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匆匆结案
这场“妖言惑众”的案子的审结,就像它开始时一样,迅雷不及掩耳。齐盛小税枉 追罪鑫彰节
三房太太的表兄是整个事件的起源,因贪污罪被绞死在狱中。
他父亲为儿子伸冤,把户部账目混乱公之于众,闹了个流放三千里。
父子两个一死一走,家中只剩下个老母,顿时中风而死。
最后还是宁三太太悄悄拿些私房银子,打发家中奴仆发送棺木回乡。
这父子俩死后,刑部大牢里就只剩下小魏探花,还在苦苦支撑。
这本《闺阁淑训》是他写的,可那城门子上的帖子,真真不是他的手笔。
自从进了刑部大牢,小魏探花就一直喊着冤枉。
捉刀写书上有昭仪娘娘口谕,下有岳父沈阁老吩咐,非他一人而为。
虽然说他一开始确实有点笔下无情,在原序之中写了几笔腹诽的言语。
可是将书稿发往国子监刊印之前,已经把那些悖逆的话删了。
如今闹出大事儿来,怎么就能只怪他一个人?
可三法司会审的时候,却把他唯一的希望也破灭了。
吕公公派来监审的人,开口就是诱供,要他说一切都是沈阁老指使。
沈阁老与何昭仪也都派人,叮嘱他要自己抗住,往后定会救他出狱。,第¢一·看_书¨网, _更_新!最·快^
小魏探花被人搅和的糊涂,还不曾想好在提审的时候该如何应对。
宁元竣就亲自将毒酒帮他送到了狱中,以家人相要挟,令他自尽结案。
最终这个案子的罪过,都扣在了小魏探花的头上。
他本人在狱中畏罪自尽,父祖二人被牵连罢官,带同家眷遣送回原籍。
怀着身孕又守了寡的沈二姐儿,从女监放出来跟着魏家一起走了。
沈夫人虽然百般舍不得,可女儿已是人家媳妇,不舍也无用。
虽然说不再牵连攀扯,但几个至今关联的人,总是逃不过的。
沈阁老以监察不明的罪过被罚俸三年,在原任上降两级使用。
何昭仪则以结交外庭、听信妖言被申斥,褫夺封号降为才人。
她娘家兄长临江侯,原本对此事不甚了解,也被万岁口谕呵斥了一顿。
轰轰烈烈闹了几个月的案子,就这么了结了。
沈阁老一党闹了个灰头土脸,恨得牙根都在发痒。
可吕公公一边却还觉得不解恨,还要在宫里和朝中还要继续寻衅。
“昨天街口放皇榜了,我和我娘都去挤着看了!”
双柳小筑里异常的热闹,蒋六儿兴冲冲的擦抹桌子,跑来跑去招呼客人。?狐+恋¨文¨学\ ,首_发+
今天出红差,街巷上人多的要不得,比前些日子中秋还热闹。
西市就在御街的最西头,街口与西城门间,有一片空场子。
清早西城门一开,卖菜卖肉的农户挑着担子进城门,在这场子里叫卖。
早市买完了新鲜蔬菜,午市一般是卖小吃,晚市则有许多卖艺讨饭的。
这里没有御街的奢侈,也没有市井中的温馨,却是最鱼龙混杂的闹市。
这样人烟稠密摩肩接踵的闹市,就是京师衙门斩杀罪人的地方。
城门揭帖妖言惑众的案件,涉及到有官身的人,都在监狱里解决了。
真正发往西市杀头的,都是些没名没姓的小喽啰们。
国子监印书馆的刻板师傅,校对书稿的小监生,还有保存原稿的秀才。
五城兵马司守城门的小旗官,连同手下的值夜兵丁。
总共有七个人,都因此案判了斩立决。
御街上的皇榜上,糊里糊涂写着案情经过,还有今天要斩杀犯人的名字。
梨月从宁国府来双柳小筑的时候,老远就看见那边人山人海拥挤不堪。
京师里最大的热闹,除了灯节莫过于看杀人。
大伙儿见了皇榜后,都兴奋的不行,附近的酒楼饭铺茶馆全都客满。
蒋六儿东跑西颠的端盘子送茶,忙的脚不沾地。
梨月在栏柜里整理好了账目,也便出来帮忙收钱招呼。
“来两碗香饮子喝喝,完了咱上西市看热闹去。”
“今日可是大案子,杀的是城门揭帖案的犯人!”
“是是是,这案子闹了多久,终于算是平息了。”
“来,快着吃
两口点心,咱们早点过去。”
走了一桌立刻进来两桌,当真是生意兴隆了。
“小月姐,一会儿咱们要不要去西市看出红差?”
蒋六儿一手擦着桌子,一手夹着茶盘子,恨不得就想早些关店。
梨月坚决地摇了摇头,心里颇有些不好受。
“别去了,杀人有什么好看的,何况……”
冤有头债有主,今天西市开刀问斩的,都是些奉命行事的无名小卒。
就算是有些玩忽职守不按规矩,也断然没有杀头的罪过吧?
虽然没去现场看热闹,也能想象西市口连杀七个人,血流汩汩的样子。
梨月心里别扭,回到宁国府里的时候,还觉得胃里有点恶心。
一场喧嚣终告落幕,京师的秋日再次恢复平静。
今年的秋天雨少天晴,临到九月重阳节日,天气还和暖舒适。
“今年大约是时运不顺,太太吩咐下来,阖府女眷们打算去家庙祭拜祈福。一来是老太太与大奶奶的病症,着实是缠绵太久,只怕不是医药能见效的,二来也是为咱们宁国府与国公爷的前程许愿。”
覃乐瑶这天把院里的丫鬟都叫到了正房,说重阳节的时候全家出府。
“大房这边是太太带着我与二小姐,留下玉墨照应大奶奶。二房则是二太太钱姨娘,带着三小姐,二公子与三公子一起。三房太太不去了,她留下照应老太太,让我带着四小姐同去。这次去家庙祈福去的人多,还要在庄园里住上两天,采初、采袖与小月都跟着我去。”
自从那桩大案子完结,覃乐瑶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如今沈氏是真的快不行了,躺在凤澜院里每天靠汤药吊着。
宁国府一应家务筹划,差不多都交给她一个人处置。
不但是府里上下,就连外头的官眷亲朋,多是拿她当宁国公夫人看待了。
这回要出城去家庙祈福,就是她对宁夫人建议的。
旁人的心情不知道,梨月真是欢喜的要命。
她不知多少年没出过京城了,能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去城外走走,真是再好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