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惊讶!兴奋!所有人的注意力!《舌

晚上七点五十分,“未来漫画社”的工作室里亮得像白天。

长桌上摆着刚送来的生鱼片便当和冰镇啤酒,七八个年轻漫画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美伢站在最前面,手里攥着遥控器,指节都因为用力而发白。

“大家再等十分钟!马上就能看到广志君的新片子了!”美伢转头喊了一声,声音里满是兴奋,脸颊上还沾着下午画漫画时蹭到的蓝色颜料。

坐在最左边的佐藤里奈正对着镜子补口红,闻言抬头笑了:“美伢社长,你比我们还紧张呢!昨天你不是说,广志君拍的片子肯定好看吗?”

“那不一样!”美伢立刻反驳,却还是忍不住往电视屏幕上瞥,“这是广志君第一次拍纪录片,我怕万一有人不懂欣赏……”

“怎么会!”

旁边的漫画家山田启介放下手里的啤酒罐,语气笃定,“广志君连《哆啦A梦》都能画出让小孩子和大人都喜欢的故事,纪录片肯定也差不了!你忘了上次《深夜食堂》播出,咱们全社一起看,你还哭了呢!”

美伢的脸瞬间红了,连忙拿起便当盒掩饰:“那是因为里面的关东煮跟我妈妈做的一样……对了,你们快看!电视上在放《舌尖》的预告片!”

所有人立刻看向屏幕——画面里,野水正泰的手在晨雾中解着船绳,金枪鱼拍卖时的喊价声混着海浪声传来,最后定格在“10月15日晚八点”的字幕上。

“哇!这镜头拍得也太好看了吧!”佐藤里奈忍不住感叹,“你看这海水的颜色,比咱们画的漫画还鲜亮!广志君也太会拍了!”

“我觉得野水桑的手好有故事感啊。”山田启介托着下巴,“比那些偶像明星的脸有意思多了——上次神木俊介拍的广告,手比女生还细,一看就是没干过活的。”

美伢立刻点头:“就是!广志君说过,拍人要拍细节,野水桑手上的老茧,比任何台词都能说明他的辛苦。”

正说着,墙上的挂钟指向八点,电视屏幕瞬间暗下来,接着响起一阵清晰的海浪声。

美伢下意识地屏住呼吸,工作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电视机里传来的声音。

当野水正泰驾着渔船出海,渔网在空中展开的瞬间,佐藤里奈忍不住低呼:“天呐!这画面也太壮观了!比我在海边旅游时看到的还美!”

山田启介也凑过来,指着屏幕:“你们看这晨雾的质感,肯定是斋藤桑调的光!上次广志君说,斋藤桑最会拍这种有氛围感的镜头了。”

美伢没有说话,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当看到野水正泰切生鱼片的慢动作,金枪鱼的纹理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时,她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小声说:“早知道就不点生鱼片便当了,看片子里的,感觉更鲜……”

工作室里的人都笑了,气氛却依旧专注。

当片子结尾野水正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能贪心”时,美伢的眼眶突然红了——她想起爷爷以前也是渔民,每次出海回来,都会跟她说“要珍惜大海的馈赠”,这句话跟野水桑说的一模一样。

“太好看了……”美伢吸了吸鼻子,声音有点哽咽,“广志君真的懂我们普通人的故事,他没有拍那些光鲜亮丽的东西,却把最真实的温暖拍出来了。”

佐藤里奈递过一张纸巾,笑着说:“别光顾着哭啊!接下来还有第二集呢,拍的是群马的荞麦面铺,说不定比这集还暖!”

美伢接过纸巾,擦了擦眼泪,重新看向屏幕。

工作室里的灯光柔和,映着每个人专注的脸庞,电视机里传来的钢琴曲,混着外面偶尔驶过的汽车声,格外温馨——这是他们第一次一起看纪录片,却像看一场盛大的电影,心里满是感动和期待。

……

东京银座的一家高级餐厅里,佐伯明和另外几位资深影评人围坐在包间里,桌上摆着精致的怀石料理,电视却被特意调到关东台。

佐伯明端着清酒杯,眼神却没离开屏幕,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显然是在认真记录。

“我原本以为,纪录片只会拍些枯燥的过程,没想到野原广志能拍出这么细腻的镜头。”

坐在旁边的影评人佐藤清放下筷子,语气里满是惊讶,“你看野水正泰收网时的眼神,有疲惫,有坚持,还有对大海的敬畏——这种层次感,比有些电视剧的主角还丰富!”

佐伯明点头,抿了一口清酒:“这就是野原广志的厉害之处。他从不拍‘事件’,只拍‘人’。上次《七武士》里,他把农民的懦弱和武士的骄傲拍得入木三分,这次拍渔民,还是一样的细腻。你注意到没有,野水桑解船绳的时候,手指的动作很熟练,却带着点迟缓——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痕迹,这种细节,一般导演根本不会注意。”

另一位影评人山田启介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还有配乐!这段钢琴曲跟海浪声太搭了,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气氛。我之前看市台的样片,神木俊介的综艺用的都是劲爆的流行乐,跟美食一点都不搭,反而显得浮躁。”

“说到市台,”

佐藤清忽然笑了,“今天下午神木俊介在发布会上说要让野原广志尝尝失败的滋味,现在看来,他怕是要自己尝了。野原广志的片子,靠的是内容打动人心,神木俊介靠的是粉丝应援——这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竞争。”

佐伯明放下酒杯,拿起笔记本,快速写着:“我要在影评里重点写两个点:一是镜头语言的细腻,二是人文关怀的温度。野水正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这句话不仅是渔民的生存哲学,更是对现代社会‘贪心’的反思——这种深度,是偶像综艺永远达不到的。”

山田启介也跟着说:“我还要提斋藤茂的灯光!拍卖区的逆光处理得太好了,没有过曝,还突出了人物的轮廓,把紧张感拉满。之前nhk拍金枪鱼拍卖,拍得灰蒙蒙的,一点氛围感都没有,跟这个比差远了。”

正说着,电视里的画面切到野水正泰切生鱼片的特写,鱼肉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新鲜的粉红色。

佐伯明忍不住赞叹:“这镜头拍得太诱人了!我明天一定要去千叶,尝尝野水桑的生鱼片——比我面前这盘怀石料理还让人心动!”

佐藤清笑着点头:“我也去!咱们可以约着一起,顺便采访下野水桑,问问他拍片子时的趣事。野原广志能拍出这么好的纪录片,肯定跟他深入了解拍摄对象有关——这才是做内容该有的态度,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编故事,而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听他们的故事。”

包间里的怀石料理渐渐凉了,几位影评人却丝毫没有在意。

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电视屏幕上,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着,偶尔低声交流几句,语气里满是对《舌尖》的认可和赞赏——

原本他们只是抱着“看专业度”的心态来评价,却没想到被片子里的温度深深打动,这种意外的震撼,比任何精致的料理都让他们满足。

……

东京新宿的一栋写字楼里,28岁的上班族山田一郎刚加班回家,手里还提着公文包,却没顾上换衣服,就坐在沙发上打开了电视。

他的妻子铃木花子端着一碗刚煮好的味噌汤走过来,放在茶几上,笑着说:“你今天怎么这么急?平时加班回来都要先洗澡的。”

“今天不一样,”山田一郎盯着电视,语气里带着点兴奋,“野原广志的新纪录片开播了!我上次看《深夜食堂》,就被他拍的故事打动了,这次肯定也好看。”

铃木花子坐在旁边,喝了一口味噌汤,眼睛也看向屏幕。

当看到野水正泰凌晨出海的画面时,她忽然说:“这让我想起我爷爷了。他以前也是千叶的渔民,每天天不亮就出海,回来时身上总是湿冷的,却还笑着给我带新鲜的海鱼。”

山田一郎握住妻子的手,语气温柔:“我爸爸也跟我说过,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去海鲜市场,最喜欢看金枪鱼拍卖,觉得特别热闹。现在看片子里的拍卖场景,跟他说的一模一样——野原广志真的很会拍这种有年代感的画面,能让人想起小时候的事。”

电视里,野水正泰对着金枪鱼轻轻按压,检查新鲜度的画面出现时,铃木花子忍不住感叹:“你看野水桑多认真!现在很多商家都只想着赚钱,根本不注重食材的新鲜度。上次我们去新宿的寿司店,生鱼片吃起来都不新鲜,还卖得特别贵。”

“所以野原广志的片子才有意义,”

山田一郎点头,“他让我们看到,一份好的生鱼片,背后有多少人的努力。渔民要凌晨出海,拍卖师要准确定价,厨师要精心处理——这些人都在认真对待食物,我们也应该珍惜。”

当片子结尾野水正泰站在码头,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时,铃木花子的眼眶红了:“这句话跟我爷爷说的一模一样。他总是说,大海是慷慨的,但不能贪心,不然会受到惩罚。现在很多人都忘了这个道理,过度捕捞,破坏海洋环境——野原广志拍这个片子,也是想提醒大家吧?”

山田一郎点头,拿起遥控器,把音量调大了些:“下次我们周末去千叶吧,看看野水桑的鱼铺,尝尝新鲜的生鱼片。野原广志的片子不仅好看,还能让我们想起很多被遗忘的道理,这才是好作品该有的样子。”

铃木花子笑着点头,靠在丈夫的肩膀上。客厅里的灯光暖暖的,电视里传来的海浪声和钢琴曲,混着味噌汤的香味,格外温馨。

他们平时很少一起看纪录片,却因为《舌尖》,不仅享受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还回忆起了小时候的故事,这种共鸣,比任何娱乐节目都让他们觉得满足。

……

东京都世田谷区的一栋老公寓里,72岁的田中澄江奶奶正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看着电视屏幕。

她的孙子佐藤健太坐在旁边,手里玩着游戏机,却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电视,显然也被画面吸引了。

“这不是关东台的老镜头风格吗?”田中奶奶忽然开口,语气里满是惊讶,“你看这晨雾的质感,跟以前关东台拍的《关东渔歌》一模一样!我还以为关东台被收购后,就再也拍不出这种有味道的片子了。”

佐藤健太放下游戏机,凑过来:“奶奶,你怎么知道?你以前看过《关东渔歌》?”

“当然看过!”

田中奶奶笑着点头,眼神里满是回忆,“那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了,拍的也是千叶的渔民,当时我跟你爷爷每周都守在电视前看。现在看《舌尖》,感觉又回到了那个时候——关东台的片子,总是能拍出普通人的生活,很真实,很温暖。”

电视里,野水正泰解船绳的手出现时,田中奶奶指着屏幕:“你看这双手,跟你爷爷的手一模一样!他以前也是渔民,手上全是老茧,指关节粗大,却特别灵活,解船绳的速度比年轻人还快。现在他不在了,看到野水桑的手,就像看到他一样。”

佐藤健太的眼神柔和下来,放下游戏机,认真地看着屏幕:“奶奶,野水桑看起来好厉害,凌晨出海,还能准确判断金枪鱼的新鲜度。”

“那是当然,”

田中奶奶点头,“渔民都有自己的本事。你爷爷以前也能通过海水的颜色,判断哪里有鱼群,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做渔民了,觉得辛苦,野原广志拍这个片子,也是想让更多人知道渔民的辛苦和坚持吧?”

电视里,金枪鱼拍卖的场景出现时,田中奶奶的眼睛亮了:“这拍卖师的声音,跟以前海鲜市场的老拍卖师一模一样!我以前跟着你爷爷去市场,最喜欢听拍卖师喊价,觉得特别有活力。现在看片子里的场景,就像回到了以前去市场的日子——关东台的片子,总能拍出这种让人有归属感的画面。”

佐藤健太看着奶奶兴奋的样子,笑着说:“奶奶,以后每周我们都看《舌尖》吧,我陪你一起看。”

田中奶奶点头,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客厅里的老座钟“滴答滴答”地响着,电视里传来的海浪声和喊价声,混着祖孙俩的笑声,格外温馨。

对于田中奶奶来说,《舌尖》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对过去岁月的回忆,是关东台老观众久违的归属感——这种感觉,比任何新出的综艺都让她觉得珍贵。

……

大阪读卖电视台的制作部会议室里,部长松本清和几位导演围坐在电视前,桌上摆着收视监测设备,屏幕上同时显示着关东台和市台的画面。

松本清端着茶杯,眼神却紧紧盯着关东台的画面,手指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着。

“野原广志的镜头语言太细腻了,”

松本清放下茶杯,语气里满是赞赏,“你看野水正泰收网时的动作,镜头从全景慢慢切到特写,既展现了海面的广阔,又突出了人物的细节——这种节奏把控,比咱们台的年轻导演强多了。”

旁边的导演山田启介点头,指着屏幕:“还有配乐!这段钢琴曲跟海浪声的结合太完美了,既不抢戏,又能烘托气氛。咱们上次拍《大阪美食纪行》,用的都是传统的三味线,虽然有地方特色,却少了点现代感,跟这个比差远了。”

“更难得的是人文关怀,”

另一位导演佐藤隆补充道,“野水正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这句话不仅是渔民的生存哲学,还暗含了对环境保护的思考——这种深度,是咱们拍美食节目时很少考虑的。”

松本清点头,拿起收视监测报告:“现在关东台的实时收视已经破5%了,市台才2.3%,差距越来越大。野原广志的片子能赢,不是偶然——他懂观众想要什么,懂怎么用细节打动人心。咱们台以后拍美食节目,也得向他学习,不能只拍制作过程,要多拍背后的人,多拍真实的故事。”

山田启介也跟着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联系东京台,看看能不能引进《舌尖》的播放权。大阪的观众也喜欢这种有温度的内容,说不定能带动咱们台的收视。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舌尖》的模式,拍一部《大阪美食故事》,突出大阪的特色美食和普通人的故事。”

松本清点头,语气坚定:“就这么办!明天我就跟东京台的明日海常务联系,争取把播放权拿下来。同时,让企划部的人开始做《大阪美食故事》的提案,参考《舌尖》的拍摄手法,重点拍大阪烧、章鱼小丸子背后的手艺人,相信肯定能受欢迎。”

会议室里的几位导演都点头赞同,眼神里满是期待。

对于他们来说,《舌尖》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更是一次专业的学习机会——它让他们看到了美食节目的新方向,也让他们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信心。

……

东京都政府的会议室里,小池隆一知事、服部忠部长,还有文部省、宣传部的几位官员围坐在餐桌前,桌上摆着精致的料理,电视却被调到关东台。

小池隆一放下筷子,眼神里满是赞赏,对着众人说:“野原广志的这部纪录片,拍得很有意义,不仅展现了霓虹的美食文化,还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服部忠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同:“您说得对。野水正泰说‘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这句话体现了霓虹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正是我们想向民众传递的理念。文部省可以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学校,作为本土文化教育的素材,让孩子们了解渔民的辛苦,珍惜食物。”

文部省的官员立刻点头:“我们明天就会下发通知,让中小学组织学生观看《舌尖》,并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另外,我们还可以联合东京台,制作《舌尖》的教育版,加入更多关于海洋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让片子的教育意义更突出。”

宣传部的官员也补充道:“我们可以利用《舌尖》的热度,开展‘本土美食文化推广’活动,联合千叶、群马、琦玉三县,推出‘舌尖之旅’的旅游线路,既能带动地方经济,又能让更多人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野原广志设计的熊本熊吉祥物已经带动了熊本县的旅游,相信《舌尖》也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小池隆一笑着点头:“野原广志是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不仅懂内容创作,还懂如何通过内容带动社会价值。之前他的《超级变变变》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深夜食堂》让更多人想起家人的味道,现在《舌尖》又能推动本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这样的人才,我们应该多支持。”

服部忠点头,语气坚定:“我们会继续跟东京台合作,为《舌尖》的后续拍摄提供支持。同时,我们还会推荐《舌尖》参加国际纪录片节,让更多国家的人了解霓虹的美食文化和人文精神。野原广志的作品,不仅是霓虹的骄傲,还能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会议室里的气氛格外热烈,官员们一边看着电视里的《舌尖》,一边讨论着如何利用片子的影响力推动各项工作。

对于他们来说,《舌尖》不仅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更是传递文化价值、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价值,比任何娱乐节目都更有意义。

……

晚上七点五十五分,东京市电视台顶层的监控会议室里,空气里飘着速溶咖啡的苦味和烟草的余味。

十几个人围着长桌坐成一圈,桌上摊着收视监测报表和《俊介的东京漫游》的宣传册,电视屏幕正播放着市台自己的综艺——神木俊介穿着亮片外套,在网红餐厅里对着镜头比心,夸张的笑容配上劲爆的背景音乐,显得格外喧闹。

高桥一夫坐在主位,手指在报表上快速滑动,眉头却越皱越紧。

“实时收视怎么还没破3%?”他抬头看向技术部的负责人,语气里带着压抑的火气,“神木桑的粉丝应援不是说好了全覆盖吗?怎么连新宿区的收视都只有2.8%?”

技术部负责人擦了擦额角的汗,小声说:“高桥副台长,根据数据监测,关东台那边的实时收视已经冲到5.2%了,不少年轻观众都转台了……”

“转台?”

神木俊介猛地放下手里的咖啡杯,银质勺子在杯底撞出刺耳的声响,他脸上的笑容瞬间消失,眼神里满是不屑,“那些人懂什么?野原广志拍的破纪录片,全是老渔民的穷酸样子,有什么好看的?等会儿我唱歌的环节一播,收视肯定能反超!”

佐藤隆坐在角落,手里攥着钢笔,笔尖在笔记本上悬着却没落下。

他偷偷瞥了眼电视里神木俊介的镜头——为了拍“亲手做寿司”的画面,神木俊介连寿司醋和酱油都分不清,ng了十几次才勉强通过,后期还得靠剪辑掩盖生疏,跟《舌尖》里野水正泰熟练的动作比起来,简直像个笑话。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突然被推开,秘书慌慌张张地跑进来,声音都在发颤:“高、高桥副台长,田、田中三上神市长来了!已经到走廊了!”

满室的人瞬间僵住,高桥一夫猛地站起身,椅子在地板上划出尖锐的声响。

“怎么不提前通知?”他一边整理西装领口,一边快步往门口走,“快!把电视声音调小,准备好茶水!”

众人手忙脚乱地收拾桌面,神木俊介也连忙补了补口红,脸上重新堆起标准的微笑。

可还没等他们准备好,一个穿着深色西装、身形微胖的男人就走了进来——正是东京市市长田中三上神。他身后跟着两位市政府的官员,眼神锐利地扫过整个会议室,空气瞬间像被冻住一样。

“田中市长,您怎么突然来了?”高桥一夫连忙躬身行礼,语气里满是恭敬,“要是提前说一声,我们也好准备……”

田中三上神没理会他的寒暄,径直走到电视前,目光落在屏幕上神木俊介的画面上,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这就是你们花了三千万预算做的综艺?”他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把台调到关东台,我要看看野原广志的《舌尖上的霓虹》。”

这句话像一颗炸弹扔进会议室,所有人都愣住了。

高桥一夫脸上的笑容僵住,下意识地说:“田中市长,现在正是咱们台综艺的黄金时段,而且……而且野原广志的纪录片没什么看点,全是些乡土内容……”

“我说,调到关东台。”田中三上神重复了一遍,声音提高了几分,眼神里的寒意让高桥一夫瞬间噤声。

他身后的官员上前一步,对着技术部负责人使了个眼色,后者不敢犹豫,立刻伸手去按遥控器。

神木俊介站在旁边,脸色瞬间变得难看。

他攥紧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掌心——他精心准备的唱歌环节马上就要播了,田中市长居然要去看野原广志的破纪录片?

这简直是对他的羞辱!

“市长桑,您没必要看那种片子。”

神木俊介深吸一口气,强行挤出笑容,走到田中三上神身边,语气里带着刻意的亲昵,“野原广志拍的纪录片,无非是拍些老渔民晒渔网、老头磨面粉的场景,顶多有点所谓的‘人文关怀’,根本没什么观赏性。咱们台的综艺不一样,有美食、有互动,还有音乐表演,这才是观众真正喜欢的内容。”

山田淳立刻附和:“是啊,田中市长。野原君的纪录片虽然口碑还行,但‘叫好不叫座’,之前nhk拍的美食纪录片,最高收视也才3.5%,根本没法跟咱们的综艺比。”

“就是!”

市台企划部的主任也跟着说,“咱们这档综艺可是麒麟集团注资的,光宣传费就花了八百万,神木桑的粉丝基数摆在这儿,等会儿唱歌环节一播,收视肯定能反超!”

佐藤隆坐在角落,心里却泛起一阵冷笑。

他想起昨天跟关东台老同事通电话时,对方说的话——“《舌尖》里野水桑收网的镜头,斋藤茂用了侧光加慢动作,连海水的颗粒感都拍出来了,那种真实的力量,比摆拍的综艺强一百倍”。

可这些话,他不敢说出口——田中三上神和高桥一夫都站在神木俊介这边,他要是反驳,只会引火烧身。

田中三上神没理会众人的辩解,目光依旧盯着电视屏幕。

技术部负责人已经调好了台,屏幕上正播放着《舌尖》的预告片——晨雾中的千叶码头,野水正泰的手握着船绳,粗糙的皮肤在晨光下泛着古铜色,海浪声混着轻柔的钢琴曲,瞬间压过了之前市台综艺的喧闹。

“安静。”

田中三上神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满室的嘈杂瞬间消失。他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紧紧盯着屏幕,“开始了。”

高桥一夫和众人面面相觑,只能纷纷坐下。

神木俊介坐在旁边,脸上的笑容僵硬得像面具。

晚上八点整,电视屏幕上的预告片结束,《舌尖上的霓虹》正式开播。

海浪声缓缓响起,镜头从广阔的海面慢慢推进,晨雾中的千叶码头渐渐清晰——木质的渔船泊在岸边,渔网在风中轻轻晃动,野水正泰穿着深蓝色的渔裤,弯腰解着船绳,手指上的老茧和指甲缝里的海盐清晰可见。

“这镜头……”技术部负责人下意识地喃喃自语,眼神里满是惊讶,“光影处理得也太好了吧?晨雾的层次感,还有人物的肌理,比咱们台的综艺细腻多了……”

高桥一夫狠狠瞪了他一眼,技术部负责人立刻闭上嘴,却还是忍不住偷偷看向屏幕。

当镜头切到野水正泰驾船出海的画面——朝阳从海平面升起,金色的光线洒在海面上,渔船破开波浪,渔网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整个画面像一幅流动的油画,会议室里没人再说话,只剩下电视里传来的海浪声和解说员低沉的声音。

神木俊介的手指紧紧攥着裤子,脸色一点点变得苍白。

他原本以为《舌尖》全是枯燥的记录,可眼前的画面却充满了张力——没有夸张的滤镜,没有刻意的摆拍,却比他精心设计的镜头更有感染力。

尤其是野水正泰收网时的特写,肌肉在阳光下绷紧的线条,眼神里对大海的敬畏,这些都是他演不出来的。

佐藤隆看着屏幕,心里忽然生出一丝庆幸——幸好当初没跟着高桥一夫一起诋毁《舌尖》。

野原广志的镜头太会捕捉细节了,野水正泰检查金枪鱼新鲜度时的按压动作,拍卖师喊价时的节奏感,甚至鱼铺里老顾客跟野水正泰的调侃,都拍得真实又生动,像在看一部情节紧凑的电影,而不是枯燥的纪录片。

当画面播放到野水正泰切生鱼片的慢动作时,会议室里彻底安静下来。

金枪鱼的纹理在灯光下泛着新鲜的粉红色,刀刃划过鱼肉的声音清晰可闻,连田中三上神都微微前倾身体,目光里带着不易察觉的专注。

“这哪里是纪录片……”山田淳小声嘀咕,声音里满是难以置信,“这分明是用拍电影的手法在拍啊!你看这剪辑节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情感共鸣,比咱们的综艺有看头多了……”

高桥一夫的额头渗出冷汗,他偷偷看向田中三上神的侧脸,对方的表情虽然平静,手指却在桌沿轻轻敲击着,显然也被片子吸引了。

他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这次,他们可能真的输了。

晚上八点五十分,《舌尖上的霓虹》第一集结束。

电视屏幕上,野水正泰站在码头,对着夕阳说出最后一句台词:“大海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能贪心。”

轻柔的钢琴曲响起,片尾字幕缓缓滚动,会议室里依旧鸦雀无声,连呼吸声都变得格外清晰。

过了几秒,田中三上神才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满室的人,眼神里的寒意让所有人都不敢直视。

“这就是你们说的‘没什么看点’?”

他拿起桌上的收视报表,狠狠摔在高桥一夫面前,报表的纸张在空气中散开,飘落在地上,“关东台的实时收视破10%了!你们呢?4.7%!连人家的一半都不到!”

高桥一夫浑身一颤,连忙躬身:“田中市长,是我们低估了野原广志,也没想到观众会这么喜欢纪录片……我们下次一定调整方案,保证把收视拉回来!”

“下次?”

田中三上神冷笑一声,声音里满是怒火,“你们还有下次机会吗?我刚收到消息,岛津义弘已经带着团队去千叶的海鲜市场了!他借着《舌尖》的热度,跟野水正泰一起接受采访,还承诺要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你们呢?你们除了拍神木桑的假笑,还做了什么?”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上。

神木俊介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他想反驳,却被田中三上神冰冷的眼神逼得把话咽了回去。

他怎么也没想到,野原广志的纪录片不仅收视高,还成了岛津义弘的竞选助力——这比他自己收视低更让他难受。

佐藤隆低头看着地上的报表,心里忽然很清楚:市台这次不仅输了收视,还输了政治筹码。

田中三上神一直想借着市台的节目提升民众支持率,可现在,《舌尖》却成了对手的跳板,他怎么可能不生气?

“田中市长,我们真的没想到野原广志会用拍电视剧的手法拍纪录片。”

山田淳连忙站起来,语气里满是慌乱,“您看《舌尖》里的情节——野水桑跟渔工的互动,金枪鱼拍卖的紧张感,还有最后那句台词,都像电视剧的剧本一样,有悬念、有起伏,甚至还有情感高潮,这根本不是传统的纪录片啊!”

“是啊!”

另一位编导也跟着说,“我们之前做过调研,霓虹的观众对纪录片的接受度一直不高,谁知道野原广志能拍出这么不一样的片子?他把‘人文’和‘故事’结合得太好了,观众根本没法抗拒……”

神木俊介咬了咬牙,也开口辩解:“田中市长,野原广志只是运气好,选对了题材而已。他拍的都是些容易引发共鸣的乡土内容,等观众新鲜劲过了,收视肯定会降下来。我接下来还有好几场粉丝见面会,只要加大宣传,一定能把观众拉回来!”

“运气?”

田中三上神瞥了他一眼,语气里满是嘲讽,“运气能让他把镜头拍得那么细腻?运气能让他抓住观众的心理?你们看看自己拍的东西——神木桑连切生鱼片都要ng十几次,后期靠剪辑掩盖,跟野水正泰的真实比起来,像个小丑!”

神木俊介的脸瞬间变得惨白,他张了张嘴,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他知道田中三上说的是实话,可骄傲让他无法承认——他是麒麟集团力推的偶像,怎么能输给一个拍纪录片的导演?

高桥一夫看着眼前的混乱,心里满是无力。

他之前以为靠神木俊介的粉丝基数就能赢,却忘了“好内容”才是留住观众的关键。

《舌尖》没有明星,没有劲爆的音乐,却用真实的故事和细腻的镜头打动了观众,这是他们靠摆拍和流量永远做不到的。

田中三上神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怒火,目光重新落在高桥一夫身上:“现在不是找借口的时候。我给你们三天时间,必须给出一个解决办法——要么把《舌尖》的收视压下去,要么拿出比《舌尖》更好的节目,要是做不到,你们就自己提交辞呈!”

高桥一夫浑身一震,连忙躬身:“嗨!我们一定尽快拿出方案,绝不辜负市长您的期望!”

“最好如此。”

田中三上神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西装外套,“岛津义弘那边已经借着《舌尖》的热度开始拉票了,你们要是掉链子,不仅市台要受影响,我的竞选也会被动——你们承担不起这个后果。”

说完,他转身往外走,两位官员紧跟在后面。

会议室的门关上,留下满室的人脸色凝重地站在原地,电视屏幕上还停留在《舌尖》的片尾字幕,野水正泰的笑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怎么办?”

技术部负责人小声问,语气里满是慌乱,“三天时间,怎么可能拿出比《舌尖》更好的节目?”

高桥一夫瘫坐在椅子上,手指用力按着太阳穴。他看着桌上的《俊介的东京漫游》宣传册,又看了眼电视里的《舌尖》片尾,忽然觉得无比讽刺——他们花了大价钱请偶像、做宣传,却输给了一部没有明星、没有噱头的纪录片,这不仅是市台的耻辱,更是他职业生涯的污点。

神木俊介站在旁边,眼神里满是阴狠。

他拿出手机,快速拨通了经纪人的电话,声音里带着咬牙切齿的恨意:“联系渡边彻,让他把之前准备的‘料’放出去!我不管他用什么手段,必须让野水正泰的鱼铺出问题,让《舌尖》的口碑崩掉!”

佐藤隆看着神木俊介的样子,心里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知道,神木俊介只会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却不知道——真正的好内容,从来不是靠抹黑就能打败的。

《舌尖》的成功,靠的是对真实的尊重,对人情的理解,这是市台永远学不会的东西。

窗外的东京夜景灯火璀璨,可东京市电视台的会议室里,却只剩下满室的压抑和绝望。

他们都清楚,这场黄金档对决,他们不仅输了收视,更输了做内容的初心——而这,才是最无法挽回的失败。

而现在,他们想要做的,就是希望到了最后,自己千万不要真的被踢出去。

东京市电视台才成立不久。

如果真的被踢出去。

会影响一辈子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