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砂遗楼模糊不清的解毒丸

第948章 时空科技成果的国际推广与交流

初夏的钟楼监测中心,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庭院里新栽的玉兰树开满了洁白的花朵,与远处古朴的钟楼相映成趣。江浅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手中握着一份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函件中希望她能牵头组织一场全球性的时空科技研讨会,推动各国在该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时空科技不应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只有让全球的智慧汇聚起来,才能真正揭开时空的奥秘,让技术服务于全人类。” 江浅对着窗外的钟楼轻声自语,随即拨通了跨时空科研团队的视频会议电话。

半小时后,屏幕上出现了来自 1913 年的沈先生、1938 年的张团长、1967 年的刘老,以及国际合作团队的马克教授、伊丽莎白女士等熟悉的面孔。“各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我们组织国际时空科技研讨会,这是推动时空科技国际推广与交流的绝佳机会。” 江浅将邀请函内容简要介绍后,继续说道,“我们计划在三个月后举办首届会议,邀请各国专家学者参会,分享时空能量转换装置、精确导航技术、新型时空材料等成果的研发与应用案例。同时,借此机会建立国际时空科技合作平台,促进长期跨国协作。”

马克教授的脸上立刻露出兴奋的神情:“这太棒了!我们团队在时空引力波研究方面有了新突破,正好可以在研讨会上分享,也希望能与其他国家的团队合作,共同探索引力波在时空导航中的深度应用。” 伊丽莎白女士也补充道:“剑桥大学的考古团队近期发现了几处与钟楼符号相似的古代遗址,我们可以在会议上展示这些发现,与各国学者探讨全球古代时空文化的关联,为时空科技研究提供更多历史依据。”

接下来的三个月,江浅带领团队紧锣密鼓地筹备研讨会。他们在钟楼周边搭建了可容纳 500 人的国际会议中心,会场内设置了主会场、分会场和成果展示区。成果展示区里,时空能量转换装置的小型样机、时空导航系统的模拟设备、新型时空材料的样本整齐排列,旁边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视频演示,方便参会者直观了解各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效果。

研讨会开幕当天,来自全球 30 多个国家的 200 余名专家学者齐聚钟楼脚下。开幕式上,江浅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表致辞:“时空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探索时空奥秘、守护时空稳定,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本次研讨会,既是时空科技成果的展示平台,更是全球科研工作者交流合作的桥梁。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共同推动时空科技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研讨会进入成果分享环节。在主会场,江浅团队的李工详细介绍了时空旅行精确导航技术的研发过程,展示了该技术在 1938 在军事行动和历史考古研究中的应用案例。当屏幕上播放出导航系统在复杂时空环境中精准定位的画面时,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这项技术解决了时空旅行中的核心难题,” 来自德国的天体物理学家汉森教授激动地说,“我们团队正在研究黑洞附近的时空扭曲现象,如果能应用这种导航技术,就能更精准地观测黑洞周围的时空变化,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重要数据。”

分会场的讨论同样热烈。在 “时空能量应用” 分会场,1967 年的刘老分享了新型时空材料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成果,展示了使用该材料建造的跨河大桥的 durability 测试数据。来自日本的材料学家山田教授对材料的抗腐蚀性能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材料的抗腐蚀能力远超我们目前使用的任何建材,如果能引入日本的跨海大桥建设,将大大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我们希望能与贵团队合作,开展材料的本地化适配研究。”

成果展示区更是人头攒动。1913 年的王铁柱,如今已是时空科技学堂的优秀学员,他负责向参会者介绍简易时空能量灌溉设备。“这款设备能吸收空气中的时空能量,自动根据土壤湿度调节灌溉量,在我们那里的麦田里,一亩地半小时就能浇完,还能省 80% 的水。” 王铁柱一边演示设备的操作方法,一边用不太流利的英语介绍,“我们希望能把这种设备推广到更多缺水的国家,帮助农民们提高收成。” 来自非洲的农业专家穆罕默德先生听得格外认真,他详细询问了设备的成本、适用环境等问题,并留下联系方式,希望能尽快引进一批设备在非洲的干旱地区进行试点。

研讨会的最后一天,江浅牵头召开了 “国际时空科技合作平台” 成立会议。来自 20 各国家的科研机构代表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在时空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平台设立了 “时空基础研究”“技术应用推广”“人才联合培养” 三个专项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不同国家的科研团队共同牵头,定期召开线上会议,共享研究数据、协调合作项目。

“我们计划在平台下启动‘全球时空监测网络’项目,” 江浅在成立会议上介绍,“邀请各国在本国设立时空监测站点,共享监测数据,共同构建覆盖全球的时空稳定预警系统。一旦某个地区出现时空能量异常波动,我们能及时发现并协同应对,守护全球的时空稳定。” 来自美国的 nAsA 代表当即表示,愿意提供卫星监测数据支持该项目,助力全球时空监测网络的建设。

研讨会结束后,国际时空科技合作平台迅速进入运作阶段。在 “时空基础研究” 工作组的协调下,中国、美国、德国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展 “时空引力波与黑洞时空扭曲” 研究,共享观测设备和数据;在 “技术应用推广” 工作组的推动下,新型时空能量灌溉设备顺利进入非洲、中东等干旱地区,首批试点的 1000 亩农田灌溉效率提升了 10 倍;在 “人才联合培养” 工作组的安排下,1967 年高校的时空科技专业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立了交换生项目,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

半年后,江浅收到了来自穆罕默德先生的邮件,邮件中附带了非洲试点农田的丰收照片。“亲爱的江教授,感谢你们的灌溉设备,今年我们的小麦亩产比去年增加了 50%,当地农民再也不用为浇水发愁了。” 穆罕默德先生在邮件中写道,“我们希望能与你们长期合作,培养更多掌握时空科技的本地人才,让技术真正扎根非洲。”

江浅将邮件分享给团队成员,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就是国际推广与交流的意义所在,” 江浅感慨道,“时空科技不仅要服务于我们自己,更要成为连接全球、助力人类共同发展的纽带。未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合作范围,吸引更多国家加入平台,让时空科技的成果惠及更多人,共同探索时空的无限可能,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钟楼上,也洒在国际合作平台的办公区。屏幕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线上会议,讨论着下一个合作项目的细节。江浅站在窗前,望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希望。她知道,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时空科技必将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引领人类在探索时空奥秘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