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2章 天墓无极(57)

周六清晨七点,林舟的闹钟还没响,老周的电话就打了过来:“林老弟,快起!铜壶交流会人多,去晚了好东西都被挑走了!”林舟揉了揉眼睛,迅速洗漱完毕,把提前准备好的铜器除锈剂、软毛刷、放大镜塞进背包,还特意带上了一块小铜镜——老铜器鉴别常用,能通过反光看铸造痕迹。

打开直播,镜头对准背包里的工具,直播间里已经涌进两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林哥早”“今天看铜壶”的留言。“各位,今天去郊区古玩市场的老铜壶交流会,路上先跟大家讲铜壶的核心工艺——失蜡法和翻砂法。”林舟一边往楼下走,一边对着镜头讲解,“失蜡法是清代高端铜壶常用的,先做蜡模,再裹泥烧制,蜡化后留下泥模,往里面浇铜水,出来的铜壶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翻砂法是民国常用的,用沙子做模,分上下两部分,浇铸后会有一条分型线,需要后期打磨,但痕迹还在,这是区分清代和民国铜壶的关键。”

弹幕里有人问:“林哥,怎么看分型线啊?我家有个老铜壶,不知道是哪年的。”

“找铜壶的底部或侧面,”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提前存的分型线照片,“翻砂法的分型线是一条细小的凸起,有的会打磨掉,但仔细看能看到痕迹;失蜡法没有这条线,表面是整体铸造的,没有拼接感。另外,失蜡法的铜壶纹饰更精细,比如龙纹、凤纹,鳞片清晰,翻砂法的纹饰相对粗糙,细节模糊。”

四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古玩市场门口汇合。市场里已经挤满了人,临时搭建的摊位上摆着各式铜器:圆腹的铜壶、三足的铜炉、带耳的铜锅,还有小巧的铜墨盒。林舟刚走进去,就被一个摆在角落的铜壶吸引了——壶身是扁圆形的,刻着缠枝莲纹,壶嘴弯曲如鹤颈,壶把是弧形的,握在手里很舒服。

摊主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姓赵,正坐在小马扎上抽烟,看到林舟盯着铜壶,笑着说:“小伙子,懂行啊?这是我爷爷当年用的煮茶铜壶,民国二十年的,翻砂法做的,要价两千五。”

林舟戴上手套,拿起铜壶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首先找分型线,”他指着壶底侧面,“这里有一条细小的凸起,是翻砂法的分型线,打磨过但痕迹还在,符合民国特征。再看纹饰,缠枝莲纹是手工錾刻的,不是铸造的,因为铸造的纹饰边缘会有毛刺,錾刻的边缘光滑,这是民国铜壶的常见工艺。壶嘴是‘鹤颈嘴’,弧度自然,没有变形,说明保存得很好。”

他又用手掂了掂重量:“民国铜壶常用‘黄铜’,比清代的‘紫铜’轻,这壶拿在手里的重量符合黄铜特征,再看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是深褐色,不是做旧的黑色,用软布擦一下(轻轻擦拭),能看到包浆很温润,没有掉色,是真品。”

“老人家,这壶有个小瑕疵,”林舟指着壶盖,“壶盖的边缘有点变形,盖不严实,影响使用。我给您两千,您看行不?”

赵大爷愣了一下,随即点头:“行!小伙子实在,就按你说的价!这壶放我这也没人用,给你正好能派上用场。”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成功”“学到了分型线”,还有网友发私信:“林哥,我家的铜壶有绿锈,怎么清理啊?”

“绿锈分两种,”林舟对着镜头讲解,“一种是‘无害锈’,是铜氧化形成的碱式碳酸铜,颜色是淡绿色,用软毛刷蘸清水轻轻刷就能掉;另一种是‘有害锈’,是氯化铜,颜色是深绿色,会腐蚀铜器,需要用除锈剂,比如我带的这种(拿出除锈剂),喷在锈迹上,等两分钟用软布擦,别用硬刷子,会划伤铜器。”

刚收好铜壶,老周就拉着林舟往另一个摊位走:“林老弟,快来看!这有个清代的失蜡法铜壶,摊主开价八千,你帮我看看值不值。”

摊位上的铜壶比刚才那只更精致,壶身刻着龙纹,壶底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摊主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拿着放大镜给围观的人看:“这是乾隆年间的失蜡法铜壶,你看这龙纹,鳞片多清晰,没有分型线,绝对是真品!”

林舟接过铜壶,仔细看了看:“各位看这壶的龙纹,确实精细,但有个问题——龙纹的风格是‘民国仿乾隆’的,乾隆时期的龙纹更凶猛,龙角是‘鹿角形’,这壶的龙角是‘牛角形’,是民国的风格。再看款识,‘大清乾隆年制’是电脑刻的,字体边缘特别光滑,没有手工刻的刀痕,是现代仿品。还有包浆,是用化学药剂做的,颜色发黑,一擦就掉(用软布擦了擦),你们看,布上有黑色痕迹,这是假包浆的特征。”

摊主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懂不懂啊?这就是清代的!”

“我做鉴宝直播这么多年,不会看走眼,”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乾隆铜壶的照片,“你看真品的龙角、款识,和你这壶完全不一样。要是想卖真东西,就拿出诚意,别用仿品糊弄人。”

围观的人纷纷点头,摊主见状,悻悻地收起铜壶。老周松了口气:“幸好有你,不然我差点就上当了!”弹幕里也刷起“林哥厉害”“识破仿品”的留言,还有网友发私信说要跟着林舟学鉴宝。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了三件真品:民国翻砂法铜壶(两千块)、清代铜炉(一千五,三足,失蜡法,包浆温润)、民国铜墨盒(八百块,刻着“难得糊涂”,手工錾刻)。老周也收了一只民国铜勺(五百块,工艺简单但实用)。

在市场角落的小吃摊吃午饭时,一个穿碎花裙的阿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犹豫了半天,终于开口:“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铜壶吗?是我老伴传的,有人说值几万,也有人说不值钱,我心里没底。”

林舟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只小巧的铜壶,壶身刻着“寿”字,壶底有“同顺兴”的款识。“阿姨,这是民国时期的‘迷你铜壶’,专门用来煮茶的,”林舟对着镜头,“‘同顺兴’是民国时期的小铜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寿’字是浅刻,适合日常使用,不容易磨损。铜壶是黄铜的,含铜量90%左右,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做旧,是真品。不过因为尺寸小,工艺简单,市场价大概在一千左右,没有几万那么贵。”

阿姨松了口气:“谢谢小伙子!我就说哪有那么值钱,都是别人骗我的。这壶我留着自己用,煮茶挺好的。”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清代铜炉是失蜡法做的,三足鼎立,炉身刻着云纹,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包浆是深褐色,市场价两千五左右,一千五拿下,算是个小漏。民国铜墨盒刻着‘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字体是行书,手工錾刻,没有断笔,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很值。”

他又拿起那只民国铜壶,现场演示煮茶:“老铜壶煮茶有讲究,先用清水煮一遍,去掉灰尘和异味,再用茶叶煮一遍,养养壶,以后煮茶会更香。注意别用大火,铜壶导热快,大火容易烧变形;煮完茶要及时清理,用软布擦干,避免积水生锈。”

直播到四点,林舟收到网友“小张”的私信,说家里有个老铜熨斗,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记得别磕碰,老铜器脆,容易坏。”

晚上,林舟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清理干净,用软布擦出包浆的光泽,摆在博古架上,和之前的银器、古籍放在一起,整个架子瞬间满了几分。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成就感——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知识分享出去,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张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老式铜熨斗,熨斗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手柄是木质的,已经有些磨损。“林哥,这熨斗是我奶奶当年用的,说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熨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铜熨斗,首先看材质,是黄铜的,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是民国时期上海的铜器厂生产的,款识是机器压的,不是手工刻的,因为民国时期的民用铜器大多是机器压款,成本低。再看手柄,是老红木的,木质坚硬,有包浆,不是现代的软木,这是民国民用铜器的常见配置。”

他又看了看熨斗的底部:“底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比如细小的划痕,是熨衣服时留下的,不是故意做旧的;铜器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颜色是深褐色,没有化学药剂的味道,是真品。民国铜熨斗市场价大概在八百左右,小张可以留着做纪念,很有时代感。”

小张高兴地说:“谢谢林哥!我就知道奶奶的东西是真的,以后我要传给我女儿,让她知道奶奶当年是怎么熨衣服的。”

送走小张,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的微信就发了过来:“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锡器交流会,在邻市的老街区,有锡壶、锡盘、锡茶罐,据说还有清代的锡制文房用品,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锡器,教大家怎么鉴别锡器的年代和真假,比如清代锡器的‘点铜’工艺、民国锡器的‘包锡’工艺,还会讲锡器的保养,比如怎么防止氧化、怎么修复小划痕。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拿出《中国古代铜器图鉴》,翻到锡器的章节,开始做功课。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自己鉴别准确,还要把知识讲给网友听,让更多人了解老锡器的魅力。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博古架上,给那些老铜器、银器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锡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周六清晨六点半,林舟的背包里已经装好了鉴宝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强光手电,还多了两块锡片样本:一块是清代纯锡的,一块是民国掺铅的,专门用来对比鉴别。他对着镜子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落下东西,才拿起手机打开直播。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老街区的老锡器交流会,咱们重点聊锡器的鉴别。”镜头里,林舟晃了晃手里的锡片,“先讲锡器的核心特点:纯锡软,用指甲能划出痕迹,掺铅的锡器硬,划不动;纯锡声音闷,敲一下是‘噗噗’声,掺铅的脆,是‘叮叮’声。还有工艺,清代常用‘点铜’,在锡器关键部位(比如壶嘴、壶把)镶一小块铜,既加固又好看;民国多‘包锡’,在铁器或木器外面包一层薄锡,成本低,大家一会儿要注意区分。”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林哥,我家有个锡壶,放久了表面发灰,是坏了吗?”

“那是锡器的‘氧化层’,正常现象,”林舟笑着解释,“纯锡在空气中会慢慢形成一层灰色的氧化膜,能保护里面的锡不继续氧化,不是坏了。要是想恢复光泽,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别用砂纸磨,会把氧化膜擦掉,反而容易生锈。”

四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老街区的入口汇合。这条街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石板路,两侧的店铺大多是木质门脸,“老锡器交流会”的红色横幅挂在街中间的老槐树上,摊主们已经支起摊子,锡器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灰白色。

林舟刚走几步,就被一个卖锡壶的摊位吸引。摊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姓孙,面前摆着五六只锡壶,最显眼的是一只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渔樵耕读”图案,壶嘴和壶把镶着黄铜,看起来很精致。

“大爷,这壶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拿起。

孙大爷点点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买卖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点铜锡壶’,纯锡的,你放心看。”

林舟把壶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壶嘴和壶把镶的是黄铜,不是纯铜,这是民国点铜锡器的特点,清代点铜用纯铜,颜色更亮。再看‘渔樵耕读’的刻纹,是手工錾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渔翁的鱼竿,末端细、中间粗,有立体感;仿品是机器刻的,线条均匀,没有灵气。”

他用指甲轻轻划了划壶身:“能划出浅痕,是纯锡的,不含铅。再敲一下听声音(轻轻敲击壶身),‘噗噗’声,没有脆响,说明纯度高。这壶保存得很好,没有变形,就是壶盖的边缘有点氧化,不影响使用,市场价大概在两千五左右。”

孙大爷眼睛一亮:“小伙子,你真懂行!之前有个贩子来,说这壶只值八百,我没卖。你要是想要,两千二就行,给我留个吃饭钱就行。”

“成交!”林舟爽快地付钱,“这壶我回去好好保养,以后直播时给大家演示怎么用锡壶煮茶。”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孙大爷遇到懂行的了”,还有网友问:“林哥,锡壶煮茶有什么好处啊?”

“锡壶煮茶保温性好,而且纯锡没有异味,不会影响茶的口感,”林舟解释,“不过要注意,别用锡壶煮太烫的水,高温会让锡变软,容易变形。煮完茶要及时倒出来,别让水在壶里放太久,会加速氧化。”

老周在旁边拽了拽林舟的胳膊:“快来看这个!”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桌上摆着一只锡盘,盘中间刻着“福寿双全”,边缘有一圈回纹,看起来很厚重。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见他们过来,连忙介绍:“这是清代的‘全锡盘’,纯锡的,用来装点心的,要价一千八。”

林舟拿起锡盘,翻过来查看底部:“各位看盘底,有个‘王记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中期的锡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王’字的竖画有点歪,是老刻工的特点。再看厚度,全锡盘比包锡盘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包锡盘薄,一掂就知道。”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盘底:“纯锡不吸磁,你们看,磁铁没反应,说明没掺铅。不过这盘边缘有个小凹陷,影响品相,我给您一千五,您看行不?”

摊主犹豫了一下,点头同意:“行!看你们是懂行的,就按你说的价。”

就在这时,一阵争执声传来。林舟抬头一看,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在和一位老奶奶争吵:“老人家,这锡茶罐就是个破玩意儿,五百块不少了,你别不识抬举!”

老奶奶手里攥着个小锡罐,气得浑身发抖:“这是我老伴的爷爷传下来的,是清代的文房锡罐,怎么可能只值五百?”

林舟走过去,接过锡罐一看,罐身刻着“墨香”二字,罐盖是圆形的,上面有个小小的铜扣,看起来很精致。“各位看这罐,”他对着镜头,“是清代文人用的‘锡制墨罐’,专门装墨锭的。罐身的‘墨香’二字是篆书,是清代中期的字体风格;铜扣是‘紫铜’的,氧化后变成暗红色,不是民国的黄铜;罐底有‘同顺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有名的锡器铺,专做文房用品,市场价至少在三千以上。”

那男人脸色一变:“你谁啊?凭什么说值三千?”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锡制墨罐的资料,“你看,同款墨罐在2020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三千五,五百块连零头都不够。你要是真心想买,就给个合理价,要是想坑老人家,就别在这丢人现眼。”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指责男人,男人见状,灰溜溜地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感激地说:“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可能就被骗了。这罐我想捐给市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老祖宗的手艺。”

“我帮您联系博物馆的朋友,”林舟掏出手机,“保证让这罐有个好归宿。”

弹幕里满是“林哥正义”“老奶奶善良”的留言,还有网友问:“林哥,怎么区分文房锡器和普通锡器啊?”

“文房锡器更精致,”林舟拿着墨罐讲解,“比如这墨罐,尺寸小(直径只有十厘米),适合放在书桌上;纹饰多和文化相关,比如‘墨香’‘琴棋书画’;工艺更细,罐盖和罐身的密封性好,防止墨锭受潮。普通锡器比如锡壶、锡盘,尺寸大,纹饰多是吉祥图案,工艺相对简单。”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点铜锡壶、全锡盘,还收了一只清代锡制笔洗(一千二,刻着兰花纹,纯锡的),老周也收了一只民国包锡茶罐(八百块,虽然是包锡,但保存完好,适合装茶叶)。老奶奶的锡制墨罐也联系好了博物馆,下周就能送去。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点铜锡壶是民国十五年的,纯锡,黄铜点铜,两千二拿下,市场价两千五;这只清代锡盘是全锡的,‘王记锡铺’款,一千五拿下,市场价一千八;还有这只笔洗,清代中期的,兰花纹錾刻,线条流畅,一千二很值。”

他拿起那只锡制笔洗,现场演示保养:“锡器保养很简单,日常用后用软布蘸温水擦,别用洗洁精;长期不用的话,用密封袋装好,放一小包干燥剂,避免氧化;要是氧化发灰,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

直播到三点,林舟收到一条私信,是网友“小李”发来的:“林哥,我家有个锡制烛台,是爷爷当年结婚时用的,想让你帮忙看看是不是民国的,能不能用来插蜡烛?”附带的照片里,烛台是圆柱形的,底座刻着“囍”字,上面有个小小的烛孔,看起来很喜庆。

“各位,咱们临时加个鉴定,”林舟对着镜头说,“小李的烛台是民国结婚用的,很有纪念意义。首先看‘囍’字,民国时期的‘囍’字是‘上下结构’,笔画粗,没有连笔;现代仿品的‘囍’字笔画细,有连笔。再看底座,民国烛台的底座是‘圆形’,比较厚重,防止倒;现代仿品底座薄,容易倒。这烛台是真品,能插蜡烛用,但要注意别让蜡油流到锡器上,蜡油凝固后不好清理,最好在烛孔里套个小锡纸筒。”

小李很快回复:“谢谢林哥!我结婚时要用它插蜡烛,太有意义了!”

直播快结束时,老周发来微信,附带一张老木器的照片:“林老弟,下周有个老木器交流会,在郊区的古玩市场,有清代的红木笔筒、民国的黄杨木梳,还有老紫檀手串,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木器,教大家怎么鉴别红木、黄杨木、紫檀,比如红木的‘牛毛纹’、黄杨木的‘鬼脸纹’、紫檀的‘金星’,还会讲老木器的保养,比如怎么防止开裂、怎么养包浆。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锡器一一放进绒布盒里,仔细擦拭干净,摆在博古架的第二层,和之前的铜器、银器挨在一起。阳光透过窗户洒在锡器上,泛着柔和的光泽,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锡器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是民国商人的煮茶壶,有的是清代文人的墨罐,有的是普通百姓的结婚烛台,它们不仅是金属,更是一段段鲜活的历史。

晚上,林舟收到博物馆朋友的微信,说老奶奶的锡制墨罐很有收藏价值,会放在“清代文房”展区,还会给老奶奶发捐赠证书。林舟把消息告诉老奶奶,老奶奶特意打来电话,声音里满是激动:“太谢谢你了,小伙子!我老伴要是知道,肯定会高兴的。”

林舟挂了电话,拿出《中国古代锡器图鉴》,翻到清代文房锡器的章节,开始做下周老木器交流会的功课。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鉴别准确,还要把知识分享给更多人,让大家了解老物件的价值,珍惜这份文化传承。窗外的夜色渐浓,博古架上的锡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木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周六清晨六点,林舟的背包里多了几样“木器专属”工具——一把小号美工刀(用来刮取木屑辨材质)、一块麂皮布(擦拭老木器不伤包浆)、还有一个迷你湿度计(讲解保养时用)。他对着镜子把放大镜别在胸前口袋,刚打开直播,镜头里就涌进三千多网友,弹幕里满是“等看老红木”“林哥今天教认鬼脸纹”的期待。

“各位早,今天去郊区古玩市场的老木器交流会,咱们重点聊红木、黄杨木、紫檀这三种常见老木。”林舟一边往楼下走,一边举起手里的红木样本,“先讲最基础的鉴别法——看纹理。红木里的酸枝木,纹理是‘深褐色带黑色条纹’,像水流一样;黄杨木纹理细,凑近看能看到‘鬼脸纹’,就是一圈圈像人脸的纹路;紫檀纹理是‘牛毛纹’,细细的像牛毛,还有的带‘金星’,就是点状的亮斑,是紫檀的树脂凝结形成的。”

弹幕里立刻有人发图:“林哥,我家这手串是不是紫檀?有亮斑!”

“看亮斑能不能擦掉,”林舟教道,“真金星是嵌入木头里的,用布擦不掉;假金星是涂的金粉,一擦就掉。再看重量,紫檀密度高,同样大小的手串,紫檀比酸枝木重,拿在手里有压手感。”

四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市场门口汇合。市场里的摊位已经摆开,老木器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木色——有的红木笔筒摆在铺着蓝布的桌上,有的黄杨木梳挂在绳子上,还有紫檀手串装在玻璃罐里,摊主们拿着软布时不时擦拭,怕落灰影响品相。

林舟刚走几步,就被一个红木笔筒吸引。笔筒高约十五厘米,周身刻着“松鹤延年”,木质深红,表面有一层细腻的包浆,摊主是个戴老花镜的老爷子,正用放大镜观察笔筒的纹路。

“大爷,这笔筒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轻轻拿起。

“小伙子懂行?”老爷子抬头笑了,“这是我从乡下收的,清代中期的红木笔筒,酸枝木的,要价四千五。”

林舟把笔筒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纹理——酸枝木的‘黑筋’很明显,就是这些黑色条纹,是酸枝木的特征,其他木头很少有这么清晰的黑筋。再看雕工,‘松鹤延年’是手工雕刻的,鹤的羽毛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翅膀这里,粗线条刻轮廓,细线条勾羽毛,机器雕刻的线条是均匀的,没有这种层次感。”

他用美工刀在笔筒底部不显眼处轻轻刮了一点木屑:“酸枝木的木屑是深红色,咱们看(镜头凑近木屑),颜色均匀,没有杂色;要是仿品,木屑颜色浅,还可能有刺鼻的胶水味,这笔筒的木屑有淡淡的木香味,是真品。”

“不过笔筒口有个小磕碰,”林舟指着边缘,“虽然不影响使用,但影响品相。我给您三千八,您看行不?”

老爷子犹豫了一下,点头同意:“行!小伙子实在,不跟你砍价了,这笔筒在我这放了半年,终于遇到懂行的了。”

弹幕里刷起“林哥砍价成功”“学到了看黑筋”,还有网友问:“林哥,老红木笔筒怎么保养啊?我家的总开裂。”

“老红木怕干怕潮,”林舟对着镜头讲解,“平时要放在湿度50%-60%的地方,太干会开裂,太潮会发霉。每月用麂皮布擦一次,别用湿布,会破坏包浆;要是觉得干燥,用软布蘸点木蜡油轻轻擦,别涂太多,涂完晾干再用。”

老周在旁边拽了拽林舟:“快来看这个!”他指着不远处的摊位,桌上摆着一把黄杨木梳,梳背刻着缠枝莲纹,梳齿整齐,没有断齿,看起来很精致。

摊主是个中年女人,见他们过来,连忙介绍:“这是民国的黄杨木梳,纯黄杨的,要价一千二。”

林舟拿起木梳,翻过来查看梳背:“各位看这‘鬼脸纹’——黄杨木的鬼脸纹在梳背这种大面积的地方最明显,就是这些一圈圈的纹路(镜头凑近),像人脸的轮廓,是黄杨木生长时形成的,仿品做不出来。再闻气味,黄杨木有淡淡的清香,不是刺鼻的油漆味,这梳子的香味很自然,是真品。”

他又用手掂了掂:“黄杨木密度高,比普通木头重,这梳子拿在手里的重量符合黄杨木特征。不过梳齿有几根有点变形,我给您一千,您看行不?”

摊主爽快地答应:“行!你要是真心要,就按你说的价。”

就在这时,一阵争执声传来。林舟抬头一看,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在和一位老奶奶拉扯:“老人家,这木梳就是个普通木头做的,三百块不少了,你别不知好歹!”

老奶奶手里攥着一把更小的黄杨木梳,梳背刻着“平安”二字,气得手都抖了:“这是我老伴给我的定情物,民国的黄杨木梳,怎么可能只值三百?”

林舟走过去,接过木梳一看,梳背的鬼脸纹清晰,梳齿边缘有自然的磨损,是长期使用的痕迹。“各位看这梳,”他对着镜头,“是民国早期的黄杨木梳,梳背的‘平安’二字是手工刻的,‘平’字的横画左低右高,是民国时期的写字风格;鬼脸纹在梳背中间,一圈圈很明显,没有人工造假的痕迹,市场价至少在八百以上。”

那男人脸色一变:“你谁啊?凭什么说值八百?”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林舟拿出手机,翻开黄杨木梳的资料,“你看,同款民国黄杨木梳在古玩店至少卖八百,三百块连成本都不够。你要是想买,就给个合理价,要是想骗老人家,就别在这丢人现眼。”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纷纷指责男人,男人见状,骂骂咧咧地走了。老奶奶握着林舟的手,眼泪都快下来了:“谢谢你,小伙子!要不是你,我这念想就没了。这梳子我要留着,以后传给我孙女。”

“您放心,这是真品,好好保养能传好几代。”林舟帮老奶奶把梳子放进绒布袋里,“平时别用热水洗,用冷水轻轻冲,晾干后用布擦干净,别放在卫生间,太潮容易变形。”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满满:除了红木笔筒、黄杨木梳,还收了一枚清代黄杨木印章(一千五,刻着“墨缘”二字,鬼脸纹清晰),老周也收了一串民国紫檀手串(两千块,虽然没有金星,但纹理均匀,包浆温润)。

在市场角落的小吃摊吃午饭时,一个穿中山装的老人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木盒,犹豫了半天开口:“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手串吗?是我儿子从外地买的,说是紫檀的,花了五千,我总觉得不对劲。”

林舟打开木盒,里面是一串紫檀手串,珠子上的“金星”特别亮,用布一擦,布上沾了金色粉末。“大爷,这是假金星,”林舟直言,“真金星是嵌入木头里的,擦不掉,这是涂的金粉,用酒精一擦就没了。手串的木质是‘血檀’,不是紫檀,血檀纹理粗,没有牛毛纹,密度也比紫檀低,拿在手里比紫檀轻,市场价也就五百左右。”

老人叹了口气:“果然是假的!我就说哪有这么多金星。谢谢你,小伙子,我回去跟我儿子说,让他以后别乱买了。”

“以后买老木器,先拍照片发网上问问懂行的,别着急下手。”林舟安慰道。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的收获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红木笔筒是清代酸枝木的,黑筋清晰,雕工精细,三千八拿下,市场价四千五;这把黄杨木梳是民国的,鬼脸纹明显,一千块拿下,市场价一千二;还有这枚黄杨木印章,清代的,‘墨缘’二字刻得有力,一千五很值。”

他拿起那串老周收的紫檀手串,现场演示鉴别:“大家看这手串的纹理,是典型的紫檀‘牛毛纹’,虽然没有金星,但木质细腻,包浆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做旧的。鉴别紫檀和血檀,除了看纹理,还可以闻气味,紫檀有淡淡的檀香味,血檀气味刺鼻,像柴油味,大家买的时候一定要闻一闻。”

直播到三点,林舟收到网友“小张”的私信,说家里有一把民国红木椅,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记得别磕碰,老红木脆,容易断。”

晚上,林舟把今天收的老木器一一清理干净,用麂皮布擦出包浆的光泽,摆在博古架的第三层,和之前的锡器、铜器、银器错落有致地放在一起。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木器都有自己的温度,红木的厚重、黄杨木的细腻、紫檀的温润,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生活印记,是比金属更贴近人心的存在。

林舟拿出《中国古代木器图鉴》,翻到清代红木家具的章节,开始做下周的功课。老周发来微信,说下周有个老漆器交流会,在邻市的老茶馆,有清代的漆盒、民国的漆盘,还有老漆笔筒,想让他一起去看看。林舟回复:“好啊!正好教大家怎么鉴别老漆器,比如看漆层、辨纹饰,还有怎么保养,别让漆皮开裂。”

窗外的夜色渐浓,博古架上的老木器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漆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可能是一件带着描金纹饰的漆盒,可能是一个刻着山水的漆盘,每一件都藏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次鉴别都是和历史的对话。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和专业,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让更多人看见老物件的美,听见它们背后的故事,让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永远延续下去。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张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推着一个小推车,上面放着一把红木椅。椅子是民国时期的,靠背刻着“喜上眉梢”,椅腿是“马蹄形”,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包浆,不过椅腿有一根有细微的裂痕。

“林哥,这椅子是我爷爷传的,说是民国二十年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红木的?”小张擦了擦汗,“我想修修,放在家里当纪念。”

林舟戴上手套,仔细检查椅子:“各位看这椅子的纹理——靠背的红木纹理有黑筋,是酸枝木的特征;椅腿的马蹄形是民国红木椅的常见样式,手工打磨的,边缘没有机器加工的痕迹。再看包浆,是传世包浆,颜色深褐,摸上去温润,不是做旧的。不过椅腿的裂痕需要修,最好找专业的木工,用红木粉混合木蜡油填补,别用胶水,会影响木质。”

他又用美工刀在椅子底部刮了一点木屑:“木屑是深红色,有木香味,是真品,民国酸枝木椅,市场价大概在八千左右,好好修修,能保存很久。”

小张松了口气:“太好了!我就知道是真的。谢谢林哥,我这就去找木工修。”

送走小张,林舟刚想歇会儿,手机就响了,是博物馆的朋友打来的,说之前老奶奶捐赠的锡制墨罐已经展出了,还特意拍了照片发过来,邀请林舟有空去看看。林舟笑着答应,心里满是成就感——不仅帮人鉴别老物件,还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老物件的价值,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林舟关掉手机,看着博古架上的老物件,从清代的锡墨罐、红木笔筒,到民国的银壶、铜炉,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他拿起那把黄杨木梳,轻轻摩挲着梳背的鬼脸纹,仿佛能感受到当年使用它的人留下的温度。他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老物件在等着他,更多的故事在等着他去倾听,而他的鉴宝科普之路,还会一直走下去,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