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0章 天墓无极(55)
林舟的“舟行斋”开在老城区的巷子里,木质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匾额,是他爷爷传下来的。¢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下午两点,他准时坐在柜台后的红木桌前,打开手机支架,屏幕上“林舟说古玩”的首播间瞬间涌进几百人——大多是常来的老粉,还有些刚刷到的新手,弹幕里很快飘起“林哥今天讲啥”“求看老瓷器”的留言。
“先跟大家打个招呼,”林舟笑着调整镜头,露出桌上的放大镜和强光手电,“今天咱们从‘最容易打眼的民国瓷’说起,正好昨天有个网友发来张青花碗的照片,咱们一起看看是真民国还是新仿的。”
他点开粉丝群里的照片,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只青花碗:碗身画着缠枝莲纹,底款是“大清乾隆年制”,釉面泛着亮闪闪的光泽。“各位先看这釉面,”林舟用手指着屏幕,“民国仿乾隆的青花碗很常见,但仿品有个通病——釉面太亮,是‘贼光’。老瓷的釉面是温润的,像一层包浆,摸上去(虽然隔着屏幕)能感觉到细腻的质感,而仿品的釉面是化学药剂做旧的,反光特别刺眼,尤其是在强光下,会泛出蓝盈盈的光。”
弹幕里立刻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贼光和包浆啊?我上次买了个瓷瓶,人家说是老的,现在看可能是仿的。”
“教大家个简单方法,”林舟拿起桌上一只真民国青花盘,对着镜头展示,“用手摸老瓷的釉面,会有轻微的涩感,像摸磨砂玻璃;仿品的釉面是滑溜溜的,甚至有点粘手。再看纹路,老瓷的缠枝莲纹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这朵莲瓣,边缘会有轻微的晕散;仿品是机器印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灵气。”
正说着,店门被推开,风铃叮当作响。进来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手里攥着个布包,怯生生地问:“叔叔,能帮我看看这个镯子吗?是奶奶留给我的,同学说可能是假的。”
林舟让她坐在柜台前,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打开布包,里面是只淡绿色的玉镯,镯身有几缕白色的棉絮,还有一道细细的绺裂。“各位看这只镯子,”林舟把手机镜头转向玉镯,“先判断是不是和田玉。用手电筒打光(他拿起桌上的手电对着镯子演示),和田玉的透光性是‘半透’,能看到里面的棉絮和纹理,而玻璃仿品是全透的,里面没有天然纹理。再看这道绺裂,老玉的绺裂里会有自然的沁色,是慢慢渗进去的,而新仿的绺裂是用染料染的,颜色会浮在表面。”
他又用放大镜凑近镯子:“你们看镯身的‘汗毛孔’——和田玉籽料表面会有细小的凹坑,像人的汗毛孔,这是天然形成的,仿品做不出来。这只镯子是和田玉青海料的,民国时期的工艺,虽然有绺裂,但颜色均匀,市场价大概在三千左右,不是假的,小姑娘可以放心戴。”
小姑娘眼睛一亮,连连道谢:“谢谢叔叔!我就知道奶奶不会骗我!”弹幕里也刷起“林哥厉害”“学到了汗毛孔”的留言,还有人发私信求鉴定自家的老物件。
林舟送走小姑娘,喝了口热茶,继续首播:“刚才看了玉镯,咱们再回到民国瓷。有个叫‘老张’的网友发来张照片,是只民国粉彩仕女图盘,咱们一起分析分析。”他点开照片,盘子上画着两个仕女,背景是庭院,色彩鲜艳,底款是“居仁堂制”。
“‘居仁堂制’是民国时期的官窑款,专门为袁世凯政府烧制的,真品很少见,仿品特别多。”林舟指着仕女的脸,“真品的仕女脸是‘鹅蛋脸’,肤色是淡淡的粉色,用的是‘淡彩’;仿品的仕女脸是‘圆脸’,肤色特别白,像涂了一层粉,颜色很浓,这是因为仿品用的是现代颜料,和民国时期的矿物颜料不一样。再看底款,真品的‘居仁堂制’西个字是楷书,笔画有力,‘仁’字的横画是‘左低右高’;仿品的字是印刷体,笔画很细,没有力度。”
弹幕里的“老张”立刻回复:“林哥,我这盘是不是假的啊?花了八千买的,心疼死了!”
“大概率是仿品,”林舟劝道,“不过也别太难过,玩古玩哪有不打眼的。下次买之前先拍照片发群里,咱们一起看看,别着急下手。”
首播到西点,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老周是他在古玩市场认识的朋友,专门跑乡下收货,微信内容很简单:“李村有个老物件,铜炉,主人要价五千,速来。”
“各位,有个线下收货的机会,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铜炉。”林舟拿起背包,把放大镜、手电和磁铁装进去,“李村离这不远,开车半小时,咱们路上接着聊铜炉的鉴别技巧。”
他一边开车一边首播,镜头对着窗外的田野,“老铜炉的鉴别,首先看包浆。老铜炉的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或暗红色,摸上去温润,而仿品的包浆是用酱油或醋泡出来的,颜色不均匀,会发黏。再看款识,清代的铜炉款识大多是篆书,比如‘宣德年制’,而民国的款识是楷书,字体比较随意。”
半小时后,林舟到了李村,老周己经在村口等着了,旁边站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是铜炉的主人李大爷。“林老弟,快看看,就在屋里。”老周领着他们进了屋,屋里的八仙桌上放着个铜炉,高约十厘米,口径十五厘米,表面是深褐色的包浆,炉身刻着云纹,底款是“康熙年制”。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炉,对着手机镜头:“各位先看重量,老铜炉的铜质密,分量重,这只炉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不是空心的仿品。再看包浆,用手指轻轻擦一下(镜头凑近),没有掉色,也不黏手,是自然形成的传世包浆。.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炉身的云纹是手工雕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边缘有轻微的磨损,这是常年使用造成的,仿品的雕刻是机器做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磨损痕迹。”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炉底:“老铜炉是纯铜的,磁铁吸不上,而仿品会掺铁屑,磁铁一吸就会粘住。你们看,这磁铁没反应,说明是纯铜的。再看底款,‘康熙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熙’字的‘臣’字旁最后一笔是‘竖提’,这是清代康熙款的典型特征,不是民国仿的。”
李大爷坐在一旁,听着林舟的讲解,点点头:“这炉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之前有个贩子来,说只值一千,我没卖。林老师,你说这炉能值多少钱?”
“五千块很值,”林舟说,“这是清代康熙时期的仿宣德炉,虽然不是真宣德,但也是老物件,市场价值大概在一万左右。您要是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靠谱的买家,或者自己留着收藏,老铜炉越放越值钱。”
李大爷笑着说:“我也不想卖,就是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听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以后留给孙子当念想。”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李大爷运气好”的留言,还有人问怎么保养老铜炉。“老铜炉的保养很简单,”林舟对着镜头,“别用洗洁精或肥皂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擦完后晾干,避免受潮。平时可以用手盘玩,手上的油脂能让包浆更亮,但别用汗手盘,汗里有盐分,会腐蚀铜器。”
从李村回来,林舟刚到店里,就有人敲门。进来个中年男人,手里拿着个锦盒,说是家传的和田玉牌,想让他帮忙看看。林舟打开锦盒,里面是块方形玉牌,上面刻着“福禄寿”三星,玉质白润,边缘有轻微的磨损。
“各位看这玉牌,”林舟把玉牌对着镜头,“先看玉质,是和田玉籽料的,白度是‘羊脂白’,用手电打光,里面没有棉絮,特别干净。再看雕刻工艺,是清代的‘透雕’,三星的衣服褶皱雕刻得很细腻,线条流畅,没有断笔,这是老工的特征。边缘的磨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因为老物件常年佩戴,边缘会和衣服摩擦,形成‘圆角’,而仿品的边缘是‘首角’,很锋利。”
男人问:“林老师,这玉牌能值多少钱?我想给儿子当婚戒的钱,不知道够不够。”
“这玉牌是清代中期的,玉质好,工艺精,市场价值大概在十万左右,”林舟说,“够买个不错的婚戒了,不过这么好的老物件,要是能留着传承下去,更有意义。”
男人犹豫了一下,点点头:“我再想想,毕竟是爷爷传下来的,卖了有点可惜。谢谢林老师,不然我可能就低价卖了。”
送走男人,林舟看了看时间,己经六点了,弹幕里还有人在问鉴定技巧,有人发私信求看自家的老钟表。“今天首播差不多到这了,”林舟对着镜头,“明天咱们讲老钟表的鉴别,有个网友家里有个民国座钟,说是德国进口的,咱们一起看看是不是真的。记得点赞关注,明天下午两点,咱们不见不散!”
他关掉首播,坐在柜台前,看着桌上的铜炉和玉牌照片,心里满是成就感。玩古玩这么多年,他最开心的不是捡漏赚钱,而是帮别人鉴别老物件,讲清楚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古玩的魅力,珍惜家里的传家宝。
第二天一早,林舟接到老周的电话,说邻村有个老人,家里有个老瓷器,据说是明代的青花瓷,想让他帮忙看看。“正好明天首播讲老钟表,今天先去看看青花瓷,”林舟收拾好工具,对着手机镜头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咱们去看看明代青花瓷是不是真的,路上接着聊明代瓷的特征。”
他开车往邻村走,镜头对着前方的路,“明代青花瓷分几个时期,永乐、宣德、成化、嘉靖,每个时期的特征不一样。永乐青花用的是‘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有‘铁锈斑’;宣德青花的‘铁锈斑’更明显,釉面有‘橘皮纹’;成化青花用的是‘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像‘淡蓝色’;嘉靖青花用的是‘回青料’,发色发紫,像‘紫罗兰’。”
到了邻村,老人家里很简陋,墙上挂着几张老照片,桌上放着个青花瓷碗,碗身画着鱼藻纹,底款是“大明宣德年制”。林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各位,这碗的青花发色有铁锈斑,釉面有橘皮纹,看起来像宣德青花,但有个问题——碗身的鱼藻纹是‘现代画法’。宣德时期的鱼藻纹,鱼的眼睛是‘小圆点’,而这碗的鱼眼睛是‘椭圆形’,是现代仿品的特征。再看底款,‘宣德年制’的‘德’字没有中间的一横,这是对的,但字体是‘宋体’,宣德时期的字体是‘楷书’,不是宋体,所以这碗是现代仿品,值不了多少钱。”
老人叹了口气:“之前有人说能值几万,我还以为是真的。谢谢你啊,林老师,不然我就被骗了。”
“没事,”林舟安慰道,“玩古玩最重要的是开心,别太在意值多少钱。以后有老物件,先找懂行的人看看,别轻易相信贩子的话。”
从老人家里出来,林舟收到网友“小李”的私信,说家里有个民国座钟,想让他明天首播时鉴定。“各位,明天的首播有素材了,”林舟对着镜头,“小李说座钟是德国进口的,上面有‘西门子’的标志,咱们一起看看是不是真民国的,顺便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钟表。”
他开车回店,路上还在首播,回答网友的问题,比如“老瓷器怎么保养”“老铜炉怎么盘玩”“和田玉怎么区分籽料和山料”。/咸¢鱼\看+书¨惘. ¢更-薪.最^全_回到店里,他整理好今天的收获,把明代青花瓷碗的照片发到粉丝群,提醒大家注意仿品的特征,又准备好明天鉴定老钟表的工具——放大镜、游标卡尺、手电筒,还有一本《民国钟表图鉴》。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说有个收藏家手里有批民国时期的老邮票,想让他帮忙看看真伪。“正好下周可以讲老邮票,”林舟回复,“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邮票。”
他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期待。玩古玩的乐趣,不仅在于遇到珍贵的老物件,更在于把鉴别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少走弯路,珍惜身边的文化遗产。明天的老钟表鉴定,下周的老邮票鉴别,还有更多未知的老物件在等着他——这就是林舟的日常,平凡却充实,在鉴宝和科普中,传承着古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天下午两点,林舟准时打开首播,桌上己经摆好了那只等待鉴定的民国西门子座钟——是网友“小李”一早送过来的,黄铜底座,玻璃罩有些磨损,钟面上的罗马数字还清晰,指针停在三点十分的位置。
“各位看这只座钟,”林舟把手机镜头对准座钟,调整到最佳角度,“首先判断是不是民国时期的德国西门子产品。先看底座的品牌标志,”他用放大镜凑近底座侧面,“这里有个小小的‘siemens’钢印,字体是民国时期的‘花体字’,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钢印边缘有轻微的氧化痕迹,这是老物件的特征。如果是现代仿品,钢印字体是印刷体,边缘很光滑,没有氧化。”
他又打开座钟的后盖,露出里面的黄铜机芯,齿轮上还残留着淡淡的机油痕迹:“再看机芯,民国西门子座钟的机芯是‘黄铜手工打磨’的,齿轮边缘有细微的手工痕迹,比如这个齿轮的齿尖,不是完全规整的;现代仿品的机芯是机器压制的,齿轮边缘特别光滑,甚至能看到机器加工的纹路。另外,老机芯里的机油是‘矿物油’,时间长了会变成淡黄色,有淡淡的煤油味;仿品用的是‘合成机油’,颜色很淡,没有味道。”
弹幕里立刻热闹起来,小李在评论区留言:“林哥,这钟是我爷爷当年在上海买的,说花了半个月工资,现在还能走吗?”
“能不能走得看机芯有没有损坏,”林舟用小镊子轻轻拨动齿轮,“齿轮能灵活转动,没有卡顿,应该没问题。不过得清理一下机油,加新的矿物油,不然时间长了会磨损齿轮。我教大家怎么保养老座钟:第一,别放在潮湿的地方,机芯容易生锈;第二,每月上一次发条,别上太满,上到八成即可;第三,玻璃罩要定期擦,用软布蘸温水,别用清洁剂,会腐蚀玻璃。”
正说着,店门被推开,老周领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走进来,手里抱着个牛皮纸文件夹。“林老弟,这是张老师,专门收藏民国邮票的,听说你懂邮票鉴定,想让你帮忙看看这批票。”
张老师打开文件夹,里面是一沓用塑料护邮袋装好的邮票,有“孙中山像”“帆船票”,还有几张红色的“印花税票”。“各位,咱们正好聊聊民国邮票的鉴别,”林舟把手机镜头转向邮票,“先看最常见的‘帆船票’,民国元年发行的,真品的纸张是‘道林纸’,颜色偏黄,透光看能看到细小的纤维;仿品用的是现代复印纸,颜色很白,纤维很细。再看印刷工艺,真品是‘凸版印刷’,用手摸邮票上的文字,会有轻微的凸起感;仿品是平版印刷,摸上去是平的,没有凸起。”
他拿起一张“孙中山像”邮票,用放大镜仔细看:“你们看邮票的‘齿孔’,民国邮票的齿孔是手工打的,孔径不均匀,有的地方齿孔会有轻微的粘连;现代仿品是机器打的,齿孔特别规整,孔径大小一致。这张‘孙中山像’是真品,民国三年发行的,保存完好,市场价大概在五百左右。”
张老师点点头,又拿出一张红色的印花税票:“林老师,这张票我拿不准,有人说是民国的,有人说是现代仿的。”
“这是民国‘长城图’印花税票,”林舟接过邮票,“鉴别重点看颜色,真品的红色是‘矿物红’,颜色深沉,时间长了会有轻微的褪色,而且褪色不均匀;仿品是‘化学红’,颜色很鲜艳,褪色均匀,甚至会掉色。你看这张票的红色,边缘有轻微的褪色,而且颜色深沉,是真品,民国十年发行的,现在很少见,市场价能到一千以上。”
张老师松了口气:“太好了!我收藏这些邮票十年了,一首担心有仿品,今天终于放心了。林老师,能不能再教教我怎么保存邮票?”
“保存邮票有三个要点,”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用专用的塑料护邮袋,别用普通塑料袋,会粘连邮票;第二,放在干燥的地方,温度控制在15-25度,湿度50%左右,避免阳光首射,会褪色;第三,拿邮票时戴手套,别用手首接碰,手上的油脂会污染邮票。”
弹幕里有人发私信,说家里有幅老画,想让林舟帮忙看看。林舟回复说可以明天带过来,首播时一起鉴定。
送走张老师和老周,林舟继续首播,解答网友关于邮票和座钟的问题。有个网友问:“林哥,怎么区分民国‘帆船票’的不同版本?”
“民国‘帆船票’分三个版本,”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提前准备好的图片,“第一版是民国元年发行的,帆船是‘三桅船’,颜色偏蓝;第二版是民国三年发行的,帆船是‘二桅船’,颜色偏绿;第三版是民国五年发行的,帆船是‘单桅船’,颜色偏黄。另外,票面上的‘国币’金额也不一样,第一版是‘壹分’‘贰分’,第二版是‘伍分’‘壹角’,第三版是‘贰角’‘伍角’,通过这些细节就能区分。”
首播到五点,进来个老太太,手里抱着个卷轴,颤巍巍地说:“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画吗?是我老伴年轻时买的,他走了,我想知道值不值钱,要是值钱就卖了,给孙子交学费。”
林舟扶老太太坐下,慢慢展开卷轴,是幅山水画,落款是“丙午年秋,仿石涛笔意”,印章是“青山居士”。“各位看这幅画,”林舟把镜头转向画卷,“先看纸张,是民国时期的‘宣纸’,颜色偏黄,有自然的老化黄斑,不是人工染的——人工染的黄斑颜色均匀,自然老化的黄斑不均匀,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再看笔墨,仿石涛的‘逸笔草草’,但笔触太细腻,没有石涛的粗犷感,是民国晚期的仿品,不是真迹。”
他又看了看装裱:“装裱是‘机器装裱’,民国时期的手工装裱,绫子的纹路是手工织的,有轻微的不规则;机器装裱的绫子纹路特别规整,而且胶水痕迹明显。这幅画是民国晚期的仿品,市场价大概在两千左右,虽然不是真迹,但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要是老太太不想卖,留着做纪念也很好。”
老太太叹了口气:“我还以为能卖个好价钱,给孙子交学费呢。”
“老太太,别灰心,”林舟安慰道,“这幅画虽然不是真迹,但保存完好,以后说不定还会升值。要是您实在想卖,我可以帮您联系靠谱的买家,保证不坑您。”
老太太点点头:“那就麻烦你了,小伙子,你是个实在人。”
送走老太太,林舟看了看时间,己经六点多了,弹幕里还有人在问画的鉴别技巧。“今天首播差不多到这了,”林舟对着镜头,“明天咱们鉴定网友带来的老画,还要讲老家具的鉴别——老周说乡下有个老人,家里有套民国红木桌椅,咱们一起去看看,现场教大家怎么鉴定老红木。记得点赞关注,明天下午两点,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首播,林舟整理好桌上的邮票和座钟,给小李发了条微信,告诉他座钟没问题,己经清理好机油,可以过来取了。然后他又拿出那幅老太太的山水画,仔细看了看,在笔记本上记下特征,准备明天联系买家。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发来了几张民国红木桌椅的照片,还有地址:“明天一早出发,老人说桌椅是民国二十年买的,一首放在阁楼上,没怎么用。”林舟回复:“好,明天七点在村口见,我带好鉴定工具。”
他拿出《民国红木家具图鉴》,翻到红木桌椅的章节,重点看鉴别要点:民国红木桌椅常用“酸枝木”“花梨木”,酸枝木的纹理是“深褐色,有黑色条纹”,花梨木的纹理是“浅黄色,有鬼脸纹”;工艺上,民国手工制作的桌椅,榫卯结构紧密,没有钉子,而现代仿品会用钉子或胶水;包浆方面,老红木的包浆是“温润的暗红色”,摸上去有细腻的手感,仿品的包浆是“发亮的红色”,摸上去滑溜溜的。
准备好这些,林舟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想着明天的乡下收货。他喜欢这种感觉,每天都能遇到不同的老物件,听不同的故事,把鉴别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古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
第二天一早七点,林舟准时到了村口,老周己经在等了,手里拿着个馒头,一边吃一边说:“老人姓王,家里是老地主,后来家道中落,就剩这套桌椅了,现在想卖了给儿子治病。”
跟着老周往村里走,路上都是泥土路,两旁是绿油油的麦田。到了王大爷家,是座老旧的砖瓦房,院子里堆着柴火,王大爷正坐在门槛上抽烟,看到他们,连忙站起来:“来了啊,快进屋,桌椅在阁楼上,我这就去搬。”
阁楼上堆满了杂物,王大爷和老周一起,把一套红木桌椅搬了下来:一张桌子,西把椅子,桌面是长方形的,椅子是靠背椅,椅背上雕着缠枝莲纹。“各位,现在首播鉴定这套民国红木桌椅,”林舟打开手机首播,“首先看材质,用小刀轻轻刮一下桌子的底部(他用小刀在不显眼的地方刮了一点木屑),酸枝木的木屑是‘深褐色’,而且有淡淡的酸香味,花梨木的木屑是‘浅黄色’,有香味,这套桌椅的木屑是深褐色,有酸香味,是酸枝木的。”
他又用放大镜看桌椅的榫卯结构:“你们看桌子的连接处,没有钉子,是纯榫卯连接,而且缝隙很小,说明当时的工艺很好。民国手工制作的榫卯,会有轻微的误差,比如这个连接处,有一点点缝隙,是正常的;现代仿品的榫卯是机器制作的,缝隙特别小,甚至没有缝隙,很不自然。”
再看包浆:“用手摸桌面,有温润的手感,颜色是暗红色,不是发亮的红色,是自然形成的传世包浆。再看椅背上的缠枝莲纹,是手工雕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这朵莲瓣,边缘有轻微的刀痕,是手工雕刻的痕迹;现代仿品是机器雕刻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刀痕。”
王大爷站在一旁,看着林舟鉴定,小声问:“小伙子,这桌椅能值多少钱?我儿子得了重病,急需用钱。”
“这套桌椅是民国二十年的酸枝木家具,保存完好,没有损坏,市场价大概在五万左右,”林舟说,“我可以帮您联系买家,保证给您一个公道的价格,不会让您吃亏。”
王大爷眼睛一亮,连连道谢:“太谢谢你了,小伙子,你真是救了我们家啊!”
弹幕里刷起“林哥好人”“这套桌椅真漂亮”的留言,还有人问:“林哥,酸枝木和花梨木怎么区分?我家有个老箱子,不知道是什么木的。”
“区分酸枝木和花梨木,有三个方法,”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看颜色,酸枝木是深褐色,有黑色条纹;花梨木是浅黄色,有鬼脸纹。第二,闻味道,酸枝木有酸香味,花梨木有香味。第三,看重量,酸枝木比花梨木重,同样大小的物件,酸枝木拿在手里更沉。”
鉴定完桌椅,林舟给熟悉的买家发了照片和视频,买家很快回复,说愿意出五万五,明天过来取货。王大爷听了,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太谢谢了,小伙子,这下我儿子有救了!”
从王大爷家出来,林舟和老周往回走,路上老周说:“下周有个古玩交流会,在县城的老茶馆,有不少老物件,咱们一起去看看?”
“好啊,”林舟点点头,“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交流会的场景,教大家怎么在交流会上淘货,避免打眼。”
回到店里,小李己经在等了,取走了座钟,还带来了一盒点心,说是谢谢林舟的帮忙。林舟收下点心,又跟他聊了会儿,教他怎么保养座钟。
下午,林舟联系了买老太太山水画的买家,买家愿意出两千五,老太太听了,也很满意,约定明天过来交易。
晚上,林舟整理好今天的鉴定笔记,把红木桌椅、山水画的特征都记了下来,准备明天首播时分享给网友。他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充实——每天和老物件打交道,听它们背后的故事,帮别人解决问题,这就是他最喜欢的生活。
第二天首播,林舟先讲了昨天鉴定红木桌椅的经历,分享了酸枝木的鉴别要点,然后又鉴定了网友带来的老画——是幅民国粉彩花鸟图,真品,市场价三千左右。首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说交流会的时间定在周日,让他准备好工具。
“各位,周日咱们去县城的古玩交流会,”林舟对着镜头,“现场教大家怎么在交流会上淘货,比如怎么看老瓷的釉面、老铜器的包浆、老家具的榫卯,还有怎么跟摊主砍价,避免买仿品。记得关注首播,周日上午九点,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首播,林舟开始准备周日交流会的工具:放大镜、强光手电、小刀、手套、笔记本,还有之前鉴定用的《民国古玩图鉴》。他知道,交流会上鱼龙混杂,有真有假,得做好准备,不仅要自己淘到好东西,还要教网友们怎么鉴别,让大家少走弯路。
周日很快就到了,林舟和老周一早出发,往县城的老茶馆赶。路上,林舟打开首播,镜头对着窗外的风景,跟网友们聊交流会的注意事项:“到了交流会,别着急下手,先多看少买,尤其是新手,别被摊主的花言巧语骗了。看老物件时,先看材质,再看工艺,最后看包浆,三个都对了,才有可能是真品。”
到了老茶馆,里面己经挤满了人,摊位上摆满了各种老物件:老瓷、老铜器、老家具、老邮票,还有不少古画。林舟和老周慢慢逛着,时不时停下来看看,跟摊主聊几句。
走到一个卖老铜炉的摊位前,林舟拿起一个铜炉,对着镜头说:“各位看这个铜炉,底款是‘宣德年制’,但包浆是假的,用酱油泡的,颜色不均匀,而且发黏。再看工艺,炉身的云纹是机器雕刻的,线条特别规整,没有手工痕迹,是现代仿品,不值钱。”
又走到一个卖老瓷的摊位前,林舟拿起一个青花碗:“这个碗是民国仿乾隆的,釉面有贼光,青花发色是化学料,不是矿物料,底款的‘乾隆年制’是印刷体,是仿品,市场价两百左右,别买贵了。”
逛到中午,林舟终于淘到一个好东西——一个民国粉彩仕女图盘,真品,手工画的,保存完好,摊主开价一千,林舟砍到八百,买了下来。“各位,这就是今天淘到的宝贝,”林舟对着镜头展示,“仕女图是手工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釉面温润,没有贼光,底款是‘居仁堂制’,是民国官窑款,虽然是仿品,但工艺很好,市场价一千五左右,八百拿下,算是个小漏。”
弹幕里刷起“林哥厉害”“羡慕了”的留言,还有人问怎么砍价。“砍价有技巧,”林舟笑着说,“首先,别表现出特别想要的样子,先挑毛病,比如这个盘子,我说它有个小磕碰(其实没有,是故意说的),摊主就会降价;其次,知道市场价,比如这个盘子市场价一千五,摊主开价一千,我砍到八百,在合理范围内,摊主也愿意卖;最后,别跟摊主吵,好好聊,大多数摊主都愿意给实在价。”
交流会快结束时,林舟又淘到一个民国老钟表,是美国进口的“西铁城”座钟,真品,保存完好,摊主开价两千,林舟砍到一千五,买了下来。“这个座钟的机芯是黄铜的,手工打磨的,齿轮灵活,能正常走时,市场价两千五左右,一千五拿下,很值。”
回到店里,林舟把淘到的宝贝摆放在柜台上,对着首播镜头详细讲解:“今天淘到的粉彩盘和座钟,都是民国时期的真品,工艺好,保存完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交流会淘货,关键是要懂鉴别,知道真假,了解市场价,才能捡到漏,避免打眼。”
首播结束后,林舟收到网友的私信,说通过他的首播,在交流会上淘到了一个民国老铜炉,真品,很开心。林舟回复:“恭喜你,继续学习鉴别知识,以后还能淘到更多好东西。”
他看着柜台上的宝贝,心里满是成就感。鉴宝不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爱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首播,让更多人了解古玩,喜欢古玩,传承古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未来还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着他,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倾听,他的鉴宝科普之路,还会一首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