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煤炉真好使
太常丞领着几名低级官员穿过回廊,来到库房后一处僻静小院。,精¢武/暁`税¢网, *冕?费\阅.毒*
院中己摆着一个铁皮做的煤炉,炉膛里,几块拳头大小、漆黑粗糙的煤球正被引火柴点燃。
起初,火焰带着青烟,噼啪作响,几位官员捂着鼻子,皱眉后退。
“这味儿……比灶膛烧湿柴还呛人!”王长史咳嗽两声,一脸嫌弃。
“莫急。”太常丞笑着摆手,“刚点着都这样。等它烧透了,烟就没了。”
果然,片刻之后,煤球由外向内泛出暗红,火焰转为橙黄,烟也渐渐散去。
炉壁开始发烫,一股稳定的热浪扑面而来。
“咦?这火……竟能自己烧得这么稳?”李博士凑近细看,惊奇道,“不像柴火,一会儿旺一会儿灭,还得不停添柴。”
“正是!”太常丞得意地指着炉底一个小孔,“瞧见没?这是通风口,有个小铁片能推拉——”
他轻轻一推,火焰顿时“呼”地一声蹿高;再一拉,火势又缓缓减弱。
“啊!还能调火?!”录事瞪大眼,伸手就要去碰。
“小心烫!”太常丞拦住他,“这叫‘风门’,控制进风量,火就随你心意大小。煮茶用小火,炖汤用大火,夜里封火慢烧,省煤又安全!”
众官闻言,先是愣住,随即爆发出一阵惊叹。·墈-书/屋/ ?唔¨错.内`容_
“妙啊!这可比家里的土灶强多了!”
“是啊,以前烧柴,半夜起来添火,冻得首哆嗦。这炉子若能封火,一觉到天亮。”
太常丞提醒道:“封着火睡觉可要小心点,这烟气还是有毒的。你得做一个烟囱,接在这个排烟口上,把烟排到屋外头去。这样才安全。”
“当然这烟囱你就在自己请人做了,每家每户的烟囱做多长都不一样,朝廷都不管了。”
众官员纷纷点头:“这点小事就不烦劳朝廷了。”
他们围着炉子,你一言我一语,脸上从最初的怀疑、嫌弃,转为惊奇,再到狂喜。
王长史搓着手,心里盘算:“我家婆娘总嫌冬天冷,灶火又费柴……若有了这炉子,不但省钱,还能让她暖暖和和过冬。值,太值了!”
太常丞见众人己被折服,笑道:“行了,每人领一个炉子,再带十斤煤球回去试试。记住,初次用要小心,别让小孩乱碰。”
众官如获至宝,连忙叫来家中仆役,小心翼翼地将煤炉和煤球搬走,生怕磕着碰着。
有人甚至亲自抱着炉子,像捧着稀世珍宝。,8!6′k?a·n^s?h?u·.¨n-e*t+
当王长史抱着那黑乎乎的煤炉踏进家门时,他那常年裹着厚袄的婆娘,第一眼便皱起了眉头。
“这是甚?哪捡来的破铁罐子?脏兮兮的,快扔出去!”
王长史也不恼,只笑着摆手:“你莫嫌弃,这可是太常寺刚发的俸禄——‘煤炉’,陛下亲批的新鲜物事,比咱们烧了一辈子的柴火强多了。”
他命仆役将炉子安置在堂屋中央,又取出几块煤球,按太常丞教的法子,先铺引火柴,再叠上煤球,点燃。
起初有些青烟,婆娘还掩着口鼻首咳嗽,可不过一盏茶功夫,火焰转为橙红,炉壁渐渐发烫,一股均匀而持续的暖意缓缓弥漫开来。
“咦?这火……竟不跳不闪,稳得很!”她试探着伸出手,靠近炉壁,惊喜道:“也不烫手,可屋里却暖了。比灶膛那忽明忽暗的火强多了。”
王长史道:“一会儿我叫铁匠打个烟囱,就更好使了。”
到了夜里,王主簿只将风门一关,炉火便转入封火状态,暗红的煤球在炉膛中缓缓闷烧,既不熄灭,也不冒烟。
半夜醒来,屋内依旧温热,早上起来再一推风门,火苗“呼”地腾起,片刻就能热粥煮茶。
“妙啊!妙啊!”婆娘连声赞叹,“以前夜里冷得睡不着,得起来添柴,一不小心还烧了被角。如今这炉子,省心省力,连炭钱都省下大半。”
消息不胫而走。隔壁的张裁缝、对门的李货郎,甚至巷子口卖胡饼的老孙,都闻风而来。
“王长史,听说您家得了新炉子?可否让我等开开眼界?”
王长史得意地请众人入内。
当街坊们亲眼见到那黑球在炉中静静燃烧,屋内暖如春日,无不瞠目结舌。
老孙则盯着那煤球,掰了一小块:“这黑疙瘩,真比柴耐烧?”
“不信你瞧!”王主簿指了指炉膛,“昨儿傍晚点的,如今还烧着一半呢。”
众人听得心痒难耐,纷纷追问:“这炉子哪儿能买?多少钱?那煤球要去哪里买?”
“这是我们官员的俸禄,朝廷发下来的,我也不知道哪里能买到。”王主簿笑道,“过两天吧,听说朝廷做了不少这样的煤炉,应该很快就会发卖了。”
两天后,长安西市。
寒风凛冽,枯叶翻飞。
往日此时,西市柴炭摊前早己排起长队,如今却冷冷了不少。
而在市集东头,新搭起的棚子下,却人头攒动,喧闹如沸。
“来了来了!新一批煤球到了!”
“快!给我两筐!”
“炉子还有吗?给我留一个!”
百姓们争先恐后,银钱、铜板哗啦啦地递进去,换回一个个铁皮的煤炉,以及用麻袋装好的煤球。
一位老丈攥着一把铜钱,挤到前面,声音颤抖:“掌柜的,这……这真能烧?比柴还耐烧?”
“老丈人您放心!”摊主拍着胸脯,“昨儿个我家试了,三块煤球烧了一整天,水都没凉,比一担柴烧得久。”
“那……那敢情好!”老农眼睛一亮,立刻掏出钱,“给我来十斤,再要个炉子。”
旁边一位妇人抱着孩子,焦急地问:“这炉子好使不?”
“放心!这煤球不爆不溅,比烧柴稳当多了。”
人群中,议论声此起彼伏:
“柴价都涨到一百五十文一担了,还是买煤球划算。”
“对对,虽然买煤球也要花一笔钱,但算起来还是值得的。”
“这些世家不让我们砍柴,那我们就买煤球。”
“你们是不知道,朝廷就是看到长安城柴价飞涨,不忍百姓受冻,这才弄出这么好用的煤球的。”
“这都是圣上的仁德呀。”
“是啊,是啊。”
一个个百姓眉开眼笑,抱着煤炉,扛着煤球高高兴兴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