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考场

距会试还有三日,陆曦每日寅时便起身,在王府的小校场上练半个时辰骑射,再回静思堂温书至深夜。王学士每日午后会来王府,指点他策论的写法,反复强调 “文需载道,策要务实”,切不可堆砌辞藻空谈义理。

这日午后,王学士翻着陆曦写的策论草稿,指着 “江南水患” 一段,眉头微舒:“此处引去年苏杭治水的实例,比单引《禹贡》更有说服力。王爷近年最关注民生,你若能在考场上将经义与实事结合,定能脱颖而出。” 他顿了顿,又从袖中取出一份誊抄的奏章,“这是去年户部关于漕运的奏本,你拿去看看,了解京畿与地方的粮运实情,策论中若能提及,便是加分项。”

陆曦双手接过奏章,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心中满是感激:“多谢先生指点,晚辈定仔细研读。”

王学士点点头,目光落在窗外,见李佑安正蹲在廊下,帮小厮给安乐公主的拨浪鼓缠红绳,忍不住笑道:“你这小友倒有趣,每日不吵不闹,就跟着你磨墨、抄书,倒像个小书童。”

陆曦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恰好见李佑安举起拨浪鼓,对着偏院的方向晃了晃,奶娘抱着安乐公主站在门口,孩子伸手要抓,笑得眉眼弯弯。他嘴角也漾起笑意:“佑安性子纯良,有他在,倒也解了不少复习的枯燥。”

正说着,素王妃提着食盒走进来,掀开盖子,里面是一碟桂花糕和一碗冰糖雪梨羹:“王学士,陆曦,歇会儿再忙吧,刚炖好的雪梨羹,润润嗓子。” 她将羹汤递到两人面前,又看向陆曦,“明日起就别练那么晚了,养足精神才好应对考试。”

王学士接过羹汤,笑道:“王妃娘娘想得周到,陆曦有你这般照料,定能安心备考。”

素王妃摆摆手,坐在一旁看着陆曦喝汤,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让人给你做了件新的青布长衫,明日让小厮送到你房里,考试时穿得精神些。还有,贡院门口人多,明羽会陪你去,他识路,也能帮你看着东西。”

陆曦放下碗,躬身道:“多谢王妃娘娘,您考虑得太周全了。”

转眼到了会试当日,天还未亮,王府的小厮已备好马车。陆曦换上新做的青布长衫,领口绣着一圈细白的云纹,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素王妃亲自将一个布包递给他,里面装着笔墨、砚台和几块干粮:“砚台是用的端溪石,磨墨快,写起来也顺手。路上小心,别慌,正常发挥就好。”

安乐公主被奶娘抱着,小手抓着陆曦的衣角,咿咿呀呀地哼着,像是在给他加油。陆曦弯腰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轻声道:“等我考完,就陪你玩拨浪鼓。”

马车驶往贡院,街上已有不少考生,大多穿着长衫,由家人或仆从陪着,脸上带着几分紧张。陆明羽坐在一旁,给陆曦递了块热乎的芝麻饼:“三弟,别紧张,你准备得这么充分,肯定能行。我在贡院外的茶寮等你,考完咱们就回王府吃好吃的。”

到了贡院门口,考生们排着队,由官差查验身份。陆曦拿出素王妃给的身份证明,官差见上面盖着王府的印信,又看了看他腰间的玉佩,态度客气了几分,仔细核对后便放他进去。

贡院的号舍狭小,仅能容一人端坐,陆曦找到自己的号舍,放下布包,先将笔墨砚台摆好,又用带来的布巾擦了擦桌面。辰时一到,监考官敲响铜锣,差役们开始分发试卷。

第一场考的是经义,题目是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陆曦看到题目,心中一定 —— 王学士昨日还特意跟他讲过这句的出处,以及如何结合当下民生写。他先在草稿纸上列好提纲,开头引《尚书?五子之歌》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间分两层,一层讲轻徭薄赋以安民生,引用去年江南减免赋税的事例;一层讲兴修水利以利民生,结合苏杭治水的经验,最后再点明 “君主当以百姓之心为心”,呼应王爷关注民生的为政之道。

他提笔挥毫,墨汁在宣纸上流淌,字迹工整有力,思路也愈发清晰。不知不觉,日头已升至中天,差役送来午饭,是一碗糙米饭和一碟青菜,陆曦匆匆吃了几口,便又继续答题。直到申时末,他才将试卷仔细检查一遍,确认无误后,小心翼翼地折好,交给监考官。

走出贡院时,夕阳已西斜,陆明羽正站在茶寮门口张望,见他出来,立刻迎上去:“三弟,考得怎么样?题目难不难?”

李佑安也从茶寮里跑出来,手里拿着一串糖葫芦,递到他面前:“陆曦哥哥,给你吃,甜的!”

陆曦接过糖葫芦,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驱散了疲惫:“题目不算难,都在王学士指点的范围内,应该没问题。”

三人坐上马车回王府,刚到门口,就见素王妃站在月洞门旁等候,安乐公主被奶娘抱着,看到陆曦,立刻伸出小手。素王妃快步上前,问道:“考得还顺利?有没有哪里卡壳?”

“顺利,王妃娘娘放心。” 陆曦笑着说,接过安乐公主,孩子立刻搂住他的脖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惹得众人都笑了。

晚膳时,素王妃特意让厨房做了陆曦爱吃的糖醋鱼和青菜豆腐,又给他盛了一碗鸡汤:“多喝点汤,补补身子,明日还有一场策论,可不能累着。”

接下来的两场考试,一场策论考 “漕运利弊与改良之法”,一场诗赋考 “长安春景”,陆曦都应对自如。策论中,他引用王学士给的漕运奏本,提出 “疏通河道、精简差役、严查贪腐” 三条改良建议,条理清晰;诗赋则写得清新明快,描绘了朱雀街的繁花、曲江池的春水,颇得初春的生机。

三场文考结束,陆曦歇了一日,便开始准备武考。武考在京郊的校场举行,分骑射、技击、负重三项。素王妃让人从王府的武库里挑了一把趁手的弓和一套轻便的铠甲,又请了王府的护卫教头,给陆曦指点技击的招式。

武考当日,校场上旌旗招展,考生们穿着各色铠甲,骑着马在校场边缘待命。王爷亲自担任主考官,坐在高台上,身旁陪着几位武将。素王妃带着安乐公主,坐在一旁的观礼席上,李佑安和陆明羽也跟着,紧张地看着校场。

第一场是骑射,考生需骑马奔驰,在百米外射中三个靶心。陆曦牵着王府给的白马,走到起点,深吸一口气,翻身上马。随着监考官的令旗落下,白马撒开四蹄,向前奔去。风从耳边掠过,陆曦拉满弓,瞄准第一个靶心,手指一松,箭羽 “咻” 地飞出 —— 却因马身颠簸,偏了少许,只射中靶边。

观礼席上,李佑安忍不住 “呀” 了一声,素王妃也攥紧了手帕。高台上,王爷眉头微挑,身旁的武将低声道:“这陆公子文才不错,骑射倒是差了点火候。” 王爷没说话,只是目光紧紧盯着陆曦的身影。

陆曦心中虽惊,却没慌 —— 教头曾教过他,骑射时要随马身起伏调整呼吸。他稳住心神,待马奔到第二个靶前,再次拉弓,这次他随着马的颠簸轻轻晃动身体,箭头稳稳对准靶心,松手时,箭直中红心!紧接着,第三个靶前,他如法炮制,又中一个红心!

校场上响起一阵喝彩,素王妃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意。高台上,王爷也微微点头,对身旁的武将道:“能及时调整,倒有几分沉稳。”

第二场是技击,考生两两对决,以点到为止。陆曦的对手是个身材高大的武将之子,名叫赵虎,手持长枪,一上来就猛攻,枪尖直逼陆曦面门。陆曦不敢硬接,侧身避开,手中的长刀顺势劈向对方的手腕。赵虎没想到他动作这么快,慌忙收枪,却被陆曦抓住破绽,长刀抵住了他的铠甲领口。

“我输了!” 赵虎脸色涨红,拱手认输。陆曦收刀,也拱手道:“承让。”

三场武考下来,陆曦的骑射虽丢了些分,但技击和负重都得了高分,综合排名在考生中位列中上。走下校场时,他额头上满是汗水,素王妃立刻让人递上毛巾和水,又拿出一块桂花糕:“快擦擦汗,吃点东西补补。”

安乐公主伸出小手,帮他擦了擦脸颊的汗水,小嘴里嘟囔着:“陆曦哥哥,厉害!”

陆曦笑着抱起孩子,对素王妃道:“让您担心了,还好没出岔子。”

王爷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不错,文考稳当,武考也有章法,没给素丫头丢脸。” 他看向素王妃,眼中带着笑意,“你这‘乖女婿’,倒真是个可塑之才。”

素王妃脸上一红,嗔道:“王爷又取笑我。”

几人说说笑笑地往回走,李佑安跟在后面,兴奋地说:“陆曦哥哥,你刚才打那个大高个的时候好厉害!我以后也要学武功,像你一样!”

陆明羽也笑道:“三弟,这下咱们陆家可真是文武双全了!等放榜,你肯定能中个好名次。”

回到王府,素王妃让人备了庆功宴,桌上摆满了佳肴。陆曦坐在素王妃身旁,安乐公主坐在他怀里,手里拿着一个鸡腿,时不时递到他嘴边。素王妃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温柔:“等放榜后,我就跟王爷说,把册封安乐公主和赐婚的事办了,到时候咱们热热闹闹地办一场宴席。”

陆曦心中一暖,点头道:“都听王妃娘娘的安排。”

接下来的几日,陆曦不再紧绷,每日除了看看书,便陪着安乐公主在王府里玩耍,教她认花草,给她讲故事。李佑安总跟着他们,三人在花园里追蝴蝶、喂锦鲤,日子过得悠闲又温馨。

放榜那日,陆明羽一大早就去了贡院,陆曦则在王府里陪着素王妃和安乐公主,表面平静,手指却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素王妃看出他的紧张,递给他一杯茶:“别慌,你考得那么好,肯定能中。就算名次不如预期,王爷也不会食言,安乐公主的封号照样给。”

正说着,外面传来陆明羽的呼喊声,他拿着一张榜单,快步跑进来,脸上满是激动:“中了!三弟,你中了!二甲第十二名!”

陆曦猛地站起来,接过榜单,目光落在 “陆曦” 两个字上,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素王妃也凑过来看,笑着说:“太好了!二甲第十二名,已是极好的成绩了!”

安乐公主虽不懂什么是 “二甲第十二名”,但见众人都在笑,也跟着咯咯地笑起来,小手拍着桌子。

傍晚时分,宫里传来消息,王爷召陆曦明日进宫。素王妃帮他整理好衣裳,叮嘱道:“明日见了王爷,不用太拘谨,他定是要跟你说封号和赐婚的事。记住,说话要沉稳,别像上次那样,被孩子叫‘爹爹’就脸红。”

陆曦笑着点头:“晚辈记住了。”

夜深了,陆曦坐在静思堂里,看着桌上的榜单,又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 —— 从初到京城的紧张,到养心殿见王爷的忐忑,再到备考时的忙碌,如今终于有了结果。他走到窗边,望着天上的月亮,月光洒在他身上,温柔又明亮。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有封号、赐婚,还有朝堂上的历练,但他不再迷茫,因为他知道,身边有素王妃、王爷,有陆明羽、李佑安,还有那个等着成为安乐公主的孩子,他们都会陪着他,一起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