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逆茶渐浓

第367章 夜半语

  秦朗早就归来京师洛阳了。
  且还是在明帝曹叡崩殂当日抵达的,但他最终还是晚到了将近一个时辰,待他赶到宫禁的时候,太极正殿已然走完新旧交替的流程了。
  这种结果也挺令人嘘唏的,不免感慨造化弄人。
  要知道,若是他能见到明帝最后一面,既是燕王曹宇被罢免大将军职了,他也必然在托孤之列;且曹叡都未必会听信刘放的建议,将太尉司马懿拉进托孤之列。毕竟若他归来了,曹叡就可以叮嘱他与曹爽相互扶持,也就不需要担心夏侯惠性格的问题了。
  唉!
  这就是命啊~
  随着先帝曹叡的起居录封存,昔日在嘉福殿内的事情也逐渐为公卿百官们所知,人们也不由对秦朗的际遇感慨良多。
  自然,引发这一切的刘放孙资,也少不了被人们非议。
  中书令孙资还好些。
  他只是劝说了明帝曹叡更改大将军的人选,没有直接参与托孤大臣的人选定夺中。
  但他与刘放毕竟共进退了多年,在朝中犹如一体,人们在提及刘放的时候,少不了也会将他给加上。
  中书监刘放就惨多了。
  拜明帝曹叡死不瞑目的那声“老贼”所赐,他现今是众叛亲离,被公卿百官避之若浼。
  以往阿谀于他的人不必说,知道他失势不可免后利尽则散;秉持着君子之交与他和睦的人,则是明哲保身,不想被牵联。
  就连孙资都与他形同陌路了。
  准确的来说,当刘放决定背叛二人情谊的时候,他们就注定了要走向决裂。
  在这种朝野皆唾之、对即将被清算的担忧恐惧,且怒且惧的刘放在气急攻心之下,很快就病倒了。
  且病情恶化得异常迅猛。
  一开始只是不思茶饭、人渐消瘦,数日后便成了吃不下茶饭、衣带已宽,就连下榻都难了。至送葬明帝高平陵的今日,有人私下嚼舌声称,似是他将要不久于人世了。
  又或者说这种猜测,是如今朝野的期盼!
  所有人都在盼着他早点死!
  因为只有他死了,很多事情才能迎刃而解。
  早就对他弄权的公卿百官们就不必说了,就连天子曹芳在郭太后的点拨后,心中都有了这个期盼。
  曹芳身为人子,对于明帝曹叡的那声“老贼”与死不瞑目,他总得有个交代吧?
  但才刚即位呢,他也不能做出杀戮三世老臣的事情来;且问罪于刘放,不也是在指摘明帝执政有失嘛~
  所以刘放若是能识趣些,自己把自己给“病”死了,那才是对新君奉上忠诚啊!
  夏侯惠与司马懿也盼着刘放早点死。
  在事后了解过事情始末后,夏侯惠便有了这个念头。
  因为整个魏国之中,燕王曹宇也好其他夏侯曹子弟也罢,他从来都不以为念,真正忌惮的人也就是司马懿与其好大儿罢了。…。。

 

  原本明帝曹叡的托孤,已然是对他最好的局面了——燕王曹宇明事理,且在夏侯惠眼中,秦朗与曹爽以及曹肇三人加在一起,都无法制止他想要做的事情。
  哪料到,刘放竟将司马懿给拉进来。
  横添了日后变数!
  夏侯惠若不怒火中烧那才是怪事了。
  而司马懿的心思,自然就是怨恨刘放多事了。
  尤其是那声“老贼”,说不定日后将落在他头上呢!
  这还真不是他在杞人忧天。
  近些时日京师洛阳内,人们私下嚼舌最多的,就是明帝曹叡那句没有说完的“老贼误.”是指着什么。
  有人说是“老贼误朕”,有人说是“老贼误国”。
  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毕竟自前朝光武帝后,天子也可以称呼为“国家”了嘛。
  至于明帝是骂刘放如何“误朕、误国”了,就没人敢再议论下去了。但没有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答案。
  再议论下去必然要牵扯到“谁”,“谁”与谁都是知道的啊~
  高平陵。
  安葬烈祖明皇帝事宜结束后,太常署等相关有司自归去宫禁禀报,且引天子曹芳前去太庙祭烈祖庙;以夏侯惠为首的公卿等则是要在陵前守一夜。
  这是他们最后一次陪伴明帝左右了。
  有些官员埋头枯坐,忧心忡忡的想着自己日后的前程。
  也有些官员情难自已,伏拜在陵前泣不成声、久久没有起身。
  还有些官员默默在坐在自己的毡席内,呆呆的昂头看着灰扑扑的夜空,脸上写满了对魏室社稷未来的担忧与迷茫。
  秦朗是伏拜哭泣者,燕王曹宇则是后者。
  所以,夏侯惠先来到了秦朗的身侧。
  应是有所察觉罢,犹在泣泪的秦朗抬起头见是夏侯惠,遂胡乱用手抹了把脸、狠狠抽了下鼻子后才见礼,“大将军。”
  “元明,可否与我走走?”
  夏侯惠轻声问道,且还伸出手。  
  “唯。”
  脸上闪过一缕犹豫,秦朗将手放在身上擦了擦,才敢搭手起身。
  他知道夏侯惠不会无缘无故的来寻他,更知道彼此之间已然地位悬殊、自己的命运已然在对方的手中,所以他亦步亦趋在后时,也在静静的候着夏侯惠开口。
  但夏侯惠也沉默着。
  一直将他带到了燕王曹宇面前。
  “燕王,可否容我打扰片刻?”
  早就瞧见他们过来的燕王脸上有些意外,也连忙起身见礼,伸手虚引他们入座,“大将军,元明,请。”
  三人分主次坐下。
  待扈从韩龙不动声色将诸杂人带离远些后,夏侯惠才开口问道,“常侍候在陛下身侧的老侍宦,燕王与元明犹记得吗?”
  不由的,燕王与秦朗对视了一眼,才轻轻颔首。
  “我这些时日寻过他了。那日在嘉福殿内”
  直接开门见山,从刘放孙资进入嘉福殿开始,一直到明帝曹叡崩殂的过程,夏侯惠无一遗漏、毫不隐瞒的讲述了一遍。

 

 

  说完了之后,夏侯惠遂别过了头,默默看去了被夜色吞噬的高平陵。
  因为终于完整了解事情全貌的燕王与秦朗二人,此刻已然控制不住情绪,皆默默的垂头啜泣着。应是在悲恸着明帝曹叡最后时刻的不瞑目,也是在感伤着自己的际遇罢。
  尤其是现今已然尘埃落定、再无更改的余地了。
  持续好一阵的沉默后。
  二人大抵控制住了情绪,燕王曹宇遂开口做谢道,“多谢大将军告知。”
  “无须如此。”
  微微摇了摇头,夏侯惠知道他的致谢也是在询问,为何将此事告知他们,遂也先朝着秦朗点了点头后,才满脸诚挚的看着燕王,拱手语气殷殷谓之,“先帝本意属燕王,奈何奸佞从中作梗.唉!事已至此,我也无可改,唯有尽力一二。燕王,翌日归宫禁后,我欲表奏陛下,请辟燕王为侍中、领中坚将军代督属我的三千宫禁,以全先帝之愿,但望燕王莫推辞。”
  闻言,燕王曹宇脸上再次有两行泪水滑落。
  或许是他完全没有想到,夏侯惠竟会不吝分权来待他罢。
  久久之后,他才摇头道,“大将军信任与器重,我铭感五内。但如方才大将军所言,事已无可改也,还请恕我弗能接受。”
  “燕王.”
  夏侯惠犹想再劝说,但话语才还没有说出来,就被燕王曹宇给打断了。
  “稚权,你先听我说。”
  他以称呼表字的方式,来让夏侯惠明白此时的他所言发自肺腑,“文皇帝有诏赦‘藩王不得辅政’。现今天子甫即位,稚权身为大将军,理应诸事皆慎、依制而行,不可落人口实而平增庙堂纷扰。”
  说到这里,他略作停顿,又复加了句,“我当日乃是受诏归府的。此中不管有何曲折,都与稚权无关、更非稚权能左右。是故,还请稚权坦然自处,莫要以为有愧于我。”
  唉.
  不由,夏侯惠发出了一声叹息。
  燕王曹宇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也不能再强求了。
  毕竟,有文帝曹丕“藩王不得辅政”这句话在,燕王曹宇即使接受了他的好意,日后也会被这句话给罢免的。
  他已然遭受过一次了。
  夏侯惠何必还要强人所难,再让他遭受一次呢?
  “稚权,先帝寝疾时我侍左右,也曾被先帝嘱咐过些事情。”
  见夏侯惠的神情,燕王曹宇知道自己已然推掉了,遂又说起了先前之事,“先帝以已故大司马临终言谓我,言诸夏侯曹子弟中,唯稚权与元明可出任都督之选;外姓将率中,度辽将军毌丘俭亦可。”
  言罢,他遂起身拱手离去,“嗯,我且去更衣,失陪。”
  这是让夏侯惠与秦朗独处私语的意思。
  想想也对。
  夏侯惠都将秦朗带过来了,且都不吝想将三千宫阙禁卫给他督领了,自然也是要对秦朗委以重任的。
  所以他也很善解人意的寻个借口避席。
  从这点中也可以看出,先前没有出任过官职的他权术欠缺,当真不适合居庙堂之高。
  因为他若在座且帮腔几句的话,秦朗或许就会接受夏侯惠接下来的延请与好意。但他先是推辞了,然后又避席了,秦朗必然就会有样学样了。
  试问,身为藩王的他有限制与顾虑,难道身为魏武假子的秦朗就没有了吗?(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