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战局转折点
在海战陷入胶着状态时,非洲南端的石油资源带来了转机。
当第一批原油通过远洋货轮运抵广州炼油厂时,整个厂区都沸腾了。
要知道,此前依靠零星采集的石油,炼油厂每天只需开工六小时就能完成定额,而如今非洲原油如黑色洪流般涌来,蒸馏塔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运转,即便实行三班倒制度,原油仍在储油罐中积压成山。
工人们不得不踩着没过脚踝的原油进行作业,蒸馏塔顶的火光将珠江夜空染成橙红色,最终永汉不得不紧急增建四家炼油厂,才勉强消化这股能源浪潮。
充足的化工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院的实验机器开始批量生产,从纺织厂的自动织机到军械库的车床,科技成果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
灵人科学家在石油提炼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重油残渣里分离出一种可塑性极强的白色物质,将其命名为“塑料“。
年轻科学家云仕轩用这种新材料制成的茶杯摔在地上,不仅没有碎裂,反而弹起半尺高,惊得围观工匠们连连称奇:“这比象牙还结实,却比木头还轻便!“
石油化工业的崛起引发连锁反应:永汉机械厂生产的内燃机功率比蒸汽机提升三倍,安装在“飞鱼号“鱼雷艇上,试航时竟甩掉了护航的蒸汽战舰;江南织造局用化纤布料制成的军服,在热带丛林行军三个月仍保持干爽,彻底取代了传统棉布!
户部农业部大臣梅子涵带来的消息更令人振奋——石油提炼的氮肥让试验田水稻亩产突破千斤。
桑明川站在科学院的玻璃穹顶下,看着这些改变世界的发明,突然对身旁的徐光启说:“我们正经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这次要用石油点燃文明的火炬。“
“科技才是真正的力量。“桑明川在科学院的演讲中强调,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塑料讲台,发出清脆的响声。
台下的科学家们注意到,皇帝的指甲缝里还沾着机油——今早他刚在实验室调试完新型内燃机。
“远洋作战是我们的短板,蒸汽机续航载重都有限制,但只要掌握科技优势,我们就能让铁船跨越重洋,让炮弹精准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他突然指向墙上的世界地图,红漆笔在非洲南端画了个圈,“那里的石油,就是撬动世界的支点。“
军工部门连夜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战斗力。
军械师们用塑料制造鱼雷外壳,重量减轻四成,在水中航行时噪音降低到原来的三分之一。
试射那天,郑森亲自督战,当塑料鱼雷命中靶船时,他兴奋地抓住总工程师的胳膊:“这东西在水下比鲨鱼还隐蔽!“
新型鱼雷艇在印度洋演习中,以三十节的速度甩掉鹰国巡洋舰,艇长曾晋鹏通过潜望镜观察战果,发现鹰国水兵还在举着望远镜四处张望。
更革命性的变化来自军服,化纤布料制成的夏装吸汗速干,陆战队士兵在赤道行军时,再也不用忍受棉布黏在背上的煎熬。
军需官统计数据显示,换装后士兵中暑率下降七成,这让郑森感慨:“有时候,一件衣服比一门大炮更能决定胜负。“
参谋部内,巨大的海图铺满整张红木桌,参谋们用塑料战舰模型推演战术。
参谋林文澜移动着代表新型鱼雷艇的绿色模型,演示如何利用速度优势突破“魔鬼鱼“水雷区:“声呐探测仪能在五百码外发现水雷,配合深水炸弹可以开辟安全通道。“
老将军程子轩摸着胡须质疑:“鹰国的阿姆斯特朗岸防炮炮程占优怎么办?“
林文澜突然掀开桌布,露出藏在下方的沙盘,用红沙堆出炮台:“我们的重炮口径比他们大两英寸,只要保持距离梯次轰击...“
话音未落,通讯兵冲进帐篷,递上广州急件:“陛下旨意,命我军三日内向孟买发起总攻!“
月光透过帐篷缝隙照进来,恰好映在案头的塑料水杯上,折射出的光斑在海图“孟买“字样上跳动,宛如胜利的预兆。
总攻的号角在黎明时分响彻海面,永汉舰队的重炮率先开火。
“威远号“主炮手老钱装填炮弹时,发现高性能炸药的药包比传统火药轻了一半,他笑着对副炮手说:“这玩意儿炸起来可比黑火药带劲!“
炮弹拖着橘红色尾焰砸向鹰国炮台,花岗岩基座在爆炸声中龟裂,阿姆斯特朗炮管像麻花般扭曲。
“威远号“舰长倪风华用望远镜观察,发现鹰国炮手正慌乱地用测角仪校准,却不知永汉舰队已退到他们射程之外。
“让你们尝尝科技的厉害!“他命令信号兵升起“自由射击“旗,十二艘铁甲舰随即展开梯次炮击,炮口火光在晨雾中连成一片火海。
三十艘新型鱼雷艇如同离弦之箭冲出编队,内燃机的轰鸣声震得海水发颤。
马尼拉战之后,被晋升为“迅捷号“艇长的观测手李勇紧盯着声呐显示屏,绿色波纹中突然出现三个亮点:“右舷发现敌艇!距离八百码!“
他果断下令:“发射!“塑料鱼雷如幽灵般潜行,三分钟后,三艘挂骷髅旗的鹰国鱼雷艇相继爆炸,幸存者在海面上挣扎,他们的木质艇身在永汉鱼雷面前如同纸糊一般。
李勇通过潜望镜看着燃烧的敌艇,想起出发前父亲——一位老渔民的叮嘱:“在海上,快鱼总能吃掉慢鱼。“
抢滩时刻终于来临。
新型登陆艇在重炮掩护下冲向沙滩,艇身采用铝合金与塑料复合材质,吃水仅三尺,轻易越过鹰国布设的水下障碍。
陆战队班长曹星文第一个跃入水中,化纤军服在海水中几乎不增加阻力,他高喊着冲锋口号,手中新式步枪吐出火舌。
三百码外,苏格兰炮手麦克唐纳刚填好火药,就被曹星文射出的子弹击穿胸膛,鲜血溅在刻着“伊莎贝拉“的炮闩上。
跟在后面的新兵王二牛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步枪连续射击二十发都不卡壳,这在以前的燧发枪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激战中,永汉士兵将科技优势发挥到极致。
声呐兵小张戴着耳机,能分辨出不同水雷的引信声:“左前方有磁性水雷!深度五米!“
工兵们用塑料炸药炸开铁丝网,这种黄色块状物只需指甲盖大小就能炸断钢缆。
医护兵刘芳背着塑料急救箱穿梭战场,箱内的青霉素和磺胺类药物让伤口感染率下降九成。
而鹰国士兵则陷入绝望,他们的火药受潮无法点燃,木质战舰被鱼雷击中后迅速下沉。
一名被俘的鹰国中尉颤抖着说:“你们的船在水下跑得比鱼快,枪打得比鸟准,连急救箱都比我们的轻便...“
麦克唐纳的学徒威廉躲在一处弹坑里,看着永汉士兵像潮水般涌来,手中的燧发步枪早已没了子弹。
他想起今早给炮管擦拭时,还看见麦克唐纳在炮闩上刻未婚妻伊莎贝拉的名字,现在那门炮已经被炸成了废铁。
恐惧像毒蛇般攫住了他。
当一名永汉士兵举着刺刀靠近时,他颤抖着举起了双手,黄铜纽扣在阳光下闪着绝望的光。
傍晚时分,孟买港的最后一面米字旗被扯下,永汉龙旗在硝烟中冉冉升起。
郑森站在“镇南号”的甲板上,望着那片满目疮痍却已被己方占领的港口,心中感慨万千。
从最初的优势攻击,到被大口径岸防炮压制,直到如今的全面胜利,科技的力量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接过参谋递来的塑料水杯,饮了一口淡水,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告诉桑明川陛下,孟买港,我们拿下了!”
海风吹拂过,将胜利的消息带向远方,这也预示着永汉在全球博弈中,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此役过后,永汉不仅稳固了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更向世界宣告了科技驱动战争的全新时代已然来临。
孟买港的硝烟尚未散尽,桑明川便下令将战役中缴获的鹰国武器装备全部运往科学院,与本土研发的成果进行对比研究。
军事研究院的工匠们连夜拆解阿姆斯特朗炮,发现其炮管钢材的冶炼工艺虽逊于永汉,但在炮闩闭锁结构上却有独到之处。
军事研究院宋星辰院长亲自带领团队攻关,将对方的优点融入永汉下一代重炮设计,使得新型火炮在射程与射速上又有了突破性提升。
而在海军方面,“飞鱼号”鱼雷艇的成功试航为后续舰艇的设计提供了范本,造船厂开始批量生产搭载内燃机的铁甲舰,船坞内焊花飞溅,工人们日夜赶工,只为让更多“钢铁巨兽”早日驶入海洋,守护永汉的远洋利益。
与此同时,石油化工产业链的不断完善,让永汉的经济实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大量的塑料、化纤、化肥等产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通过海上贸易远销至东南亚、非洲等地,为永汉积累了雄厚的财富,进一步反哺了军事与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强大体系。
这种以科技为核心驱动力的发展模式,很快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连锁反应。
欧洲各国在震惊之余,也开始加速自身的科技研发,试图缩小与永汉的差距。
然而,永汉早已在石油、化工、机械等关键领域建立起难以撼动的优势,其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和应用广度,让其他国家望尘莫及。
桑明川深知,科技的竞争永无止境,他下令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鼓励科学家们大胆探索未知领域。
科学院内,各种新的理论和发明层出不穷,从改进的蒸汽机到初步的电力应用,永汉正以惊人的速度引领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而那些曾经在战场上与永汉为敌的国家,如今不得不正视这个崛起的东方强国,一些国家开始寻求与永汉的合作,希望通过技术交流来提升自身实力,全球的政治格局也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