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史大甩卖一路逆风的80后

第55章 蓝玉传

铁甲磨穿塞北霜,旌旗漫卷朔风扬。

捕鱼儿海擒王绩,金銮殿上触龙章。

功高岂料成祸根,权重终教覆族亡。

洪武江山血浸处,一声长叹话兴亡。

列位,这一章要讲的,是大明洪武年间的故事。主人公姓蓝,名玉,定远人氏,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他生得身材魁梧,一双虎目炯炯有神,自幼习得一身好武艺,更兼通晓兵法,有万夫不当之勇。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在濠州起兵,蓝玉正值壮年,投身军中,起初追随姐夫常遇春麾下。常遇春乃是大明开国六王之一,骁勇善战,号称“常十万”,蓝玉在他帐下,耳濡目染,加之自身天赋过人,很快便崭露头角。每逢作战,他总是冲锋在前,奋勇杀敌,立下不少战功,渐渐从一名普通士卒,成长为一名能独当一面的将领。

常遇春对这位妻弟十分赏识,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举荐。朱元璋见蓝玉作战勇猛,且颇有谋略,便对他日益重用。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伐回师途中病逝,朱元璋悲痛不已,对常遇春麾下的将领更是多了几分关注,蓝玉也因此获得了更多领兵作战的机会。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遣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位大将分三路北伐,征讨北元。蓝玉当时隶属于徐达麾下,担任先锋之职。大军行至土剌河,遭遇北元大将王保保的部队。王保保乃是北元名将,素有“天下奇男子”之称,麾下士兵也多是精锐,战斗力极强。

双方交战之初,明军前锋部队受挫,士气有些低落。蓝玉见此情形,毫无惧色,他身披重甲,手持长枪,亲自率领一队精锐骑兵,直冲北元军阵。口中高声喊道:“吾乃大明先锋蓝玉,谁敢与我一战!”北元士兵见蓝玉来势汹汹,纷纷挥刀抵挡,却哪里是蓝玉的对手。蓝玉长枪所到之处,北元士兵非死即伤,很快便在阵中杀开一条血路。

明军士兵见主将如此勇猛,士气大振,纷纷紧随其后,向北元军阵发起猛攻。王保保见状,亲自率军前来迎战,与蓝玉大战数十回合。蓝玉虽然年轻,却丝毫不落下风,两人你来我往,杀得难解难分。最终,徐达率领大军主力赶到,北元军不敌,大败而逃,明军乘胜追击,斩获颇丰。

此役之后,蓝玉的勇猛之名传遍军中,朱元璋得知后,对他更加赞赏,下令将他升为大都督府佥事,掌管部分兵权。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征西将军,率军征讨西番。西番地处西南,地形复杂,且当地部落多有叛乱,时常侵扰明朝边境。蓝玉率军抵达西番后,派人侦查当地地形和部落情况,了解敌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侦查,蓝玉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他兵分几路,对西番各个叛乱部落发起突袭。由于准备充分,明军进展顺利,很快便攻克了多个部落据点。其中,西番最大的叛乱部落首领朵儿只巴,率领部众负隅顽抗。蓝玉亲自率军围攻,双方激战数日,朵儿只巴的部众伤亡惨重,最终被迫投降。

此次征讨西番,蓝玉共收服部落数十个,俘获男女数万人,缴获牛羊马匹十余万头,彻底平定了西番的叛乱,保障了明朝西南边境的安全。朱元璋接到捷报后,龙颜大悦,下旨将蓝玉封为永昌侯,赐世袭爵位,食禄二千五百石。蓝玉凭借自己的战功,终于跻身明朝勋贵之列。

洪武十四年,云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拒不归附明朝,还多次派兵侵扰明朝边境,杀害明朝官员。朱元璋大怒,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

云南地处偏远,山川阻隔,交通不便,且气候湿热,不利于大军行军。蓝玉与傅友德、沐英商议后,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傅友德率领,从四川出发,攻打乌撒,牵制梁王的兵力;另一路由蓝玉和沐英率领,从湖南出发,直取云南腹地昆明。

蓝玉和沐英率领大军,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抵达昆明附近的曲靖。曲靖乃是云南的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梁王派遣大将达里麻率领十万大军在此驻守,抵御明军。

达里麻在曲靖附近的白石江两岸布下阵势,准备与明军决战。明军抵达后,蓝玉观察地形,发现白石江水流湍急,且对岸敌军防守严密,硬攻恐怕会损失惨重。于是,他心生一计,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

首先,蓝玉命令部分士兵在江岸边搭建浮桥,做出要强行渡江的假象,吸引达里麻的注意力。达里麻果然中计,将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浮桥附近,严加防守。与此同时,蓝玉暗中派遣沐英率领一队精锐士兵,从白石江上游的一处浅滩悄悄渡江,绕到敌军后方。

当沐英率领的士兵抵达敌军后方后,立即发起进攻,吹响号角,竖起明军大旗。达里麻的军队见状,以为明军已经从后方包围过来,顿时军心大乱。蓝玉见时机成熟,立即下令主力部队发起进攻,从正面强渡白石江。明军士兵奋勇争先,直冲敌军阵中。

达里麻的军队腹背受敌,哪里还能抵挡得住,很快便溃不成军。达里麻也被明军士兵生擒。此役,明军大获全胜,斩杀敌军数万人,缴获战马数千匹,顺利攻克曲靖。

攻克曲靖后,昆明门户大开,梁王得知达里麻战败的消息,惊慌失措,率领残余部众逃往普宁。蓝玉和沐英率领大军乘胜追击,直逼昆明。昆明城内的元朝官员见大势已去,纷纷开城投降,明军顺利占领昆明。

随后,蓝玉又率军前往普宁追击梁王。梁王见明军紧追不舍,知道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便带着妻子儿女和亲信大臣,在普宁的滇池边自焚而死。至此,云南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云南正式纳入明朝的版图。

平定云南后,蓝玉又奉命率军镇守云南,安抚当地百姓,整顿吏治,恢复生产。在他的治理下,云南地区的社会秩序很快便稳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朱元璋得知云南平定的消息后,对蓝玉等人的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下旨对他们进行嘉奖,并赏赐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蓝玉的声望和地位,也因此进一步提升。

洪武二十年,北元太尉纳哈出率领二十万大军,占据辽东地区,时常侵扰明朝边境,对明朝的北方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朱元璋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蓝玉为左副将军,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纳哈出。

大军抵达辽东后,冯胜派遣蓝玉率领一队骑兵前往侦查。蓝玉率军行至庆州,得知纳哈出的部分兵力在庆州附近驻扎,便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发动突袭。由于敌军毫无防备,明军很快便攻克庆州,斩杀敌军数千人,俘获战马数千匹。

纳哈出得知庆州失守的消息后,十分震惊,立即率领大军撤退,驻扎在金山一带。冯胜和蓝玉率领大军随后赶到,将金山团团围住。纳哈出多次率军突围,都被明军击退,士气日益低落。

蓝玉见纳哈出坚守不出,便想劝降纳哈出。他得知纳哈出的一位亲信将领乃剌吾,曾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明军俘虏,便将乃剌吾召来,对他好生款待,劝他归降明朝,并让他回去劝说纳哈出。乃剌吾感激蓝玉的不杀之恩,便答应前往劝降。

乃剌吾回到纳哈出的军营后,向纳哈出详细介绍了明朝的政策和明军的实力,劝他归降。纳哈出犹豫不决,蓝玉便亲自率领数名亲信,前往纳哈出的军营谈判。在谈判过程中,蓝玉向纳哈出晓以利害,分析当前的局势,劝他认清形势,归降明朝,以保全自己和麾下将士的性命。

纳哈出见蓝玉言辞恳切,且明军实力强大,知道自己已经无力抵抗,便最终决定归降明朝。至此,辽东地区的北元势力被彻底平定,明朝的北方边境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率领十五万大军,再次北伐,征讨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此时的北元,虽然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仍然拥有一定的兵力,且行踪不定,给明军的征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蓝玉率领大军出塞后,一路向北进军,却始终没有找到北元的主力部队。由于深入漠北,粮草供应日益紧张,不少将领都建议蓝玉撤军。但蓝玉认为,此次北伐机会难得,若不彻底消灭北元主力,日后必为后患,因此坚决不同意撤军。

他下令大军继续向北前进,并派遣大量侦查兵,四处搜寻北元主力的踪迹。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行军和侦查,明军终于得知脱古思帖木儿率领北元主力,驻扎在捕鱼儿海附近。

捕鱼儿海位于漠北深处,地势偏僻,气候恶劣,且水草稀少,脱古思帖木儿认为明军不可能找到这里,因此放松了警惕,没有加强防备。蓝玉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大喜,立即率领大军,日夜兼程,向捕鱼儿海进发。经过数日的急行军,明军终于在黎明时分,抵达捕鱼儿海附近。

蓝玉见北元军营毫无防备,便下令大军发起突袭。明军士兵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直冲北元军营。北元士兵从睡梦中惊醒,见明军突然杀到,顿时乱作一团,纷纷四处逃窜。脱古思帖木儿见状,惊慌失措,率领少数亲信突围而逃。

此次战役,明军大获全胜,共斩杀北元士兵数万人,俘获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的妻子、儿子、公主以及王公大臣数百人,缴获战马四万余匹,牛羊十余万头,还有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军用物资。北元的主力部队被彻底消灭,脱古思帖木儿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杀死,北元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捕鱼儿海之战,是明朝对北元的一次决定性战役,它彻底摧毁了北元的有生力量,使明朝的北方边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稳定。蓝玉凭借此役,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成为了大明王朝当时的第一猛将。

捕鱼儿海之战胜利后,蓝玉率领大军凯旋回朝。朱元璋得知捷报后,欣喜若狂,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在午门外迎接蓝玉大军。朱元璋对蓝玉大加赞赏,称他为“当代卫青、霍去病”,并下旨准备将蓝玉封为梁国公。

然而,蓝玉在班师回朝的途中,却做出了一系列骄纵跋扈的事情,为自己日后的悲剧埋下了隐患。在回师途中,蓝玉率领的大军经过喜峰关。当时天色已晚,守关的官员按照规定,需要查验通关文书后才能开门。蓝玉却认为自己立下大功,守关官员竟敢阻拦,心中十分不满,便下令士兵强行攻城。明军士兵在蓝玉的命令下,对喜峰关发起猛攻,很快便将关城攻破,然后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

此事很快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心中十分不悦,但念及蓝玉刚刚立下大功,便没有对他进行追究,只是将封爵改为“凉国公”,以示警告。但蓝玉却没有意识到朱元璋的不满,反而认为自己功劳巨大,朱元璋不敢对他怎么样,更加骄横。

回到京城后,蓝玉的骄纵行为愈发严重。他自恃功高,不把朝廷官员放在眼里,甚至在朝堂之上,也时常口出狂言,对朱元璋的决策妄加评论。有一次,朱元璋在朝堂上与大臣们商议国事,蓝玉竟然当众打断朱元璋的讲话,提出自己的意见,丝毫不顾及君臣之礼。朱元璋虽然表面上没有发作,但心中对蓝玉的猜忌和不满却日益加深。

除此之外,蓝玉还大肆收纳义子,培植自己的势力。他门下的义子多达数千人,这些义子在军中担任要职,只听从蓝玉的命令,不听从朝廷的调遣。蓝玉还利用自己的权势,侵占百姓的土地,掠夺民女,欺压百姓,引起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更让朱元璋无法容忍的是,蓝玉在征讨北元的过程中,私纳了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这位妃子乃是北元的皇室成员,身份尊贵,蓝玉未经朱元璋同意,便将其纳为己有,这在当时被视为对皇权的严重侵犯。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对蓝玉的不满达到了顶点。

朱元璋曾多次对蓝玉进行警告,希望他能够收敛自己的行为,但蓝玉却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朱元璋深知,蓝玉手握重兵,且性格骄横,若不加以控制,日后必成大患。尤其是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皇太孙朱允炆为继承人,朱允炆年幼懦弱,朱元璋更加担心自己去世后,蓝玉会拥兵自重,威胁到朱允炆的皇位。

太子朱标乃是朱元璋的长子,自幼被立为太子,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和信任。朱标性格温和,仁厚善良,且颇有治国之才,在朝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蓝玉与朱标关系十分密切,他不仅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朱标的太子妃,因此蓝玉与朱标之间有着姻亲关系。

蓝玉一直坚定地支持朱标,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为朱标说好话,帮助朱标树立威信。朱元璋也因为朱标的原因,对蓝玉多了几分容忍。蓝玉自己也深知,朱标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只要朱标顺利继位,自己的地位就会更加稳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朱标的去世,对朱元璋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彻底改变了蓝玉的命运。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当时只有十六岁,年幼无知,缺乏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根本无法驾驭像蓝玉这样功高震主、性格骄横的将领。朱元璋深知,蓝玉等人手握重兵,且与朱标关系密切,自己去世后,朱允炆根本无法控制他们,这些功臣很可能会成为朱允炆皇位的最大威胁。

因此,朱元璋开始暗中策划,准备清除这些功臣,为朱允炆扫清障碍。而蓝玉,作为功臣集团中的核心人物,自然成为了朱元璋首要的清除目标。

朱标去世后,蓝玉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变得危险起来。他失去了最大的靠山,朱元璋对他的猜忌和不满也日益加深。但蓝玉并没有因此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因为心中的不安和焦虑,变得更加骄横跋扈。他时常在私下里抱怨朱元璋对自己不公,甚至说一些大逆不道的话。这些话很快便传到了朱元璋的耳中,更加坚定了朱元璋除掉蓝玉的决心。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向朱元璋上奏,告发蓝玉谋反。蒋瓛在奏折中称,蓝玉暗中联络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等将领,准备在朱元璋前往南郊祭祀天地的时候,发动兵变,夺取皇位。

朱元璋接到奏折后,立即下令将蓝玉逮捕入狱,并命人对蓝玉进行审讯。在审讯过程中,蓝玉起初拒不承认自己谋反,但在锦衣卫的严刑拷打之下,他最终被迫招认了自己的“谋反罪行”。随后,朱元璋又下令逮捕了曹震、张翼、朱寿、王弼等与蓝玉有牵连的将领,对他们进行审讯。这些将领在严刑逼供之下,也纷纷“招认”参与了蓝玉的谋反计划。

朱元璋大怒,下令将蓝玉处以“剥皮实草”之刑,并诛灭其三族。所谓“剥皮实草”,乃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刑罚,就是将人的皮肤完整地剥下来,然后在皮肤内填充稻草,制成标本,示众警示。蓝玉的族人,无论老幼,都被处死,无一幸免。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以蓝玉案为借口,大肆株连,清除朝中的功臣将领。凡是与蓝玉有过交往的官员、将领,无论是否参与谋反,都被牵连其中。据史料记载,蓝玉案前后共牵连了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包括公爵一人、侯爵十三人、伯爵二人,以及大量的文武官员和士兵。明朝的功臣集团,几乎被一网打尽。

在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还下了一道圣谕,向天下人公布蓝玉的“谋反罪行”,并阐述自己清除功臣的原因。其圣谕曰:“朕起于寒微,拨乱反正,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然功臣之中,多有恃功骄纵、违法乱纪者。蓝玉身为凉国公,受朕厚恩,却不思报效,反而阴结党羽,图谋不轨,欲行谋反之事,危害社稷。朕若不除此贼,恐日后祸乱天下,危及皇太孙之位。今将蓝玉及其党羽依法惩处,以儆效尤。望天下臣民,引以为戒,安分守己,共保大明江山永固。”

蓝玉案,是明初四大案之一,也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的重要手段。通过这起案件,朱元璋彻底清除了朝中的功臣势力,将军政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铺平了道路。但与此同时,这起案件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无辜的人因此惨遭杀害,对明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蓝玉案结束后,明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功臣集团的覆灭,使得朝中再也没有能够与皇权抗衡的势力,朱元璋的皇权达到了顶峰。但与此同时,明朝的军事力量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大量有经验的将领被杀害,导致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大幅下降,在后来面对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此外,蓝玉案也在朝廷内外造成了一种恐怖的政治氛围。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生怕一不小心就被牵连进某起案件中,惨遭杀害。这种氛围严重压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明朝的政治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对于蓝玉的评价,历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蓝玉确实存在骄纵跋扈、违法乱纪的行为,他的死是咎由自取;也有人认为,蓝玉虽然性格骄横,但并没有谋反的意图,他是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而制造的冤假错案的牺牲品。

朱元璋之所以要制造蓝玉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为皇太孙朱允炆扫清障碍。在朱元璋看来,蓝玉等人手握重兵,且与太子朱标关系密切,自己去世后,朱允炆根本无法控制他们,这些功臣很可能会成为朱允炆皇位的最大威胁。因此,他不惜制造冤假错案,大肆株连,将这些功臣彻底清除。

蓝玉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从一名普通士卒,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功,成长为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封爵凉国公,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却因为自己的骄纵跋扈,最终落得个“剥皮实草”、族诛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