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倭国来使?朱元璋:国师爱吃鱼吗?

新婚过后。

许易越来越“松弛”。

每日不是带着朱婉宁去钓鱼,就是在家中过你侬我侬的小两口日子。

去学府的频率,也比以前少了许多。

非是许易不想努力。

实在是动力日微。

努力的终极目标,不就是为了躺平?

为了更好享受生活?

将那些顶级红宝石散出去后,买庄园的钱也回来了。

红宝石卖得太多,许易已经打算收手。

他主要的目标,已经放在帝王绿翡翠身上。

有洪武一朝和永乐新朝这两个朝代的缅甸产区,发现好翡翠只是时间问题。

洪武朝有皇商这条产业,永乐新朝也开了皇商,照着洪武朝的模式在慢慢发展,他只需回现代进货就行。

为了掩人耳目,许易特意在市里开了一家超市。

一亿多存款,另外还有源源不断的财富…

许易也不急着拿命去赚钱。

婉儿的嫁妆很丰厚,抛开金银珠宝,那万亩良田的产出都足够府中开销的。

田地不是“禄田”,每年只给产出,而是“赐土”,完全由朱婉宁管理,有点类似于“赐茅授土”。

关于“赐茅授土”,《礼记》记载“诸侯受封于天子,各建社稷于其国”。

帝王以太社五色土作为权力象征,按封地方位将对应颜色的土块用白茅草授予受封者。

如…东为青、南为赤。

诸侯归封地后,筑祭坛供奉社稷。

虽然没有此等流程,但婉儿对赐土的管理权极大,不符合规矩,因这事,听说朝堂上还吵了一架。

最后,还是朱标一句“安国公主未建府”怼了回去,将其定性为“弥补”,群臣这才无话可说。

那些田产,许易雇人种上了最好的高产水稻…

有化肥供应,每季至少可以产出三万石粮食,一年就是六万石粮食。

婚后。

许易好似在人间蒸发。

……

某日,帝问:“国师此时何为?”

毛骧:“在府中。”…

一个月后。

帝愠,再问:“今日也在府中?”

毛骧:“嗯。”

再一月。

帝怒,问:“两月都在府中?”

毛骧:“…国师今日出了门。”

帝喜:“何为?”

毛骧:“…离府百余步,气寒,遂归。”

帝闻之,久久不言。

……

东阁。

听到最近许易的舒爽生活,朱元璋只觉格外不舒坦。

将公主嫁给你。

不是让你跑来享乐的!

(朱元璋内心独白:该死!让你小子爽到了!)

“标儿!”

“你看看!这像话?”朱元璋直拍奏疏,气得差点砸人。

“这小子平时嘴硬,倒是能的很!”

“咱将婉儿嫁给他,不感念圣恩就罢了,最近这混账小子连学府都不去!”

“天底下,怎会有这般没出息之人?”

果然,有时候的快乐真就只有一秒。

朱元璋感觉自己真瞎了眼,竟同意了这桩婚事。

偏偏婉儿那丫头还帮着他。

那一日归宁,他本想借书法嘲讽,被那小子念词嘲讽不说,就连婉儿也不帮他。

“国师府的事,父皇您怎么知晓?”

“这…”面对自家女儿好奇而又机敏的提问,朱元璋噎得不轻。

无奈之下,他只得卖了太子朱标。

最后,就连太子朱标也没逃过婉儿的质问,以“储君当行事光明”诫之。

涉及私事,实不磊落。

婉儿那丫头擅弄经典,朱标无力辩驳,只好吃了这哑巴亏。

一个不懂礼法,不懂经传混小子…

娶了个懂礼法,懂经传的公主…

朱元璋只感觉自己在造孽。

朱标强颜欢笑,劝慰道:

“二人新婚燕尔,流连私情,乃人之常理。”

“学府那边崇学之风盛行,学子们都忙着研究,也无大事发生。”

“妹夫若一直待在那,岂不是冷落了婉儿妹妹?”

话说得没错,但这依旧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结果。

娶了公主就得当牛做马,好好办事。

岂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咱一个当皇帝的,过得啥苦日子!

你一个当女婿的,竟沉迷玩乐?

朱元璋越想心里越不平衡,尤其是对方还是许易。

这时,有内侍快步而来,“陛下,礼部主客司主事,有要事求见!”

主客司,乃是大明负责外邦事务的部门,和鸿胪寺并行,负责诸如核验、招待、礼宴等等。

朱元璋迟疑:“宣!”

礼部主客司主事来到东阁,行礼后,朱元璋不耐烦摆手:“说,又出了何事?”

主事沉声道:“陛下,倭国来使,祈求朝贡,已在馆驿住有数日…”

倭国?

朱元璋皱了皱眉,眼底深处闪过一抹寒光。

他可没忘记这个狼心狗肺的国家。

蛮夷不化之辈,意图染指华夏也就罢了,竟然还致使华夏差点亡国灭种。

楼兰不复…

倭国尚存…

天不灭之,朕也要诛之!

一旁,朱标眼神也彻底冷了下去,眼神迸发杀机。

主事忽然感觉不妙,连忙询问:“陛下,此番来使,有上呈之表文,不知该如何处置?”

自从知道倭国狼子行径,朱元璋更不待见倭国来使。

历史记载:

——洪武十三年五月,南朝的怀良遣僧人“庆有”四人贡马、硫磺等物,但无表笺,明太祖以其不诚,却之。

——九月辛卯,北朝遣僧明悟、法助等来贡,却又因无表,结果:“止持征夷将军源义满奉丞相书,辞意倨慢,上命却其贡”。

(ps:足利义满:北朝室町幕府第三任征夷大将军。)

历史上因为“表文”问题,朱元璋就一直“却贡”。

如今,已经准备征伐倭国,面对来使,朱元璋已经强忍没有立马拔刀。

两国交战,不杀来使,传扬出去有失大国风范。

言词犀利,且行文怒斥对方。

“蠢尔东夷,君臣非道,四扰邻邦!”

都被骂成孙子了…

倭国竟还敢来使?

朱元璋不禁来了几分兴趣,冷笑问道:

“遣使之人是谁?”

“义满还是怀良??”

主事迟疑回道:“非是此二人,对方来自倭国鹿儿岛,乃是倭国一位大名。”

“臣等实不知…为何其谴使奉有表文…”

“故请陛下定夺此事。”

(鹿儿岛,位于九州之南,大名岛津氏久外交文书上呈“表文”,明太祖看穿臣子身份,于是却贡。

并且怒斥:“以日本之号纪年,弃陪臣之职,奉表入贡,越分行礼”。)

“好好好——”听闻这话,朱元璋不禁怒极反笑。

亲王将军就罢了,一介大名,竟也敢代君王朝贡?

他们,置大明于何地?

气氛,冷有一炷香时间…

朱元璋缓缓开口,眼神森冷到了极点,“朕听闻倭国海域辽阔,鱼极鲜极美…”

“你去问问国师,爱吃鱼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