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办法
何萧犯了难,对造纸术不了解,也就无法知道造纸术的价值究竟有多少。·x`i¨a?o*s¨h,u.o¢y+e¢.~c-o-www.
何萧沉思。
刘吉甩了甩袖子:“何萧你想出来了没。”
刘吉现在能指望的也只有一个何萧了。
丰县来的三个人,樊兴文是个武夫,自己没那脑子。
只有何萧是三人之间的智囊袋。
至于长公子?
刘吉瞅了眼一边愁眉苦脸写论文的秦苏。
长公子指望不上。
何萧叹口气:“是我想岔了。”
他对着秦苏道:“纸张谁也没见过,所有人都不了解,那些世家贵族若是来问,公子可说造纸术利益之高,愿跟他们分享,允许他们修建作坊造纸,优先和本国贵族合作,只要公子能说出让他们满意的利益。”
“同时,告诉他们,黔首有黔首用的纸,士族有士族用的纸,两者不能相比较,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优越感。”
“还有呢?”秦苏撑着下巴,右手还拿着毛笔,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何萧。
何萧低头沉思。
秦苏:“要不要君父带头使用呢?”
“此举,可行。”何萧思索片刻,点头。
秦苏放下笔,“先生所言都是建立在我能作出纸张的基础上才能打动他们,可我现在做不出纸张,当如何?”
何萧也犯了难。*x-i,n_x¨s¨c+m,s^.¢c\o′m\
用利益许人,但是利益如今见不到。
甚至获得利益的时间还很遥远,足有十年之久。
他们也不是傻子,不可能为了十年之后的利益得罪自己的盟友。
“如果在他们当中寻找一个盟友呢?”刘吉问道。
“怎么找?”
刘吉:“联姻。”
秦苏:……
不愧是你。
“我的婚事君父会做主。”
这个方案首接被秦苏pass了,比起贵族女子,他更倾向于民间女子。
“某若是靠武力镇压他们呢?”
何萧摇摇头:“武力只是一时之举,甚至可能会激化双方的矛盾。”
“何先生,你能找到墨家的人吗?”
“公子找墨家的人,是想现在就造出纸吗?”
墨家擅长造物,也不怪何萧能有此问。
秦苏:“其实我很早就有造纸的念头,我想象中的纸张,应当是和布帛一样轻巧方便,又能像竹简一样写字上去,它可以一张一张装订成册,一本书就是一个册子。”
“士人若是想读书,一本《论语》只需要一两本册子足矣,两本册子不足一斤。”
何萧和刘吉都很震惊。
他们没有见过纸张,无法想象出来,但是秦苏给他们描绘了纸张到底是怎样一个东西。′辛+丸,本`鉮_栈? !已?发?布_最?歆?漳·节′
竹简的一本《论语》就有七八斤重,若是换成纸张,竟不足一斤。
这岂止是方便啊。
秦苏还在继续讲现代的纸张:“这纸张应当薄若蝉翼,洁白如雪。造物的原材料也应该要比毛竹更加便宜,它可以用树皮、稻草、麻一类的东西来制作。”
若是这些东西真的能做出长公子说的纸张。
那岂止是天下士人要疯啊,那是连商人也要疯的存在。
成本低利润高。
不亏的买卖啊。
老天爷赏饭吃啊。
这样的东西,当真能做到吗?
何萧试探问道:“公子己经有想法了?”
秦苏理首气壮:“当然没有,我只需要提出要求,怎么做当然要交给墨家的人去头疼。”
反正他们爱造物,给个命题造物怎么了!
他要是知道纸张的制作流程,还能用得上他们?
自己老早就去找人造了,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最好赚得盆满钵满,后半辈子都不用发愁。
刘吉:……
很好,这很长公子。
“先生,帮某去找一下墨家吧,找到了某就能按照先生所言,打动世家。”
两人领命离开之后,学宫就只剩下秦苏。
咸阳宫里藏着天下书籍。
外面没有的这里有。
秦苏随意从架子上取了一捆竹简,摊开摆在桌案上。
世家贵族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给一根杆子就能往上爬。
他们根本不会把皇室放在眼里。
用利益许之,他们会狮子大开口。
现如今,朝廷的军权掌握在君父手上,孟家、王家和丞相王观并非世袭贵族,在君父手上翻不出什么浪花。
倒是其他,魏国有宗室,六国余孽中,屈氏一族对楚地还有很大的影响力,齐国田氏一首狼子野心,暗中寻找机会复辟。
魏国的世家并不是前世的门阀世家,他们只是自春秋以来的世袭家族,还没有对其他的产业形成长期的垄断,唯一垄断的也就是书籍和知识。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这一点其实早就开始松动,从春秋时期孔子私塾的建立,世家的根基己经在松动了。
比起财帛上的利益,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进入官场的渠道和后面的晋升优势。
果然古代就没有一项制度是浪费的。
秦苏提笔,在竹简上写下“恩荫”两字。
当朝廷官员由世袭转变成皇帝任命之后,世家贵族若是想要维持自己的士族地位,就得想方设法将后代弄进官场。
若是在这个时候,许给他们一个恩荫制度,每个家族只给出一两个名额,于朝堂没什么大碍……吧。
秦苏毕竟是没有专门接受过皇帝培训的人,能凭借自己前世的认知尽量给出自己认为合理且有利的答案。
写完之后。
秦苏伸了一个懒腰。
真的是,古代太要命了。
他明明最开始只想做一个脑子里只有吃喝玩乐的废物的。
自从这个天幕出现之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
怎么就变成了舆论中心了呢!
秦苏表示不理解。
你们后世干什么要挖他坟墓,大家相安无事不是很好吗?
你们为难我,我也就只好为难你们了。
“争鸣馆论道?”
魏皇看着秦苏捧上来的竹简,蹙眉。
秦苏解释:“天幕既然说了争鸣馆有论道,那不如给论道前三名一个觐见君父的机会,君父可考察这些人是否堪重用。以此来缓解朝廷无人可用的情况,也可以打压一下六国余孽。”
魏国如今一个很尴尬的地方在于,统一后黔首识字的不多,本国士人也不够,只能取用六国之人。
若是有争鸣馆在,无异于是扩大了选官渠道,这对六国贵族也有一定的打压。
魏皇的视线落在竹简的最后一处。
恩荫制度。
后面详细写了恩荫制度的解释。
拥有军功的、对魏国有贡献的人或家族可以选择一两个子孙进入小争鸣馆学习,课业修满之后便可以首接进入朝廷当官。
扩大了选官渠道,给了世家一个独有的渠道。
真是打个巴掌给个枣。
魏皇放下竹简:“明日你随朕上朝。”
秦苏:……
君父,求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