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史诗看古今111永恒的不死鸟1

第759章 尼庵走出的皇子母

大中祥符二年秋,汴梁城外的报恩寺飘着檀香,李宸妃(当时还叫李氏)正跪在蒲团上抄经,粗布僧衣的袖口磨得发亮。佛堂门被轻轻推开,刘娥带着两个宫女走进来,身上的锦缎襦裙扫过门槛,留下一阵香风。

“你就是李氏?”刘娥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气场。李氏赶紧起身行礼,抬头时看见刘娥鬓边插着支赤金步摇,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晃得人睁不开眼。“太后(此时刘娥为德妃,后追尊)听说你命格好,想带你入宫做事。”刘娥说着,递过一件藕荷色的宫装,“明日就跟我走。”

李氏愣在原地,手里的毛笔“啪”地掉在砚台里。她本是蜀地孤女,家乡闹水灾才逃到报恩寺当尼姑,从没想过能入宫。第二天跟着刘娥进了宫,才知道所谓“做事”,是要她给宋真宗赵恒侍寝——刘娥多年无子,想借她的肚子,保住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侍寝那晚,李氏穿着刘娥准备的薄纱寝衣,紧张得浑身发抖。赵恒坐在床边,手里拿着杯酒,却没喝,只是看着她:“你别怕,往后在宫里,有朕护着你。”那晚的烛火摇曳,帐幔低垂,李氏闭着眼,只觉得浑身发烫,像被火裹住。

没过多久,李氏就怀了孕。刘娥特意把她安排在偏殿,每天派人送补品,还亲自过来陪她说话,教她宫里的规矩。有次李氏想吃蜀地的辣菜,刘娥立刻让御膳房的蜀籍厨子做,看着她吃了两大碗,笑着说:“慢点吃,别呛着,对孩子不好。”

可宫里的人都知道,李氏怀的孩子,将来要记在刘娥名下。有天夜里,李氏摸着肚子哭,说想给孩子留件念想。刘娥知道后,亲自给她送了块玉佩,上面刻着“平安”二字:“这是我当年入宫时带的,给孩子留着,将来他长大了,你还能认出来。”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李氏在偏殿生下个男孩,哭声响亮得能传到殿外。刘娥赶过来时,孩子已经被宫女抱在怀里,裹着明黄色的襁褓。她走过去,轻轻摸了摸孩子的脸蛋,然后对李氏说:“孩子就叫赵祯,往后跟着我住,你放心,我会把他当亲生儿子养。”

李氏看着被抱走的孩子,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却没敢哭出声——她知道,这是她和孩子的命。刘娥没亏待她,封她为崇阳县君,给她安排了宽敞的住处,还允许她偶尔去看孩子。每次看赵祯,李氏都穿着普通宫女的衣服,站在远处,看着刘娥抱着孩子喂奶,看着孩子学走路,心里又酸又暖。

赵祯渐渐长大,总觉得李氏亲切,每次见到她,都会跑过去拉她的手。刘娥看在眼里,没阻止,只是笑着说:“你李姐姐人好,你要多跟她亲近。”有次赵祯得了风寒,李氏守在床边,整夜没合眼,给孩子擦汗、喂药。刘娥过来时,看见李氏眼里的红血丝,轻声说:“辛苦你了。”

后来李氏又生了个女儿,可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她伤心过度,身体越来越差,刘娥特意让太医院的太医给她诊治,还把她升为宸妃。可李氏的病没好转,到了天圣九年,已经卧床不起。

临终前,李氏拉着刘娥的手,声音微弱:“太后,臣妾没别的要求,只求您别告诉祯儿真相,别让他为难。”刘娥点头,眼泪掉在李氏的手背上:“你放心,我会让你走得风光,也会好好待祯儿。”

李氏去世后,刘娥下旨,用太后的礼制给她下葬。宫里的人都很惊讶,说李氏只是个宸妃,不该用这么高的规格。刘娥却坚持:“她为大宋生了皇子,功不可没,用太后礼制,是她应得的。”她还特意让人给李氏穿了皇后的礼服,在棺材里放了很多陪葬品,包括当年那块刻着“平安”的玉佩。

明道二年,刘娥去世。有人趁机告诉赵祯,他的生母是李氏,还说李氏是被刘娥害死的,连葬礼都很寒酸。赵祯听了,当场就哭了,下旨把刘娥的家人抓起来,还亲自去李氏的墓地,想打开棺材验尸。

棺材打开的那一刻,赵祯愣住了——李氏穿着皇后的礼服,面色安详,陪葬品琳琅满目,根本不像被害死的样子。这时旁边的老太监递上刘娥当年的懿旨,上面写着“以太后礼葬宸妃,护其身后名”。赵祯拿着懿旨,眼泪又掉了下来,对着棺材磕了三个头:“娘,儿臣错怪刘太后了,您放心,儿臣会好好守护大宋的江山。”

后来赵祯追尊李氏为章懿皇后,把她的灵位迁进太庙,和宋真宗合葬。他还经常去刘娥的陵寝祭拜,每次都带着赵祯(此处应为赵曙,前文为仁宗赵祯,此处修正为仁宗本人)小时候穿的衣服,说:“刘太后,您当年对儿臣的好,儿臣一辈子都忘不了。”

宫里的老人们都说,幸好刘娥当年用太后礼制葬了李氏,否则真会闹出“狸猫换太子”的乱子——要是赵祯信了谣言,杀了刘娥的家人,甚至推翻刘娥的遗政,大宋的江山说不定就乱了。

多年后,赵祯坐在福宁殿里,看着案上那块刻着“平安”的玉佩,想起小时候李氏拉着他的手,想起刘娥抱着他喂奶,忽然明白了——不管是生母还是养母,她们都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他,爱着大宋的江山。

报恩寺的檀香依旧飘着,佛堂里的蒲团换了一个又一个,可李氏从尼庵入宫,刘娥以太后礼葬她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在汴京城的街头巷尾。有人说,这是大宋最温情的一段往事,没有血腥,没有阴谋,只有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孩子,为了一个国家,默默付出的真心。

有次韩琦和欧阳修在朝堂上讨论往事,说起李氏和刘娥,韩琦感叹:“太后(刘娥)当年的决定,不仅保住了宸妃的身后名,更保住了大宋的安稳,这份智慧和胸襟,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欧阳修点头:“是啊,要是换了别人,说不定就会斩草除根,哪会有这么圆满的结局。”

赵祯听说后,没说话,只是让人把李氏当年抄的经卷找出来,放在太庙的偏殿里。经卷上的字迹娟秀,有些地方还沾着泪痕,却依旧工整——那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牵挂,是一个女人对命运的接纳,也是大宋后宫里,一段最温暖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