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章 天墓无极(135)

基地的文物分析室里,上古石板被小心翼翼地固定在恒温工作台上。李教授戴着高倍放大镜,指尖轻轻拂过石板表面的符文——这些符文比之前在神宫和冰眼节点发现的更复杂,部分符号呈现出螺旋状,像是在记录某种天体运行轨迹。“冷队,你看这组符号。”他指着石板中央的图案,“这是上古时期的‘星轨符’,结合《昆仑古卷》的记载,翻译过来是‘天外之石,孕脉而生’,推测昆仑神脉的能量来源,可能与上古时期坠落的陨石有关。”

冷锋凑近观察,石板上的星轨符与昆仑镜背面的凹槽形状隐约吻合,仿佛是特意为昆仑镜设计的基座。“如果能将昆仑镜与石板结合,会不会触发新的线索?”他提出猜想,同时让陈曦调整工作台上的光学投影设备,将昆仑镜的云纹投影到石板上。

当两种纹路重叠的瞬间,石板突然发出柔和的蓝光,星轨符沿着投影轨迹缓缓旋转,在墙面投射出一幅完整的星图——星图中央的亮星与玉珠峰的坐标完全一致,周围的小星星则对应着十二个神脉节点的位置,而星图边缘的一组符号,标注着“陨星之核”的方位,指向昆仑山脉最西端的“黑石滩”区域。

“陨星之核很可能就是神脉能量的源头!”张岚激动地说,她快速调出黑石滩的卫星地图,“这里是昆仑山脉的无人区,地表覆盖着黑色的火山岩,常年刮着十级以上的强风,而且据地质资料显示,地下有大量的冰层和溶洞,探索难度极大。”

冷锋看着地图上标注的黑石滩,心中清楚,要找到陨星之核,必须克服极端的自然环境和潜在的危险。“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明天先对黑石滩进行初步勘察,重点确认陨星之核的大致位置和周边环境;李锐,你负责准备抗风防寒装备和溶洞探测设备,包括地质雷达、水下机器人和应急供氧系统;张岚和李教授,继续研究石板和昆仑镜,寻找陨星之核的具体特征,避免我们错过关键线索。”

次日清晨,赵雷带领的侦查小队乘坐改装过的抗风直升机,朝着黑石滩出发。直升机穿过呼啸的强风,机身在气流中剧烈摇晃,驾驶员不得不降低飞行高度,贴着地面缓慢前进。“这里的风太大了,无人机无法升空!”陈曦尝试多次放飞无人机,都被强风卷走,只能依靠直升机上的雷达进行探测。

经过三小时的艰难飞行,小队终于抵达黑石滩。地面上的黑色火山岩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强风卷起碎石,打在直升机机身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雷达显示,东北方向五公里处有一个巨大的溶洞,溶洞内有异常的能量波动,很可能就是陨星之核的位置!”赵雷对着对讲机大喊,同时让驾驶员在溶洞附近的平坦区域降落。

队员们跳下直升机,立刻感受到强风的威力——体重较轻的队员几乎被风吹得站立不稳,只能互相搀扶着前进。他们穿着特制的抗风防寒服,衣服表面的防风涂层能有效减少风阻,头盔上的防风镜则防止碎石划伤眼睛。

朝着溶洞前进的途中,地面上的火山岩逐渐变成了冰层,冰层下隐约能看到蓝色的光芒——是神脉液渗透到地表形成的冰晶。“这里的神脉液浓度是冰眼节点的五倍!”赵雷蹲下身,用冰镐敲下一块冰晶,对着阳光观察,“陨星之核的能量果然强大!”

抵达溶洞入口时,强风的威力有所减弱,但洞内漆黑一片,散发着刺骨的寒意。赵雷打开战术手电,光束照亮了洞内的景象——溶洞高约五十米,宽约三十米,顶部悬挂着巨大的冰柱,地面上布满了深不见底的冰缝,冰缝内泛着蓝色的光芒,显然与神脉液相连。

“地质雷达显示,溶洞深处有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圆形物体,能量波动极其强烈,应该就是陨星之核!”陈曦拿着雷达设备,对着溶洞深处扫描,“但通往深处的道路布满冰缝,需要搭建临时通道才能通过。”

赵雷让队员们拿出登山绳和冰爪,开始搭建通道。他们将登山绳固定在两侧的冰柱上,用冰镐在冰面上凿出foothold,确保队员们能安全通过。经过一小时的努力,临时通道终于搭建完成,队员们依次沿着通道向溶洞深处前进。

越往深处走,洞内的温度越低,战术手电的光束在冰壁上反射,照亮了两侧冰壁上的符文——这些符文与石板上的星轨符完全一致,形成一条通往陨星之核的指引路线。“前面就是陨星之核!”赵雷兴奋地大喊,前方的冰壁突然消失,一个巨大的圆形空间出现在眼前。

空间中央,一颗直径约十米的黑色陨石悬浮在半空中,表面覆盖着淡蓝色的神脉液,液体沿着陨石的纹路流动,形成一道道蓝色的光环。陨石周围的冰壁上,镶嵌着数十颗夜明珠,将整个空间照亮得如同白昼。

“这就是陨星之核!”赵雷小心翼翼地靠近陨石,感受到一股强大的能量波动,“神脉液就是从陨石内部渗透出来的,它才是整个神脉系统的能量源头!”

队员们立刻开始收集数据,陈曦用地质雷达扫描陨石内部,发现陨石中心有一个圆形的空腔,空腔内储存着大量的神脉液;赵雷则用取样器采集陨石表面的神脉液样本,准备带回基地进行分析。

就在这时,溶洞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冰柱开始坠落。“不好!强风引发了溶洞坍塌!”赵雷大喊,立刻让队员们撤离。所有人沿着临时通道快速撤退,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溶洞时,整个溶洞轰然坍塌,黑色的火山岩和冰块将入口彻底堵塞。

“幸好我们撤离及时!”陈曦擦了擦额头的冷汗,看着坍塌的溶洞,“陨星之核被埋在里面,暂时安全了,但我们需要尽快制定方案,将它保护起来。”

赵雷对着对讲机汇报情况:“冷队,我们在黑石滩找到了陨星之核,它位于一个溶洞深处,能量极其强大,但溶洞已经坍塌,需要重新开辟通道才能进入。另外,这里的强风环境恶劣,大型设备无法运输,修复和保护工作难度很大。”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在基地召开紧急会议。“陨星之核是神脉系统的核心,必须尽快保护起来,防止再次受到破坏。”他看着屏幕上的黑石滩地图,“张岚,你和地质专家研究一下,能否在坍塌的溶洞周围建立一个临时的防护屏障,阻挡强风和碎石;李锐,你负责改装运输设备,确保能在强风环境下运输修复物资;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留在黑石滩,监测陨星之核的能量波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会议结束后,各小组立刻行动。张岚和地质专家经过研究,决定采用充气式防护屏障——这种屏障由高强度的抗风材料制成,展开后能形成一个直径约五十米的半圆形防护区,有效阻挡强风和碎石。李锐则将运输车辆的轮胎换成防滑履带,车身加装防风挡板,确保能在黑石滩的复杂地形上行驶。

三天后,防护屏障和修复设备全部准备就绪,冷锋带领精锐小队,乘坐改装后的运输车辆,前往黑石滩。车队在强风中缓慢前进,车身两侧的防风挡板被风吹得微微变形,但依然保持着稳定。经过一天的跋涉,车队终于抵达黑石滩,与赵雷的侦查小队汇合。

队员们立刻展开防护屏障,充气泵轰鸣着将屏障撑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防护区,将坍塌的溶洞入口完全覆盖。张岚和地质专家在防护区内搭建起临时的检测站,通过地质雷达监测陨星之核的能量波动——数据显示,陨星之核的能量稳定,神脉液的渗透速度正常,暂时没有危险。

“接下来,我们需要开辟一条新的通道,进入溶洞内部,对陨星之核进行全面检测和保护。”冷锋对着队员们说,同时让李锐带领队员们使用激光切割仪,在坍塌的溶洞入口处开辟通道。

激光切割仪的红色光束在黑色火山岩上划过,岩石逐渐被切割成小块,队员们用挖掘机将碎石清理出去。经过两天的艰苦工作,一条宽约两米的通道终于开辟完成,直通溶洞内部的圆形空间。

队员们沿着通道进入溶洞,陨星之核依然悬浮在半空中,表面的神脉液流动如常。张岚立刻用检测设备对陨星之核进行全面扫描,发现陨石内部的空腔内储存着约十万升神脉液,这些神脉液通过陨石表面的纹路渗透出来,为整个神脉系统提供能量。

“我们需要在陨星之核周围搭建一个恒温恒压的保护罩,防止神脉液流失。”张岚指着陨石周围的空间,“保护罩由特殊的透明材料制成,既能让我们观察陨星之核的情况,又能隔绝外部环境的影响。”

队员们立刻开始搭建保护罩,他们将保护罩的支架固定在周围的冰壁上,然后将透明材料展开,覆盖整个支架。经过一天的努力,保护罩终于搭建完成,陨星之核被稳稳地包裹在里面,保护罩内的温度和压力被调节到与溶洞内部一致,确保神脉液不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流失。

“陨星之核的保护工作完成了!”李教授兴奋地说,他拿着检测报告,“数据显示,保护罩的各项参数都符合要求,神脉液的渗透速度稳定,不会对神脉系统造成影响。”

冷锋看着保护罩内的陨星之核,心中满是欣慰。从发现昆仑镜,到保护神宫、修复神脉节点,再到找到并保护陨星之核,他们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和挑战,终于守护住了昆仑神脉系统的核心。

就在这时,总部的对讲机传来好消息:“守陵者小队,经过国际刑警和各国文物保护组织的联合努力,全球范围内与黑蝎有关的盗墓组织和文物走私团伙已被全部肃清,昆仑山脉的文物安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保护。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昆仑神脉系统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正式启动全球保护计划!”

队员们听到消息后,纷纷欢呼起来。他们的努力不仅保护了中华文明的瑰宝,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为全球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贡献。

冷锋站在溶洞内,看着保护罩内的陨星之核,心中充满了感慨。这场历时数月的战斗,让他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处遗址都是文明的传承。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守护昆仑山脉的神脉系统,探索更多的上古文明秘密,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

此时,李教授拿着一块新发现的符文碎片,走到冷锋身边:“冷队,我们在陨星之核周围的冰壁上发现了这枚碎片,上面的符文记载,昆仑文明还有一处‘星象殿’,里面保存着上古时期的星象图,或许能解开陨星之核的起源之谜。”

冷锋接过符文碎片,看着上面复杂的纹路,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即将开始,他们将继续踏上守护中华文明的征程,在昆仑山脉的冰雪中,书写更多属于他们的传奇。

符文碎片被小心翼翼地放在文物分析室的恒温载物台上,高倍显微镜下,碎片边缘的螺旋纹路清晰可见——这些纹路与陨星之核表面的能量轨迹完全吻合,仿佛是用同一种“能量刻刀”雕琢而成。李教授将碎片的三维模型与《昆仑古卷》残页进行比对,发现碎片上的符号恰好能填补古卷中“星象殿”记载的缺失部分。

“‘星象殿,承天脉,映星轨’,结合碎片上的符文,星象殿应该建在陨星之核正上方的冰川断层处。”李教授指着投影屏幕上的地质剖面图,断层处标注着一个闪烁的黄色光点,“这里的冰层厚度超过三百米,内部有天然形成的空腔,星象殿很可能就隐藏在空腔里,用冰层作为天然屏障。”

冷锋看着光点位置,恰好位于黑石滩与“龙脊”节点之间的无人区,那里的冰川活动频繁,常年发生冰崩,探索难度远超之前的神脉节点。“陈曦,立刻用卫星扫描冰川断层区域,重点排查天然空腔的位置;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准备冰钻设备,明天先对断层进行浅层钻探,确认冰层结构;张岚,你负责设计冰层加固方案,防止钻探时引发冰崩。”

次日清晨,侦查小队的直升机降落在冰川断层附近的雪原上。赵雷指挥队员们架设轻便式冰钻,钻头在低温下高速旋转,冰层碎屑飞溅,很快在地面钻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冰孔。陈曦将微型探测机器人放入冰孔,机器人带着摄像头和地质传感器,缓慢向冰层深处移动。

“冰层下方五十米处发现异常!”陈曦盯着屏幕,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显示,冰层内部有一处不规则的空腔,空腔壁上隐约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痕迹,“空腔高度约十米,宽度约二十米,符合星象殿的规模推测!”

赵雷立刻让队员们调整冰钻位置,朝着空腔方向继续钻探。两小时后,冰钻终于打通空腔,一股带着寒气的气流从冰孔中涌出,传感器检测显示,空腔内的温度稳定在零下十摄氏度,比外部冰层温度高出不少,显然是有能量源在维持环境。

“冷队,我们在冰川断层下发现了疑似星象殿的空腔,内部有稳定的能量源,推测是星象殿的防御机制在运行。”赵雷对着对讲机汇报,同时准备将光纤摄像头送入空腔,“我们先进行内部侦查,确认安全后再制定进入方案。”

光纤摄像头缓缓进入空腔,画面逐渐清晰——空腔中央矗立着一座圆形的石台,石台上布满了星轨符文,符文之间镶嵌着夜明珠,形成一幅完整的星图;石台周围环绕着十二根冰柱,每根冰柱上都刻着一个神脉节点的名称,冰柱顶端的水晶球与星图上的亮星遥相呼应;而空腔的最深处,一道石门紧闭,门上刻着与昆仑镜完全匹配的云纹凹槽,显然是星象殿的主入口。

“这就是星象殿!”李教授通过实时画面看到这一幕,激动得声音发颤,“石台上的星图应该是控制神脉系统的‘总开关’,只要转动星图,就能调节各个神脉节点的能量分配!”

冷锋接到汇报后,立刻带领核心小队前往冰川断层。抵达现场后,他看着冰孔中传回的画面,做出部署:“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星图的运转机制,制定安全的操作方案;李锐,你负责搭建冰层通道,确保我们能安全进入空腔;赵雷,你带领队员在周围设置警戒,防止意外发生;陈曦,无人机全程监控冰川活动,一旦发现冰崩迹象,立刻通知撤离。”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李锐带领工程小队用高强度合金搭建通道支架,支架外侧包裹着保温材料,防止通道内结冰;张岚则和考古队员通过光纤摄像头仔细观察星图符文,结合《昆仑古卷》的记载,推测出星图的运转规律——星图以玉珠峰对应的亮星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可增加神脉节点的能量输出,逆时针转动则减少输出,而转动到特定角度时,能激活石门的开启机制。

经过一天的准备,冰层通道终于搭建完成。通道宽约一米五,高约两米,内部安装了照明和通风设备,确保队员们能安全通行。冷锋带领张岚、李教授、陈曦和五名考古队员,沿着通道缓缓进入空腔,一股带着淡淡蓝光的气流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神脉液特有的清冽气息。

“星图的能量波动很稳定,没有发现机关痕迹。”张岚用探测仪扫描石台,仪器屏幕上显示出绿色的安全信号,“我们可以尝试转动星图,看看能否开启石门。”

李教授戴上特制的防护手套,小心翼翼地握住星图边缘的水晶把手,按照古卷记载的角度,顺时针转动星图。当星图转动到与石门云纹对齐的瞬间,石台突然发出一阵嗡鸣,十二根冰柱顶端的水晶球同时亮起,蓝色的能量流顺着星图纹路汇聚到石门凹槽处。

“快!用昆仑镜嵌入凹槽!”李教授大喊,陈曦立刻将昆仑镜递过去。当昆仑镜嵌入凹槽的瞬间,石门缓缓向两侧打开,门后是一个约五十平方米的密室,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青铜星盘,星盘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星轨符文,盘中央镶嵌着一颗拳头大小的蓝色水晶——正是陨星之核的“能量结晶”。

“这颗水晶应该是陨星之核的核心,也是星象殿的能量源!”张岚激动地说,她用探测仪扫描水晶,发现水晶内蕴含的能量相当于十个神脉节点的总和,“只要保护好这颗水晶,神脉系统就能永久稳定运行,昆仑山脉的地质安全也能得到保障。”

队员们开始对密室进行全面勘察,陈曦用高清相机记录青铜星盘和蓝色水晶的细节,考古队员则对星盘上的符文进行拓印。就在这时,陈曦的对讲机突然响起:“陈姐!冰川外部出现异常震动,雷达显示有大量冰层正在移动,可能发生大规模冰崩!”

冷锋心中一紧,立刻让队员们停止勘察:“所有人立刻撤离!先返回地面,等冰崩结束后再继续工作!”

队员们沿着通道快速撤离,当最后一名队员冲出冰孔时,远处的冰川突然发出一阵巨响,巨大的冰块从断层处滑落,卷起漫天雪雾。幸好赵雷提前带领队员们撤离到安全区域,才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冰崩持续了约半小时,待雪雾散去后,队员们返回现场查看——冰层通道被坍塌的冰块堵塞,空腔入口也被掩埋,星象殿再次被冰层保护起来。“星象殿暂时安全了,冰崩反而帮我们加固了外部屏障。”张岚看着坍塌的冰层,松了一口气,“不过我们需要重新开辟通道,才能继续对星象殿进行研究和保护。”

冷锋点点头,对着队员们说:“先返回基地,制定新的勘察方案。星象殿已经找到,只要我们做好长期保护计划,就能逐步解开它的秘密。”

返回基地后,小队立刻召开会议,制定了“星象殿长期保护计划”:第一步,用卫星和无人机对冰川断层区域进行24小时监控,实时掌握冰川活动情况;第二步,研发新型冰层加固技术,在空腔周围建立永久性防护结构,防止冰崩破坏星象殿;第三步,组建专业的考古研究团队,对青铜星盘和蓝色水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神脉系统的运行原理。

总部对计划高度认可,立刻调派了冰川学、考古学、地质学等领域的专家,以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协助小队开展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新型冰层加固设备和科研团队全部到位,队员们再次前往冰川断层,开始对星象殿进行系统性研究。

专家们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空腔周围搭建了加固框架,框架外侧覆盖着一层弹性防护膜,既能抵御冰崩的冲击,又能适应冰层的自然移动;同时,在星象殿内安装了恒温恒压系统和能量监测设备,实时监控蓝色水晶的能量波动和星象殿的环境参数。

在安全得到保障后,考古团队开始对青铜星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计算机模拟和符文解读,专家们发现星盘不仅能控制神脉系统的能量分配,还记录了上古时期昆仑文明的天文观测数据——这些数据比同时期其他文明的天文记录早了近千年,对研究人类古代天文学具有重大意义。

而对蓝色水晶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水晶内的能量可以通过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激发,激发后的能量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多种形式,且不会产生任何污染。“如果能掌握水晶的能量转化技术,将为人类提供一种新型清洁能源,彻底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负责研究的物理学家兴奋地说。

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全球科学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意派来考察团,对星象殿和陨星之核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决定将昆仑神脉系统的保护级别提升为“全球特级文化遗产”,并成立了由各国专家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共同探索昆仑古文明的秘密。

冷锋站在星象殿的密室里,看着各国专家围绕青铜星盘展开讨论,蓝色水晶的光芒在他们脸上闪烁。他想起了最初发现昆仑镜时的场景,想起了与黑蝎的一次次战斗,想起了队员们在冰雪中坚守的日日夜夜——所有的努力,都在这一刻有了意义。

“冷队,总部传来消息,联合研究团队希望我们继续担任神脉系统的守护任务,负责星象殿和陨星之核的安全保卫工作。”通讯兵走到冷锋身边,递过一份任命文件,“另外,国际刑警组织决定授予我们‘全球文物保护特殊贡献奖’,以表彰我们在打击文物走私和保护昆仑文明方面的贡献。”

冷锋接过文件,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他知道,守护昆仑文明的任务远没有结束,星象殿和陨星之核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解开,未来还会有新的挑战和考验。但他和他的队员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好这份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

此时,李教授拿着一份新的研究报告走过来:“冷队,我们在青铜星盘的夹层里发现了一张上古地图,上面标注着‘海外仙山’的位置,或许是昆仑文明的另一个遗址!”

冷锋接过地图,看着上面熟悉的螺旋符文,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即将开始,他们将带着守护文明的信念,踏上新的征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守陵者的传奇。

上古地图在文物分析室的无影灯下展开,泛黄的绢帛上用朱砂绘制的螺旋符文与昆仑镜的云纹形成奇妙呼应。李教授用软毛刷轻轻拂去绢帛边缘的尘埃,地图中央标注的“海外仙山”四字逐渐清晰,周围的海岸线轮廓与现代东海海域的卫星图比对后,竟与舟山群岛以东三百公里处的无人岛链高度吻合。

“你看这里的潮汐符号。”李教授指着地图边缘的波浪纹,“这些符号记录了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潮期,结合《昆仑古卷》中‘潮退为径,汐涨为障’的记载,说明登岛的唯一时机是大潮退去后的三小时窗口期,错过则会被海水淹没登岛通道。”

冷锋凑近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着“玄水阵”的区域——那里正是登岛的必经之路,符号旁还画着类似水漩涡的图案,显然是上古时期设置的防御机关。“陈曦,立刻调取舟山群岛以东的海域资料,重点排查无人岛链的地质结构和潮汐规律;赵雷,你带领侦查小队准备海上侦查设备,明天先乘海警船前往目标海域,确认无人岛的具体位置;张岚,你和考古队员研究‘玄水阵’的破解方法,避免登岛时触发机关。”

次日清晨,赵雷带领的侦查小队乘坐海警船“海巡08”号驶离舟山港。船舷两侧的浪花在晨光中泛着金辉,雷达屏幕上不断刷新着海域数据。“冷队,目标海域属于台风多发区,未来三天有热带低压活动,可能会影响侦查任务。”海警船长指着气象雷达上的黄色预警区,“我们需要加快速度,在台风来临前完成初步勘察。”

经过十小时的航行,海警船抵达无人岛链附近海域。无人机升空后,传回的画面显示,岛链由三座相连的小岛组成,中央岛屿的轮廓与地图上的“海外仙山”完全一致,岛上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海岸线处的礁石群中隐约能看到人工开凿的石阶——正是地图上标注的登岛通道。

“通道入口被海水淹没,需要等大潮退去才能进入。”赵雷看着无人机传回的潮汐数据,“下一次大潮退去的时间是明天凌晨三点,我们需要在今晚做好登岛准备。”

队员们立刻行动,将冲锋舟、潜水装备、丛林侦查设备搬运到甲板上,同时检查通讯设备,确保在复杂的丛林环境中能保持信号畅通。次日凌晨两点,大潮开始退去,礁石群中的石阶逐渐露出水面,赵雷带领五名队员乘坐冲锋舟靠近岛屿,沿着石阶小心翼翼地登岛。

岛上的原始森林异常茂密,参天古木的枝叶相互交织,几乎遮蔽了天空,地面上覆盖着厚厚的腐叶,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响。陈曦操控无人机在前方开路,热成像镜头显示,森林中没有大型野生动物,但有多处人工挖掘的痕迹,显然是上古时期留下的防御工事。

“前面发现石墙!”队员突然大喊,所有人立刻隐蔽到树干后。前方五十米处,一道高约三米的石墙横亘在森林中,石墙上刻着与“玄水阵”相关的符文,墙下有一条宽约两米的水道,水道内的海水正顺着符文流动,形成微弱的漩涡。

“这就是‘玄水阵’的入口!”赵雷拿出地图比对,“水道尽头应该就是通往仙山核心区域的通道,但水道内的海水可能含有毒素或触发机关的物质。”

张岚通过实时画面分析石墙上的符文:“这些符文是‘控水符’,只要破坏符文的能量流动,就能让水道内的海水停止流动,安全通过。”她指导队员用特制的绝缘工具切断符文之间的连接线,当最后一根连接线被切断时,水道内的海水突然停止流动,漩涡消失,露出下方的石阶。

队员们沿着石阶进入水道,水道尽头是一个宽敞的洞穴,洞穴内的地面上布满了淡蓝色的晶体——与昆仑山脉的神脉液结晶完全一致。洞穴中央有一座石坛,石坛上摆放着一个青铜容器,容器内盛放着少量透明液体,液体表面泛着微弱的光芒。

“这是‘玄水液’!”李教授通过对讲机兴奋地说,“古卷记载,玄水液能中和神脉液的能量波动,是打开海外仙山核心区域的钥匙!”

赵雷小心翼翼地将玄水液装入密封容器,准备带回基地进行检测。就在这时,洞穴突然剧烈摇晃,顶部的岩石开始坠落。“不好!大潮开始上涨,海水正在涌入洞穴!”队员大喊,所有人立刻沿着水道撤退。

当队员们冲出洞穴时,海水已经淹没了一半的石阶,他们乘坐冲锋舟快速返回海警船,刚离开岛屿附近海域,台风就如期而至,狂风卷起的巨浪几乎要将冲锋舟掀翻。经过两小时的艰难航行,队员们终于安全返回海警船,带回了玄水液样本和洞穴的勘察数据。

“玄水液的检测结果显示,它与神脉液的分子结构完全互补,两者混合后能产生稳定的能量场,足以打开海外仙山的核心区域。”张岚拿着检测报告在基地会议上汇报,“但台风季节即将来临,未来一个月内,目标海域的天气条件都不适合登岛,我们需要等到台风季节结束后,再组织大规模的探索行动。”

冷锋点点头,做出部署:“利用台风季节的这段时间,我们做好充分准备。赵雷,你负责训练队员的海上作战和丛林生存能力;李锐,你联系海军和海警部门,协调船只和空中支援,确保探索行动的安全;张岚和李教授,继续研究玄水液和‘玄水阵’的奥秘,制定详细的探索方案;陈曦,完善无人岛的三维模型,标记出可能存在的机关和危险区域。”

接下来的一个月,队员们全身心投入到准备工作中。赵雷带领队员在舟山群岛的无人岛上进行丛林生存训练,学习识别有毒植物、设置陷阱、野外急救等技能;李锐与海军、海警部门多次协调,确定了由三艘海警船、两艘护卫舰和一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支援编队;张岚和李教授则通过模拟实验,掌握了玄水液与神脉液的最佳混合比例,确保能安全打开核心区域的入口;陈曦利用无人机拍摄的影像,制作出了精度达一米的无人岛三维模型,标记出了二十多处可能存在机关的区域。

台风季节结束后,探索行动正式启动。由冷锋担任总指挥,带领三十名队员、五名考古专家和三名地质学家,乘坐海警船“海巡08”号,在海军护卫舰的护航下,前往海外仙山。

经过十二小时的航行,船队抵达目标海域。此时正值大潮退去,登岛通道完全露出水面,队员们乘坐冲锋舟分批登岛,在石墙附近建立了临时基地,设置了警戒哨和通讯站。

“第一组跟随我进入‘玄水阵’,负责打开核心区域入口;第二组在基地周围设置防御工事,防止意外情况发生;第三组负责物资运输和伤员救治。”冷锋下达命令后,带领张岚、李教授和十名队员,携带玄水液和神脉液样本,沿着水道进入洞穴。

洞穴内的景象与上次勘察时一致,石坛上的青铜容器依然完好。张岚按照实验得出的比例,将玄水液与神脉液混合,倒入青铜容器中。当两种液体混合的瞬间,容器发出一阵嗡鸣,液体表面浮现出与昆仑镜相同的云纹,洞穴中央的地面突然裂开一道缝隙,一条通往地下的石阶逐渐显现。

“核心区域的入口打开了!”队员们兴奋地喊道,冷锋示意大家保持警惕,用战术手电照亮石阶下方——石阶蜿蜒向下延伸,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夜明珠,照亮了前方的道路。

沿着石阶向下走了约一百米,队员们进入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空间中央矗立着一座圆形的石台,石台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水晶球,水晶球内储存着大量的神脉液,液体表面的漩涡与陨星之核的能量轨迹完全一致;石台周围环绕着十二座石雕像,每座雕像手中都拿着不同的器物,分别对应着十二个神脉节点的象征。

“这是昆仑神脉系统的‘能量调控中心’!”李教授激动地说,“通过这个水晶球,就能远程调节各个神脉节点的能量输出,甚至能修复受损的节点!”

张岚用探测仪扫描水晶球,仪器屏幕上显示出各个神脉节点的能量数据,其中“龙脊”节点和冰眼节点的能量值正常,其他节点的能量值则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我们需要用昆仑镜激活水晶球,才能进行能量调控。”她将昆仑镜放在石台中央的凹槽内,水晶球突然发出耀眼的蓝光,屏幕上的能量数据开始快速刷新。

就在这时,地下空间突然剧烈摇晃,两侧的墙壁开始出现裂缝。“不好!海上的风浪引发了地下空间的坍塌!”地质学家大喊,所有人立刻向入口处撤退。

当队员们冲出地下空间时,入口已经开始坍塌,他们沿着石阶快速返回地面,刚回到临时基地,整个岛屿就开始剧烈摇晃,海岸线处的礁石群不断崩塌,海水迅速淹没登岛通道。

“立刻撤离!岛屿即将沉没!”冷锋大喊,队员们快速登上冲锋舟,向海警船驶去。当最后一艘冲锋舟离开岛屿附近海域时,整个岛屿突然沉入海底,只留下一圈巨大的漩涡。

队员们站在海警船的甲板上,看着逐渐恢复平静的海面,心中满是感慨。虽然海外仙山沉没了,但他们成功获取了核心区域的能量数据,掌握了调控神脉系统的方法,为守护昆仑神脉系统提供了关键支持。

返回基地后,队员们立刻根据获取的数据,对各个神脉节点的能量进行调控,修复了受损的节点,使整个神脉系统达到了最佳运行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得知消息后,特意发来贺电,称赞他们为全球文物保护和地质安全做出了卓越贡献。

冷锋站在基地的了望塔上,看着远处巍峨的昆仑山脉,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从发现昆仑镜到守护神脉系统,从对抗黑蝎组织到探索海外仙山,他们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守护中华文明瑰宝的使命。

此时,通讯兵走到冷锋身边,递过一份加密电报:“冷队,总部传来紧急消息,在太平洋中部的一座无人岛上,发现了与昆仑文明相似的符文和文物,推测是昆仑文明的海外分支遗址。”

冷锋接过电报,看着上面的遗址坐标和文物照片,眼中闪过期待的光芒。新的探索任务已经到来,他们将继续带着守护文明的信念,踏上新的征程,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属于守陵者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