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267.农场提案,众议发展
晨光刚漫过村头老槐树的枝桠,把树干上的纹路染得暖融融的。
林晓峰就背着猎枪往村委会走。
裤脚还沾着昨天进山时蹭的苍耳和草籽,走起路来偶尔能感觉到细碎的摩擦。
手里攥着张用糙纸订成的小本子,上面是他连夜用铅笔写满的合作农场计划。
字里行间画满了修改的墨痕,边角还沾着点煤油灯熏的黑印,带着股烟火气。
刚走到村委会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噼啪”的算盘声,清脆又急促。
推开门一看,林德生正趴在刷着蓝漆的木桌上算账。
手里的算盘珠子拨得飞快,木框都跟着微微震动。
刘麻子和林青山坐在旁边的长凳上,手里各端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
碗里的玉米粥还冒着白汽,散着淡淡的米香。
“晓峰来了?快坐!”
林德生抬头看见林晓峰,赶紧放下算盘,指尖在算珠上轻轻按了按,把刚算到一半的数记牢。
然后往旁边挪了挪身子,腾出个空位,
“俺刚算完上个月的粮食账,正想找你聊聊去达斡尔族部落的事。
刘麻子和青山也是来商量秋收的事,正好你来了,一起听听。”
林晓峰笑着坐下,把手里的糙纸本子放在桌上。
指尖轻轻拂过纸面,能摸到铅笔划过的凹凸感:
“村长,俺今天来,是想跟你们说个事——俺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一整晚,觉得咱们村可以搞个合作农场。
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的李家村、王家村一起合作,把资源整合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庄稼收成,还能多些打猎、种药材的收入,比咱们各自忙活强。”
刘麻子刚喝了口玉米粥,闻言差点呛着。
赶紧放下碗,用袖口擦了擦嘴角,咳嗽了两声:
“合作农场?晓峰,你这想法也太敢了!咱们村自个儿种庄稼、打猎都忙不过来,跟外村合作,万一出了岔子咋整?
就说之前邻村换粮,他们给的玉米里掺了不少沙土,到时候分收成,还不知道要闹啥矛盾,外村人能跟咱们一条心吗?”
林青山也皱着眉头,手指在碗沿上轻轻摩挲,把沾在上面的粥粒蹭掉:
“刘麻子说得有道理。俺们村之前跟李家村换过农具,他们给的锄头是断了柄的,还说是新的。
要是合作农场,种子、肥料、劳力都得一起算,谁家多干少干、谁拿多拿少,到时候肯定有嚼舌根的,怕不是要闹得红脸。”
林晓峰早料到会有人担忧,他拿起桌上的糙纸本子,翻开其中一页。
指着上面画的分工表,耐心解释:
“俺知道你们担心啥,所以这计划里都写清楚了。咱们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他们擅长打猎、懂山林里的野菜药材,咱们村擅长种庄稼、会搭棚种蔬菜,正好能互补。
比如他们帮咱们在山里找柴胡、黄芪,咱们教他们种玉米、土豆,这样两边都能多些进项,谁也不吃亏。”
他顿了顿,又翻到下一页,指着上面的协议草稿:
“至于周边村子,咱们先找跟咱们村关系好的李家村、王家村试试水。
咱们出优质种子和种庄稼的技术,他们出劳力和闲置的土地,收成按‘技术三成、劳力四成、土地三成’的比例分,都写在书面协议里,签字画押,免得以后闹矛盾。
要是谁中途反悔,得赔偿大家的损失,这样都有保障。”
林德生拿起糙纸本子,凑到窗边的晨光下仔细看。
手指顺着字迹慢慢划,偶尔还轻轻念出声:
“你这计划里写的‘资源整合’,具体咋整合?比如打猎的猎枪、弓箭,种庄稼的犁耙、锄头,这些东西咋分配?
还有,要是遇到天灾,比如旱灾、水灾,收成少了,咋分才能让大家都满意?”
“这些俺都想过了。”
林晓峰赶紧接过话头,语气笃定,
“打猎的工具,咱们村和达斡尔族部落可以互相借用,比如他们的桦树皮船,咱们可以用来在村西的小河里捕鱼,咱们的猎枪,也可以借给他们打熊瞎子、野猪。
但得在村委会登记清楚,谁借的、啥时候还、要是损坏了咋赔偿,都写在本子上,一目了然。”
他又补充道:
“种庄稼的犁耙、锄头,咱们可以集中放在村委会的仓库里,谁需要用就去登记,按户轮流用。
比如张家今天用犁耙耕自家的地,明天就借给李家,这样不会浪费,也不用每家都买一套,省下来的钱能买更多种子。
至于天灾,俺们可以提前在仓库里存些粮食当储备粮,要是收成少了,先优先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剩下的再按之前约定的比例分。
而且咱们还可以跟周边村子约定,要是哪村遇到天灾,其他村得帮忙接济,等来年收成好了再还,互相帮衬着,日子都能过下去。”
刘麻子摸了摸下巴的胡茬,胡茬上还沾着点粥粒,眼神里还是有些犹豫:
“晓峰,你这计划听着是好,可俺们村没搞过这种合作,心里没底。
万一达斡尔族部落或者周边村子不配合,比如到了秋收的时候他们不肯按比例分粮,咋办?
还有,咱们村的人大多守着自家的地过日子,会不会不愿意把地拿出来合作种,觉得不如自己种自在?”
林晓峰笑了笑,从怀里掏出个蓝布小包,解开绳结。
里面装着之前阿尔根布克给的风干鹿肉,还有萨尔花送的鹿形银坠子:
“刘叔,你放心,达斡尔族部落肯定愿意合作。萨尔花酋长都特意邀请俺去部落做客,还想让俺帮他们改进打猎和种庄稼的法子,他们对合作的事比咱们还积极。
至于咱们村的人,俺觉得只要跟他们说清楚合作的好处,比如收成能多两成,还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他们肯定愿意。”
“就说种地,咱们把零散的地集中起来,用俺从镇上换来的优质玉米种,再按节气统一施肥、浇水,收成肯定比自家随便种得多。
而且合作种庄稼,谁家要是有人生病、或者要去镇上办事走不开,其他人能帮着打理地里的活,不用再担心庄稼没人管、荒在地里。”
林晓峰越说越实在,
“俺还想着,合作农场里可以专门留两块地种蔬菜,夏天种黄瓜、西红柿、茄子,冬天就在棚里种白菜、萝卜、菠菜。
让村里的人不用再冬天只吃咸菜和腌萝卜,孩子们也能尝尝新鲜的西红柿。”
林青山听得眼睛渐渐亮了,他放下粗瓷碗,往前凑了凑。
椅子腿在地上蹭出轻微的声响:
“晓峰,你说的种蔬菜是真的?俺家小子今年六岁,上次去镇上赶集,看见人家卖西红柿,哭着要吃,俺问了问价格,要两毛钱一斤,舍不得买,最后给他买了块糖哄住了。
要是咱们村自己种,是不是就能经常吃了?
还有,合作农场能不能搞个养猪场?俺家有两头小猪仔,要是能一起养,多喂点山里的野菜和地里的玉米芯,说不定能长得更快,年底还能杀头猪过年。”
“当然能!”
林晓峰赶紧点头,眼里也闪着光,
“俺计划里就写了,合作农场除了种庄稼、蔬菜,还能搞养殖,除了养猪,还能养鸡、养鸭。
咱们可以在村东的荒地上搭个棚子,用山里的野菜、地里的玉米秸秆打碎了当饲料,这样养出来的肉又香又紧实,还能省下买饲料的钱。
到时候咱们村不仅有粮食、有蔬菜,还有肉,日子肯定能过得比现在红火,孩子们也能长得壮实。”
林德生放下糙纸本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掌心的老茧蹭得林晓峰胳膊有点痒:
“晓峰,你这计划想得真周全,连赔偿、借工具的细节都想到了,俺觉得可行。
不过这事不能俺们几个人说了算,得跟村里的人都商量商量,让大家都发表发表意见,毕竟是关系到家家户户的事。
今天下午,俺们在晒谷场开个村民大会,你把计划跟大家好好说说,争取让更多人支持。”
林晓峰心里一喜,赶紧点头,指尖都有点发紧:
“谢谢村长!俺下午一定跟大家说清楚,把合作的好处、咋分收成、咋解决问题都讲明白,让大家都放心。
俺还准备了些风干鹿肉,到时候分给大家尝尝,让他们也知道达斡尔族部落的心意,明白咱们合作是真心实意的,不是瞎折腾。”
刘麻子也笑了,他拿起桌上的糙纸本子,翻了两页。
手指在“养殖计划”那页停了停: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
“行,晓峰,俺下午也帮你说说,跟村里的老人们解释解释,让他们别担心。
俺觉得你这计划能成,要是真能搞成合作农场,咱们村冬天不用再愁没蔬菜,过年还能杀头猪,日子肯定能比现在好得多。”
林青山也跟着说:
“俺也帮你劝劝大家!俺家那小子要是知道以后能经常吃西红柿,肯定高兴坏了。
到时候合作农场搞起来,俺第一个把自家的两亩地拿出来,再把那两头小猪仔也送去一起养,多干点活也乐意!”
林晓峰看着三人支持的眼神,心里暖暖的,像喝了碗热粥。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要实现,还需要跟达斡尔族部落谈、跟周边村子沟通,还有很多事要做。
但有了林德生、刘麻子和林青山的支持,他心里踏实多了,也更有信心了。
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林晓峰帮着林德生一起写通知——用毛笔写在红纸上,字写得大而清晰。
贴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今日下午三点,晒谷场开村民大会,讨论合作农场事宜,请各家派代表参加。”
村民们看到通知,都围过来议论纷纷。
有的好奇地念着上面的字,有的跟身边的人打听“合作农场是啥”。
还有的已经开始琢磨自家的地能不能拿出来。
下午两点多,晒谷场就早早挤满了人。
男人们扛着锄头、握着烟袋,蹲在地上抽着旱烟,烟杆“吧嗒”作响。
女人们抱着孩子、拎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的树荫下,小声聊着天。
连村里九十多岁的张老太,都让孙子扶着,拄着根枣木拐杖来了。
坐在最前面的石头上,等着听消息。
林德生站在之前称野猪的土高台上,手里拿着铁皮喇叭。
先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喇叭在晒谷场里回荡:
“大伙儿静一静!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晓峰昨天从山里回来,琢磨了个合作农场的计划。
想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周边村子一起合作,咱们村出技术、出工具,他们出劳力、出土地,一起种庄稼、搞养殖,多赚点钱,让日子过得更好。
。”
林晓峰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村民。
心里有点紧张,手心都出了汗,但更多的是激动。
他拿起糙纸本子,大声念着合作农场的计划。
从资源整合、种植养殖的分工,到收成分配的比例、应对天灾的办法,每一条都讲得清清楚楚。
还时不时举例子,比如“张家有三亩地,李家有两个劳力,到时候收成按比例分,张家能多拿三成,李家能多拿四成”,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台下的村民们听得很认真,有的点头,有的跟身边的人小声讨论。
还有的拿出烟袋慢慢抽着,琢磨着计划的好处。
当林晓峰说到“冬天能种新鲜蔬菜,过年能杀自家养的猪”时,台下响起了阵阵欢呼。
孩子们更是拍着小手,嚷嚷着“要吃西红柿”“要吃猪肉”。
村里的王大爷拄着拐杖慢慢站起来,声音洪亮,带着点老人特有的沙哑:
“晓峰,俺支持你!俺家有两亩地,在村西的坡上,俺年纪大了,弯腰种地费劲,儿子又在镇上打工。
要是能跟大家一起种,俺不用费劲,还能多拿收成,是好事!俺第一个报名,把地拿出来!”
王大爷的话刚说完,村里的李婶也站起来。
怀里还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孩子手里攥着个玉米饼:
“俺也支持!俺家那口子常年在外打工,俺一个人带孩子,还要种三亩地,忙得饭都顾不上吃。
要是合作农场能帮忙打理地里的活,俺就能多些时间照顾孩子,还能去农场里帮忙种蔬菜,赚点零花钱,太好了!”
还有不少村民也纷纷表示支持,有的说愿意出地,有的说愿意出劳力。
还有的说愿意把自家留的优质种子拿出来分享。
刘麻子和林青山也在台下帮着劝说,跟那些还在犹豫的村民说“合作能多赚钱”“不用担心吃亏”,慢慢打消大家的顾虑。
当然,也有少数村民还有些犹豫,比如村东的赵大叔。
他皱着眉头问:
“晓峰,要是合作农场赚不到钱,甚至赔了,咋办?俺家就靠那两亩地过日子,可不能出岔子。”
林晓峰赶紧解释:
“赵大叔,您放心,咱们先小范围试试,先跟达斡尔族部落合作种五亩蔬菜、养十头猪。
要是赚了,再扩大规模;要是没赚,咱们也及时调整,不会让大家赔本。
而且咱们有储备粮,就算蔬菜长得不好,也有粮食吃,不会饿肚子。”
赵大叔听了,慢慢点了点头:
“行,俺信你一次,要是真能行,俺再把地拿出来。”
太阳渐渐西斜,把晒谷场的地面染成橘红色。
村民大会也接近尾声。
林德生站在高台上,手里的铁皮喇叭又响了起来:
“经过大家的讨论,大部分村民都支持搞合作农场。
接下来,俺们成立一个筹备小组,由晓峰负责,俺、刘麻子、林青山还有村里的王大爷、张老太当组员。
一起制定详细的方案,跟达斡尔族部落还有李家村、王家村联系,争取秋收前就把合作农场的架子搭起来!”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都满是期待。
有的还互相讨论着“啥时候能种西红柿”“养猪场搭在哪里”。
林晓峰站在台上,看着大家的笑容,心里满是激动,眼眶都有点发热。
他知道,合作农场的计划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散会后,村民们还围着林晓峰,七嘴八舌地问着合作农场的细节。
有的问“种蔬菜的棚子啥时候搭”,有的问“养猪场要不要人帮忙喂猪”。
还有的说“自家有闲置的锄头,愿意捐给农场用”。
林晓峰一一耐心回答,把大家的问题都记在糙纸本子上。
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把合作农场搞好,让村里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辜负大家的信任和期待。
回到家,林晓峰把村民大会的情况跟爹娘说了。
娘高兴得合不拢嘴,赶紧系上围裙去厨房。
从缸里捞了块腊肉,又拿出几个土豆,说要炖腊肉土豆,好好庆祝庆祝:
“俺就知道俺家晓峰有本事,能为村里做大事!等合作农场搞起来,咱们也能经常吃新鲜蔬菜了,不用再冬天啃咸菜。”
爹也笑着拍了拍林晓峰的肩膀,手里还拿着刚编好的竹筐:
“俺家晓峰长大了,比爹有出息。爹支持你,以后家里的事不用你操心,你专心搞合作农场。
要是需要编竹筐装蔬菜、装粮食,爹帮你编,不要钱!”
林晓峰看着爹娘高兴的样子,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热水袋。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
手里紧紧握着那张糙纸本子。
月光透过糊着窗纸的窗户,洒在纸上,把上面的字迹照得隐隐发亮,像是在为他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