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275.寻源修储,共抗旱情
晨光刚漫过村东的山头,给干裂的土地镀上一层浅金,林晓峰就扛着铁锹站在了村基地的空地上。
远处的农田里,玉米苗虽比之前精神了些,但叶片边缘依旧卷着旱情留下的枯黄,像被揉皱后勉强展平的绿纸,透着股蔫劲儿。
他望着村民们陆续赶来的身影,心里门儿清——支援物资虽在路上,可旱情不等人,绝不能坐以待毙,得趁着这两天天气还算凉爽,再找些新水源,把村里的储水设施也拾掇利索。
“晓峰哥,今天咱们还去挖渠不?”
狗蛋拎着个掉了漆的小水桶跑过来,桶沿上还沾着昨天的泥点,晃悠着差点洒出水:
“俺家的水缸都快见底了,俺娘让俺多挑点水回去,不然连锅都快没法刷了。”
林晓峰摸了摸狗蛋的头,指尖触到孩子汗津津的头发,笑着说:
“今天咱们分两组行动。一组跟俺去村西的山沟找新水源,那地方以前有过山泉,说不定现在还藏着水;
另一组跟永强哥去检查村里的储水设施,把漏水的水缸、水池都补一补,再挖几个新蓄水池,能多存点水就多存点,别浪费一滴。”
“俺跟晓峰哥去找水源!”
刘兰花第一个站出来,手里还攥着那把磨得发亮的黄铜哨子,哨绳在手腕上绕了两圈:
“俺力气大,还认识山里的路,小时候跟俺爹打猎常去那边,能帮着探路!”
“俺也去!”
“俺去修储水设施,俺会和水泥!”
村民们纷纷响应,原本因旱情皱着的眉头,此刻都舒展开,眼里满是干劲,焦虑早被积极抗灾的决心冲得没影了。
林德生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人群中间,清了清嗓子,声音虽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
“乡亲们,晓峰说得对,咱们不能光等着支援,得自己想办法!找水源的队伍多留神,山里石头滑,别摔着;
修储水设施的队伍要仔细,把每个漏水的地方都堵严实了,一滴水都不能浪费!”
“知道了!”
村民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得在清晨的村里回荡,惊飞了枝头几只歇脚的麻雀。
分组完毕,林晓峰带着十多个青壮年村民,扛着铁锹、锄头,还有几个空木桶,往村西的山沟走去。
山路崎岖,路边的杂草蔫头耷脑,叶子上蒙着层灰,偶尔能看到几只蚂蚱蹦跳着躲进草从,却没了往日的活泛劲儿。
“大家仔细点,瞅瞅路边有没有湿润的泥土,或是水流过的痕迹,哪怕一点都别放过!”
林晓峰走在最前面,手里的铁锹时不时拨开挡路的枯枝,树枝“咔嚓”断在手里,带着股干巴的脆响。
刘兰花跟在林晓峰身边,眼睛像探照灯似的扫视着四周,连岩石缝隙都没放过:
“晓峰哥,前面有个山坳,俺小时候跟俺爹去打猎,见过那儿有山泉,水流虽不大,但特别清,就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水。”
林晓峰点点头,脚步又快了些:
“那咱们先去山坳看看,要是能找到山泉,咱们就挖个水池存水,再引到村里,也能解解燃眉之急。”
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到了刘兰花说的山坳。
山坳里的树木比外面茂盛些,树叶虽也带着蔫意,却好歹透着点绿,地面也比别处湿润,踩上去能感觉到鞋底沾了层软泥。
林晓峰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地面,指尖触到的泥土果然带着潮气,比其他地方凉些。
“大家在这附近找找,重点看看岩石缝,说不定山泉就藏在里面!”
他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对村民们说。
村民们立刻散开,有的用铁锹轻轻挖着泥土,生怕弄坏了可能存在的水源;有的趴在岩石边,眼睛凑得近近的,仔细查看缝隙;还有的则在周围来回走,寻找水流冲刷过的痕迹。
“晓峰哥!这儿有水流!”
一个村民突然激动地喊起来,手指着一块青灰色岩石的缝隙,声音都有些发颤。
大家赶紧围过去,只见岩石缝隙里,有细细的水流正慢慢渗出,像眼泪似的滴落在光。
“太好了!有水流就有希望!”
林晓峰兴奋得声音都高了些,赶紧让村民们用铁锹小心挖开岩石周围的泥土,扩大水流的出口。
铁锹挖在湿土上,发出“噗嗤噗嗤”的声响,泥土沾在锹刃上,沉甸甸的,每挖一下都能看到更多水流渗出。
大家轮流上阵,没人喊累,没一会儿就挖了个半人深的坑,水流也渐渐变大,在坑里积成了浅浅一层,能映出人的影子。
“俺去拿木桶,把水装回去,让村里的人也高兴高兴!”
一个村民说着,拿起身边的空木桶,小心翼翼地往桶里舀水,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水流,桶里的水清澈见底,连桶底的木纹都看得清清楚楚,却比任何珍宝都珍贵。
与此同时,林永强带着另一组村民,正在村里挨家挨户检查储水设施。
村里的储水设施大多是陶制水缸和土砌水池,有的放在院子角落,有的在村边的空地上,风吹日晒的,不少都裂了缝。
林永强手里拿着个小铁锤,挨个敲着水缸,“当当”的声响在村里回荡,他则根据声音判断水缸有没有裂缝——声音脆的是好的,声音闷的就是有问题。
“张婶,您家这水缸有裂缝,得用水泥堵上,不然存多少水都得漏光,白瞎了功夫。”
林永强指着水缸侧面一道细细的裂缝,对旁边正着急搓手的张婶说。
张婶点点头,脸上满是焦虑:
“俺早就发现有裂缝了,可俺一个老婆子也不知道咋修,只能眼睁睁看着水漏,还好有你们来帮忙,真是太谢谢了!”
林永强笑着摆摆手:
“您别客气,这都是俺应该做的。”
说着,就让村民们拿出带来的水泥、沙子,按比例和上水,调成稠稠的灰浆,小心翼翼地抹在水缸的裂缝上,再用抹子刮平,确保堵得严实。
村民们分工明确,有的修补水缸,有的拿着锄头清理水池里的淤泥——淤泥积得厚了,也影响储水量;还有的则在村边的空地上挖新蓄水池,铁锹挖在土里,“砰砰”地响,溅起的土块都带着股干硬的劲儿。
“这个蓄水池得多挖深点,直径也弄大点,能多存点水,以后浇菜、喂牲口都能用,省得总去挑水。”
林永强手里拿着根木尺,时不时量量蓄水池的深度和直径,确保尺寸合适。
中午的时候,太阳渐渐爬高,晒得人皮肤发疼,空气里都带着股燥热的气儿。
找水源的队伍扛着装满水的木桶回到了村里,木桶晃悠着,水偶尔溅出几滴,落在地上瞬间就没了影;修储水设施的队伍也已经修补好了十几个水缸,挖好了两个新蓄水池,水泥还冒着热气,散发着淡淡的灰味。
“晓峰哥,咱们找到的山泉虽然水流不算大,但够村里几户人家的日常用水了,要是再挖条水渠把水引过来,还能浇附近的几亩玉米地,让苗儿再精神点。”
刘兰花一边用袖子擦着额头的汗,一边对林晓峰说,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高兴。
林晓峰看着木桶里清澈的水,心里也满是欣慰:
“太好了!咱们下午就去挖水渠,把山泉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里,这样就能存更多水,也方便大家用。”
午饭的时候,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基地的空地上,吃着自己带来的干粮——有玉米饼子,有红薯干,还有的带了馒头——就着从山泉里打来的水吃。
水很凉,喝在嘴里带着点淡淡的甜味,瞬间驱散了一上午的疲惫和燥热。
“这水真甜!比村里井里的水还好喝,一点都不发涩!”
一个村民一边喝水,一边笑着说,脸上满是满足。
林德生走到林晓峰身边,手里拿着个玉米饼子,咬了一口,笑着说:
“晓峰,你们做得好!找到新水源,又修好了储水设施,咱们村抗灾的底气也更足了!照这样下去,肯定能扛过这次旱情。”
林晓峰也拿起个玉米饼子,咬了一口,饼子有点干,却越嚼越香: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光靠俺一个人也不行。只要咱们继续加油,肯定能挺过去。”
下午,林晓峰带着村民们又往村西的山坳去,继续挖水渠。
水渠要从山坳的山泉处一直挖到村里的蓄水池,全程有两里多远,还得避开高低不平的地势,挖起来不算容易。
村民们分成几队,一队在前头用铁锹挖渠底,确保渠底平整,水流能顺畅;一队在旁边用锄头清理渠边的泥土,防止泥土塌进渠里;还有的则扛着石头,在渠边垒起矮矮的石墙,防止水流冲刷渠边,导致泥土塌陷。
“大家加把劲!天黑之前咱们争取挖完一半,明天一早就能把剩下的挖完,把水引到村里!”
林晓峰擦了擦额头的汗,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土里,他手里的铁锹却挥得更起劲,一点都不觉得累。
刘兰花扛着一根碗口粗的木头走过来,往渠边一放,木头还带着点树皮的粗糙感:
“晓峰哥,这根木头咱们可以做个渠闸,就安在靠近村里的地方,以后想放水浇地或者存水,就把闸板插上或拉开,能省不少水,也方便控制。”
林晓峰看了看木头,点点头:
“还是你想得周到,等水渠挖好,咱们就把渠闸装上,这样确实方便。”
修储水设施的队伍也没闲着,林永强带着村民们继续修补剩下的水缸,有的水缸裂缝大,还得用铁丝先箍上,再抹水泥,确保牢固;他们还在村里的空地上又挖了三个新蓄水池,每个蓄水池都用石头垒了边,再抹上水泥,这样不仅不容易漏水,也更耐用,能用得久些。
“这些蓄水池都得好好弄,以后就算再遇到旱情,也能多存点水,不用太着急。”
林永强一边指挥村民们垒石头,一边说,手里的锤子时不时敲敲石头,确保石头垒得紧实,不会松动。
傍晚的时候,水渠已经挖了一半,渠底平整,渠边也垒好了石墙,看着像模像样;储水设施也基本修补完毕,新挖的蓄水池整齐地排在村边,等着存水。
村民们都累得满头大汗,衣服被汗水浸透了,紧紧贴在身上,脸上却满是笑容,一点都不抱怨。
“明天咱们早点来,争取一上午就把水渠挖完,把水引到村里,让蓄水池都装满水!”
林晓峰看着挖了一半的水渠,对村民们说,眼里满是期待。
“好!”
村民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带着股干劲儿。
回到村里,林晓峰刚走进家门,娘就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玉米粥迎了上来,粥里还放了点红薯块,闻着就香。
“晓峰,快坐下喝点粥,今天跑了一天,肯定累坏了。俺听村里人说,你们找到新水源了,真是太好了,以后用水也不用这么紧张了。”
娘把粥碗递到林晓峰手里,语气里满是心疼和高兴。
林晓峰接过粥碗,碗沿有点烫,却暖到了心里:
“娘,是啊,咱们找到山泉了,明天就挖完水渠把水引过来,以后用水就方便多了,您也不用总省着水用。”
他把今天找水源、修储水设施的事跟娘说了说,娘听了,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好!好!真是太好了!有你在,娘就放心了,咱们村肯定能好好的。”
晚饭过后,村民们都聚集在村基地的空地上,借着渐渐暗下来的天光聊着天,话题离不开今天的收获——有的说山泉的水多清多甜,有的说新修的蓄水池多大多结实,还有的盘算着明天引了水,先给哪块地的玉米苗浇水。
“等明天把水引到村里,咱们先把蓄水池都装满,再挑水去浇最蔫的那几亩玉米地,让苗儿快点缓过来,别耽误了生长。”
一个村民笑着说,眼里满是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玉米苗绿油油的样子。
林晓峰坐在人群中,听着大家的讨论,心里也暖暖的,满是期待。
他知道,只要大家继续这样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能扛过这次旱情,等到秋收的时候,地里能结出饱满的粮食,村民们都能笑开颜。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天边还泛着点鱼肚白,村民们就早早地来到了村西的山沟,继续挖水渠。
“大家加把劲,今天咱们一定把水渠挖完,把水引到村里,让蓄水池都装满水!”
林晓峰走在最前面,手里的铁锹挥得飞快,泥土不断被挖出来,堆在渠边。
村民们也干劲十足,有的挖渠,有的运土,有的整理渠边的石墙,进度比昨天快了不少,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期待。
中午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水渠终于全部挖完了。
渠底平整,渠边的石墙也垒得整齐,像一条长长的带子,从山坳一直延伸到村里。
村民们赶紧把准备好的木闸装上——木闸被削得平整,大小正好能挡住渠口,再用绳子固定好,方便开关。
然后,他们在山泉的出口处挖了个小小的蓄水池,把水流引到水渠里,再用泥土把周围堵严实,防止水渗走。
“放水!”
林晓峰大声喊着,声音里满是激动。
村民们赶紧拉开木闸,清澈的水流顺着水渠慢慢往前流,像一条银色的绸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带着“哗啦啦”的轻响,好听极了。
“水来了!水来了!”
村民们高兴地欢呼起来,有的跟着水流往村里跑,有的则站在渠边,看着水流慢慢向前,脸上满是喜悦,眼里甚至泛起了泪光——这水,是他们抗灾的希望啊!
水流慢慢流进村里的蓄水池,蓄水池里的水位渐渐升高,清澈的水映着蓝天,格外好看。
村民们都围在蓄水池边,有的用手捧着水喝,有的则高兴地互相说着话,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悦中。
“太好了!有了这水,咱们的玉米苗就有救了,再也不用愁水不够用了!”
“是啊!咱们的努力没白费,终于找到水了!”
“谢谢晓峰!谢谢大家!要是没有大家一起干,也找不到这水,修不好蓄水池!”
林德生看着蓄水池里渐渐满起来的水,激动得手都有点抖,他拄着拐杖,慢慢走到蓄水池边,声音带着点沙哑却格外有力:
“乡亲们,这水是咱们自己找回来的,蓄水池是咱们自己修的,这都是咱们团结一心、努力抗灾的结果!
只要咱们继续这样拧成一股绳,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林晓峰站在蓄水池边,看着村民们高兴的样子,听着大家的欢呼声,心里也满是欣慰和激动。
他知道,这次找到新水源、修好储水设施,不仅缓解了村里的旱情,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村民们抗灾的信心和团结的力量。
只要大家继续这样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彻底战胜旱情,让林家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远处的山林里,传来几声清脆的鸟叫,像是在为他们庆祝,声音清脆悦耳,在村里回荡。
林晓峰抬头看了看天空,天空湛蓝湛蓝的,飘着几朵淡淡的白云,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让人心里也充满了希望。
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林家村的未来一定会像这蓄水池里的水一样,清澈而充盈,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