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的启动
深秋的钟楼监测中心,一场特殊的会议正在进行。会议室的圆桌旁,除了江浅和 1967 连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还坐着三位来自不同时空的特殊客人 ——1913 年专注于古建筑测绘的学者沈先生、1938 年精通机械工程的工程师赵师傅,以及 1967 年早已退休但受邀返场的材料专家刘老。他们面前的桌上,摆放着各自时空的科研工具:沈先生的黄铜测绘仪、赵师傅的手工机械图纸、刘老的早期材料样本盒,与现代的电子设备形成鲜明却和谐的对比。
“感谢各位跨越时空相聚在这里。” 江浅站起身,目光依次扫过三位客人,“经过这段时间的研发,我们在时空能量转换装置和导航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也遇到了不少难题 —— 比如时空导航系统在应对极端历史时空环境时的适应性不足,新型能量装置的材料在长时间时空能量冲击下的稳定性问题。这些难题单靠我们当前的团队难以快速解决,所以我希望能启动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汇聚不同时空的智慧,共同推动时空科技发展。”
1913 年的沈先生放下手中的测绘仪,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江女士的提议让我深感振奋!1913 年的我们虽没有现代科技,但在古建筑结构测绘和历史文献整理上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我手中这份 1912 年钟楼修缮时的手绘图纸,详细记录了钟楼地基的原始结构,或许能为你们研究时空坐标网的历史演变提供参考,帮助导航系统更好地适配不同历史时期的时空环境。”
江浅接过沈先生递来的图纸,图纸泛黄却保存完好,上面的线条细腻精准,标注着地基每层石盘的厚度和符号位置。“这份图纸太珍贵了!” 她激动地说,“我们之前对钟楼地基的研究,主要依赖现代探测设备,却缺乏历史时期的原始数据对比。有了这份图纸,我们能更准确地还原不同历史阶段时空坐标网的变化,让导航系统在‘回溯’历史时空时,定位更精准。”
1938 年的赵师傅这时拿出一叠厚厚的机械图纸,图纸上画着各种复杂的齿轮和传动结构。“1938 年战乱期间,我们为了修复受损的工业设备,摸索出了很多实用的机械优化技术。比如这种‘多齿轮联动缓冲结构’,能在设备受到剧烈冲击时,通过齿轮的弹性形变吸收冲击力,保护核心部件。我看你们的时空能量转换装置,在能量波动剧烈时,内部零件容易受损,或许可以借鉴这种缓冲结构,提升装置的稳定性。”
1967 年的刘老接过赵师傅的图纸,仔细研究起来:“赵师傅的思路很有启发!1967 年我们在研发早期核反应堆材料时,也遇到过材料抗冲击性不足的问题,当时采用的‘多层复合材料叠加’技术,能有效提升材料的抗磨损和抗冲击能力。如果将赵师傅的机械缓冲结构,与我们的复合材料技术结合,再应用到能量转换装置的核心部件上,一定能大大提升装置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
李工听得频频点头,立刻拿出能量转换装置的设计图:“赵师傅、刘老,你们看,装置的能量输出接口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位。如果在这里加装一层由复合材料制成的缓冲齿轮,当能量波动时,齿轮先吸收部分冲击力,再通过联动结构将能量平稳传输出去,就能解决零件受损的问题。我们可以马上制作原型,进行测试。”
会议的氛围越来越热烈,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围绕着时空科技研发的难题,纷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路。沈先生提议建立 “跨时空历史时空数据库”,将不同时期的钟楼文献、测绘数据、民间记载整合起来,为导航系统提供更丰富的历史时空参数;赵师傅则建议组建 “机械结构优化小组”,结合不同时空的机械技术,对现有科研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刘老则表示愿意牵头 “材料研发联合实验室”,整合各时空的材料技术,研发更适合时空科技的新型材料。
为了让合作更高效,江浅提议制定 “跨时空科研合作章程”,明确各成员的职责、沟通机制和成果共享原则。“我们可以搭建一个‘跨时空科研交流平台’,通过时空数据传输技术,让不同时空的团队成员能实时共享研究数据、召开线上会议。每月举办一次‘跨时空科研研讨会’,汇总研究进展,解决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建立‘成果共享机制’,所有合作研发的技术和成果,由各参与方共同拥有,共同推动其应用和推广。”
众人一致同意江浅的提议,当场成立了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领导小组,江浅担任组长,沈先生、赵师傅、刘老担任副组长,负责协调各时空的科研资源和研究进度。领导小组下设 “时空导航优化组”“能量装置升级组”“材料研发组”“历史数据整理组” 四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都由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确保研究视角的多元化。
合作项目启动后的第一个月,就取得了显着成果。“时空导航优化组” 在沈先生提供的历史测绘数据支持下,成功修正了导航系统中 12 处历史时空坐标的偏差,使系统在 “回溯” 东晋永和九年(钟楼建造时期)时空时,定位误差从之前的 50 米缩小到了 3 米以内;“能量装置升级组” 结合赵师傅的机械缓冲结构和刘老的复合材料技术,对能量转换装置进行了改造,经过测试,装置在连续 72 小时高强度能量输出下,核心零件无任何损坏,稳定性提升了 60%;“材料研发组” 则利用 1938 年的天然矿物提取技术和 1967 年的人工合成技术,研发出一种 “时空能量抗性复合材料”,这种材料能有效抵御时空能量的侵蚀,为后续研发更大型的时空设备奠定了基础。
在一次跨时空科研研讨会上,沈先生兴奋地汇报:“我们的‘跨时空历史时空数据库’已经收录了从东晋到 1967 年的 1200 多份钟楼相关资料,其中包括 30 多份从未公开过的民间修缮记录。这些资料显示,钟楼在明朝万历年间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时空能量波动,当时的工匠通过调整地基石盘的排列,成功稳定了时空秩序。这一发现或许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时空危机提供历史经验。”
赵师傅也分享了机械结构优化的进展:“我们对时空模拟实验室的传动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了‘多时空机械技术融合’方案,现在实验室能模拟的时空环境复杂度提升了一倍,从之前的 10 种极端时空场景,增加到了 20 种,为导航系统和能量装置的测试提供了更全面的环境支持。”
江浅看着各小组的成果汇报,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跨时空科研合作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了当前的科研难题,更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空智慧碰撞产生的巨大能量。每个时空都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和研究视角,只有通过合作与共享,才能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推动时空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我们还要扩大合作范围,邀请更多不同时空、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加入,让跨时空科研合作成为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深夜的钟楼监测中心,跨时空科研交流平台的屏幕上,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还在热烈讨论着。沈先生在 1913 年的书房里,通过屏幕向现代团队传输新发现的历史文献;赵师傅在 1938 年的 workshop 里,展示着刚制作完成的机械缓冲结构原型;刘老则在 1967 年的实验室里,分享着新型材料的最新检测数据。屏幕的光映在每个人的脸上,照亮了他们眼中对科学探索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待。
江浅站在屏幕前,看着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心中坚信,跨时空科研合作项目的启动,不仅是时空科技研发的新起点,更是人类打破时空界限、汇聚智慧力量的伟大尝试。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不同时空的科研人员必将携手前行,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为人类探索时空奥秘、开创美好未来,书写属于跨时空合作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