遗迹是他们在太阳系内建立的第一个星际中转站。

就在这时,陈曦的声音突然从通讯系统传来:“冷队!月球车检测到月球表面出现异常能量波动,可能是陨石撞击预警!预计十分钟后抵达你们所在的环形山,建议立刻撤离!”

队员们立刻向通道口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金属门时,远处的月面上传来一阵剧烈的震动,一颗小型陨石撞击在环形山附近,扬起的月壤形成巨大的尘埃云,将整个环形山笼罩。

科考队乘坐月球车快速返回“昆仑号”登月舱,当登月舱的舱门关闭,开始准备升空时,冷锋透过舷窗看向远处的环形山——尘埃云逐渐散去,金属门已经被月壤重新覆盖,月球背面的遗迹再次隐藏在寂静的月壤之下。

经过三天的飞行,“昆仑号”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科考队带回的月球遗迹数据和能量样本,为研究昆仑文明的星际探索技术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人类的航天事业开辟了新的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为科考队举办了表彰大会,授予他们“全球文明探索特殊贡献奖”,并决定成立“星际文明探索联盟”,由中国牵头,联合各国的航天机构和科研团队,共同探索昆仑文明的星际秘密。

冷锋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手中捧着沉甸甸的奖牌,心中充满了感慨。从守护昆仑山脉的神脉系统,到探索全球的海脉节点,再到登上月球背面的星际遗迹,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在守护文明、探索未知的道路上前行。

此时,基地的通讯兵发来紧急消息:“冷队,嫦娥六号在火星表面的乌托邦平原区域,发现了与月球背面相似的符文和能量波动,推测是昆仑先民在火星建立的另一处星际遗迹!”

冷锋接过消息,看着上面的火星影像和能量数据,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新的星际探索征程已经开启,他们将向着火星进发,去探索昆仑文明在太阳系内的更多秘密,为人类的星际梦想写下新的篇章。

火星乌托邦平原的红色沙砾在模拟舱内扬起细尘,冷锋戴着vr头盔,眼前实时投射着嫦娥六号传回的火星地表影像——乌托邦平原西部的一处环形山边缘,数十道暗红色的螺旋符文镶嵌在岩石中,符文末端的射线与月球背面遗迹的暗纹轨迹完全吻合,共同指向太阳系外侧的一片星云区域。

“根据火星车‘祝融号’的探测数据,这些符文下方存在一个直径约两百米的地下空腔,空腔内的能量波动频率与月球星际通讯装置一致,且强度是月球遗迹的三倍。”航天专家王博士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他操控着虚拟界面,调出空腔的三维模型,“更关键的是,空腔内检测到液态水的存在,这意味着遗迹可能保存得比月球和南极的更完整。”

李教授捧着《昆仑古卷》的最新解读版,手指在泛黄的绢帛上滑动:“古卷中‘赤地为驿’的记载终于有了线索!‘赤地’指的就是火星,‘驿’则是昆仑先民在火星建立的星际驿站,用于中转能量和中转星舟。而且这段‘星火符’明确提到,火星驿站内藏着‘星图总纲’,记录着前往其他星系的航行路线。”

冷锋摘下vr头盔,目光落在会议室中央的太阳系模型上——火星、月球、地球的昆仑山脉三点连线,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而三角形的延长线直指柯伊伯带外侧的未知星域。“这次火星探索不仅要找到星际驿站,更要获取星图总纲,解开昆仑先民星际迁徙的秘密。”他对着众人下达指令,“赵雷,选拔具备深空探测经验的队员,进行火星重力适应和密闭环境生存训练;李锐,协调国家航天局,对接‘天问四号’火星载人探测任务,准备火星着陆舱和地面漫游车;张岚、李教授,破解火星符文的能量激活方式,避免触发未知机关;陈曦,构建火星地表通讯网络,确保科考队与地球、火星轨道空间站的信号畅通。”

一年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十一号重型运载火箭搭载着“昆仑二号”火星载人飞船,在橙红色的火焰中升空,冲破大气层后,飞船与火箭分离,开启星际航行模式。船舱内,冷锋带领的六人科考队穿着轻量化航天服,正在进行在轨训练——火星的重力仅为地球的38%,他们需要提前适应低重力环境下的行走、操作设备等动作,避免着陆后出现行动失误。

经过七个月的漫长航行,“昆仑二号”成功抵达火星轨道,与“天宫”火星空间站完成对接。在空间站休整三天后,科考队乘坐火星着陆舱,向着乌托邦平原的预定着陆区降落。着陆舱穿越火星稀薄的大气层时,外壳与大气摩擦产生的高温让舷窗泛起红光,直到距离地表一公里时,降落伞打开,着陆舱才缓缓减速,最终平稳降落在环形山附近的平坦区域。

当着陆舱的舱门打开,红色的火星地表映入眼帘,远处的环形山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稀薄的大气层让天空呈现出淡粉色的渐变。“能量信号来源确认,就在环形山内部,距离着陆点约八百米。”陈曦操控着火星漫游车,屏幕上显示出清晰的能量波图谱,“周围没有检测到沙尘暴预警,可以开始行动。”

科考队乘坐漫游车向环形山驶去,车轮在红色沙砾上留下深深的轨迹。抵达环形山边缘后,队员们下车步行,沿着缓坡向山底走去。山底的岩石上,暗红色的螺旋符文在夕阳下泛着微弱的金属光泽,符文之间的缝隙中,还残留着淡蓝色的能量痕迹——与地球神脉液、月球星际装置的能量特征完全一致。

“这些符文是‘火星能量锁’,需要同时注入神脉液和海脉液的混合液,才能打开地下空腔的入口。”张岚用便携式光谱仪扫描符文,仪器屏幕上显示出符文的能量流动路径,“入口应该在环形山中心的岩石下方,需要用漫游车的机械臂移除表层岩石。”

火星漫游车的机械臂缓慢运转,将中心区域的岩石一块块移除,一个直径约五米的圆形金属盖板逐渐显露出来。盖板上的符文与周围岩石上的完全吻合,中央的凹槽尺寸与昆仑镜精确匹配,周围还分布着八个小型注液孔,显然是为混合液准备的接口。

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混合液注入注液孔,当最后一个孔注满时,金属盖板上的符文突然亮起,淡蓝色的光芒在红色火星地表上显得格外醒目。冷锋立刻将昆仑镜嵌入中央凹槽,盖板发出一阵轻微的震动,缓缓向一侧滑动,露出一条通往地下空腔的金属通道。

通道内弥漫着淡淡的金属气息,墙壁上的能量管线闪烁着蓝色的光芒,照亮了前方的道路。队员们沿着通道向下走了约五十米,进入一个巨大的地下空腔——空腔呈圆柱形,高约三十米,直径约两百米,顶部的金属穹顶镶嵌着无数发光晶体,将整个空腔照亮得如同白昼;空腔中央,一座巨大的金属平台矗立在地面上,平台上摆放着一个直径约十米的星图投影装置,装置周围环绕着八个能量柱,每个能量柱上都刻着不同星系的图案。

“这就是‘星图总纲’!”李教授激动地走上平台,手指轻轻触碰星图投影装置,装置立刻启动,一道蓝色的全息投影从装置中射出,在空腔内形成一幅完整的银河系星图——星图上标注着数百个发光的节点,每个节点旁都刻着昆仑符文,其中一个节点正是太阳系,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是昆仑先民规划的星际航行路线。

张岚用检测设备连接星图装置,屏幕上显示出详细的航行数据——包括每个显示的距离、重力参数、能源补给点等信息。“这些数据太精确了!比人类目前掌握的银河系测绘数据还要详细,甚至标注出了几颗未被发现的宜居行星。”她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叹,“而且装置还储存着昆仑先民的星际航行日志,记录着他们探索宇宙的历程。”

就在队员们沉浸在发现的喜悦中时,空腔突然剧烈震动,顶部的金属穹顶开始出现裂缝,能量柱上的光芒也变得忽明忽暗。“不好!火星地表发生尘暴,引发了地下空腔的结构不稳定!”王博士大喊,他快速查看监测数据,“能量管线出现多处泄漏,星图装置的能量供应正在中断,我们必须尽快撤离,否则会被埋在地下!”

队员们立刻向通道口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进通道时,身后传来巨大的坍塌声,空腔内的金属平台和星图装置被坠落的岩石掩埋。他们沿着通道快速向上奔跑,终于在通道完全坍塌前冲出地下空腔,登上了等候在环形山边缘的火星漫游车。

漫游车向着着陆舱驶去,此时火星地表的尘暴已经来临,红色的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不足十米。漫游车的导航系统多次出现故障,幸好陈曦凭借着预先绘制的地形地图,避开了多处岩石障碍,最终安全返回着陆舱。

当着陆舱升空,离开火星地表时,冷锋透过舷窗看向下方的乌托邦平原——尘暴已经覆盖了整个区域,地下空腔的入口早已被沙尘掩埋,火星星际驿站再次隐藏在红色的星球之下。但科考队带回的星图数据和航行日志,已经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宇宙的新大门。

经过七个月的航行,“昆仑二号”成功返回地球。科考队带回的火星遗迹数据,不仅填补了人类对昆仑文明星际探索史的认知空白,更为人类的深空探测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基于星图总纲的航行数据,国家航天局启动了“星际走廊”计划,开始在太阳系内建设星际航行补给站,为未来的星际探索奠定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为科考队举办表彰大会,将“全球深空探索贡献奖”授予冷锋和他的队员们。在大会上,冷锋发表演讲:“昆仑文明的遗迹遍布地球、月球、火星,它们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宇宙,寻找更多昆仑先民留下的痕迹,为人类的星际梦想而努力。”

表彰大会结束后,冷锋回到基地,刚走进指挥室,就看到屏幕上显示着最新的探测数据——“旅行者二号”探测器在柯伊伯带外侧,检测到与昆仑符文能量频率一致的信号,信号来源指向一片未知的星系区域。

李教授拿着《昆仑古卷》的最后一页解读稿,走到冷锋身边:“古卷最后一段记载,‘星舟归处,文明之源’,推测那个未知星系,就是昆仑先民的发源地。”

冷锋看着屏幕上的信号数据,眼中闪过坚定的光芒。新的星际探索征程已经开启,这次的目的地是遥远的柯伊伯带外侧,他们将带着人类的期待,去寻找昆仑文明的起源,探索宇宙的终极奥秘,为人类的星际文明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