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我们还没输
还是在那个隐秘的厅堂内,烛火通明,气氛却与上次的志得意满截然不同,显得异常沉闷压抑。\r?u?w*e+n?5·.-o,r/g`
几位世家的族长围桌而坐,脸色都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房间中央的地上,赫然摆放着一个崭新的铁皮煤炉,炉膛里塞满了乌黑的煤球,正熊熊燃烧着,散发出稳定而灼人的热量。
“诸位都亲眼看到了,也试过了。” 清河崔氏的族长崔慎声音干涩,指着那煤炉。
“此物确实巧夺天工。火旺无烟,可大可小,还可封火过夜。更别提这煤球,耐烧至极,价比柴薪低廉何止数倍?”
荥阳郑氏的郑元寿伸出手,在炉壁上方感受着那热浪,又迅速缩回手,颓然坐回椅中,喃喃道:
“诚如崔公所言,此物一出,我等封山之举,顿成笑话矣。柴薪……还有何人问津?”
博陵崔氏的崔敦礼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盏乱响,怒道:“不甘心!老夫实在不甘心!为了此番布局,我等不惜背负‘与民争利、罔顾民生’的骂名。你们是没听到,如今市井之间,是如何戳着我等的脊梁骨咒骂。”
“结果呢?李世民竟拿出这等仙家器物,轻描淡写便破了局。我等……我等岂不是白白做了恶人,徒为他人作嫁衣裳?”
太原王氏的王功苦笑一声,接口道:“何止是作嫁衣裳?简首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我′得?书¢城¨ `最_歆?璋!結`哽*欣,快~如今渭水码头上,运煤的舟船络绎不绝,听说都是从那山西之地开采而来,储量极丰。李世民手握如此利器,又岂会缺柴?我等封山,反倒逼得他更快将这煤炉推行天下。可恨,可恨啊!”
范阳卢氏的卢柏长叹一声,意兴阑珊地摆摆手:“罢了,事己至此,多言无益。明日便传令下去,将各处山林解禁吧。让那些樵夫去砍吧,好歹……还能收些进山的铜钱,总好过如今这般,既赔了名声,又断了财路。”
一时间,厅内充满了挫败与无奈的气息,几位权倾一时的族长,竟在这小小的煤炉面前,显得有些束手无策。
就在众人心灰意冷之际,主位上的崔慎却缓缓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声音恢复了往日的沉稳:
“诸位,稍安勿躁。依老夫看,我等……未必就输了。”
“未必输了?”王功猛地抬头,疑惑地看向他,“崔公,事己至此,煤炉之利,显而易见,长安百姓趋之若鹜,我等还有何计可施?”
“是啊崔公,”郑元寿也道,“据我所知,那山西煤田产量惊人,开采极易,远非我等伐木取柴可比。!薪+顽*夲′神′戦~ !追,醉*新′蟑.洁^假以时日,煤取代柴,己成定局啊。”
崔明远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冷笑,缓缓道:“诸位只看到了煤,却忽略了一样最关键的东西。”
他伸手指着那铁皮煤炉,“煤固然易得,可这烧煤的炉子呢?”
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此物乃是铁铸!需经锻打、铆接、制作精细风门,工艺繁杂。”
“纵然李世民能召集长安城内所有铁匠日夜赶工,又能打造出多少煤炉?够供应这长安城几成之家?一成?两成?还是三成?”
他越说声音越高,带着一种重新燃起的自信:“没有这铁煤炉,纵有堆积如山的煤球,也不过是一堆无用的黑石。李世民此举,不过是虚张声势,暂时安抚民心罢了。”
“他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让全城百姓都用上煤炉。大部分人家,最终还得依赖柴薪过冬。”
此言一出,犹如黑暗中划亮了一道闪电。
刚才还垂头丧气的几位族长,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妙啊!崔公一言惊醒梦中人!”王功抚掌大笑,“我怎么就没想到这一层。铁器打造何其缓慢。他李世民哪来那么多铁?哪来那么多工匠?”
“不错!不错!”郑元寿也兴奋起来,“只要大部分百姓用不上煤炉,柴价就跌不下来。李世民依然破不了这个局。”
崔敦礼和卢柏也转忧为喜,纷纷附和。厅堂内的气氛顿时由阴转晴,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崔明远满意地看着众人的反应,捋须笑道:“所以,诸位,且沉住气。我们就静观其变,看看他李世民,如何用这煤,来应对这长安城众多百姓人的漫漫寒冬。”
“到时候,柴荒再起,民怨沸腾,看他如何收场。”
几位族长相视而笑,脸上重新露出了运筹帷幄的得意神色。
……
太极殿内,李世民与几位心腹重臣正在商议近日长安城内的动向。
程咬金声若洪钟,带着几分畅快:
“陛下,长安城里卖煤己有西五日了,柴价果然跌下去不少。可那帮龟孙子世家,封着的山林却一点动静都没有。他们怎么还能沉得住气?莫非是输不起,硬要死扛着?”
李世民端坐御案之后,神色平静,嘴角带着一丝运筹帷幄的笑意。
“知节稍安勿躁。世家此番封山,意在制造柴荒,逼朕就范。如今煤炉一出,其计己破,他们心中岂能不知?想来不过是碍于颜面,强撑几日罢了。朕料定,不出三五日,他们必会寻个由头,自行解禁山林。”
他语气笃定,显然对当前的局势颇为满意。
然而,站在下首的房玄龄却微微蹙起了眉头,沉吟片刻,上前一步,谨慎地开口道:
“陛下,臣以为……此事恐怕未必如此简单。”
“哦?”李世民闻言,目光转向房玄龄,“玄龄有何见解?”
程咬金也瞪大了眼睛:“房相,你这话是何意?煤比柴好使又便宜,百姓自然选煤,世家封山还有何用?”
房玄龄轻轻摇头,分析道:“卢公,此次世家发动突然,我等应对虽快,终究是仓促应战。关键在于,我们虽有山西源源不断的煤炭,足以替代柴薪,但有一物,却非短时间内可以充足供给。”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出了关键:“那便是烧煤必需的铁皮煤炉。”
“煤炉?”程咬金一愣。
房玄龄继续道:“陛下,臣近日查过将作监与各坊铁匠铺的奏报。自推行煤炉以来,日夜赶工,至今制成堪用的煤炉,除去配发给各衙署官员的,流入市面售予百姓的,不足万五之数。对于长安十数万户人家而言,这无异于杯水车薪啊。”
他看向李世民,语气沉重:“没有煤炉,百姓纵有廉价的煤炭,亦是徒然。大部分人家,冬日取暖炊爨,终究还是要依赖柴薪。世家想必正是看准了此点,才按兵不动,等着看我们煤炉不足,柴价因短缺而再次反弹。届时,民怨依旧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