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诗看古今111永恒的不死鸟1

第758章 袆衣上的锦鸡纹

熙宁二年春,汴梁皇宫的尚衣局飘着丝线香,绣娘苏巧儿正拿着金线,在红色的锦缎上勾勒锦鸡的轮廓。这是给高皇后新做的袆衣,按规矩要绣十二行翟纹——也就是锦鸡,每行十二只,一只都不能错。

“巧儿姐,你说这锦鸡有啥好?”小绣娘春桃凑过来,手里的银针还沾着丝线,“我娘说,皇后穿的衣服该绣凤凰,凤凰多威风,哪像锦鸡,看着跟家里养的鸡似的。”

苏巧儿没抬头,指尖的金线在锦缎上游走,画出锦鸡展开的尾羽:“这是《周礼》里定的规矩,从周朝就有了。太监管事说,锦鸡是贵气的象征,皇后穿绣锦鸡的袆衣,才合礼法。”

正说着,尚衣局的总管太监王公公走进来,手里拿着块绣好的凤凰纹样:“巧儿,陛下(宋神宗赵顼)说,高皇后要去祭天,袆衣上绣锦鸡不够气派,让你们改成凤凰。”

苏巧儿手里的金线“啪”地掉在锦缎上,在刚绣好的锦鸡翅膀上,划出一道亮痕。“王公公,这不行啊。”她赶紧捡起金线,指着桌上的《周礼》抄本,“历朝历代的皇后袆衣都绣翟纹,从没改过,要是改了,御史们该说陛下违逆古礼了。”

王公公把凤凰纹样往桌上一拍,声音沉了些:“陛下说了,现在是新法时期,改改纹样算啥?再说皇后祭天是大事,穿绣凤凰的衣服,才能显出大宋的气派。”

苏巧儿没敢再争,只能把刚绣好的几行锦鸡拆了。金线拆起来比绣的时候还费劲,手指被针扎得全是小洞,渗出血珠,她就用嘴吮一下,接着拆。春桃在旁边看着,偷偷抹眼泪:“巧儿姐,咱们明明绣得好好的,为啥要拆啊?”苏巧儿没说话,只是把拆下来的金线缠回轴上,缠得整整齐齐,像没动过一样。

可没拆多久,高皇后就派人来尚衣局了。来的是皇后身边的大宫女兰若,她捧着件旧袆衣,那是仁宗皇后曹氏穿过的,上面的锦鸡纹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看得清十二行的规矩。

“皇后说,袆衣绣翟纹是老祖宗定的规矩,不能改。”兰若把旧袆衣放在桌上,指尖拂过上面的锦鸡,“当年曹皇后祭天,穿的就是这样的袆衣,陛下要是觉得不够气派,该想想是不是心思用错了地方,不是改衣服纹样就能解决的。”

王公公听了,脸一阵红一阵白,拿着凤凰纹样就走了。苏巧儿松了口气,重新拿起金线,接着绣锦鸡。春桃凑过来,摸着旧袆衣上的锦鸡纹:“巧儿姐,你看这锦鸡绣得多好看,比凤凰还精致呢。”苏巧儿笑了,指尖的金线又动起来,这次没再出错。

过了几天,高皇后亲自来尚衣局看袆衣。苏巧儿把刚绣好的袆衣展开,红色的锦缎上,十二行锦鸡整整齐齐,金线绣的尾羽在阳光下闪着光,像真的锦鸡站在上面。

“做得好。”高皇后伸手摸了摸锦鸡的纹样,声音温和,“你知道为啥要绣锦鸡吗?《周礼》里说,‘王后祎衣,刻绘为翟’,翟就是锦鸡,它性子温顺却不怯懦,飞得不高却看得远,就像做皇后的,不用靠威风凛凛的凤凰撑场面,靠的是贤德,靠的是守规矩,才能稳住后宫,帮陛下稳住江山。”

苏巧儿躬身行礼,心里忽然明白——原来这锦鸡纹,不是没凤凰威风,是藏着做皇后的道理。高皇后又看了会儿,指着一行锦鸡的眼睛:“这里的金线再加粗些,看着更有神。”苏巧儿赶紧应下,心里记着皇后的话。

祭天那天,高皇后穿着绣满锦鸡纹的袆衣,站在天坛上。红色的袆衣在风中展开,十二行锦鸡像是活了过来,跟着皇后的动作轻轻晃动。宋神宗站在旁边,看着皇后的背影,又看了看台下的大臣,忽然对身边的王公公说:“皇后说得对,这锦鸡纹,比凤凰更合规矩,也更显大宋的体面。”

可这事没就这么过去。过了几个月,宫里来了位新的尚衣局提举,是王安石的门生,说要推行“服饰新法”,主张把皇后袆衣上的锦鸡纹改成凤凰,还说“凤凰象征皇权,锦鸡太过陈旧,该与时俱进”。

苏巧儿听说后,赶紧去找兰若,想让皇后劝劝提举。兰若却摇了摇头,递给她一本曹皇后当年的日记:“皇后说,这事得让大家自己明白,光靠劝是没用的。你看看这本日记,里面写着曹皇后当年为啥坚持穿锦鸡纹袆衣。”

苏巧儿翻开日记,里面的字迹娟秀,写着:“昔年仁宗病重,有人劝我改穿凤凰纹袆衣,说能镇住后宫。我没改,因为我知道,皇后的威严不在衣服上,在心里。锦鸡守礼,我也该守礼,守着大宋的规矩,守着百姓的期盼。”

没过多久,提举就拿着凤凰纹样来尚衣局,让苏巧儿她们赶制新的袆衣。苏巧儿没拒绝,只是把曹皇后的日记和旧袆衣都摆在桌上。提举翻开日记,又摸了摸旧袆衣上的锦鸡纹,沉默了半天,终于把凤凰纹样收了起来:“我以前只觉得凤凰威风,却忘了老祖宗的规矩里,藏着这么多道理。这锦鸡纹,不改了。”

苏巧儿松了口气,继续绣她的锦鸡。春桃也学聪明了,每次有人问为啥不绣凤凰,她就拿出《周礼》,指着上面的话念:“王后祎衣,刻绘为翟。翟就是锦鸡,这是规矩,不能改。”

后来,苏巧儿成了尚衣局的掌事绣娘,教出来的绣娘都知道,皇后的袆衣要绣十二行锦鸡纹,一行十二只,一只都不能错。她还把高皇后说的话,把曹皇后的日记,都教给徒弟们:“锦鸡不是没凤凰威风,是藏着做皇后的贤德,藏着大宋的规矩。咱们绣的不是锦鸡,是规矩,是体面。”

元丰八年,宋哲宗赵煦登基,高皇后成了太皇太后。新的皇后孟氏要做袆衣,尚衣局的新绣娘又问:“太皇太后,要不要把锦鸡纹改成凤凰?现在外面都传,凤凰更显尊贵。”

高太皇太后笑着摇头,指着身上穿的旧袆衣,上面的锦鸡纹已经有些磨损,却依旧整齐:“不用改。当年我穿这锦鸡纹袆衣祭天,陛下说显体面;现在孟皇后穿,一样显体面。因为体面不在衣服的纹样上,在做皇后的心里,在守不守规矩上。”

孟皇后听了,点头应下。苏巧儿带着徒弟们,又开始绣锦鸡纹袆衣。这次,没人再提改凤凰的事,连宫里的小太监小宫女,都知道皇后的袆衣该绣锦鸡,知道这是从周朝传下来的规矩,是大宋的体面。

苏巧儿老了以后,把自己绣了一辈子的锦鸡纹样,都整理成册,传给了春桃。册子的第一页,写着她当年听高皇后说的话:“锦鸡温顺不怯懦,守礼不张扬,这才是皇后该有的样子,才是大宋该有的样子。”

后来,南宋的时候,有人想把皇后袆衣上的锦鸡纹改成凤凰,可翻开苏巧儿传下来的册子,看着里面的锦鸡纹样,看着上面写的规矩,又把想法收了回去。直到元朝以后,凤凰才慢慢取代了锦鸡,成了皇后礼服上的纹样。

可汴梁尚衣局的老人们,还会给年轻的绣娘讲苏巧儿的故事,讲高皇后的故事,讲那件绣满锦鸡纹的袆衣。她们会说,当年的锦鸡纹,不是没凤凰威风,是藏着老祖宗的智慧,藏着做皇后的贤德,藏着大宋的规矩和体面。

现在,要是有人去看宋代的皇后画像,还能看到她们穿的袆衣上,绣着一行行整齐的锦鸡纹。红色的锦缎,金色的锦鸡,在画像里闪着光,像在告诉后人,曾经有那么一个朝代,皇后的礼服上,没有威风凛凛的凤凰,只有守礼温顺的锦鸡,只有藏在纹样里的规矩和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