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全球博弈
马六甲之战的结果震惊了整个世界,其影响之深远、局势之复杂,令各国瞠目结舌。
欧洲列强的宫廷里,水晶吊灯下的密会彻夜不休,伦敦唐宁街的煤油灯映着首相帕麦斯顿颤抖的签名,巴黎荣军院的铜钟为阵亡水兵鸣响了十七声哀鸣。
他们逐渐意识到,面对如永汉这样强大的对手,如果继续坚持单打独斗的策略,那么任何一国都无法单独抗衡。
因此,他们开始转变思路,尝试通过联合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前所未有的威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欧洲反永汉联盟在维也纳秘密成立,这一联盟汇聚了当时多个强国的力量,每个国家都贡献出自己的优势资源!
鹰国凭借其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为联盟提供海军战略指导,海军大臣在会议桌上用象牙指挥棒敲击着马六甲海峡的沙盘!
腐国则以其卓越的陆军技术和战术体系为联盟注入强大的陆战能力,拿破仑军校的教官们连夜修订《步兵操典》!
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则承担起提供工业产能的重任,克虏伯钢铁厂的高炉昼夜通红,为联盟的军事行动奠定物质基础!
甚至连一向与欧洲关系微妙的奥斯曼帝国,也出于共同利益的考量选择加入这一联盟,苏丹的近卫军用骆驼队将奥斯曼弯刀送到维也纳,刀鞘上刻着“新月与十字共抗异教“的誓言。
“这是一场文明世界的十字军东征。”
联盟的宣言中如此写道,鹅毛笔蘸着猩红色墨水在羊皮纸上划过,“我们必须阻止黄祸的进一步蔓延,维护我们的文化与生存空间。”
这份宣言不仅揭示了联盟的核心目标,也暴露了他们对永汉崛起的恐惧与敌视。
然而,面对这种多方联合的强大压力,永汉的领导人桑明川并未慌乱,而是迅速调整战略,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应对方案:“远交近攻,分化瓦解。”
他深知,要想破解联盟的围堵,必须从内部瓦解对手的团结,同时争取外部盟友的支持。
于是,桑明川采取了一系列高明的外交举措。
他首先与沙俄签订了一份互不侵犯条约,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接着,他又与瑞点建立了紧密的贸易关系,通过经济合作拉拢这个欧洲小国。
此外,他还向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增强这些国家对永汉的好感和支持。
与此同时,桑明川并未忽视国内的发展,他敏锐地意识到,未来战争的关键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枪炮较量,而是一场科技的竞赛。
因此,他大力推动科技研发,多项划时代的技术成果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第一艘航母正式开始建造,标志着海军力量迈入新纪元;喷气发动机的原理被科学家们发现,为空中作战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甚至“核能”这一概念也被首次提出,为未来的能源与武器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下一次战争将不再是枪炮的简单较量,而是科技的全面竞赛。”
桑明川在科学院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我们必须领先一个时代,才能在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的这番话不仅是对当前局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未来发展的精准预判。
在桑明川的领导下,永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向现代化,试图用科技和智慧打破欧洲列强的封锁,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篇章。
为了在科技竞赛中抢占先机,永汉启动了“星火计划”,集中全国顶尖人才攻关基础科学领域。
在京师郊外的秘密实验室里,物理学家叶启芳带领团队首次观测到铀核裂变现象,实验记录本上“链式反应”四个字被红笔圈了三次。
化学家们在高温高压反应釜中合成出聚四氟乙烯,这种能耐受强酸强碱的材料很快被应用于潜艇的耐腐蚀管道!
数学家们则建立起流体力学的新模型,为超音速风洞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些看似零散的突破,正悄然编织成一张覆盖未来战场的科技大网。
全球的资源争夺也日趋白热化。
永汉勘探队在波斯湾发现了更多的巨型油田,钻井平台的钢铁井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沙漠。
非洲内陆的钴矿和稀土矿被纳入直接管控,运输车队在武装双翼机的护航下穿越撒哈拉。
南美种植园的橡胶产量翻了三番,乳胶经过硫化处理后,成为制造防弹轮胎和密封垫圈的关键材料。
资源委员会的密报显示,仅去年一年,永汉通过贸易和勘探获得的战略资源总量,就超过了欧洲各国的总和。
而在看不见的情报战场上,较量同样激烈。
永汉安插在欧洲的间谍用密写墨水传递技术图纸,鹰国军情六处的特工则伪装成商人潜入马六甲基地。
最惊险的一次,普鲁士化学家携带内燃机核心数据叛逃,在鹿特丹港登上永汉商船时,被联盟特工用毒针暗杀,尸体口袋里的微型胶卷已被胃酸腐蚀得模糊不清。
绣衣卫外探处处长齐云涯在朝会上面色凝重:“现在的每一份专利证书背后,都可能沾着鲜血。”
民间社会也被卷入这场无声的战争。
报纸上连载的“科技救国”系列文章激发了全民热情,学生们在作文里写下“愿以纸笔为枪,换国家百年强。”
工厂工人自发组织技术革新小组,纺织厂的女工改良了织布机的传动装置,效率提升两成后获得政府嘉奖!
甚至连戏班都排演了《海疆英烈传》,讲述雷达工程师林秀峰的事迹,台下观众看到“示波器上显舰影”的桥段时掌声雷动。
这种自上而下的全民动员,让永汉在科技转化速度上远远甩开了欧洲。
联盟内部的矛盾却在不断加剧。
鹰国坚持优先发展海军,要求各国分摊无畏舰建造费用;德国则想集中资源研发坦克,认为陆战才是决胜关键;奥斯曼帝国因宗教分歧与欧洲国家龌龊不断,甚至暗中与永汉进行军火交易。
在巴黎召开的联盟会议上,各国代表为军费分配争吵了三天三夜,最终只达成一份模糊的协议。
永汉驻欧观察员在报告中冷笑:“一群各怀鬼胎的强盗,连分赃都谈不拢。”
桑明川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他授意外交部放出“永汉有意与联盟和谈”的假消息,同时暗中加快航母建造进度。
当联盟还在为和谈条件讨价还价时,第一艘搭载“海燕号”舰载机的“鲲鹏号”航母已在大连港下水,舰艏的青铜鹏鸟雕像在海浪中昂首挺胸。
试航那天,十二架舰载机从甲板腾空而起,在云层中组成“汉”字编队,消息传到欧洲,联盟各国的和谈热情瞬间冷却,维也纳的会议室里,只剩下摔碎的咖啡杯和愤怒的咆哮。
全球的局势如同紧绷的弓弦,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发燎原大火。
在太平洋中部,永汉测量船与鹰国科考队因海域勘探权发生对峙!
在非洲好望角,荷南舰队拦截了永汉的运金船!
最危险的一次,普鲁士陆军在莱茵河边境实弹演习,炮弹落点距离永汉观察哨仅三百米。
战争的阴影,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资源的争夺,一步步笼罩在这个刚刚连接在一起的世界上空。
永汉的绣衣卫外探处截获了一份联盟内部的绝密电报,内容显示他们正在研制一种名为“v-1”的飞弹武器,射程可达三百公里。
桑明川立即下令成立专项小组,要求在半年内拿出类似的防御系统。
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将雷达技术与高射炮相结合,初步构建起一套防空预警网络。
与此同时,永汉的外交官们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活跃,他们利用联盟内部的矛盾,巧妙地周旋于各国之间。
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永汉代表提出了“全球资源共享与和平发展”的倡议,虽然遭到联盟国家的反对,但却赢得了许多中小国家的支持。
这些国家纷纷表示愿意与永汉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永汉在科技、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而欧洲反永汉联盟的裂痕也越来越大,一场新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
联盟内部的分歧在资源分配问题上进一步激化。
鹰国为维持海上霸权,强行要求成员国将年度钢铁产量的三成优先供应海军,这直接触动了德国的工业利益——鲁尔区的炼钢厂正全力生产坦克装甲板,拒绝削减产能的德国总理在柏林议会发表演说时,将鹰国的要求斥为“海上殖民主义的延续”。
而奥斯曼帝国在获得永汉秘密提供的三十架活塞式战斗机后,突然撕毁与联盟的边境协防协议,将驻军从多瑙河防线撤回安纳托利亚,导致维也纳至君士坦丁堡的陆上通道彻底暴露。
更致命的是,腐国为缓解国内粮食危机,暗中向永汉出口了二十万吨小麦,消息被联盟情报网截获后,巴黎街头出现了“绞死叛徒”的示威游行,三国驻腐国大使同时递交了抗议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