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倭国的处置

他的声音在议政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可闻。

然而,他的话音还未完全落下,兵部侍郎赵承煜已经按着剑站了起来。

只见他脸上带着一丝不赞同的神色,眉头微皱,大声说道:“周大人此言差矣!倭人向来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可言,我们应当分封诸藩,让他们互相之间形成制衡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倭国局面!”

这两位大臣当庭便争执起来,他们的朝服广袖在空中激烈地挥舞着,如同两股相互碰撞的力量,划出一道道充满火药味的弧线。

御座旁的鎏金甪端香炉被他们带起的风掀得火星四溅,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让在场的其他大臣们都感到一阵阵心惊胆战。

兵部尚书李文忠出班道:“北海道虾夷人虽已归附,但需设安抚司以笼络其心。江户城破后,残余武士或隐于山林,可令地方官府张贴告示,凡放下兵器者,既往不咎,愿从军者编入辅兵,驻守沿海炮台。”

殿下文官武将议论纷纷,吏部尚书宋应星却眉头紧锁:“倭国文字与我朝迥异,典籍文书皆需翻译,否则政令难行。臣建议在京都、江户两地开设汉学馆,强制适龄学童入学,十年之内必能消除语言隔阂。”

桑明川指尖轻叩御案,目光扫过阶下群臣:“众卿所言皆有道理。朕有意将倭国改名瀛洲,划分为四州之地,设总督一员总领政务,各州刺史由朝廷直接委派。至于德川氏余孽,不必追剿过甚,只要瀛洲治理成效卓越,这些人自然没有了生存之地。”

然而,就在这时,桑明川却又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方案。

他修长而有力的手指轻轻地叩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身上穿着的玄色龙袍上那精美的十二章纹在殿内光影的映照下若隐若现,仿佛预示着他即将说出的话语有着非同寻常的分量。

“倭人桀骜不驯,非重典不足以治。”

此话一出,殿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安静得连香炉里火星爆裂的声音都清晰可闻,那种寂静仿佛能让人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桑明川缓缓地起身,他那鎏金冠冕上的珍珠随着他的动作轻轻颤动着,发出细微的声响,如同在为他即将说出的话做着铺垫。

他目光坚定地扫过阶下的群臣,那目光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然后缓缓开口说道:“所有成年男子,全部发往石见银山和中原美洲矿山从事劳役;女子则迁往美洲和中原地区,许配给汉人;孩童送入汉文学校,进行彻底的教化。”

他稍微顿了顿,再次加重语气说道:“朕要让他们三代之后,不知刀兵,只识汉字。”

这个方案实在是过于严厉了,就连素有“铁面柱国”之称的奚浩川都觉得有些过激。

奚浩川身上的紫袍上的麒麟补子随着他急促的呼吸不断起伏着,他的双手紧紧地握着玉带,脸上满是担忧的神色。

他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是否……是否过于激进了?”

“倭人畏威而不怀德。“

桑明川突然将案上的《海国图志》扫落在地,宣纸在金砖地面上哗啦啦散开。“当年倭寇袭扰东南时,可曾对我汉民手软?“

他指着殿外飘扬的龙旗,“朕要的不是暂时的臣服,是永绝后患。三十年后,朕要让'倭国'这个词成为历史!“

御座后的轩辕镜突然反射一道阳光,恰好照在周培公渗汗的额头上。

工部侍郎沈括这时出班补充道:“陛下,倭国工匠技艺颇为精湛,尤擅冶铁、造船、漆器之术。若能将其技艺与我朝格物之学相融合,必能增益我朝国力。这些工匠挖矿颇为浪费,臣请将这些工匠移交工部,作为技艺教习,传授技艺!”

政法部员外郎包永盛则忧心忡忡:“倭人狡诈,反复无常。陛下的策略不失为良计。但不可急而促之,臣以为当首先迁徙其大族至内陆各州,分散安置,使其无力抱团。同时严令禁止私藏兵器,定期巡查户籍,稍有异动,严惩不贷。其后慢慢迁移倭民至各地!”

桑明川闻言微微颔首,沉吟片刻道:“沈爱卿所言技艺融合,乃长久之计;包爱卿所虑防范之策,亦属必要。朕看可双管齐下,既兴教化,又强管控,恩威并施,方能使倭地长治久安。”

说罢,他提起御笔,在奏疏上批下“准奏”二字,随即望向殿外:“传朕旨意,着鲁靖渊为瀛洲总督,即刻赴任,推行新政。迁中原之民耕瀛洲之地,瀛洲大族迁往中原,安定之后倭国男子迁地中原美洲各地矿山,不许嫁娶,瀛洲女子归于中迁之民为妾,不得瀛洲倭民自由嫁娶!”

当天下午,鲁靖渊就收到了京都的旨意,当即跪地领旨谢恩,当日便率领三百名随员组建瀛洲总督府衙,带领这些人去往总督府选址大阪。

总督府船队抵达大阪港时,倭国降臣早已在码头跪迎,旌旗蔽日中,鲁靖渊翻身下马,目光扫过面前垂首帖耳的倭人贵族,沉声道:“陛下有旨,倭地新政,首重技艺传承与户籍整顿。即日起,大阪工学院选址筑造,凡身怀冶铁、造船、漆器绝技者,皆可入册授职;各州郡需将户籍造册呈送总督府,五家为保,十户为甲,若有隐匿人口、私藏兵器者,保甲连坐。“

话音刚落,随行的工部匠人已抬出各式图纸,当场演示改良后的水力鼓风炉与龙骨结构模型,引得倭国匠人纷纷抬头侧目,眼中既有惊惧,亦藏着一丝对技艺的渴望。

这些工匠在大阪工学院学习汉文之后,被派往永汉帝国中原腹地,成为各地工部研发院的教习,慢慢被磨灭了倭人的印记,成为永汉帝国技艺传承的授艺人!

而包永盛亲派的政法部官员则手持黄册,挨家挨户核查人口,首先将萨摩藩主岛津氏等三十余户大族强行迁往内陆荆州、益州等地,沿途由第三装甲军团士兵严密押送,车轮碾过石板路的声响,在寂静的街道上久久回荡。

随着新政在瀛洲各地推行,鲁靖渊在大阪工学院的基础上,又于江户、京都设立分院,召集原属于倭国各地能工巧匠,整个瀛洲岛的工匠都被慢慢迁往中原腹地,瀛洲的资源慢慢供养整个永汉帝国。

北海道的虾夷人在安抚司官员的引导下,开始学习汉字与农耕技术,札幌通商口岸日渐繁荣,来自永汉的丝绸、茶叶与瀛洲的海产品在此交易,码头每日人声鼎沸。

那些被迁徙至内陆的倭国大族,虽心怀不满,却在严密的保甲制度与辅兵编制下,逐渐只能认命,开始无尽的挖矿生涯,部分年轻子弟甚至主动投入永汉的阵营,成为管事,每天都用鞭子狠狠的催促倭民挖矿!

至此鲁靖渊开始逐步迁瀛洲倭国男子,强制将倭国女子分给迁来的中原之民,以及迁往永汉帝国其他地方分配给无妻之人,断绝倭国血脉!

而隐于山林的残余武士,随着倭国民众慢慢全部迁走,失去任何获得帮助的可能,无法得到物资补给,要么慢慢饿死,要么只能放下兵器,走出山林,被永汉士兵押解迁往矿山各地劳作,曾经弥漫在倭国土地上的硝烟味,正被新翻泥土的气息与工坊的锤击声慢慢取代。

是的,桑明川的大迁移这个计划在瀛洲安定之后,开始执行了。

最为壮观的就是直接将百万倭国男子用铁链串成绵延十里的人链,在永汉士兵监工的皮鞭下蹒跚前行,这些人都是送往石见银山的矿工。

石见银山的矿洞口,老矿工龟田正治看着儿子被监工用烙铁烫上编号,浑浊的眼泪混着矿灰在沟壑纵横的脸上冲出两道白痕。

与此同时,长崎港的“安济号“运输船上,少女松子抱着装有母亲骨灰的白瓷罐,听着同船的永汉文书念着分配名单:“这批送往吕宋,给甘蔗园的汉人佃户做媳妇。“她偷偷将藏在和服袖中的樱花发簪塞进罐底。

半年后的朝会,户部员外郎沈惟敬捧着黄绫账册跪地奏报:“启禀陛下,银矿月产量已增至三十万两,较前翻了三倍。“

他突然压低声音,象牙朝珠在胸前急促碰撞,“但...但石见山的死亡率高达三成,上周有监工回报,因为矿道通风不佳,矿工众多,导致整个矿道里的整队倭奴相拥而死,怀里都揣着写有'归乡'的布条。“

桑明川听后,略作思考便指示道:“传旨工部下拨专款,给矿洞增设通风水车。“

他从御座旁拿起一枚和田暖玉摩挲着,“但每个矿奴的日采定额不得减少。“

见沈惟敬欲言又止,桑明川将玉枚抛给他:“死的倭人就没有价值了。要让他们活着创造价值——就像这暖玉,需得时时盘玩方能温润。“

暖玉落在账册上,恰好压住“死亡率“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