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51章 后唐庄宗李存勖

唐末烽烟裂九州,晋王虎子起并州。

三矢承命平梁祚,一骑冲阵破敌楼。

建唐曾展凌云志,宠伶终埋盖世侯。

汴洛繁华成旧梦,千年犹叹李存勖。

列位,这一章咱们要讲的这位人物,是唐末五代年间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他生于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出生地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父亲便是唐末赫赫有名的晋王李克用。这李克用本是沙陀族人,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河东节度使,后来又晋封晋王,坐拥河东之地,成为当时北方最具实力的藩镇之一。而李存勖的一生,自出生起就与“征战”二字紧紧绑在一起——他少年时便随父出征,青年时承父遗命,以三矢为誓,誓灭后梁、燕国、契丹;壮年时率军奇袭汴梁,灭亡宿敌后梁,建立后唐,统一北方;可谁曾想,最终因宠信伶人、疏远功臣,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李存勖出生时,黄巢起义虽已被镇压,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早已崩塌,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互相攻伐。李克用作为河东藩镇的首领,常年与占据河南的朱温对峙——这朱温本是黄巢起义军的将领,后来投降唐朝,凭借军功步步高升,最终成为宣武节度使,占据汴梁(今河南开封),与李克用成了死对头。两人因争夺地盘、扩充势力,大小战役打了数十场,仇恨越积越深。

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李存勖自幼便对骑马射箭、排兵布阵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三四岁时,就跟着父亲的亲兵在军营里转,看士兵们操练;五岁时,李克用便教他拉弓,虽然力气小,拉不开强弓,却能稳稳射中十步外的靶心;十岁时,他已能骑上骏马,跟着父亲出征,在战场上观察两军对阵的局势。李克用见儿子如此喜好军事,又聪慧过人,心中十分欢喜,常对左右说:“此子骨相非凡,将来必能继承我的事业,甚至超过我!”

李存勖不仅骁勇,还精通音律、擅长诗文——这在崇尚武力的沙陀贵族中,算是个异类。他年少时曾跟着晋阳的儒士学习,通读《左传》《史记》,对历史上的战争策略、治国之道颇有见解;闲暇时,他还喜欢琢磨戏曲,不仅能唱,还能自己编写曲词,这也是他后来宠信伶人的主要原因。

唐天复二年(902年),李存勖十七岁,这一年,朱温率领大军围攻晋阳,想一举消灭李克用的势力。当时晋阳城内兵力空虚,粮草短缺,士兵们都很恐慌,不少将领劝李克用弃城逃跑,退守代北。李克用犹豫不决,这时李存勖站出来说:“父亲,朱温虽势大,但他远道而来,粮草供应必然困难,只要我们坚守城池,拖到他粮草耗尽,再派兵突袭,必能击退敌军。若此时弃城,朱温必然追击,我们没有退路,只会全军覆没!”

李克用听了儿子的话,觉得有理,便决定坚守晋阳。在朱温大军攻城最猛烈的时候,李存勖带着几百名精锐骑兵,从北门杀出,绕到敌军后方,烧毁了朱温的粮草大营。朱温得知粮草被烧,又久攻晋阳不下,只好率军撤退。经此一战,李存勖的名字传遍了河东,士兵们都称他为“李亚子”——“亚子”是当时对少年英雄的尊称,意为“堪比其父,甚至更胜一筹”。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掉唐哀帝,自立为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灭亡,五代十国的历史从此开始。李克用得知朱温称帝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发誓要消灭后梁,恢复唐朝正统。可此时的李克用已身患重病,身体日渐衰弱,根本无力率军出征。他看着自己的儿子李存勖,心中既有期待,又有担忧——期待他能完成自己的遗愿,担忧他太过年轻,难以应对复杂的局势。

唐天佑五年(908年)正月,李克用的病情急剧恶化,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把李存勖叫到床边,亲手交给了他三支箭,说:“我一生有三个仇人,第一个是朱温,他篡唐称帝;第二个是刘守光,他占据幽州(今北京),背叛我,投靠朱温;第三个是耶律阿保机,他曾与我结盟,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背叛我,与朱温勾结。这三支箭,代表我对你的三个嘱托:第一,消灭后梁,为唐朝报仇;第二,攻克幽州,擒杀刘守光;第三,击败契丹,报耶律阿保机的背叛之仇。你若能完成这三件事,我死也瞑目了!”

李存勖接过三支箭,跪在父亲床前,泪流满面地说:“父王放心,儿臣定不辱使命,必灭梁、破燕、败契丹,以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几天后,李克用去世,李存勖继承晋王爵位,成为河东的新首领。此时的河东,内有将领不服、人心浮动,外有后梁大军压境、蠢蠢欲动,局势十分危急。朱温得知李克用去世的消息后,认为李存勖年轻可欺,便派大将李思安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河东的军事重镇潞州(今山西长治)。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李存勖展现出了远超同龄人的冷静与果断。他首先稳定内部:对于那些不服自己的将领,他恩威并施——对有能力但有疑虑的将领,他亲自登门拜访,坦诚相待,打消他们的顾虑;对暗中勾结后梁、图谋不轨的将领,他毫不留情,当众处死,以儆效尤。很快,河东的内部局势稳定下来,将领们都表示愿意听从李存勖的指挥。

稳定内部后,李存勖亲自率军救援潞州。当时李思安的大军已经把潞州团团围住,日夜攻城,潞州守将李嗣昭虽然顽强抵抗,但城中粮草已快耗尽,形势十分危急。李存勖知道,不能与后梁大军正面硬拼,必须用奇袭的方式打破包围。他率领大军,避开后梁的侦察兵,沿着太行山的小路,昼伏夜行,悄悄逼近潞州。

到达潞州附近后,李存勖并没有立刻发动进攻,而是先派人潜入潞州城,与李嗣昭取得联系,约定在元宵节当晚内外夹击。元宵节当晚,后梁军队以为李存勖不会来救援,都在军营里饮酒作乐,庆祝节日,防备十分松懈。深夜时分,李存勖率领大军突然发起进攻,李嗣昭也率领城中守军杀出。后梁军队毫无防备,顿时大乱,士兵们争相逃跑,互相踩踏,死伤无数。李思安见大势已去,只好带着残部狼狈逃窜。

潞州之战的胜利,不仅解了潞州之围,还大大提振了河东军队的士气,更让李存勖在整个北方藩镇中树立了威信。朱温得知李思安大败的消息后,不禁感叹道:“生子当如李亚子,我的儿子们跟他比起来,简直就是猪狗!”

潞州之战后,朱温多次派大军进攻河东,但都被李存勖击退。唐天佑八年(911年),幽州节度使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刘守光此人残暴不仁,不仅背叛李克用,还囚禁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在幽州实行暴政,百姓们苦不堪言。李存勖认为消灭刘守光的时机已到,便决定先出兵讨伐刘守光,完成父亲的第二个遗愿。

唐天佑九年(912年),李存勖率领大军进攻幽州。刘守光虽然兵力不少,但他不懂军事,又不得民心,根本不是李存勖的对手。李存勖率军先后攻克了幽州周围的涿州、蓟州等重镇,最终将幽州团团围住。刘守光多次派人向朱温求救,但此时朱温已身患重病,无力派兵救援。次年正月,李存勖率军攻破幽州,擒获刘守光及其家族成员,随后将他们押回晋阳处死。至此,李克用的第二个遗愿完成。

消灭刘守光后,李存勖的实力大大增强,他占据了河东、幽州等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藩镇。此时朱温已经去世,后梁的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朱友贞,史称“后梁末帝”。朱友贞懦弱无能,既没有父亲的军事才能,也无法掌控朝中的将领,后梁的国力日渐衰退。李存勖认为消灭后梁的时机已到,便开始积极准备对后梁的战争。

唐天佑十二年(915年),李存勖与后梁军队在柏乡(今河北柏乡)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当时后梁军队有八万余人,由大将王景仁率领,其中不乏精锐的“龙骧军”“神捷军”,这些军队都穿着厚重的铠甲,装备精良,被称为“银枪效节军”。而李存勖的军队只有三万余人,以骑兵为主,装备相对简陋。

虽然实力悬殊,但李存勖却毫不在意,战役开始后,王景仁率领后梁军队摆开方阵,向河东军队发起进攻。方阵中的士兵们手持长枪,身披重甲,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样向前推进,河东的骑兵几次冲锋,都被方阵挡了回来,士兵们开始有些慌乱。就在这时,李存勖亲自率领两千名精锐骑兵,绕到后梁方阵的右侧,他手持长枪,身先士卒,大喊着“跟我冲”,向着后梁军队发起冲锋。

李存勖的战马是一匹黑色的宝马,名叫“乌云踏雪”,此马日行千里,爆发力极强。只见李存勖骑着“乌云踏雪”,像一道黑色的闪电一样冲进后梁阵中,长枪一挥,便将一名后梁将领挑落马下。河东的骑兵们见主帅如此勇猛,士气大振,纷纷跟着李存勖冲进阵中,挥舞着马刀砍杀。后梁军队的方阵本就行动不便,被河东骑兵从侧翼突破后,顿时大乱,士兵们争相逃跑,方阵很快就崩溃了。

王景仁见方阵被破,知道大势已去,只好率领残部撤退。李存勖率军追击,一直追到柏乡城外的济水河边,后梁军队中有不少士兵在逃跑时掉进济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此役,河东军队斩杀后梁士兵三万余人,缴获铠甲、武器、粮草无数,后梁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柏乡之战的胜利,彻底改变了李存勖与后梁的力量对比,后梁从此由攻转守,再也无力主动进攻河东。

柏乡之战后,李存勖继续率军南下,逐步蚕食后梁的领土。他先后攻克了魏州(今河北大名)、邢州(今河北邢台)等地,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河北南部。唐天佑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他就是后唐庄宗。称帝后,李存勖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奇袭后梁的都城汴梁,一举灭亡后梁。

当时后梁的主力军队都在杨刘(今山东东阿)一带,由大将王彦章率领,与后唐军队对峙。汴梁城内兵力空虚,只有几千名禁军防守。李存勖认为,只要能绕过杨刘的后梁主力,率领精锐骑兵快速南下,奇袭汴梁,就能在王彦章回援之前攻克汴梁,灭亡后梁。

这个计划一出,立刻遭到了不少将领的反对。将领们认为,杨刘的后梁主力有十万余人,一旦绕过他们南下,很可能会被后梁军队前后夹击;而且从魏州到汴梁,路途遥远,需要穿过后梁的领土,一旦被后梁的侦察兵发现,奇袭就会失败。

但李存勖却坚持自己的计划,他对将领们说:“王彦章虽然勇猛,但他没有什么谋略,只要我们留下少量军队牵制他,他就会把全部精力放在杨刘,不会想到我们会奇袭汴梁。而且汴梁城内兵力空虚,只要我们速度够快,就一定能攻克!”

同年十月,李存勖留下大将李嗣源率领少量军队牵制王彦章,自己则率领三万精锐骑兵,从魏州出发,秘密南下。为了不被后梁的侦察兵发现,李存勖命令军队昼伏夜行,只在夜间行军,白天则隐藏在树林或山谷中休息。

经过艰苦行军,李存勖率领的军队终于抵达汴梁城外。此时的汴梁城内,后梁末帝朱友贞还不知道李存勖已经兵临城下,直到后唐军队开始攻城,他才惊慌失措地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但此时汴梁城内兵力空虚,根本无法抵挡后唐军队的进攻,大臣们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乱作一团。

朱友贞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又不愿被李存勖俘虏,便命令亲信皇甫麟将自己杀死。皇甫麟不忍下手,朱友贞说:“我身为后梁皇帝,不能落入敌人手中,你若不杀我,就是背叛我!”皇甫麟无奈,只好拔剑将朱友贞杀死,随后自己也自杀身亡。

朱友贞死后,汴梁城内的守军失去了抵抗的意志,纷纷打开城门投降。李存勖率领军队进入汴梁,后梁正式灭亡。当李存勖走到后梁皇宫的大殿时,他拿出那支代表消灭后梁的箭,对着天空说:“父王,儿子已经消灭后梁,完成了您的第一个遗愿!”

灭亡后梁后,李存勖率领军队北上,回师魏州。途中,王彦章率领的后梁主力得知汴梁已破、朱友贞已死的消息后,军心大乱,士兵们纷纷投降,王彦章虽然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被后唐军队俘虏。李存勖见到王彦章后,劝他投降,说:“你是一员猛将,若肯归顺我,我必重用你。”但王彦章宁死不降,说:“我身为后梁将领,不能背叛君主,你要杀便杀,不必多言!”李存勖见他忠义,将他处死后以大臣之礼安葬。

至此,后唐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李存勖的事业达到了巅峰。他从晋阳的少年英雄,到继承父业的晋王,再到灭亡后梁、建立后唐的皇帝,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完成了父亲的两大遗愿,也成为了唐末五代年间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

灭亡后梁后,李存勖将都城从魏州迁到了洛阳,开始着手统一全国的计划。当时南方有多个割据政权,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前蜀。前蜀的开国皇帝是王建,王建死后,他的儿子王衍继位。王衍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沉迷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宦官和奸臣,导致前蜀政治腐败,百姓困苦,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李存勖认为消灭前蜀的时机已到,便在同光三年(925年)九月,任命郭崇韬为招讨使,李继岌为都监,率领六万大军南下讨伐前蜀。郭崇韬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足智多谋,治军严明,深受李存勖的信任;李继岌是李存勖的儿子,当时只有二十岁,李存勖派他担任都监,一是为了让他积累军功,二是为了监视郭崇韬。

后唐军队南下后,进展十分顺利。前蜀的军队早已腐朽不堪,根本无法抵挡后唐军队的进攻。后唐军队先后攻克了威武城(今陕西凤县)、凤州(今陕西凤县东北)等地,很快就逼近了前蜀的都城成都。王衍得知后唐军队逼近成都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想率军逃跑,但大臣们都劝他投降。无奈之下,王衍只好派使者向后唐军队投降,前蜀正式灭亡。

从后唐军队出发到前蜀灭亡,只用了七十天的时间,如此迅速地灭亡一个割据政权,在唐末五代年间是十分罕见的。消息传到洛阳,李存勖大喜过望,他下令将王衍及其家族成员押回洛阳,准备在太庙举行献俘仪式,庆祝自己的又一次胜利。

李存勖在灭亡后梁、平定前蜀后,开始变得骄傲自满,他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统一大业,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辛苦征战,于是开始沉迷于戏曲,宠信伶人。伶人就是当时的戏曲演员,李存勖自幼就喜欢戏曲,称帝后更是变本加厉——他不仅经常在宫中观看戏曲表演,还亲自登台演唱,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为了方便自己看戏、演戏,李存勖提拔了不少伶人担任官职。这些伶人大多没有什么才能,只会阿谀奉承,他们凭借李存勖的宠爱,在宫中作威作福,欺压大臣,甚至还陷害忠臣。大臣们对此十分不满,纷纷向李存勖进谏,但李存勖根本不听,反而认为大臣们是在嫉妒伶人,对进谏的大臣加以斥责,甚至处死。

郭崇韬在平定前蜀后,因为功高盖主,遭到了伶人和宦官的嫉妒。他们在李存勖面前诬告郭崇韬,说他在成都私吞了前蜀的财宝,还想谋反。李存勖本来就对郭崇韬有些猜忌,听了伶人和宦官的诬告后,更是深信不疑,他下令让李继岌在成都处死郭崇韬。郭崇韬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的死让不少大臣感到心寒,也为后唐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郭崇韬死后,李存勖宠信伶人的程度越来越深。他不仅给伶人封官加爵,还让他们参与军事决策,甚至派伶人去监督军队。这些伶人根本不懂军事,他们在军队中肆意妄为,克扣士兵的军饷,虐待士兵,导致士兵们怨声载道,士气低落。

有一次,伶人周匝因为曾在战乱中被后梁军队俘虏,后来被后唐将领陈俊、储德源救出。李存勖得知后,竟然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任命陈俊、储德源为刺史。大臣们纷纷进谏说:“陈俊、储德源只是普通将领,没有什么大功,任命他们为刺史,会让有功之臣寒心的!”但李存勖却反驳说:“我为了周匝,就算让天下人都不满意,也在所不惜!”

除了宠信伶人,李存勖还十分贪婪,他在位期间,大肆搜刮百姓的钱财,用来修建宫殿、购买珠宝,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当时后唐的百姓因为常年战乱,本就生活困苦,再加上李存勖的搜刮,更是雪上加霜,不少百姓被迫卖儿鬻女,流离失所。大臣们劝李存勖减轻百姓的赋税,李存勖却不以为然,说:“我是皇帝,享受荣华富贵是理所当然的,百姓的死活与我何干?”

李存勖的所作所为,让后唐的统治基础变得越来越薄弱。不仅百姓不满,军队中的士兵也因为军饷被克扣、待遇下降而心生怨恨,不少将领更是因为得不到重用、害怕被伶人陷害而产生了反叛之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李嗣源。

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是后唐的开国功臣,他跟随李存勖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深受士兵和百姓的爱戴。但李存勖称帝后,因为猜忌李嗣源,一直没有重用他,还多次听信伶人的诬告,对李嗣源加以斥责。李嗣源对此十分不满,心中渐渐产生了反叛的念头。

同光四年(926年)正月,后唐的贝州(今河北清河)发生兵变,士兵们因为不满军饷被克扣,杀死了贝州刺史,推举将领赵在礼为领袖,反叛后唐。赵在礼率领叛军攻占了邺都(今河北大名),随后向周围的州县发起进攻,各地百姓纷纷响应,叛军的势力越来越大。

李存勖得知邺都兵变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他下令让大将元行钦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但元行钦率领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士兵们士气低落,根本不是叛军的对手,几次进攻都被叛军击退。元行钦无奈,只好向李存勖请求援军。

此时,李存勖身边已经没有多少可用的将领了,他只好任命李嗣源为统帅,率领大军讨伐赵在礼。李嗣源虽然心中不满,但还是接受了任命,率领大军前往邺都。

当李嗣源的大军抵达邺都城外时,他的军队中也发生了兵变。士兵们对李存勖的统治早已不满,他们对李嗣源说:“主上宠信伶人,杀害功臣,克扣军饷,我们就算平定了邺都之乱,也迟早会被主上处死。不如我们跟随将军一起反叛,打进洛阳,另立明君!”

李嗣源本来就有反叛之心,听了士兵们的话后,更是下定了决心。他率领军队进入邺都,与赵在礼的叛军汇合,随后发布檄文,列举李存勖的罪状,号召天下各州郡起兵反叛。

李存勖得知李嗣源反叛的消息后,惊慌失措,他连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臣们有的主张逃跑,有的主张投降,只有少数将领主张抵抗。李存勖只好亲自率领大军,从洛阳出发,讨伐李嗣源。

但此时的后唐军队已经人心离散,士兵们根本不愿意为李存勖作战。大军出发后,不少士兵纷纷逃跑,有的甚至投靠了李嗣源。李存勖见状,只好下令撤退,返回洛阳。

返回洛阳后,李存勖的处境更加艰难。李嗣源率领的叛军已经逼近洛阳,洛阳城内的士兵也开始哗变,大臣们纷纷逃离,就连他宠信的伶人,也有不少人偷偷投靠了李嗣源。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洛阳城内的禁军发生哗变,叛军冲进皇宫,四处烧杀抢掠。李存勖得知后,亲自率领侍卫们抵抗。他虽然骁勇依旧,但此时的他已经众叛亲离,身边只有几十名侍卫。

在混乱中,一名叛军士兵向李存勖射出了一支流矢,正好射中了他的胸部。李存勖倒在地上,鲜血直流,他挣扎着对身边的伶人善友说:“快,拿水来!”善友连忙去拿水,但等他回来时,李存勖已经奄奄一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年仅四十二岁。

李存勖死后,善友害怕叛军会侮辱李存勖的尸体,便找来一些乐器,堆在李存勖的尸体旁,点火将尸体焚烧了。曾经叱咤风云、灭亡后梁、平定前蜀的后唐庄宗,最终尸体还被乐器焚烧,结局凄惨至极。

几天后,李嗣源率领大军进入洛阳,他派人找到了李存勖的骨灰,以皇帝之礼将其安葬在雍陵(今河南新安)。随后,李嗣源在洛阳称帝,史称“后唐明宗”,后唐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但李存勖的传奇人生,却永远地落幕了。

《新五代史》中对李存勖评价道:“存勖骁勇绝伦,常冲锋陷阵,出入万众中,莫敢近”,他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但他“治国无方,宠信伶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