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遗楼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第945章 新科技在各时空的试点应用 ilwxs.com

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启动后,随着各项技术研发逐步推进,江浅提出将阶段性成果在不同时空开展试点应用的计划。“实验室里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真实场景中检验,才能知道这些科技成果是否真正实用、可靠。” 在跨时空科研研讨会上,江浅向团队成员阐述试点计划的意义,“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时空的需求,针对性地投放技术 ——1913 年农业缺水问题突出,就试点时空能量驱动的灌溉设备;1938 年军事指挥需要精准定位,就应用时空定位技术;1967 年城市建设需求迫切,便推广新型时空材料。通过试点收集反馈,再优化技术,为后续全面推广打下基础。”

计划很快落地,三个试点小组分别携带对应技术,前往不同时空。率先开展试点的是 1913 年的农业区,由沈先生协助对接当地农户。1913 年的初夏,华北平原某村庄正值小麦灌浆期,却遭遇持续干旱,田间土地龟裂,村民们靠人力挑水灌溉,效率极低。当试点小组带着时空能量驱动的灌溉设备抵达时,村民们围在设备旁,满脸疑惑。

“这铁疙瘩真能自动浇水?” 村民王老汉摸着设备外壳,满脸不信任,“俺们挑水浇一亩地得大半天,这玩意儿要是真管用,可就救了俺们的庄稼了。”

负责设备调试的李工笑着解释:“王大爷,这设备靠时空能量驱动,不需要人力或牲畜拉动。您看,这是能量接收模块,能吸收空气中的时空能量;这是灌溉喷头,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出水大小和范围,一亩地半小时就能浇完,还能省不少水。”

说话间,李工启动设备,能量接收模块亮起淡蓝色微光,水管中的水顺着喷头均匀喷洒在田间,水雾细腻,覆盖范围精准。王老汉蹲在田边,用手摸了摸土壤,湿润度恰到好处。“神了!真神了!” 他激动地喊道,“这水浇得又匀又省,比俺们挑水强太多了!”

试点持续了半个月,时空能量灌溉设备在十亩麦田投入使用。对比传统灌溉方式,设备不仅将灌溉效率提升了十倍,水资源利用率也从原来的 40% 提高到 85%。收割时,使用设备灌溉的麦田亩产比往年增加了三成。村民们围着试点小组,纷纷请求再增加几台设备。沈先生将村民的反馈记录下来,传回跨时空交流平台:“当地农户对设备认可度极高,唯一的建议是希望设备体积能再小些,方便在小块农田移动。”

与此同时,1938 年的军事试点也在紧张进行。1938 年的华中战场,某抗日部队因地形复杂,通讯不畅,常常出现部队位置偏差,影响作战指挥。试点小组携带时空定位技术抵达后,立即与部队指挥官张团长对接。

“我们之前靠指南针和地图判断位置,遇到阴雨天或复杂地形,经常找不到准确方位。” 张团长指着作战地图,眉头紧锁,“上次有支小分队执行侦察任务,就因为位置判断失误,误入敌人包围圈,损失惨重。你们这定位技术,真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找到准确位置?”

负责军事试点的陈工拿出时空定位终端,递给张团长:“张团长,这终端内置量子定位芯片,能接收时空引力波信号,无论天气、地形如何,定位误差都不会超过 5 米。您看,这是当前部队的位置,这是敌人阵地的位置,都能在屏幕上实时显示,还能通过加密信号将位置信息传输给指挥部,方便指挥调度。”

为检验技术效果,部队安排了一次侦察任务。小分队携带时空定位终端出发,指挥部通过终端实时掌握小分队位置。当小分队接近敌人阵地时,终端显示前方 500 米处有敌人埋伏,小分队及时调整路线,成功完成侦察任务,安全返回。

“太精准了!” 张团长看着终端上的位置轨迹,兴奋地说,“有了这技术,我们就能精准掌握部队动向,避免误判,还能更高效地调配兵力。要是能多配备一些终端,对我们作战太有帮助了!”

试点期间,时空定位技术帮助部队成功完成三次侦察任务和两次伏击行动,无一出现位置偏差。试点小组收集到的反馈显示,终端续航时间和抗干扰能力还需提升,以便适应更长时间的野外作战。

1967 年的城市建设试点则聚焦新型时空材料的应用。1967 年的某工业城市,正计划修建一座跨河大桥,却因传统建材抗腐蚀和抗冲击能力不足,工程进度受阻。试点小组携带新型时空能量抗性复合材料抵达后,与工程负责人刘工程师对接。

“这座桥需要承受频繁的车辆通行和河水冲击,传统钢材用不了几年就会生锈腐蚀,混凝土也容易开裂。” 刘工程师指着设计图纸,忧心忡忡,“你们这新型材料,真能解决这些问题?”

负责材料试点的刘老拿出材料样本,递给刘工程师:“刘工,你可以测试一下。这种材料结合了 1938 年的天然矿物和 1967 年的合成技术,能抵御时空能量侵蚀,抗腐蚀和抗冲击能力是传统钢材的三倍。我们做过实验,材料在模拟河水浸泡和车辆冲击环境下,使用十年性能也不会下降。”

刘工程师立即安排测试,将材料样本放入模拟河水腐蚀的装置中,同时进行冲击测试。一周后,样本取出,表面无任何腐蚀痕迹,冲击强度也未出现明显下降。“效果远超预期!” 刘工程师激动地说,“有了这种材料,大桥的使用寿命至少能延长二十年,维护成本也能降低一半!”

新型材料很快应用于大桥的关键部位,如桥墩和桥面承重结构。施工过程中,工人发现材料不仅性能优异,还比传统材料更易加工。工程负责人将施工反馈传回:“材料实用性很强,建议后续研发不同规格的材料,适配更多建筑场景,如高层建筑和地下管道。”

三个月后,三个时空的试点工作陆续结束。在跨时空科研总结会上,各试点小组汇报成果:1913 年的灌溉设备优化了体积,推出便携式版本;1938 年的时空定位终端提升了续航和抗干扰能力;1967 年的新型材料研发出多种规格,适配不同建筑需求。

江浅看着汇总的试点报告,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试点应用的成功,证明我们的技术不仅能在实验室生效,更能真正解决不同时空的实际问题。未来,我们要根据试点经验,进一步完善技术,扩大推广范围 —— 让 1913 年的更多农田用上高效灌溉设备,让 1938 年的更多部队配备精准定位终端,让 1967 年的更多建筑采用新型材料。同时,我们还要收集更多时空的需求,研发更贴合实际的技术,让跨时空科研成果真正服务于各时空的发展。”

会议结束后,江浅站在钟楼前,望着远处不同时空传来的试点成功画面 ——1913 年的田间,农户们用便携式灌溉设备忙碌着;1938 年的战场,士兵们依靠定位终端精准行军;1967 年的城市,跨河大桥在新型材料的支撑下稳步建设。她知道,新科技的试点应用只是开始,随着跨时空科研合作的深入,更多技术将跨越时空界限,为各时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书写人类与时空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