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
下午两点,林舟刚把直播间的“正在直播”牌子挂上,手机就收到了网友“王阿姨”的私信,附带一张老银锁的照片:“林老师,帮我看看这锁是不是老的?是我婆婆传给我儿子的,现在想给我孙子戴,怕不是真银的伤皮肤。”
林舟立刻在镜头前调出照片,屏幕上的长命锁通体呈灰白色,正面錾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旁边绕着一圈缠枝莲纹,锁扣处有轻微的磨损,边缘还能看到细小的划痕。“各位先看这只银锁,”他拿起桌上的老银镯做对比,“老银和新银最直观的区别在颜色——老银因为长期接触空气和人体汗液,会形成一层温润的‘包浆’,是灰白色的,不是亮白色;新银大多是电镀的,颜色特别亮,像镜子一样反光,而且容易氧化变黑,老银氧化是慢慢变成暗灰色,不会突然发黑。”
他又拿出一块磁铁:“再教大家个简单方法,用磁铁吸。老银的含银量通常在90%以上,不含铁,磁铁吸不上;新银如果掺了铁、镍这些金属,磁铁一靠近就会粘住。王阿姨这只锁,从颜色和磨损来看,是民国时期的老银锁,你们看锁扣的磨损,是常年开合形成的,边缘的划痕很自然,不是故意做旧的,应该是真银的,给孩子戴没问题。”
弹幕里立刻刷起“学到了”“王阿姨可以放心了”,王阿姨也发了条语音:“谢谢林老师!这下我就放心了,等孙子满月就给他戴上!”林舟笑着回复,刚想继续讲老银保养,店门就被推开,老周拎着个布包快步走进来:“林老弟,急事!乡下李老师家有套清代的线装书,说是《论语集注》,有个贩子正跟他砍价,想八百块收,你快去看看,别让老人吃亏!”
“各位,线下收货紧急加更!”林舟抓起背包,把放大镜、卷尺和古籍鉴别用的“竹纸样本”塞进包里,“咱们去看看清代线装书,路上跟大家科普古籍鉴别要点,感兴趣的别走开!”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把手机架在出风口,镜头对着窗外的麦田:“清代线装书最常见的是‘竹纸’,这种纸是用竹子纤维做的,颜色偏黄,透光看能看到细小的竹纤维,摸上去有点粗糙;现代仿品常用‘机制纸’,颜色很白,摸上去光滑,没有纤维感。另外,清代的墨是‘松烟墨’,颜色深沉,写在纸上不容易褪色;现代墨是‘化学墨’,颜色浅,时间长了会晕开。”
弹幕里有网友问:“林哥,怎么看线装书的年代啊?我家有本爷爷传的线装书,不知道是哪年的。”
“看装帧和落款,”林舟解释,“清代早期的线装书是‘四眼线装’,就是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打结在书的右侧;晚期是‘六眼线装’,六根线,打结在书的上下两端。落款的话,清代的书会印‘某某堂刻本’‘某某书院藏本’,比如康熙年间常见‘汲古阁刻本’,乾隆年间多‘武英殿刻本’,这些都是判断年代的关键。”
四十分钟后,林舟的车停在李老师家的院门口。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一函线装书,蓝色的函套已经有些褪色,一个穿夹克的男人正拿着书翻来翻去:“老李,八百块真不少了,这书都破成这样了,没人会出更高价,你不卖我就走了。”
“这不是破,是老!”李老师急得脸通红,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攥着老花镜,“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康熙年间的刻本,怎么可能只值八百?”
林舟走过去,先对着手机镜头说:“各位看这函书,函套是清代的‘布函套’,上面用毛笔写着‘论语集注’,字迹是楷书,有自然的褪色,不是现代印刷的。咱们先看里面的书,”他小心地从函套里取出一本,书是线装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四眼线装,符合清代早期的装帧特点。再看纸张,”他对着光举起书页,“能看到明显的竹纤维,是清代竹纸,不是现代仿品。”
他又翻到书的扉页,上面印着“汲古阁刻本”,还有“康熙二十八年”的落款:“汲古阁是清代着名的藏书楼,刻的书都是精品,这个落款是木刻的,不是印刷的,你们看字体的边缘,有轻微的刀痕,是手工雕刻的痕迹。再看墨色,用的是松烟墨,颜色深沉,这么多年了都没褪色,是真品无疑。”
那贩子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怎么知道是真品?说不定是高仿的!”
“高仿品做不出竹纸的纤维感,也仿不了松烟墨的颜色,”林舟指着书页上的一个小瑕疵,“你看这里,有个细小的虫蛀孔,孔里的纸张颜色和周围一致,是自然形成的;仿品的虫蛀孔是用针戳的,孔里的颜色会比周围浅,而且很规整。这函书是康熙年间的汲古阁刻本,保存完好,没有缺页,市场价至少在两万以上,八百块连成本都不够。”
李老师松了口气,握着林舟的手连声道谢:“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就说这书值钱,这是我太爷爷当私塾先生时用的,想捐给镇上的小学图书馆,让孩子们看看老书,可不能让他骗了!”
弹幕里刷起“贩子太黑心”“林哥救场”,还有网友问:“林老师,古籍怎么保存啊?我家也有几本老书,怕弄坏了。”
“古籍保存有三个重点,”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防潮湿,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最好用‘函套’装起来,函套里放些樟脑丸防蛀;第二,避光,别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会让纸张变脆、墨色褪色;第三,少翻动,翻的时候要戴手套,别用手直接碰,手上的油脂会污染纸张。李老师想捐给图书馆,是好事,图书馆有专业的保存条件,能让这些老书传得更久。”
那贩子见骗不到人,灰溜溜地走了。李老师留林舟吃晚饭,林舟婉拒了,说还要回去直播讲古籍,李老师硬塞给他一本民国的《三字经》线装书,说是感谢:“这书不值钱,你拿去当样品,给网友们讲讲也好。”
开车回去的路上,林舟打开那本《三字经》,对着镜头展示:“各位看这本民国线装书,纸张是‘草纸’,比清代竹纸粗,装订是六眼线装,符合民国的特点。扉页没有落款,但里面有手写的批注,是当年的读者写的,这种有批注的老书,虽然市场价不高,但有历史价值,能看到前人的阅读痕迹,很有意思。”
回到店里,已经是晚上七点,直播间里还有不少网友在等。林舟喝了口热茶,继续直播:“今天收的清代《论语集注》,是汲古阁刻本,算是个小收获,更重要的是帮李老师保住了想捐给图书馆的书,让老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接下来,咱们鉴定网友‘小张’的民国银镯,他说镯子是奶奶传的,上面有‘足银’二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点开小张发来的照片,银镯是圆形的,内侧刻着“足银”,还有一朵小小的梅花纹,镯身有几处凹痕。“这只银镯是民国时期的,”林舟说,“‘足银’二字是手工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不是机器印的;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是真银的。老银镯的保养要注意,别戴着洗澡、做家务,避免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会腐蚀银器;如果氧化变黑,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
小张在弹幕里回复:“谢谢林老师!我以后会好好保养,等以后传给我女儿!”
直播快结束时,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是一排民国座钟:“林老弟,明天有个老钟表收藏家,想让你帮忙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西门子、西铁城的,还有几个国产的‘宝时造’,你有空吗?”
“各位,明天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教大家怎么区分不同品牌的座钟,比如西门子的机芯特点、宝时造的款识风格,还会讲老座钟的维修小技巧,比如怎么调时间、怎么上发条。记得明天下午两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三字经》线装书放进函套,摆在柜台上,旁边是之前淘到的民国粉彩盘和座钟。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鉴别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第二天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鉴定座钟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带了“机芯清洁剂”和“润滑油”,准备现场演示怎么保养座钟机芯。他还翻出《民国钟表图鉴》,重点看了西门子、西铁城和宝时造的章节,把不同品牌的机芯图、款识特点都记在笔记本上,避免鉴定时出错。
十点多,老周带着收藏家张先生来到店里。张先生穿着西装,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箱子,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摆着五只座钟,有黄铜底座的西门子,有木质底座的西铁城,还有两只黑色金属底座的宝时造。“林老师,麻烦你帮忙看看这些钟,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的,我想挑几只捐给钟表博物馆。”
林舟先拿起一只西门子座钟,对着手机镜头(他提前打开了直播):“各位看这只西门子,底座的‘siens’款识是钢印的,字体是民国时期的花体,不是现代的印刷体;机芯是黄铜的,上面有‘1925’的刻字,是生产年份,齿轮边缘有手工打磨的痕迹,没有机器加工的纹路,是真品。”
他又拿起一只宝时造座钟:“宝时造是民国国产的名牌,主要生产座钟和挂钟,款识是‘宝时造’三个字,楷书,刻在底座的侧面。这只钟的机芯是‘铜铁混合’的,民国时期国产机芯常用这种材质,因为纯铜成本高;齿轮能灵活转动,没有卡顿,是真品,而且保存得很好,能正常走时。”
张先生听着连连点头:“林老师,你这鉴定太专业了!我之前还担心有仿品,现在放心了。这几只真品,我明天就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民国时期的钟表工艺。”
弹幕里的网友问:“林老师,老座钟走不准怎么办?我家有只老钟,总是慢半小时。”
“走不准大多是机芯缺油或者有灰尘,”林舟拿起机芯清洁剂,现场演示,“先把机芯拆开,用清洁剂喷在齿轮上,去除灰尘和老油,然后在齿轮的轴心上滴几滴润滑油,注意别滴太多,会粘住齿轮;再调整钟摆的长度,钟摆长走得慢,钟摆短走得快,调整到合适的长度,钟就准了。不过新手最好别自己拆机芯,容易弄坏零件,找专业的维修师傅更稳妥。”
直播到下午四点,林舟帮张先生鉴定完所有座钟,确认有四只真品,一只现代仿品。张先生留下仿品当对比样品,带着真品去了博物馆。林舟送走他,刚想歇会儿,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进来——是之前来鉴定老银锁的王阿姨,手里拿着一个布包:“林老师,我又来麻烦你了,这是我婆婆传的银镯子,你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让王阿姨坐下,打开布包,里面是只刻着“麒麟送子”的银镯,镯身有一道细细的划痕。“这只镯子是民国时期的,”他用放大镜看了看,“麒麟的纹路是手工錾刻的,线条流畅,没有断笔;银镯的含银量很高,磁铁吸不上,是真银的。这道划痕不影响佩戴,反而能证明是老物件,王阿姨可以放心戴。”
王阿姨高兴地说:“太好了!我就知道婆婆的东西都是真的。林老师,你这店真是帮了我们这些不懂行的人,以后我有朋友想鉴定老物件,一定介绍来你这!”
送走王阿姨,林舟看了看时间,已经五点多了。他整理好今天的鉴定笔记,把宝时造座钟的机芯图、银镯的錾刻纹路都拍了照,准备明天直播时分享给网友。这时,老周发来微信:“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银器交流会,在邻市,有不少民国的银锁、银镯,还有银簪子,咱们一起去看看?”
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老银器交流会,教大家怎么挑银器,避免买仿品。”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银器交流会,又能遇到新的老物件,听到新的故事,还能把更多的鉴宝知识分享出去。他知道,自己的鉴宝科普之路还很长,只要还有人喜欢老物件,还想了解它们的故事,他就会一直做下去,让这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物件,被更多人看见、珍惜、传承。
一周后的清晨六点,林舟就和老周往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赶。车窗外的天刚蒙蒙亮,路边的早餐摊飘着热气,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窗外的街景,直播间里很快聚了两千多早起的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银器”“林哥今天教啥鉴别技巧”的留言。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的老银器交流会,主要看民国时期的银簪、银锁、银项圈。路上先跟大家讲老银器的核心鉴别点——工艺。”林舟拿起昨天准备好的一只民国银簪样品,对着镜头展示,“民国老银器常用‘錾刻’‘累丝’‘掐丝’三种工艺。錾刻是用小锤子把花纹敲在银片上,比如这只簪子的缠枝莲纹,边缘有细微的锤痕,是手工痕迹;累丝是把银拉成细丝线,编织成花纹,这种工艺很费时间,仿品很少做;掐丝是把银丝弯成花纹,粘在银器上,民国掐丝银器的丝很细,现代仿品的丝粗,还容易掉。”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区分手工錾刻和机器压制啊?我上次买了个银锁,说是手工的,现在看像假的。”
“看花纹的边缘,”林舟指着银簪的纹路,“手工錾刻的花纹边缘不规整,会有轻微的‘毛边’,比如这朵莲瓣的尖,有细小的凹凸;机器压制的花纹边缘特别光滑,像用模具压出来的,没有毛边,而且花纹很规整,没有灵气。”
一个半小时后,他们到了交流会现场——一个露天的广场,摆满了红色的折叠桌,摊主们早早地支起摊子,桌上铺着红布,摆着各种银器:亮闪闪的银簪、带着长链的银锁、沉甸甸的银项圈,还有小巧的银耳环。
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卖银簪的老奶奶吸引了。老奶奶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个木盒,里面放着十几只银簪,最中间的一只簪子特别显眼——簪头是朵盛开的牡丹,花瓣用累丝工艺做的,还镶嵌着几颗小小的红玛瑙,簪杆上刻着“民国十五年”的小字。
“奶奶,这只牡丹簪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簪子。
“小伙子,懂行啊?”老奶奶笑着说,“这是我年轻时的嫁妆,民国十五年我爹给我打的,现在年纪大了,戴不动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簪子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只簪子,簪头的牡丹是累丝工艺,银丝细得像头发丝,编织得特别密,没有断丝,这是民国时期的精品工艺;镶嵌的红玛瑙是‘老玛瑙’,颜色是深红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玛瑙;簪杆上的‘民国十五年’是手工刻的,字体有力,‘年’字的竖画是‘悬针竖’,这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
他又用银含量检测仪测了一下:“含银量92%,是‘足银’,民国时期的老银器大多是这个含银量,既保证硬度,又不容易变形。这只簪子是真品,保存完好,市场价值至少在三千以上。”
这时,一个穿夹克的男人走过来,拿起簪子看了看,对老奶奶说:“老人家,这簪子我给五百,你卖不卖?我回去给我闺女戴。”
老奶奶犹豫了一下,还没说话,林舟就开口了:“这位大哥,这簪子是民国累丝工艺的真品,市场价值三千多,五百太少了,您这价不符合实际,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人瞪了林舟一眼:“我跟老人家做生意,关你啥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之前的直播回放,“您看,这是我之前鉴定的同款累丝银簪,成交价三千五,您要是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低价收了倒卖,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声援:“林哥说得对!别坑老人家!”
“五百块也太黑心了!”
“老奶奶别卖给他!找林哥帮忙找靠谱买家!”
男人见直播间里人多,又理亏,悻悻地放下簪子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小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簪子我想卖个好价钱,给我孙子交学费,你能帮我找找买家吗?”
“没问题,”林舟点点头,“我认识几个做老银器收藏的朋友,我帮您问问,保证给您一个公道的价格。”
他拿出手机,给朋友发了簪子的照片和视频,朋友很快回复,愿意出三千八,下午就能过来取货。老奶奶听了,激动得眼泪都快下来了:“太谢谢你了,小伙子,你真是个好人!”
解决了银簪的事,林舟继续在交流会上逛。走到一个卖银项圈的摊位前,他拿起一只沉甸甸的项圈,项圈上刻着“长命百岁”,还有一个小小的“张”字印记。“各位看这只项圈,”林舟对着镜头,“是民国时期的‘长命锁项圈’,专门给小孩戴的,保佑孩子平安长大。项圈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说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工艺是錾刻,‘长命百岁’四个字的笔画很粗,适合小孩戴,不容易被磨掉;含银量85%,比成人银器低,因为小孩戴的银器需要更高的硬度,不容易变形。”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笑着说:“林老师,您真懂行!这项圈是我从乡下收的,主人家说是民国二十年的,您要是喜欢,给一千二就行。”
“一千二很合理,”林舟点点头,“这项圈保存完好,没有变形,是真品,我要了。”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小孩戴老银项圈有讲究吗?我想给我儿子买一个。”
“有三个讲究,”林舟解释,“第一,选含银量80%-90%的,硬度够,不容易变形;第二,别选有尖锐花纹的,比如尖刺、小珠子,容易划伤孩子;第三,定期清洁,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清洁剂,会腐蚀银器。另外,老银项圈最好别给太小的孩子戴,项圈重,容易勒到脖子,等孩子三岁以上再戴比较安全。”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那只银项圈,还买了一只民国银锁(一千块)、一对银耳环(八百块),都是真品,价格合理。老奶奶的银簪也顺利卖给了朋友,老奶奶特意给林舟塞了一袋自家种的花生,说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买的银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锁是民国‘麒麟送子’款,锁身的麒麟是錾刻工艺,线条流畅,没有断笔;锁扣的磨损很自然,是常年佩戴形成的,不是故意做旧的;含银量90%,是足银,市场价一千五左右,一千块拿下,算是个小漏。”
他又拿起那对银耳环:“这对耳环是民国‘兰花纹’款,耳钩是手工弯的,不是机器压制的,耳钩的末端有细微的锤痕;兰花纹是浅刻,不是深刻,适合日常佩戴,不容易勾到头发;含银量88%,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拿下,很值。”
直播到四点,林舟收到网友“小李”的私信,说家里有个民国银手镯,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就行,记得带上手镯,别磕碰到。”
晚上,林舟整理好今天的银器,把它们放进专用的绒布盒里,避免氧化。他又拿出笔记本,记下今天鉴定的知识点:民国银器的工艺区别、含银量范围、家族印记的特点,准备明天直播时再巩固一遍。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李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拿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银手镯,镯身刻着“平安”二字,还有几处细小的凹痕。“林哥,这手镯是我奶奶传的,说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手镯,戴上手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手镯,首先看工艺,‘平安’二字是手工錾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平’字的横画是‘左低右高’,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再看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89%,是足银,符合民国银器的含银量范围;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不是故意做旧的,是真品,市场价一千二左右。”
小李松了口气:“太好了!我还以为是假的,以后我要好好保存,传给我女儿。林哥,老银手镯怎么保养啊?我怕戴久了会变黑。”
“保养很简单,”林舟笑着说,“平时戴的时候,别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洗澡、做家务时摘下来;如果变黑了,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不戴的时候,放进密封袋里,避免氧化。”
送走小李,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就打来电话:“林老弟,乡下张奶奶家有个老银项圈,说是清代的,项圈上有‘大清光绪年制’的款识,主人要价两千,你要不要去看看?”
“当然去!”林舟立刻站起来,“我现在就收拾工具,咱们村口见。”
他拿起背包,把银含量检测仪、放大镜、手套装进去,对着直播镜头说:“各位,临时加个线下收货,去看清代的银项圈,咱们路上接着讲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对着镜头讲解:“清代银器和民国银器的区别,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工艺,清代银器更复杂,常用‘镂空’‘镶嵌’工艺,比如清代的银项圈,会镶嵌翡翠、珍珠,民国银器相对简单,以錾刻、累丝为主;第二,款识,清代银器的款识是‘大清xx年制’,篆书为主,民国银器的款识是楷书,比如‘民国xx年’‘足银’;第三,含银量,清代银器含银量更高,大多在95%以上,民国银器含银量80%-92%,因为民国时期银价上涨,降低含银量控制成本。”
四十分钟后,他们到了张奶奶家。张奶奶住在一个老旧的砖瓦房里,院子里种着一棵石榴树,项圈放在一个红色的首饰盒里,项圈很粗,上面刻着“大清光绪年制”,还镶嵌着一颗小小的翡翠,翡翠周围有一圈银花。
林舟拿起项圈,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项圈,首先看款识,‘大清光绪年制’是篆书,笔画有力,‘光绪’的‘光’字是‘上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是清代的款识风格;再看工艺,翡翠镶嵌是‘包边镶嵌’,银边很细,是清代的手工镶嵌工艺,不是现代的胶水粘的;含银量用检测仪测一下,96%,符合清代银器的含银量范围;翡翠是‘老翡翠’,颜色是浅绿色,有自然的纹理,不是现代的染色翡翠。”
他又看了看项圈的内侧:“内侧有个小小的‘张’字印记,是家族印记,说明是定制的,不是批量生产的;项圈的接口处是‘插销式’,清代的银项圈大多是这种接口,民国的是‘弹簧式’,这也是区别之一。这只项圈是清代光绪时期的真品,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五千以上,张奶奶要价两千,很值。”
张奶奶坐在一旁,叹了口气:“这项圈是我太奶奶传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没人戴了,想卖了给我治病。小伙子,你要是想要,两千就卖给你,我信你。”
林舟点点头:“张奶奶,我要了,这钱您拿着,好好治病。以后有什么老物件想鉴定,随时给我打电话。”
他付了钱,小心翼翼地把项圈放进绒布盒里,对着镜头说:“今天捡到个大漏,清代光绪的银项圈,两千块拿下,市场价值五千以上。不过更开心的是能帮张奶奶解决治病的钱,老物件不仅是藏品,更是能帮到人的‘宝贝’。”
弹幕里的网友纷纷留言:“林哥太善良了!”
“这项圈真漂亮!值五千!”
“张奶奶遇到林哥太幸运了!”
回到店里,林舟把项圈放在柜台上,仔细清理了上面的灰尘,用软布擦出温润的光泽。他看着这只项圈,心里满是感慨——每一件老银器都承载着家族的故事,有的是嫁妆,有的是长命锁,有的是传家宝,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历史的见证。
晚上,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说下周有个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在市里的老茶馆,有银碗、银筷、银勺子,想让他一起去看看。林舟回复:“好啊!正好可以带网友们看看民国银餐具,教大家怎么鉴别银餐具的真假,还有银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项。”
他关掉手机,坐在柜台前,看着今天的收获——清代银项圈、民国银锁、银手镯,心里满是充实。鉴宝的路上,不仅能遇到珍贵的老物件,还能帮到需要帮助的人,分享知识,传递温暖,这就是他最喜欢的生活。未来还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着他,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倾听,他的鉴宝科普之路,还会一直走下去。
一周后的周六清晨,林舟和老周早早地往市里的老茶馆赶——那里要举办一场民国银餐具交流会。天刚亮,路上的行人还不多,林舟打开直播,镜头对着车窗外掠过的老街区,直播间里很快聚集了三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银碗银筷”“林哥今天教啥”的期待。
“各位早,今天咱们看民国银餐具,重点讲银碗、银筷、银勺子的鉴别。”林舟拿起副驾驶座上提前准备的银筷样品,对着镜头展示,“先讲银餐具的材质——民国银餐具大多是‘纹银’或‘足银’,纹银含银量92.5%,足银99%。纹银更硬,适合做餐具,不容易变形;足银软,大多做首饰。鉴别含银量有个简单方法:用牙齿轻轻咬一下,银会留下牙印,含银量越高,牙印越深,不过别用力咬,会损坏餐具。”
弹幕里立刻有人问:“林哥,我家有套银餐具,用磁铁吸不上,是不是就是真银的?”
“磁铁吸不上只能排除含铁的仿品,不能完全确定是真银。”林舟解释,“还要看颜色和重量——老银餐具是灰白色,不是亮白色,重量比不锈钢餐具沉。比如这双银筷,比同款不锈钢筷重一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仿品轻飘飘的,颜色还发贼亮。”
一个小时后,他们到了老茶馆。茶馆是民国风格的建筑,木质门窗上雕着花纹,院子里摆着十几张八仙桌,每个桌上都铺着红布,摆着各式银餐具。摊主们大多是资深玩家,手里拿着放大镜,和买家低声交流着。
林舟刚走进院子,就被一张桌上的银碗吸引了。碗是圆形的,碗口边缘錾刻着一圈回纹,碗底有“宝成银楼”的款识,摊主是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正拿着碗给围观的人讲解:“这是民国二十年的宝成银楼银碗,纯手工錾刻,含银量92.5%,要价三千五。”
林舟走过去,戴上手套,拿起银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碗的工艺——回纹是手工錾刻的,每一笔的深度都均匀,没有断笔,边缘打磨得很光滑,没有毛刺,这是老银楼的精工。再看款识,‘宝成银楼’是民国北方有名的银楼,款识是楷书,字体有力,‘成’字的撇画很长,是宝成银楼的典型风格。”
他又用手指敲了敲碗壁,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老银餐具的声音是‘闷脆’的,不是刺耳的‘叮铃’声,仿品是锡或铅做的,声音发闷,没有回响。这碗是真品,不过碗底有个小凹痕,影响品相,三千五贵了,两千八左右比较合理。”
摊主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林老师果然懂行!这凹痕是收来的时候就有的,既然您说值两千八,就按这个价给您留着。”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厉害”“学到了听声音辨银器”,还有网友发私信求林舟帮忙看自家的银勺子照片。
林舟谢过摊主,继续往前走。走到另一张桌前,看到一套完整的银餐具——一只银碗、一双银筷、一把银勺,还有一个银质筷架,套装的盒子是红木的,上面刻着“福寿绵长”。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姓李,正坐在一旁喝茶。
“李叔,这套餐具能看看吗?”林舟轻声问。
李叔点点头,打开红木盒:“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生意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宝成银楼套装,一直没舍得用,现在年纪大了,想找个懂行的人收了,别糟蹋了。”
林舟把套装拿出来,一一摆在桌上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套套装,首先是完整性——民国银餐具套装保存完好的很少见,大多散了件。这套餐具的银碗、银筷、勺子是同一块银料做的,颜色完全一致,没有色差,说明是原配。再看工艺,筷架是‘累丝’做的,银丝细得像头发,编织成寿桃形状,没有断丝,这是宝成银楼的招牌工艺,仿品做不出来。”
他又翻到银勺的背面,有个小小的“李”字印记:“这是家族印记,民国大户人家定制银餐具时,会刻上自家姓氏,避免和别人的弄混。这套套装含银量92.5%,是纹银的,保存完好,没有变形,市场价值至少在一万以上。”
这时,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过来,拿起银碗看了看,对李叔说:“老人家,这套餐具我给四千,你卖不卖?我回去当摆设。”
李叔犹豫了一下,刚想开口,林舟就拦住了他:“这位先生,这套餐具是宝成银楼的精工套装,市场价一万以上,四千连成本都不够,您这价太离谱了,别让老人家吃亏。”
男人脸色一沉:“我买东西,关你什么事?”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不能看着老人家被坑。”林舟拿出手机,翻开宝成银楼的资料给男人看,“您看,这是民国宝成银楼的价格记录,同款套装在2021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一万二,四千块确实太低了。要是您真心想买,得给个合理的价,要是想捡漏,就别在这耽误时间。”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附和,男人见众怒难犯,悻悻地走了。李叔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小伙子,谢谢你啊!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套餐具我想卖给真正懂行的人,让它能好好保存下去。”
“李叔,我认识个银器收藏家,专门收民国银楼的套装,我帮您联系他,保证给您一个公道价。”林舟掏出手机,给收藏家发了套装的照片和视频,对方很快回复,愿意出一万一,下午就能过来取货。
李叔激动得眼眶都红了:“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父亲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弹幕里满是“林哥正义”“李叔遇到好人了”的留言,还有网友问:“林哥,银餐具怎么保养啊?我家的银碗放久了变黑了。”
“银餐具保养分三步,”林舟现场拿起那只银碗演示,“第一,日常用后及时清洗,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洗洁精,会腐蚀银器;第二,变黑了用‘银器清洁剂’或软布蘸牙膏擦,擦完用清水冲干净,别留清洁剂残留;第三,长期不用的话,用密封袋装好,放一小包干燥剂,避免氧化。”
他又拿起银筷:“银筷别用来夹太烫的东西,高温会让银变形,也别夹酸性食物,比如醋、柠檬,会让银氧化变黑。”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不小——除了之前看中的银碗,还买了一把银勺(一千块,宝成银楼款,真品),老周也收了一双银筷(八百块,民国中期的,工艺不错)。李叔的银餐具套装也顺利卖给了收藏家,李叔特意给林舟塞了罐自家炒的茶叶,说是感谢。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银碗是宝成银楼的,虽然有小凹痕,但工艺好,两千八拿下,市场价三千五左右;这把银勺是同银楼的,勺头錾刻着兰花纹,线条流畅,没有断笔,一千块很值;老周收的银筷是‘同顺兴’款,民国中期的,含银量92.5%,硬度够,适合日常用。”
直播到三点,林舟收到一条私信,是网友“小陈”发来的:“林哥,我家有个民国银壶,是爷爷当年行医时用的,想让你帮忙看看是不是真银的,能不能用它煮水喝?”附带的照片里,银壶是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杏林春暖”四个字,壶嘴是弯曲的,看起来很精致。
“各位,咱们临时加个鉴定,”林舟对着镜头说,“小陈的爷爷是老中医,银壶是行医时用的,咱们一起看看。首先,老中医用的银壶大多是‘鎏金’的,壶内壁鎏金,煮水不会让银离子过多溶出,对身体好。鉴别鎏金很简单:看内壁颜色,鎏金是金黄色,均匀有光泽,不是局部发黄,而且鎏金厚,不容易磨损,镀金薄,用布一擦就掉。”
他让小陈把银壶的内壁照片发过来,仔细看了后说:“这壶内壁是鎏金的,颜色均匀,没有脱落,是民国真品。壶身上的‘杏林春暖’是手工錾刻的,字体是楷书,‘春’字的撇画很长,是民国时期的风格。银壶的含银量应该在92.5%左右,适合煮水喝,不过要注意,别煮酸性水,比如茶叶水,会腐蚀鎏金。”
小陈很快回复:“谢谢林哥!我还以为这壶只能当摆设,没想到还能用。爷爷要是知道,肯定会很高兴的。”
直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附带一张老铜壶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铜壶交流会,在郊区的古玩市场,有不少清代、民国的铜壶,还有铜炉,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铜壶,教大家怎么鉴别铜壶的年代和工艺,比如清代铜壶的‘失蜡法’、民国铜壶的‘翻砂法’,还会讲铜壶的保养技巧,比如怎么除锈、怎么养包浆。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银餐具一一放进绒布盒里,仔细擦拭干净,摆在柜台的显眼位置。他看着这些银碗、银筷、银勺,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银餐具都承载着民国时期的生活印记,有的是大户人家的日常用品,有的是老中医的行医工具,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晚上,林舟收到李叔的微信,说收藏家很喜欢那套银餐具,还特意拍了照片发给他,说要好好保存,以后传给孩子。林舟笑着回复:“这就对了,老物件就该这样,一代代传下去,让后人知道咱们的老工艺有多厉害。”
他整理好今天的鉴定笔记,把银餐具的鉴别要点、保养方法都记在本子上,又翻出《民国银器图鉴》,重点看了鎏金工艺的章节,为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做准备。他知道,鉴宝的路上没有终点,每一次新的相遇,每一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都让他更加坚定——要把这些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珍惜这份文化传承。
周日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下周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买了铜器除锈剂和软毛刷,准备现场演示怎么给老铜壶除锈。他还翻出之前收藏的清代铜炉,对着镜子练习讲解,确保能把“失蜡法”和“翻砂法”的区别讲清楚,让网友们听得明白、学得会。
窗外的阳光渐渐洒满店铺,林舟看着柜台上的银餐具和铜炉,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铜壶交流会,又会有新的物件、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和专业,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老物件的美,听见它们背后的故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