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马六甲之战
此时的南海,“龙威号”正率领舰队进行例行巡航。
阳光洒在锃亮的甲板上,反射出冰冷的金属光泽。
了望哨突然发现海平面上出现几艘不明国籍的商船,舰长赵凌云立即下令升起战斗旗,声纳兵报告:“水下未发现异常目标,商船航速十二节,正向马六甲方向行驶。”
赵凌云通过望远镜观察,发现商船甲板上堆放着可疑的木箱,当即命令巡洋舰“猎手号”上前盘查。
半小时后,“猎手号”发回信号:“发现走私军火,已扣押船员,请求拖带回港。”
赵凌云嘴角扬起一抹冷笑,对副官说:“告诉他们,永汉的海疆,容不得半点沙子。”
舰队重新编队,继续驶向深蓝,舰艏劈开的浪花中,折射出一个帝国海军的雄心。
随着“星链”计划的深入推进,永汉在马六甲海峡的基地已初具规模。
这座被命名为“镇海堡”的基地,不仅拥有能停靠万吨级战舰的深水码头,还建立了东南亚最大的海军修理厂。
工程师们克服了热带雨林的潮湿气候,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船坞墙壁厚度达三米,可抵御台风侵袭。
基地内的无线电通讯塔高达百米,其发出的摩尔斯电码能覆盖整个印度洋,每天接收来自好望角、斐济等基地的加密情报。
驻守在此的陆战队第7军团,装备了最新式的半自动步枪和便携式火箭筒,旅长刘振山在巡视阵地时,常对士兵们说:“马六甲是咱永汉的‘海上国门’,守不住这里,印度洋的利益就成了空谈。”
与此同时,海军的装备研发进入了“井喷期”。
军械局在钨合金穿甲弹基础上,研发出带延迟引信的爆破弹,试射中成功穿透靶船装甲后在内部爆炸,毁伤效果提升近两倍。
而舰载雷达的探测距离突破到五十海里,虽然屏幕上的回波信号仍显模糊,但已能提前半小时发现敌方舰队。
雷达总工程师林秀峰带着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三个月,终于解决了海浪杂波干扰问题,当第一个清晰的舰影信号出现在示波器上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下,大海再也藏不住任何秘密了!”
海军学院的教学体系也在悄然变革。
除了传统的航海术、炮术课程,新增了“电磁学基础”“内燃机原理”等课程,甚至聘请科学院的基础数学教授来讲授微积分。
22岁的学员车启瑞是数学天才,他在论文中提出“用概率模型计算鱼雷命中率”,被战术教研室破格采用为教材案例。
学院图书馆里,关于欧洲海军的书籍被翻得卷了边,学员们通过分析英吉利海峡海战的战报,对比永汉舰队的战术优劣。
院长郑和海在毕业典礼上告诫毕业生:“你们不仅是水兵,更是科技时代的军人,要让每一门炮、每一颗鱼雷都听凭科学指挥。”
普通水兵的训练强度也随之提升。
“龙威号”的主炮手每天要进行两百次模拟装填训练,直到能闭着眼睛完成从装弹到击发的全套动作。
声纳兵则需要在嘈杂的背景噪音中,分辨出潜艇螺旋桨的细微声响,新兵王小明为此把各种舰船的声纹录音装在蜡筒里,睡觉时都放在枕边听。
司务长王大海也没闲着,他带着炊事员研究如何在颠簸的战舰上做出热食,改良后的保温餐盒能让饭菜在四小时内保持温度,远航时士兵们终于不用啃冰冷的硬饼干了。
永汉海军的扩张,让欧洲各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鹰国议会紧急通过法案,拨款八百万英镑建造新型铁甲舰,试图在主炮口径上压过“龙威号”。
法兰西则秘密从永汉走私石油提炼技术,却发现缺少关键的催化剂配方。
普鲁士的军事观察员在参观马六甲基地后,在报告中写道:“永汉海军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战舰的吨位,而在于他们把科技变成了战斗力的齿轮,每个零件都在高效运转。”
桑明川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他在给驻扎在马六甲基地的兵部海军主事官邱从善信中写道:“欧洲的追赶是必然的,但我们的优势在于体系。从石油开采到战舰制造,从人才培养到战术革新,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他们学走一两样技术,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信的末尾,他特别嘱咐:“加快‘海燕号’舰载机的量产,朕要在三年之内,看到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出现在龙旗舰队中。”
此时的南海,“龙威号”正与三艘巡洋舰进行编队演练。
当旗舰发出“右满舵”的旗语时,四艘巨舰如同游鱼般灵活转向,舰艏切开的浪花在阳光下划出银色弧线。
了望哨突然报告:“西北方向发现不明舰队,数量十六艘,正向我编队接近!”
舰长赵凌云立即下令:“雷达开机,无线电静默,全舰进入战斗状态!”
刹那间,“龙威号”的主炮缓缓抬起,炮口指向远方的海平面,一场新的考验,已悄然来临。
永汉统元三十一年,这场旷日持久、暗流涌动的军备竞赛终于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引发了不可避免的冲突。
当晨曦染红马六甲海峡的海面时,鹰国与荷南组成的联合舰队如同钢铁洪流般驶来,四十八艘主力舰的桅杆在薄雾中连成灰色森林,其中鹰国最新式的“无畏号“战列舰舰艏龙纹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他们的目标明确而大胆——强行突破这道连接东西方的黄金水道,将永汉势力彻底逐出印度洋。
“这是决定命运的一战。”桑明川站在广州城墙上,玄色龙袍被海风掀起一角,他手中的望远镜镜片映出海峡轮廓,“胜利,则印度洋门户洞开;失败,则十年不得西进。”
郑森单膝跪地接过虎符,猩红披风扫过青砖上的水洼:“臣愿以南洋舰队全员性命,换马六甲永固!“
此时传令兵匆匆跑来,递上急报:“陛下,联合舰队分三路突进,荷南分舰队已绕过苏门答腊岛!“
面对如此重要的战役,双方都拿出了自己最精锐的力量。
联合舰队拥有四十八艘主力舰,其中包括鹰国最新研发的无畏舰——这些钢铁巨兽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系统,象征着工业革命以来军事技术的巅峰之作。
然而,永汉方面虽然只有三十二艘战舰,数量上处于劣势,但这些舰船全部采用石油动力驱动,是新式设计和技术革新的结晶,不仅速度更快,机动性更强,而且火力配置也丝毫不逊色于对手。
战斗在黎明时分正式打响,海面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息。
“右满舵!保持航向!“郑森在“龙威号“舰桥下令,青铜罗盘上的指针剧烈晃动。
鹰国舰队试图以“无畏号“为箭头实施t字战术,荷南分舰队则从侧翼包抄。
永汉各舰突然同时转向,黑色舰体在晨光中划出优美弧线,轮机长老张盯着压力表嘶吼:“蒸汽机压力加到七个大气压!甩掉他们!“
“他们的射程实在太远了!”鹰国旗舰“皇家橡树号“的指挥室内,司令官霍金斯中将的镀金望远镜砸在海图上,咖啡泼溅在“马六甲“字样上。
三海里外,永汉“靖远号“的主炮正在齐射,炮弹在联合舰队前方炸起白色水柱,形成死亡屏障。
年轻参谋颤抖着报告:“敌舰主炮射程比我们远一千码!光学测距仪测算,他们的弹着点偏差不超过五十码!“
更令人恐惧的是永汉舰队卓越的指挥效率。
无线电室里,报务员小李戴着耳机快速记录摩斯电码,电报纸在黄铜夹上堆成小山。
雷达屏幕上,绿色波纹突然剧烈跳动,声呐兵大喊:“左舷发现荷南鱼雷艇!三艘!深度十五浔!“
郑森立即挥动令旗:“驱逐舰分队左移,深水炸弹准备!“
此时水上飞机“海燕三号“传回校正数据,观测手在海图标注敌舰坐标,铅笔尖在羊皮纸上划出精准弧线。
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激烈交战,联合舰队损失惨重,超过一半的舰船被击沉或丧失战斗力,不得不狼狈撤退。
永汉“威远号“后主炮突然哑火,炮手老王钻进球形炮座,发现炮闩卡着半片弹片——那是荷南“七省号“临死前的最后一击。
当夕阳将海水染成血色时,八艘永汉战舰的残骸在海峡中燃烧,而联合舰队的残余舰船正拖着浓烟向安达曼群岛逃窜,海面上漂浮着鹰国水兵的救生圈和荷南东印度公司的丝绸货箱。
“从此,印度洋姓汉了。”郑森在捷报中激动地写道,字里行间充满了自豪与喜悦。
他的手指在“龙威号“航海日志上划过,那里记录着今日击沉敌舰二十一艘的辉煌战绩。
当消息传到京师时,桑明川正在科学院观看内燃机实验,他突然将手中的玻璃试管高举:“诸位请看!这就是胜利的燃料!“
试管里的汽油在阳光下闪烁,映出他眼中的火焰。
这场战役不仅奠定了永汉在印度洋地区的霸主地位,更为其未来的扩张铺平了道路,成为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