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新式海军

永汉统元二十九年,第一艘全石油动力战列舰“龙威号”在万众瞩目中缓缓下水。

当这艘钢铁巨物滑入黄埔江时,礼炮齐鸣震碎了江面薄雾,舰艏的青铜龙首在朝阳下泛着冷光。

这艘战舰的设计理念极为先进,采用了全新的设计思路:流线型的舰体能够有效减少水的阻力,让战舰航行速度更快;重油蒸汽轮机动力系统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使战舰如同一头充满力量的猛兽;全焊接钢板装甲坚固无比,仿佛为战舰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能抵御敌方猛烈的炮火攻击;统一口径的主炮塔整齐排列,犹如一座座威力巨大的战争堡垒。

更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舰载设备:声纳探测系统可以深入水下探测潜艇等隐藏目标,光学测距仪精准测量与敌舰的距离,无线电通讯设备保证舰队之间的信息畅通无阻,甚至还在试验一种叫做“雷达”的新装置,这一装置有望成为海上探测的利器。

雷达工程师林秀峰带着学徒调试仪器时,真空管突然发出滋滋声响,示波器上跳出的绿色波纹让他激动得打翻了烙铁:“找到了!十二海里外的渔船都能看见!”

“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战舰。”郑森满心赞叹地说道,他的手指轻轻抚摸着冰凉的炮塔装甲,“一艘龙威号可以凭借其强大的战斗力击败整个鹰国远东舰队。”

参谋官林文澜突然递来刚收到的电报:“元帅,鹰国‘无畏号’战列舰正在朴茨茅斯下水,主炮口径比我们多三寸!”郑森冷笑一声将电报揉成一团:“告诉他们,口径不代表一切。”

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新。

新成立的海军航空兵装备了水上飞机,该机采用木质塑料双层框架、帆布蒙皮和12马力的内燃轻质油发动机,这些水上飞机续航比较短,只有不到五十海里,主要用于侦察敌情和为炮火校准目标;潜艇部队开始紧张地训练水下作战技能,以便在水下发挥出独特的作战优势;陆战队则装备了新式塑料材质自动步枪和轻型迫击炮,大大提升了陆战队的火力和机动能力。

航空兵队长项国栋驾驶“海燕号”进行侦察训练时,发现望远镜里出现三艘不明国籍的巡洋舰,他立即用无线电报告:“右舷发现鹰国舰队,正向马六甲海峡移动!”

欧洲观察员震惊地发现,永汉的海军技术已经领先他们整整一代。

“必须加快追赶!”各国纷纷增加军费预算,新一轮激烈的军备竞赛就此拉开了帷幕。

鹰国议会连夜通过《海军扩充法案》,腐国则在土伦港秘密建造新型铁甲舰,荷南东印度公司甚至派出间谍潜入广州造船厂,试图窃取“龙威号”的设计图纸。

为检验新式海军的实战能力,桑明川亲自坐镇指挥,在南海举行了代号“巨浪”的联合军演。

参演舰队由“龙威号”战列舰领衔,辅以十二艘蒸汽巡洋舰、三十艘内燃机鱼雷艇,规模之大堪称当时亚洲之最。

演习首日,“龙威号”的主炮便展现出惊人威力,在光学测距仪引导下,三发炮弹精准命中三十海里外的移动靶船,靶船弹药舱殉爆产生的水柱冲天而起,连观战的外国使节都不禁倒吸凉气,被这强大的火力所震撼。

次日的反潜演练中,初建的潜艇部队更是上演了“教科书级”操作——三艘内燃机制氧潜艇在声纳系统辅助下,悄无声息突破驱逐舰警戒圈,将模拟敌舰的退役商船“镇远号”炸出三个巨大窟窿。

而海军航空兵的水上飞机则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完成了对航母编队的精准定位,为后续舰炮齐射提供了关键坐标。

演习结束后,桑明川登上“龙威号”甲板,望着整齐列阵的舰队,对身旁的兵部海军主事官邱从善说道:“此舰即国之利刃,有此舰队,我永汉海疆可保百年无虞。”

然而,永汉海军的飞速发展并未让桑明川满足。

他深知,真正的海军强国不仅要有先进的战舰,更要有完善的后勤保障体系。

为此,帝国斥巨资在广州、厦门、上海等地建立大型海军基地,配备了能同时维修五艘战列舰的干船坞,以及可储存十万吨燃油的地下油库。

同时,海军学院扩招三倍,从全国选拔优秀青年学习航海、枪炮、通信等专业知识。

此外,为解决海军人才短缺问题,桑明川打破传统科举制度束缚,破格提拔了一批有实战经验的年轻军官,其中最年轻的舰长仅二十五岁。

这些举措使得永汉海军在短短数年内便形成了从战舰研发、人才培养到后勤保障的完整体系,为后续的远洋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海军体系的日益完善,永汉开始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海域。

参谋部根据全球战略布局,制定了代号“星链”的海外基地建设计划,首批选址定在马六甲海峡、非洲好望角及南太平洋的斐济群岛。

这些基地不仅配备了先进的船坞和油库,还建立了无线电通讯站和气象观测台,形成覆盖三大洋的补给网络。

其中马六甲基地的建设最为关键,工兵们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炮台可抵御重炮轰击,而隐藏在山体中的地下弹药库能储存上千吨炮弹,基地指挥官汤书竹在竣工报告中写道:“此地扼守东西方咽喉,有此壁垒,我军舰队可纵横印度洋无忧。”

与此同时,海军的装备革新仍在加速。

军械局研发的新型穿甲弹采用新型钨合金弹芯,可在十五公里外击穿一百毫米厚的装甲,试射时连“龙威号”的侧舷钢板都被打出碗口大的窟窿。

而舰载雷达的试验也取得突破,尽管探测距离仅有二十海里,但已能在浓雾天气中发现敌方战舰轮廓。

雷达工程师林秀峰在日志中记录:“这铁盒子里的电波,终将让大海不再有盲区。”

更令人振奋的是,第一架舰载螺旋桨飞机“海燕号”成功从改装巡洋舰的甲板起飞,虽然滞空时间仅四十分钟,却标志着海军进入海空协同作战的新纪元。

海军学院的课堂上,战术教官们正用立体沙盘推演新型海战模式。

年轻学员们围绕“航母与战列舰孰优孰劣”展开激烈辩论,有人坚持“巨舰大炮主义”,认为主炮口径才是制胜关键;也有人提出“制空权决定制海权”,主张大力发展舰载航空兵。

教官郑和海并未直接评判,而是播放了南海演习中水上飞机引导舰炮命中靶船的影像:“未来的海战,没有单一的王者,只有协同的艺术。”

这番话让学员们恍然大悟,纷纷开始研究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战术细节。

在这股军事革新的浪潮中,普通水兵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龙威号”炊事班用上了新式燃油灶,加热罐头的时间从半小时缩短到十分钟,已经成为司务长的王大海笑着说:“以前在蒸汽船上做饭像蒸桑拿,现在咱也能吃上热乎菜了。”

而水兵宿舍的化纤吊床不仅重量轻,还能防霉菌,在热带海域执勤时,士兵们再也不用忍受棉布被褥的潮湿黏腻。

更重要的是,海军医院配备了x射线机和磺胺类药物,外科医生周明远在回忆录中写道:“从前一颗子弹就能夺走一条人命,现在腹部中弹的水兵存活率能达到七成,这就是科技带来的生机。”

永汉海军的崛起,如同一颗投入全球海洋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欧洲各国的情报部门疯狂搜集“龙威号”的图纸,鹰国《泰晤士报》甚至刊登出模糊的舰体照片,标题赫然写着“东方睡狮已醒”。

但永汉并未因外界的关注而放慢脚步,桑明川在朝会上强调:“海军建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朕要的不是一时的领先,而是永远的优势。”话音刚落,兵部尚书递上一份奏折,请求拨款研发排水量超过万吨的超级战列舰,龙椅上的桑明川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朱笔在奏折上重重写下两个字:“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