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52章 北宋开国良将曹彬

铁血开基宋祚昌,良将擎旗镇四方。

平蜀不教烽燧苦,下唐犹护井闾康。

北征未竟英雄泪,青史长留姓字香。

莫道功高多显赫,仁心一片是纲常。

列位,这章要讲的是北宋初年一位名将——曹彬。他生于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卒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一生跨越后周、北宋两朝,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三帝。《宋史》称他为“开国第一良将”。

曹彬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曹芸在后周担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一方军政要员。他自小在军旅环境里长大,却没染上将门子弟常见的飞扬跋扈,反倒养成了沉稳内敛的性格。耳濡目染之中,培养了他非常高的军事素养。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世宗柴荣即位,曹彬凭借父亲的荫庇入仕,担任供奉官,正式踏上仕途。那时柴荣正意图整饬军备、开拓疆土,对有才干的年轻将领格外看重。曹彬虽出身勋贵,却半点没有骄纵气,办事严谨细致,待人谦和有礼,就算对身边的小吏,也从没有过呵斥责骂。有一次,柴荣派他去检视禁军的装备,他拿着名册逐一核对甲胄、兵器,连甲片上的铆钉牢不牢固、弓弦的张力够不够都一一检查,回来后把情况详细禀报,没漏过任何一处细节。柴荣见了,当场称赞:“你办事这么尽心,真是难得的可用之才。”从那以后,曹彬常随柴荣出征,先后参与了征讨北汉、南唐的战事,在实战里攒下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那时不少后周旧臣要么心存疑虑,要么暗中抵触,曹彬却始终保持着中立与谨慎。他既不主动去攀附新君,也不消极怠工,该处理的分内事务,依旧按部就班地办。赵匡胤早就听说过曹彬的才干与品行,想把他纳入自己的核心团队,又知道他性格耿直,不愿用权势强迫。有一天,赵匡胤召曹彬入宫,赐他酒食,席间笑着说:“朕知道你是忠义之人,如今周朝已然改朝换代,大宋刚刚立国,天下得靠贤才一起治理,你愿意为朕效力吗?”曹彬起身拱手,从容回答:“臣本来就是为社稷效力,不是为某一姓、某一朝效力。如今陛下登基,要是能安抚百姓、兴利除弊,臣自然会尽忠职守,绝不敢有二心。”这番话既表了忠心,又不失风骨,赵匡胤听了大喜,当即任命他为客省使,掌管四方朝贡事务,后来又升他为左神武将军。

那时的北宋虽说定都开封,却只掌控着中原一带。南方还有后蜀、南唐、南汉等割据政权,北方则有强大的契丹,以及依附契丹的北汉,统一大业远没完成。宋太祖赵匡胤定下“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第一个要征伐的,就是占据巴蜀之地的后蜀。

后蜀后主孟昶是个荒淫无道的君主,朝政腐败不堪,民怨沸腾。而且蜀地物产丰富,要是能拿下,既能充实国库,又能为后续的征伐提供物资支持。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十一月,赵匡胤任命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崔彦进为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领六万大军分两路讨伐后蜀。临行前,赵匡胤特意召曹彬入宫叮嘱:“蜀地百姓受苛政苦了这么久,这次征伐要是纵容士兵劫掠,那咱们跟盗匪有什么区别?朕知道你治军仁厚,现在让你当都监,就是要你约束部众——不许滥杀一个人,不许妄取一物。要是能做到,这功劳就该归你。”曹彬躬身领命:“臣一定不辱使命,要是有士兵敢违背军令,臣必依法处置,绝不姑息。”

大军出发后,北路军由王全斌率领,从凤州(今陕西凤县)出发沿嘉陵江南下;东路军由刘光义率领,从归州(今湖北秭归)出发溯长江西进。曹彬跟着北路军行动,王全斌是员猛将,打仗勇猛却性子急躁,一路上攻克了兴州(今陕西略阳)、西县(今陕西勉县),势头虽猛,却渐渐放松了对士兵的约束。有一次,几名士兵趁攻破营寨的机会,抢了当地百姓的财物。曹彬知道后,立刻把这几人抓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按军法处斩。王全斌见状上前劝:“这不过是小事,何必这么严厉?”曹彬严肃地说:“将军这话不对!陛下临行前特意叮嘱要安抚百姓,今天要是纵容士兵劫掠,明天就会有更多人跟着学,到时候蜀地百姓把咱们当仇敌,咱们还怎么顺利拿下成都?”王全斌心里不快,却也知道曹彬说得有理,只能作罢。从那以后,北路军的将士再也不敢妄动,行军途中对百姓秋毫无犯。

第二年正月,两路大军在成都城下会师。后蜀后主孟昶见大势已去,只能献城投降,存在了三十一年的后蜀政权就此灭亡。破城那天,王全斌麾下不少将领提议“犒赏三军”,其实就是想纵容士兵去劫掠城中财物,曹彬坚决反对。他一边派兵驻守城门,严禁士兵随意进出,一边亲自去街巷里巡视,安抚百姓,告诉他们“大宋军队只是来平定战乱的,不会侵扰大家的生活”。成都百姓一开始还很害怕,见宋军确实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才渐渐放下心来,不少人还主动给宋军送水送粮。

可王全斌终究没忍住。攻克成都后,他觉得大功告成,就放松了警惕,不仅纵容部下劫掠百姓,还私自克扣蜀军降兵的粮饷。降兵们不满,很快引发了大规模叛乱,蜀地各地纷纷起兵反宋,局势一下子紧张起来。赵匡胤知道消息后震怒不已,立刻命令曹彬率军平叛。曹彬接到命令,迅速集结兵力,分几路前往平叛。他清楚蜀地百姓是因为遭了劫掠才心生不满,所以每到一处,先下令禁止士兵扰民,再贴出告示安抚百姓,说明叛乱的危害,劝大家归降。对那些被迫参与叛乱的百姓,他一律不追究;对带头叛乱的将领,才坚决镇压。只用了几个月,曹彬就平定了蜀地的叛乱,恢复了当地的秩序。

战后论功行赏,曹彬因为伐蜀时治军严明、平叛有功,被任命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而王全斌因为纵容劫掠、引发叛乱,被削去官职,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这时有人劝曹彬:“王全斌之前跟你有嫌隙,现在他被贬了,你不如趁机进言,把他彻底打压下去?”曹彬却摇头说:“我跟王将军只是治军的理念不一样,不是有私人恩怨。他这次被贬是国法所在,我要是再落井下石,就不是君子该做的事了。”这番话传到赵匡胤耳朵里,他对曹彬更欣赏了,感叹道:“曹彬不光有将帅的才能,还有君子的德行,真是国家的幸运。”

平定后蜀后,北宋又先后消灭了南汉、荆南等割据政权,下一个目标就是占据江南富庶之地的南唐。南唐后主李煜虽说文采很好,却没有治国的能力,面对北宋的步步紧逼,只知道一味求和,根本不积极整军备战。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九月,赵匡胤任命曹彬为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副都部署,率领十万大军讨伐南唐。

这次出征,赵匡胤对曹彬更信任了,不仅把全军指挥权交给了他,还特意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叮嘱道:“这次伐唐事关重大,全军将士都归你节制,要是有不听号令的,不管官职大小,你可以先斩后奏。”曹彬接过尚方宝剑,对赵匡胤说:“臣愿意用恩信安抚将士,用谋略攻克南唐,尽量减少伤亡,不到万不得已,不愿动用刑罚。”赵匡胤点头说:“朕相信你能做到。”

大军出发后,曹彬定下“先断后路,再围都城”的战略。他先率领水军从江陵出发,沿长江东下,攻克了南唐的重要军事据点池州(今安徽池州),接着又拿下了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矶是长江下游的重要渡口,南唐在这儿部署了重兵防守,曹彬利用夜色,派奇兵偷渡长江,绕到南唐守军背后,前后夹击,攻克了采石矶。拿下采石矶后,曹彬让人建造浮桥,把江北的陆军源源不断地运到江南,跟水军形成呼应。

消息传到南唐都城金陵(今江苏南京),李煜大惊失色,赶紧派大将朱令赟率军抵抗。朱令赟率领十万水军从湖口(今江西湖口)出发,顺江而下,想解除金陵之围。曹彬派潘美率领部分兵力在正面牵制敌军,自己则率领精锐水军绕到朱令赟军队的背后,截断他们的退路。

两军在皖口(今安徽安庆西南)相遇,朱令赟果然急于求战,下令水军全力进攻潘美所部。就在两军打得激烈的时候,曹彬率领的水军突然从背后杀出来,南唐军队阵型大乱。曹彬下令放火烧船,南唐水军的战船大多是木船,一时间火光冲天,南唐士兵死伤无数。朱令赟见大势已去,自焚而死,剩下的将士要么战死,要么投降,十万水军全军覆没。

皖口之战后,南唐再也没能力组织大规模抵抗,曹彬率领大军顺利抵达金陵城下,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围城之战。那时的金陵城城高池深,粮草充足,要是强行攻城,肯定会造成巨大伤亡。曹彬不愿过多伤及无辜,就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一方面派兵把金陵城团团围住,切断内外联系;另一方面不断派使者劝李煜投降,告诉他人“要是归降,能保南唐宗室安全,百姓也能免受战火之苦”。

可李煜还心存侥幸,一边派使者去北宋求和,一边继续坚守城池。围城期间,曹彬严格约束部下,不许士兵骚扰城外百姓,甚至允许城中百姓出城买粮食。

围城几个月后,金陵城里的粮草渐渐耗尽,士兵士气低落,不少将领都劝李煜投降,可李煜还是犹豫不决。曹彬见时机成熟,就派人对李煜说:“现在城池被围了这么久,城里百姓饥寒交迫,再坚持下去恐怕会出变故。陛下要是愿意归降,臣可以向您保证:绝不伤害您和您的宗室、大臣,也绝不劫掠城中财物。”李煜见大势已去,终于在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率领南唐宗室和大臣出城投降,存在了三十九年的南唐政权正式灭亡。

破城那天,曹彬率领大军进入金陵城,下令封闭南唐的国库,严禁士兵进入;又派人保护南唐宗室和大臣的府邸,不许任何人骚扰。他自己则住在南唐宫殿里,每天处理政务、安抚百姓,城里秩序井然。有将领向他提议:“南唐宫里有无数珍宝,不如拿出一部分赏赐给将士们?”曹彬摇头说:“现在南唐归了大宋,这些珍宝就是国家的财产,咱们怎么能私分?”之后,他让人把国库里的珍宝一一登记造册,派人送到开封交给赵匡胤。

平定南唐后,曹彬率领大军押解李煜和南唐宗室、大臣返回开封。赵匡胤亲自到城门迎接,见曹彬率军归来时依旧纪律严明,将士们秋毫无犯,心里大喜,当即任命他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地位等同于宰相。这时有人对赵匡胤说:“曹彬平定南唐立下大功,要是再给他这么高的职位,恐怕他权势太大,对朝廷不利。”赵匡胤却笑着说:“曹彬为人忠厚,不是那种恃功自傲的人。朕要是连这样的功臣都不信任,以后谁还会为朕效力?”

果然,曹彬担任枢密使后,依旧保持着谦逊谨慎的态度,从不居功自傲。他每天按时上朝处理政务,对下属宽容大度,对同僚谦和有礼,就算遇到有不同意见的人,也不跟人争执,而是耐心听对方说完,再说出自己的看法。赵匡胤好几次在朝堂上称赞他:“曹彬不光能率军破敌,还能用德行服人,真是我大宋的栋梁之臣。”

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就是宋太宗。太宗即位后,对曹彬依旧信任,继续让他担任枢密使。那时北宋基本统一了南方,太宗就把目光投向北方,想收复被契丹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太宗决定发动北伐,史称“雍熙北伐”。他任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军都部署,率领东路军作为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发直取幽州(今北京);又任命田重进、潘美分别率领中路军和西路军,从定州(今河北定州)、雁门关(今山西代县)出发,配合东路军行动。

那时曹彬已经五十六岁,依旧心系国事。他清楚这次北伐事关重大——燕云十六州地势险要,契丹军队勇猛善战,绝不是容易对付的。临行前,太宗对曹彬说:“东路军是全军主力,你一定要谨慎行事、稳扎稳打,等中路军和西路军攻克各自目标后,再跟他们会师,一起攻打幽州。”曹彬躬身领命:“臣一定遵旨,不敢有丝毫懈怠。”

北伐初期,宋军进展很顺利。西路军在潘美率领下,先后攻克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州郡;中路军在田重进率领下,也攻克了飞狐口(今河北涞源北)等军事要地;东路军在曹彬率领下,先后拿下固安(今河北固安)、涿州(今河北涿州)等地,兵锋直指幽州。

可形势很快就变了。契丹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知道宋军北伐的消息后,立刻任命耶律休哥为南京留守,率领大军抵御东路军;又任命耶律斜轸为山西路兵马都统,率领大军抵御西路军和中路军。耶律休哥是契丹名将,擅长用兵,他知道东路军是宋军主力,只要打败东路军,宋军的北伐就会不攻自破。于是他定下“游击骚扰”的策略,不跟曹彬的大军正面交锋,而是派小股骑兵不断袭击宋军的粮道,抢夺粮草。

曹彬率领东路军攻克涿州后,粮草渐渐不够了,士兵士气也开始低落。他派人向太宗请求粮草支援,可太宗觉得曹彬进军太快,违背了“稳扎稳打”的初衷,下令让他暂时撤退到雄州,等中路军和西路军的消息。曹彬只能率军撤退,可他麾下的将领们不愿意——大家觉得一路攻克城池、战功赫赫,现在因为粮草不足撤退,会被人笑话。曹彬知道将领们的想法,可也明白粮草不足的危害,他反复劝说,可将领们还是坚持要继续进军。

就在这时,耶律休哥率领的契丹大军渐渐逼近。曹彬见没法说服将领们,只能下令再次进军涿州。可那时的宋军已经疲惫不堪,粮草又不够,行军速度很慢。耶律休哥抓住这个机会,率领大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西南)设下埋伏,等着宋军到来。

宋军抵达岐沟关后,果然陷入了契丹军队的埋伏。契丹军队从四面杀出来,宋军一下子就乱了。曹彬虽然奋力指挥抵抗,却终究没法挽回败局。宋军士兵死伤无数,粮草、兵器损失殆尽,曹彬只能率领残部突围,撤退到易州(今河北易县)。岐沟关之战,宋军东路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雍熙北伐的战局也因此急转直下。

西路军和中路军知道东路军战败的消息后,也纷纷撤退。西路军撤退时,副将杨业因为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被俘后绝食而死,成了千古遗憾。至此,雍熙北伐以宋军彻底失败告终。

北伐失败后,曹彬回到开封,立刻向太宗请罪。他跪在朝堂上痛哭着说:“臣无能,违背陛下旨意贸然进军,导致大军战败、损失惨重,臣愿意承担所有罪责,恳请陛下治罪。”太宗见曹彬痛哭流涕,心里虽有不满,却也知道这次失败不全是曹彬的错——将领们急于求成、粮草供应不足,都是重要原因。于是他叹了口气说:“朕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这次失败,朕也有责任。你先回家休息,以后有机会再为国家效力。”之后,太宗把曹彬的枢密使职位削去,贬为右骁卫上将军。

被贬后的曹彬没有消沉,依旧牵挂着国事。他每天在家研读兵法,关注边境局势,还时常向太宗上书,提出自己对边防的建议。太宗见曹彬虽然遭了贬谪,却依旧忠心耿耿,心里很感动。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太宗恢复了曹彬的枢密使职位,让他再次掌管全国军事。

那时曹彬已经年过花甲,身体越来越衰弱,却依旧坚持处理政务。他知道自己肩负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真宗即位,对曹彬更加敬重,还特意加授他为同平章事,让他享受宰相的待遇。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曹彬病重,真宗亲自到他府上探望,握着他的手问他还有什么心愿。曹彬虚弱地说:“臣没什么别的心愿,只盼陛下能善待百姓,守住大宋的江山。”不久后,曹彬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曹彬去世后,真宗追赠他为中书令,谥号“武惠”,还让他配享太祖庙庭——这份荣誉,在北宋初年的将领中极为罕见。纵观曹彬一生,他平定后蜀、消灭南唐,为北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即便北伐失利,也能以忠心自守、不怨不馁。更难得的是,他一生治军仁厚,从不滥杀无辜,哪怕身居高位,也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的品行。正如《宋史》所评,他不仅是“开国第一良将”,更是一位用德行照亮青史的君子。这样的人物,即便过了千年,依旧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