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科举章程
师爷握着毛笔的手微微颤抖。?优*品?小+税?惘` `毋¢错^内-容-
“大人,这般考法……这般考法简直是闻所未闻!”
“从前各地选拔人才,不是世家门阀举荐,就是看谁文章写得花哨,哪有像您这样,专考怎么修城墙、查税漏的?”
他咂了咂嘴:“大庆向来重门第,寒门子弟想要出头,难如登天。就算有些才学,没个靠山,也只能给世家大族当副手、打下手。
如今这科举,专考实打实的本事,往后怕是要让那些只会摇头晃脑背经书的公子哥们吃瘪了!”
师爷说着,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要是真能推行下去,衙门里那些跑腿的小吏,说不定都能有出头之日。”
诸葛亮眼底泛起清亮笑意。
“没错,王爷此举,正是要打破这延续百年的门阀桎梏,给天下寒门子弟开一扇通天大门!”
他点了点案上的科举章程。
“往后不论你是田间耕读的穷书生,还是街头跑腿的小吏,只要胸中藏得韬略、手上握得真章,便能主政一方!”
见师爷面露惊愕,他继续说。
“这次科举,全程张榜公示,考题当场开封,考官随机抽选——任何人也休想得半分偏袒!”
“师爷,你对政务熟稔,为何不试试?若能在考场上崭露头角,当个知县,也不枉你这满腹才学!”
“王爷求贤若渴,只盼能让真正的栋梁之才脱颖而出。/精~武¨暁?税\枉· !已′发.布,最~欣/彰~截*这舞台已然搭好,就看天下人敢不敢来闯一闯了!”
师爷眼眶泛红:“大人!我在衙门当了二十年文书,做梦都不敢想能有出头的日子!从前总觉得命里就该给人打下手,如今王爷竟要给咱们这样的机会……”
他猛地攥紧拳头,“我一定好好准备!”
诸葛亮笑着说:“想考就放开手脚去。只要有真才实学,王爷绝不会埋没人才。空闲时间,你好好复习,把这些年攒下的经验都用上,说不定真能考上。”
随后,诸葛亮将誊抄工整的科举方案仔细通读两遍。
确认字句严谨、条款周全后。
他将案卷收入木匣,快步穿过垂花门,往衙门西院贾诩的公房走去。
此时,贾诩正埋首批注公文,忽听门外脚步声,抬头见是诸葛亮,立刻起身拱手。
“孔明来访,可是科举一事有定论了?”
“正是。*丸\夲?神!栈! \首?发¢”诸葛亮将木匣置于案上,掀开盒盖取出文书,“文和兄请看。这是科举章程,从考试内容到选拔流程。”
“尤其是策论部分,摒弃了以往的虚浮文风,要求考生用大白话写清楚如何解决实际难题。”
贾诩接过案卷,目光如炬扫过条款,点头道。
“妙哉!以往考试尽是堆砌典故的酸儒文章,这回倒像是逼着考生‘纸上谈兵’——若连民生困境都写不出解法,何谈治国?”
他又细细翻阅,眼中赞许更甚。
“这糊名阅卷、考官轮岗之法,也断了暗箱操作的路子,当真周全!”
“文和兄,此次科举乃是主公革新吏治的关键一步,他对此极为重视,容不得半点差错。我虽拟定了章程,但仍需听听你的高见,查漏补缺。”
贾诩沉吟片刻后开口道。
“孔明,你这章程看似周全,但有一处隐患不得不防。”
“考试以实务策论为主,确实能选拔出实干人才,可那些擅长舞文弄墨的学子,未必就没有治世之才。若因文采稍逊便被拒之门外,恐会错失良才。”
“再者,糊名誊抄虽能保证公平,但考官阅卷时难免带有主观偏好。若不设立统一评分标准,仅凭考官个人判断,日后恐生争议。”
贾诩神情严肃道:“还有,此次科举面向北方四州,考生数量必然庞大。阅卷人手、考场安排、食宿供给,这些细节若稍有疏漏,便会影响考试大局。”
诸葛亮认真听完,沉思片刻后拱手一礼。
“文和兄所言极是!是我思虑不周。这就将你所言纳入章程,增设文采与实务并重的评判标准,细化评分细则,同时着手筹备考务事宜。”
贾诩继续说,“还有一点不可忽视。寒门学子虽不乏惊才绝艳之辈,但他们自幼困于乡野,平日里接触的不过是田间地头、市井琐事,哪能像世家子弟般,从小便饱览群书、游历四方?论见识见解,寒门子弟先天便吃了大亏。”
“若考题中涉及朝堂局势、边疆战事、商贸往来等内容,那些从未出过县城的寒门书生,只怕连题目都难以理解。
如此一来,岂不是又成了世家子弟的独角戏?”
贾诩目光如炬,直直看向诸葛亮,“孔明,咱们既要打破门第之见,更要为寒门学子铺好登天之梯。是否该在考题难度、范围上,多做斟酌?”
诸葛亮听完后,点头道。
“文和兄所言,切中要害!寒门学子困于出身,纵有擎天之志,也难见广阔天地。若以世家子弟的见识为标准设题,岂不是将贤才拒之门外?”
“考题当分层次设置——基础题考民生实务,确保寒门学子能一展所长;拔高题涉朝堂边疆,供饱学之士各抒己见。
如此一来,既给寒门机会,也能筛出真正的大才!”
半个时辰后,诸葛亮与贾诩敲定最后一处细则。
二人对视一眼,齐声唤来小吏。
“即刻召集文书房众人,誊抄科举章程!”
当二十余位文吏围在长案前,看着墨迹未干的章程,个个瞪圆了眼睛。
“你们瞧瞧!策论考修水渠、查账本,这不就是咱们平日里干的活儿?”
“可不是!”
“还有这不论出身皆可参考的条令,我爹在码头扛了一辈子麻袋,要是我考上了,他能乐晕过去!”
“从前考试,世家子弟早把考官的喜好摸得透透的,现在可好,就算是王爷家的公子,也得凭真本事!”
“我那远房侄子,在乡下教私塾,这回怕是要连夜收拾行李来赶考!”
“等我考上那天,定要在祖庙前摆十桌流水席!
“都别愣着了!”文书房管事一拍桌子,笑着道。
“赶紧抄!抄完了咱们也能跟着沾光,说出去都是参与过开天辟地科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