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276.物资抵达,情暖家园

清晨的阳光刚越过村头老槐树的枝桠,在土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晓峰就已在村口的土路上来回踱步。

昨晚接到农场的电话,说县里调拨的抗旱救援物资经镇子中转后,今天一早就能送到林家村。

他手里紧紧攥着皱巴巴的物资清单,指尖因紧张和期待微微泛白。

清单上的每一项,从崭新的抽水机配件到印着“抗旱良种”的袋装玉米种,再到每户配额的密封饮用水,都是村民们盼了近一个月的“救命粮”,关乎着地里玉米苗的生死,也关乎着全村人的生计。

“晓峰哥,你说物资会不会在路上卡住啊?俺娘凌晨就起来烙玉米饼,说等物资到了,让俺给你送点热乎的。”

狗蛋拎着个边缘磨破的柳条篮跑过来。

篮子里躺着块还冒着热气的玉米饼,金黄的饼皮上还沾着几粒烤焦的玉米粒。

林晓峰接过玉米饼,指尖触到饼皮的温度,心里也暖了几分。

他咬了一口,香甜的玉米味在嘴里散开,却压不住心底的急切:

“不会的,李厂长昨晚特意跟俺确认了三遍,镇子到村里的路虽然坑坑洼洼,但送物资的司机常跑这条线,熟得很。

你跟俺在这儿一起等,看到卡车的影子,就赶紧往村里跑,叫大家来卸物资。”

狗蛋用力点点头,把柳条篮往路边的青石板上一放,两只胳膊撑着膝盖,眼睛死死盯着通往镇子的土路。

路边的玉米苗经过这几天断断续续的浇水,虽比之前精神了些,但叶片边缘的枯黄还没完全褪去,像大病初愈的人脸上残留的倦容,还需要精心照料才能彻底恢复生机。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远处传来了隐约的卡车轰鸣声,像闷雷似的,随着风渐渐靠近。

“来了!来了!是卡车的声音!物资来了!”

狗蛋猛地跳起来,鞋跟在石板上磕出清脆的响声,他撒腿就往村里跑,一边跑一边扯着嗓子喊:

“大家快到村口!救援物资到啦!再晚就没位置帮忙卸车咯!”

林晓峰也赶紧理了理身上洗得发蓝的粗布褂子,快步往路中间走了几步,目光紧紧盯着声音传来的方向。

没过多久,一辆军绿色的大卡车缓缓出现在视野里。

车身上用红漆刷着“抗旱救援物资”几个大字,在晨光里格外醒目。

车斗里堆满了用厚帆布盖着的物资,鼓鼓囊囊的,把车斗压得微微下沉,一看就装得满满当当。

卡车在村口的空地上停下,车轮碾过土路扬起一阵细尘。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来伸了个懒腰。

黝黑的额头上满是汗珠,他从口袋里掏出块皱巴巴的毛巾擦了擦:

“俺是县物资站的,这是给林家村的抗旱救援物资,你们村负责接收的同志在哪儿?”

“俺就是林晓峰,负责接收和分配物资。”

林晓峰赶紧快步走过去,双手握住司机的手,掌心的老茧蹭到司机的手背:

“辛苦您了,这么早就往村里跑,路上肯定没少颠簸。”

司机笑着摆摆手,手上的力道也重了几分:

“不辛苦,这是俺的本分。

俺凌晨三点就从县里出发了,就想着早点把物资送到,让你们早点给地里的庄稼浇水。

清单俺带来了,咱们先清点一下物资数量,没问题的话,你在上面签个字就行。”

说话的工夫,村民们扛着锄头、拎着水桶,从村里各个角落往村口赶,脚步声、说话声混在一起,原本安静的村口瞬间热闹起来。

林德生拄着根磨得光滑的枣木拐杖,慢慢走到人群最前面,清了清沙哑的嗓子:

“乡亲们,大家别挤,都排好队,听晓峰的安排!物资按户分配,抽水机配件优先分给负责浇水的壮劳力,种子和饮用水每家都有份,保证公平,绝不多拿多占!”

林晓峰点点头,转身对身后的林永强说:

“永强哥,你把账本和钢笔拿出来,咱们俩一起记账,每一户领了啥、领了多少,都得记清楚,回头好跟县里和农场汇报。

再找几个力气大的兄弟,先把抽水机配件和水管卸下来,这些是急用的,得赶紧让大家拿去修抽水机。”

林永强赶紧从帆布包里掏出泛黄的账本和一支快没墨的英雄牌钢笔,翻开账本:

“放心,晓峰,记账的事交给俺,保证一笔都错不了。”

几个年轻力壮的村民搬来木板垫在车斗边,合力掀开盖在物资上的厚帆布。

崭新的抽水机配件装在印着“农机配件”的纸箱里,码得整整齐齐。

袋装的玉米种外皮是鲜亮的绿色,上面印着的“抗旱良种”四个字格外醒目。

密封饮用水装在透明的塑料桶里,桶口用红色的封条封着,在阳光下泛着清亮的光。

“俺领一套抽水机配件!俺家负责的那片玉米地,抽水机的叶轮坏了好几天,有了配件,今天下午就能修好,晚上就能给玉米苗浇水!”

一个皮肤黝黑的壮劳力挤进队伍,手里还拿着个生锈的叶轮,脸上满是急切。

林晓峰从车斗里递给他一个纸箱,叮嘱道:

“配件都在里面,你回去赶紧找懂行的人装,别磕着碰着里面的零件。

装好了先试试,有问题随时来找俺。”

“俺家的玉米种不够补种了,能多领一袋不?

俺家那两亩洼地,有一半的玉米苗都枯了,得赶紧补种。”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抱着个布袋子,声音里满是恳求。

林晓峰赶紧从堆着的种子袋里抽出一袋,递到老人手里:

“大爷,您家的情况俺知道,这袋种子您拿着,补种的时候多浇点水,这品种耐旱,成活率高。

您慢点走,别摔着。”

村民们有序地排着队,有的领抽水机配件,有的抱玉米种,有的拎饮用水。

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压抑不住的笑容,嘴里不停说着感谢的话。

“多亏了晓峰跑前跑后,咱们才能拿到这么多好物资!”

“有了这些东西,今年的收成有盼头了!”

物资分配到一半,林晓峰突然想起家里的父母。

父亲林福财前几天修水渠时闪了腰,现在还不能干重活。

母亲王翠兰天天在家惦记着地里的玉米苗,晚上总睡不着觉。

他特意从剩下的物资里挑了一袋玉米种、两桶饮用水,还有一块厚实的防汛塑料布。

最近夜里偶尔会下点毛毛雨,塑料布能盖在院子里的水缸上,防止雨水里的泥沙掉进缸里,弄脏存水。

“永强哥,俺先把这几份物资送回家给俺爹娘,他们年纪大了,不方便来领。

俺快去快回,剩下的物资你先盯着分。”

林晓峰拎着物资,对林永强说。

林永强抬头看了他一眼,笑着说:

“你去吧,这里有俺呢,保证分的公平公正,等你回来咱们再核对账目。”

林晓峰拎着物资往家走,刚到院门口,就看到母亲王翠兰正站在枣树下张望,手里还攥着块没织完的粗布。

看到林晓峰,她赶紧快步走过来,接过他手里的饮用水桶,桶身的凉意透过指尖传来,她却毫不在意:

“晓峰,你咋回来了?物资分完了?

快进屋歇会儿,俺给你晾了凉白开,还放了几片薄荷叶子,解渴。”

林晓峰摇摇头,跟着母亲走进堂屋,把手里的物资放在八仙桌上:

“还没分完,俺特意给家里留了点。

这袋是抗旱玉米种,等过几天俺爹的腰好点了,咱们把地里枯死的玉米苗拔掉,补种上这个。

这两桶水您和俺爹省着用,别总喝井里的浑水;还有这块塑料布,晚上下雨的时候,盖在院子里的水缸上,别让泥沙掉进去。”

父亲林福财从里屋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个修理到一半的锄头,锄头上的铁锈还没磨干净。

看到桌上的物资,他原本皱着的眉头舒展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辛苦你了,晓峰。为了村里的事,你天天天不亮就出去,半夜才回来,人都瘦了一圈。”

林晓峰坐在炕沿上,接过母亲递来的凉白开,喝了一口,薄荷的清凉瞬间驱散了身上的燥热:

“不辛苦,爹,这都是俺应该做的。您不知道,上次去村西的山沟找水源,可不容易了。

山路全是碎石子,刘兰花走的时候没注意,脚底下一滑,差点摔进山沟里,还好俺眼疾手快,一把拉住了她的胳膊,不然肯定得受伤。”

王翠兰一听,手里的粗布差点掉在地上,她赶紧走到林晓峰身边,拉着他的胳膊上下打量:

“没摔着你吧?你们这些孩子,咋不知道小心点?山路那么险,要是你出点啥事儿,俺和你爹可咋活啊?”

林晓峰赶紧笑着安慰:

“娘,您放心,俺心里有数,不会让自己受伤的。

后来俺们在山坳里找到一处山泉,虽然水流不大,但足够咱们村几户人家的日常用水和附近几亩地的灌溉。

俺们挖了个水池存水,又挖了两里多的水渠,把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里,现在蓄水池都装满了,地里的玉米苗也能喝上干净水了。”

林福财坐在旁边的木凳上,手里摩挲着锄头把,眼里满是骄傲:

“你做得好,像俺年轻的时候,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儿。

想当年俺跟着生产队去修水库,零下好几度的天,踩着冰碴子干活,也是这么扛过来的。再难的事,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办不成的。”

“是啊,这次能找到水源、拿到救援物资,全靠乡亲们齐心协力。”

林晓峰放下水杯,接着说:

“永强哥帮着修村里的储水设施,把二十多个漏水的水缸都补好了,连他媳妇都来帮忙和水泥。

刘兰花带着村里的孩子们巡逻水渠,看到有漏水的地方,就用泥巴堵上,晚上还轮流守着。

林大爷天天拿着个大喇叭在村里喊话,提醒大家节约用水,别浪费一滴水。”

王翠兰转身从里屋端出一盘炒花生,花生壳是暗红色的,上面还沾着点细盐粒,放在八仙桌上,发出清脆的碰撞声:

“俺就知道,咱们村的人都团结,再大的困难也能扛过去。你把这盘花生带上,等会儿回去分物资的时候,给大家分分,让大家也尝尝鲜。”

林晓峰拿起一颗花生,剥了壳,把花生米放进嘴里,咸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

“谢谢娘,还是您想得周到。

对了,俺还领了点抗旱良种,等过几天,俺去地里看看,把枯死的玉米苗都拔掉,咱们补种上这个品种,说不定还能赶上秋收,不会耽误太多收成。”

林福财点点头,眼里闪过一丝期待:

“好,到时候俺跟你一起去。

俺虽然腰不好,但挖地、播种还是能行的,能帮你搭把手,也能早点看到玉米苗长起来。”

林晓峰心里一暖,握着父亲的手,父亲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却带着让人安心的力量:

“爹,您别累着,地里的活儿有俺呢,您在家歇着就行,好好养养腰。”

“俺歇不住,看着地里的玉米苗,俺心里着急。能帮一点是一点,心里也踏实。”

林福财拍了拍他的手,眼里满是慈爱。

母子俩又聊了会儿家常,王翠兰不停地叮嘱林晓峰注意身体,别总熬夜,别为了干活忘了吃饭,林晓峰都一一应下。

眼看快到中午,太阳渐渐升高,林晓峰知道村口的物资还没分完,起身准备往回走:

“娘,俺该回去了,还有最后几户没领物资,俺得赶紧回去,别让大家等急了。”

王翠兰赶紧把桌上的炒花生装进一个粗布袋子里,递给林晓峰:

“把这花生带上,给大家分分,别让大家饿着肚子干活。

中午要是回不来,就跟大家在村口吃点干粮,俺晚上给你做你爱吃的红薯粥,再炒个青菜。”

林晓峰接过粗布袋子,袋子沉甸甸的,装着母亲的牵挂:

“知道了娘,您放心,俺会照顾好自己的。”

走出家门,林晓峰拎着粗布袋子往村口走,路上遇到几个刚领完物资的村民,正抱着物资往家走,脸上满是笑容。

“晓峰,你这是回家给叔叔阿姨送物资了?”

一个村民笑着问,手里还抱着一袋玉米种。

林晓峰点点头,从粗布袋子里抓了一把炒花生递过去:

“俺娘炒的花生,你们尝尝,咸香咸香的。”

村民们接过花生,剥了壳放进嘴里,纷纷称赞:

“真香!还是婶子的手艺好!晓峰,你有个好娘啊!”

回到村口,物资还在有条不紊地分配,林永强正拿着账本跟村民核对信息,看到林晓峰回来,赶紧招手:

“晓峰,就剩最后三户了,你回来得正好,赶紧给他们分了,咱们就能歇会儿,吃点干粮。”

林晓峰点点头,把粗布袋子放在旁边的青石板上:

“大家先别忙,俺娘炒了点花生,大家先吃点,垫垫肚子。”

村民们围过来,你一把我一把地抓着花生,嘴里不停称赞,村口的气氛格外热闹。

林晓峰拿起最后几份物资,递给剩下的三户村民:

“这是你们的物资,抽水机配件回去赶紧装,别耽误了下午浇水;种子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别受潮;饮用水省着点用,优先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喝。”

“谢谢晓峰!谢谢大家!有了这些物资,咱们今年肯定能有个好收成!”

最后一户村民领完物资,激动地说。

物资全部分配完毕,林永强把账本递给林晓峰:

“都记清楚了,每户都领到了对应的物资,没多领,也没少领,账目都对得上。”

林晓峰接过账本,翻了翻,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满是踏实:

“辛苦你了永强哥,也谢谢大家今天帮忙卸物资、分物资,没有你们,俺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

林德生走到林晓峰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不轻不重,带着长辈的认可:

“应该谢谢的是你,晓峰。

要是没有你一次次跑农场、跑镇里,跟李厂长、刘主任沟通,咱们也拿不到这么多救援物资;要是没有你带着大家找水源、修水渠,咱们村里的玉米苗早就枯死了。

你为村里做的这些事,大家都记在心里。”

林晓峰摇摇头,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光靠俺一个人,啥也干不成。

现在物资有了,水源也稳定了,咱们明天一早就开始修抽水机,给地里的玉米苗浇水,争取让玉米苗快点恢复长势,今年能有个好收成。”

“对!明天一早俺就去修抽水机!”

“俺也去帮忙浇水!”

村民们齐声回答,声音响亮,在村口的山谷里回荡,带着满满的干劲和希望。

中午的太阳渐渐升高,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

林晓峰和村民们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吃着自带的干粮,就着炒花生,聊着接下来的计划,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林晓峰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心里格外踏实——他知道,有了这些救援物资,有了村民们的团结一心,一定能彻底战胜旱情,让林家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傍晚的时候,林晓峰回到家,王翠兰已经把晚饭做好了。

八仙桌上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薯粥,粥里的红薯块炖得软烂,还有一盘清炒的小白菜,绿油油的,看着就有食欲。

“快洗手吃饭,今天忙了一天,肯定饿坏了。”

王翠兰把一双干净的筷子递到他手里。

林晓峰接过筷子,喝了一口红薯粥,甜甜的粥水滑进喉咙,暖到了心底:

“娘,今天物资都分完了,大家都拿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明天一早就能修抽水机,给地里的玉米苗浇水了。”

林福财坐在对面,喝了一口粥,眼里满是欣慰:

“好,这样就好,咱们的日子终于好,这样就好,咱们的日子终于不用再揪着心过了。”

林福财放下粥碗,拿起筷子夹了一口青菜,“等你爹的腰再好点,咱们就去地里看看,把枯了的玉米苗都拔掉,补种上新领的良种,说不定还能赶上个好收成。”

王翠兰也跟着说:

“是啊,俺昨天还去院后的菜地里看了看,种的小白菜都蔫了,等明天抽水机修好了,俺也挑点水去浇浇,说不定还能救活。”

林晓峰笑着点点头,又喝了一口粥:

“娘,您别太累了,浇水的活儿有俺呢,您在家好好歇着就行。

对了,俺今天分物资的时候,看到李大爷家领了两袋种子,他家的地多,之前受旱情影响也最大,有了新种子,他家今年也能少损失点。”

“李大爷家不容易,儿子在外打工,就老两口在家种地,能帮衬点就帮衬点。”王翠兰叹了口气,“咱们村的人都不容易,这次旱情闹得这么厉害,还好大家都没放弃,一起找水源、修水渠,现在又有了救援物资,总能扛过去。”

林福财点点头,眼里满是感慨:

“想当年俺们年轻时,也遇到过旱情,那时候没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全靠人力挑水浇地,累得够呛,收成还不好。

现在有了抽水机、抗旱良种,还有县里和农场的支援,比以前强多了。”

林晓峰放下筷子,看着父母:“是啊,现在条件好了,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等这次旱情过去了,俺想跟村里商量商量,咱们再修几个蓄水池,多存点水,以后再遇到旱情,也不用这么被动了。”

“这个主意好!”林福财眼前一亮,“多修几个蓄水池,不仅能存水浇地,还能存饮用水,一举两得。俺支持你,到时候俺也去帮忙挖蓄水池。”

王翠兰也笑着说:“俺也去帮忙,给大家送送水、做做午饭,总能帮上点忙。”

林晓峰心里暖暖的,看着父母支持的眼神,更坚定了想法:

“好,等忙完这阵子,俺就跟林大爷、永强哥他们商量,咱们一起把蓄水池修起来,让咱们村以后再也不怕旱情了。”

晚饭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王翠兰收拾碗筷,林晓峰则帮着父亲把院里的水缸挪到靠近屋檐的地方,方便明天盖塑料布。

月光洒在院子里,银辉遍地,偶尔传来几声虫鸣,格外宁静。

“晓峰,你也早点歇着吧,今天忙了一天,肯定累坏了。”

王翠兰擦着手从屋里走出来,“明天还要早起修抽水机,别熬太晚了。”

林晓峰点点头:“娘,您也早点歇着,俺再看看院里的水缸,没问题了就去睡觉。”

王翠兰和林福财回屋后,林晓峰站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格外踏实。

他知道,有了救援物资,有了村民们的团结一心,还有家人的支持,林家村一定能彻底战胜旱情,迎来丰收的季节。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晓峰就起床了。

吃过早饭,他拿着工具往村口走,远远就看到不少村民已经在修抽水机了。

“晓峰,你来了!俺们正准备拆旧的叶轮,换上新的配件呢!”

一个村民看到他,笑着喊道。

林晓峰快步走过去,拿起工具:“俺来帮忙,咱们早点把抽水机修好,早点给玉米苗浇水。”

村民们齐心协力,有的拆旧配件,有的装新配件,有的调试机器,没过多久,抽水机就修好了。

“试试!”林晓峰按下开关,抽水机发出“嗡嗡”的声响。

清澈的水流从水管里喷涌而出,浇在旁边的玉米苗上。

“成功了!抽水机修好了!”村民们高兴地欢呼起来,纷纷拿着水桶、水管,往自家的地里跑去。

林晓峰站在抽水机旁,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林家村的希望,就像这喷涌而出的水流,正源源不断地涌向田野,涌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