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再议立太子
就在朱厚聪返回大明后不久,一场声势浩大的舆论风暴,迅速席卷了整个秦国。
并开始向世界其他国家蔓延。
秦国的宣传机器全力开动。
通过官方邸报、说书艺人等多种渠道,极力渲染大明威胁论。
说明朝实乃虎狼之国,野心勃勃!
先是吞并南楚,继而覆灭大溪,更是在背后一手策划了三家攻渝,致使大渝分崩离析。
如今其狼子野心更是昭然若揭。
明朝皇帝竟然亲率大宗师,暗中潜入大秦境内,残暴屠戮数万大秦精锐将士。
此等行径人神共愤,罄竹难书!
不仅如此,明朝皇帝还威逼利诱,强行掳走我秦国本土学派道家天宗。
更丧心病狂是其纵火焚烧天池山,毁坏大秦的山川灵秀。
总而言之,纵观明朝所作所为,绝对是穷兵黩武,暴虐无道。
大明,已然成为天下安宁的最大威胁。
秦朝希望凡天下有识之国,皆应摒弃前嫌,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此獠。
方能维护苍生,保世间太平!
这套真假掺半、极具煽动性的说辞,迅速在各国朝野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与恐慌。
大明威胁论一时间甚嚣尘上。
使得大明在国际舆论上陷入了颇为被动的局面。
面对秦国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大明朝廷反应迅速,立刻组织了强有力的反击。
通过官方文书、派往各国的使节以及民间渠道发声。
总结起来就是秦国所言,纯属无稽之谈。
颠倒黑白,混淆视听。
他们并且就大秦宣传之舆论一一辩驳。
要说灭国,试问普天之下,还有谁比秦国灭国更多?
山东六国可曾有一国主动开罪于秦?
无非是因秦国虎狼野心,欲吞并天下,便行此灭国绝祀之事。
至于灭大渝之说,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分明是秦国铁骑攻破大渝京都,屠戮大渝皇室满门,致使大渝灭国。
现在竟然公然厚颜无耻地将罪名扣在大明头上,真是恬不知耻。
所谓的大明威胁论就是在贼喊捉贼。
还说秦国编故事都不会编。
居然污蔑大明皇帝陛下亲赴秦国。
简直荒谬绝伦。
我家皇帝陛下自始至终坐镇金陵,勤政爱民,从未离开京都半步。
此等拙劣谎言也敢公然宣传。
经过大明朝廷调查,天池山的事实真相是秦国倒行逆施,残害本土学派。
道家天宗不愿同流合污,便遭其迫害。
更被纵火烧山,毁其千年祖庭。
此等摧残文化、迫害贤良的暴政,才是人神共愤。
由此可见,秦国才是诸子百家的噩梦。
长此以往,秦国内部的百家学说必将被迫害殆尽。
最后,大明发布了求贤令。
大明一直奉行的是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若有天下贤才、诸子百家之士不愿受暴秦压迫,大明必敞开国门,扫榻相迎。
这番有理有据、犀利无比的反击,顿时将秦国的舆论攻势硬生生顶了回去。
甚至反过来动摇了秦国内部一些学派的人心。
在国际舆论场上成功扳回一城。
咸阳与金陵之间的外交骂战愈演愈烈,双方各执一词,互相攻讦。
在舆论场上打得不可开交。
然而这个世界终究还是以实力说话。
口水战打了半天没效果,秦国率先憋不住了。
他们吃了大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
以其强大的动员能力,再次于边境集结起数十万精锐大军。
兵锋直指大明北境。
接着以朱厚聪屠杀大秦百姓为借口,对北境悍然发动了进攻。
北境西线,战火重燃。
而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面。
仿佛是与秦国达成了某种默契。
北齐、庆国、北燕三国组成的联军,几乎在同一时间,陈兵于大明边境。
三国联军,在东北方向给予了大明前所未有的巨大军事压力。
一时间,大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
西有恶虎(秦),东有群狼(齐、庆、燕)。
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然而,这几个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
可以用各怀鬼胎来形容。
秦国自然是希望借此良机,一举将大明的威胁彻底扼杀。
庆国等三国则截然不同。
他们也知道啥叫做唇亡齿寒。
他们绝不希望看到大明被秦国消灭。
因为一旦大明倒下,实力最强的秦国下一个目标必然就是他们三国。
只有三足鼎立,他们才是永远被需要的那一方。
秦国和明朝都得拉拢他们。
因此,庆国在战场上的策略是有限参与,出工不出力。
可以适度削弱大明,同时也要牵制秦国,维持眼下三足鼎立的平衡。
正是洞悉了敌人的面和心不和,坐镇北境、居中统筹的胡汝贞,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用兵手段。
他直接采取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策略。
在其运筹帷幄之下,看似摇摇欲坠的北境防线,竟然硬生生地顶住了联军的轮番进攻。
而朱厚聪刚刚回到金陵皇宫,吏部尚书齐敏就又给他找事了。
以齐敏为首的一批老臣,如同约定好了一般,开始接连不断地上疏。
奏疏的核心议题只有一个。
请求朱厚聪册立太子。
他们的理由还是老生常谈的那一套。
无非是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长久无储。
储君乃国本之所系,天下之所望。
唯有早定国本,方能稳固朝纲,安定民心,使江山永固,社稷长安。
一时间,请求立储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飞入内阁,送往御前。
而且他们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了朱厚聪近年的冒险之举。
“皇上乃万金之躯,系天下安危于一身。”
“然陛下近年来,先是亲赴大溪险地,此番更是亲身涉险,潜入强秦。”
“此举虽彰显陛下神武,却亦令臣等日夜悬心,寝食难安。”
“唯有早日册立太子,明确储贰。”
“则即便陛下偶有闪失,国器亦有托付,朝廷不致动荡,天下不致崩乱。”
“此实为为国家计,为万民计之不得已之言。”
朱厚聪半倚在软枕上,抑扬顿挫读完了手中的奏折。
读完之后他并未动怒,只是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随即将那本奏折轻蔑地扔到了一旁。
与其他堆积的奏折混在一处。
“好啊!”
“写得真是好啊!”
他目光幽深地扫过那堆废纸。
“一篇篇,一本本,引经据典,忧国忧民。”
“这架势,倒像是要一起来逼朕就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