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朱允炆破防,李暄凭什么封王!

    “皇爷爷,他们不是都已经说了?”

    朱允炆不想说自己的想法。

    别的道理他可能不懂。

    但有一个道理,他很懂。

    就是说的少,就错的少。

    他更想躲起来,一直让别人给他当刀子,当嘴替。

    朱元璋一眼就看出来他这个心思了。

    气的闭上眼沉默了两息,感慨一句只知道鬼蜮小伎俩,一点都不光明正大!

    才又睁开眼:“朕现在想听听你的想法!”

    “是。”

    看朱元璋有点生气了,朱允炆不敢再耽搁,立马站了出来,看看蓝玉,又看看黄子澄。

    最后才把目光看向装透明人的李暄。

    “孙儿以为,这个,那个...”

    朱允炆磕巴的这时间。

    朱棣这边,两边嘴角疯狂往下拉,一副嫌弃的嘴脸。

    不公平!

    朱元璋你这个老登,吹黑哨啊你!

    我要说话,你不让我说。

    现在你竟然点名让朱允炆说!

    偏心偏的都不藏着了是吧!

    这边,朱允炆结巴半天,总算想到了一套说辞:

    “孙儿以为,黄先生所言其实还是在理的,对李御史的封赏不宜过高。”

    “当然!”

    “皇爷爷,孙儿没有打压李御史的心思,只是持着一颗为朝廷,为李御史好的心。”

    “方才众人之所以有争议,无外乎就是质疑李御史。”

    “既然有质疑,就说明李御史威望德行还不足以服人,中庸有言,大德必得其位,就是说德行不足者,不配其位。”

    “若是此时封赏李御史,岂不是将李御史架到了火上烤?这反而对其有害。”

    “孙儿还以为...”

    朱允炆侃侃而谈。

    浑然没有发觉,上面朱元璋的脸色越来越黑。

    就连朱棣都听不下去了。

    “行了行了,允炆你不用说了。”

    朱棣这次没有再请示朱元璋,就主动为李暄说起话来:

    “允炆你太拘泥于教条了,封赏怎么能一味的参考书上说的话去做!?”

    “孔子后裔子思,他写中庸的时候,他有提前预知后世发生的任何事吗?”

    “皇叔!”朱允炆想辩解。

    朱棣却不给他机会,继续说道:

    “这是其一!”

    “其二!你说李御史德不配位,四叔问你,满朝!可有人立下过他这等大功!?”

    “开疆拓土,为朝廷觅得几百年的财富!”

    “这等大功!怎么能叫没有德行!?”

    “燕王殿下,立功和德行怎么能混为一谈!德行乃是讲一个人对自身品德的修养!”黄子澄方孝孺抓住朱棣的话反驳。

    朱棣斜睨了他们二人一眼,不屑说道:

    “本王眼里,坐而论道不是德行,对朝廷有功!于国家有利!这才叫有德行!”

    “否则,这满朝选拔臣子,还用得着科考?不如把推举孝廉那一套再翻出来用好了!”

    “这是其一!其二!”

    朱棣瞪住黄子澄齐泰:“你们二位大人也去了东瀛,也知道李御史为朝廷觅得几座金山的事!”

    “本王问你们,这几座金山,可供朝廷兴修多少水利!建设多少军屯!赈济多少灾民!免除多少贫困地区的赋税!?”

    黄子澄齐泰汗流浃背了。

    方孝孺还有其他文臣,此时也压力山大,绞尽脑汁的思考反驳的话。

    然而想了半天。

    他们却发现朱棣这番话,滴水不漏!

    朱棣正起脸色,继续逼问:

    “凭此一项!李御史就挽救了不知多少黎民百姓!”

    “这等事,算不算是有大德行?”

    “这...这...”黄子澄齐泰被问的哑口无言。

    朱允炆和方孝孺,愣在原地,只想挖个洞钻进去。

    话说到这份儿上!

    李暄那可太算有德行了!

    如果他这样不算有德行,其他人恐怕就都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人!

    “殿下,厉害!”

    蓝玉等一众淮西勋贵,悄悄的给朱棣竖了个大拇指。

    而李暄这里,更是满意的点点头。

    就是他都不得不承认,朱棣确实是要比朱允炆更适合做皇帝。

    朱允炆完全属于那种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

    只知道一味的照本宣科。

    但治国理政,怎么能照本宣科,固执不化呢?

    更何况,朱允炆还有个很坏的毛病,他不仅仅是不懂变通,一切事都照着书本去做。

    最关键他还会在这个坏基础上,按照自己的喜好去乱来。

    说白了,他没有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喜好。

    但朱棣是不同的,朱棣为了大局,是可以牺牲喜好的。

    他哪怕再想杀一个人,但如果这人于国有利,朱棣就能忍住不去杀,甚至还能好吃好喝的养着。

    想到这。

    李暄忍不住的抬头去看朱元璋。

    老登啊,看看吧。

    你家这老四才适合做皇帝。

    你那个大孙子,在家里当个巨婴养着得了。

    让他当皇帝,那是害他啊。

    此时,朱元璋这。

    他不止是脸上弥漫着一层阴云,他的心情更是很复杂。

    讲道理。

    就方才的这番对论。

    不管是谁来看。

    都要承认是朱棣更有天子之相。

    至于朱允炆。

    更像是一个还没长大,没有经历过风霜历练的孩子。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

    谁让他是标儿的孩子呢!

    标儿已经没了。

    这孩子本来就可怜,没人教,不懂事也正常。

    当爷爷的要是不护着,谁护着。

    朱元璋想到朱标,心里又带上滤镜的原谅了朱允炆。

    但是他却没有因为这点私心影响朝政。

    他看向朱棣,朱棣刚刚的表现也称得上可圈可点。

    算上东瀛一趟的功劳,朱棣现如今的表现胜过朱允炆太多了。

    不过自己还能活,可以慢慢培养朱允炆!

    思考了一会儿之后。

    朱元璋已经得到了他想看到的答案,随即拿出来了早就准备好对李暄封赏的旨意。

    他之所以让朝臣议论,只是想看看朝臣的反应,还有对朱允炆的考量罢了。

    其实他心里早就有了对李暄封赏的方案。

    那就是封李暄太师太傅,兼都察院左都御史。

    这么一来,太师太傅意味着有了荣誉,左都御史意味着有了监察朝廷百官的实权。

    不过在此之前,朱元璋要做的就是取上得中。

    他想封李暄太师太傅。

    但不能直接就这么封。

    “燕王的谏言说的不错,景和这次立下了不世之功,朕再三考虑。”

    “还是封个王!也唯有异姓王,才能彰显景和之功了!”

    话音落下。

    朱允炆脸色顷刻间就变得万分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