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先予之
还要为谁表请官职?
且这人与不吝转交兵权有何干系?
丁谧侧头打量着夏侯惠脸上的神情,试图看出些什么来,但片刻后还是再度执笔,“稚权说罢。”
“以太尉次子司马昭,补安平太守之缺。原由就说,是先帝曾以弘农典农校尉职授司马昭,因太尉固辞而作罢,但犹有言待岁末郡县上计后再寻他职授之。后先帝寝疾,事遂耽搁了下来。今当复授之,不使贤良遗于野。”
司马昭算哪门子的贤良哟!
明帝曹叡当时是说要在京畿各县寻个职缺,委以千石之任好不,何必表他以两千石起家?
且现今的安平太守,不是与夏侯义权相善的王基吗,怎么就说让司马昭来补缺了!
丁谧执笔不动,定定的盯着夏侯惠,眼中尽是疑问。
“是这样的,今日在东堂内,诸公共议安丰太守职缺.”
夏侯惠轻声将今日之事说了遍。
听罢了的丁谧,虽然隐隐能猜到这是针对曹爽的算计,但他脑海里犹是一团浆糊:夏侯惠从中能取得什么好处呢?平白表奏了好些人的官职、为他人增加了权势,就算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但有什么好处能比拟执掌三千宫阙禁卫之权呢?
“稚权,且先让我捋捋。”
将笔搁在案的他,转过身与夏侯惠对视,试声问道,“稚权为他人表请官职,其意图是不想让他们争夺中领军、中护军与河南尹之缺吧?”
“也算是吧。”
夏侯惠点了点头,解释道,“我意属四兄出任中护军,中领军之职留给曹肇。昨夜我与燕王、秦朗作谈过,先帝曾嘱燕王须器重曹肇。至于河南尹,就让庙堂诸公共推吧,我无有人选可称职,遂不做干预了。”
就为了一个中护军,你就舍得三千禁卫?
你本就有大将军营五部,且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驻守在京畿的各部中军都在你节制之下,谁出任中护军不都得仰你鼻息?
反观南北阙之内,才是你难以触及到的啊!
将这三千禁卫拱手相让了,也就是失去了对宫禁的掌控,就不担心万一有什么事吗?
丁谧差点没给气笑了。
但他也知道夏侯惠绝非无智之人,遂按捺下情绪问了。
不料,却让夏侯惠笑出声来,“哈哈~彦靖是关心则乱了。敢问彦靖,我愿意转交执掌禁卫之权,西平郭家就敢接手吗?即使他们敢,公卿百官就能让他们接手吗?”
呃~
也对哦!
文帝曹丕定制后宫不得干政。
燕王曹宇被罢黜的例子犹历历在目,西平郭家要是不知好歹坦然受之了,会被公卿百官们用唾沫给淹死的。
感情你只是想讨巧给他们卖个好而已啊!
丁谧不由也跟着笑出声来,但夏侯惠接下来的话语,却令他的笑声戛然而止。
“我不过顺着先帝之前的部署,将曹肇转为庐江太守,爽便汲汲以亲近之人补安丰太守职。若我复为这些人表请官职,想必他也不再忌惮什么,将会大举安插亲信了罢。”
夏侯惠是这样说的。
令丁谧心中很暖、鼻子有些酸。
以他的心计,当然能猜到曹爽将推举哪些人出任官职。
所以他略显动容的说道,“其实稚权不必如此大费周章的。我今进出大将军署无阻,无论公卿还是士庶都不敢轻之,是否仕官都不紧要的。”
“此是先前我曾许诺于彦靖的,且这也是我力所能及为母族能做的事。”
大咧咧的摆了摆手,夏侯惠轻声宽慰道,“你我犹如一体,彦靖不必感怀见外。且我如此大费周章,也并非全是为了解除彦靖的仕途之锢。”
“好。”
轻轻颔首应了声,知道话语很苍白的丁谧,转为尽幕僚的职责,“大将军僚属,稚权一个都没有辟命,当抓点紧了。若果真无人可选,可寻王祭酒或伯权问问。他们二人位不显,但久在朝中”话语还没有说完,他微微一顿,略显懊恼的以手拍着自己的额头,“一时被表奏等扰了心思,让我竟是忘了知会稚权。虞中郎日暮前就来署中了,方才正与韩云从等人用餐呢!稚权稍候,我这边去将他寻来。”
说罢,便凭案起身,但又被夏侯惠伸手按下去了。
“我去罢。彦靖先代我将两份表奏拟好。”
“也好。”
虞松此时就在署屋门外,且已然等候好一会儿了。
他是有资格自请进来的,但他知道恃宠而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更明白有些看似迂腐的规矩约束,其实是在保护卑下者。
“叔茂既然到了,何不进来?”
走出署屋的夏侯惠瞧见他,遂问了句,然后又转身叮嘱旁边值守的扈从,“日后叔茂与傅兰石过来了,须知会我一声。”
“唯。”
扈从躬身而应。
虞松则是含笑为之解释了声,“大将军,是我不让他禀报的。我方饱腹,头昏沉,想先理下思绪。”
“叔茂称呼我表字即可,莫见外。”
对此夏侯惠笑了笑,没有拆穿他的心思,径直带入署屋内就坐。也无需客套,坐下之后遂直接发问,“叔茂此番过来,应是有决定了吧?”
在送葬高平陵之前,他就让人去中护军官署知会过虞松,声称想转其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回大将嗯,稚权,我想好了。”
刚想拱手作答的虞松,赧然一笑,又放下手点了点头,“若是稚权以掾属授之,我尚且能厚颜受之,但从事中郎还是算了吧。再者,现今你我犹能以表字称之,稚权还需要留我在大将军署当值吗?”
闻言,夏侯惠微微扬眉,旋即又失声笑道,“叔茂该不会是,已然见过兰石了吧?”
“呵呵,然也。”
虞松颔首而笑,“万事瞒不过稚权。此些时日庶务不多,我遂与兰石见了一面。”
现今职为尚书郎的傅嘏,夏侯惠早就寻空作谈过了。
也直接告知,不会将之辟为大将军僚属,而是想找个合适的时机将他转为吏部郎(选曹郎)。
缘由有二。
一者,傅嘏作为他最早的心腹之一,不管是否在大将军署内任职,都会被朝野视作夏侯惠的喉舌与势力伸张。既然如此,还不如直接将他安排在夏侯惠日后想掌控的紧要位置上。
吏部郎往上就是吏部尚书。
主官员铨选与考课,相当于掌控着庙堂的人事。
现今夏侯惠羽翼未丰,所以也没有调动卢毓的打算,但五六年之后就可以了啊~
另一,则是傅嘏已然在公府历练过了。
最早以司空掾属步入仕途的他,还曾随征辽东过,已然积累了履历,不能直接身居显职也只是年岁太轻而已。所以夏侯惠也不需要将他留在大将军署镀金了。
虞松的回绝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所谓的培养嘛~
我陪出忠心了,你养出感情了,就能放出去将爪牙或喉舌了。
已然夏侯惠心腹的他,不需要历经培养这个环节了,遂想将名额空出来,留给其他夏侯惠想拉拢的人。
再者,他同样还年轻,也真的不适合担任大将军从事中郎。
诸大将军僚佐职,以主政的长史、主兵的司马,职参谋议的两位从事中郎最为紧要,至少也得出任过两千石之人才堪担任。
当然了,若夏侯惠执意征辟,也没有人会拦着虞松受职。
就是虞松此后难免将会被人诟病、被讥讽是以邀宠谄媚得职,而非凭借自身的才学。
“既然如此,我也不强求了。”
略略沉吟后的夏侯惠,轻声谓之,“叔茂且在旧职罢。待时机合适,我再转你为中书郎。”
“好。”
二日后,太极殿东堂。
以车骑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主持,集司徒、司空、九卿、中书令与尚书令以及各部尚书的朝议正在进行着。
就是待诸杂庶务处理完毕后,他们遂面面相觑陷入了沉默。
因为以领长史孙礼去拜见天子曹芳为由缺席的大将军夏侯惠,还特地交代了句,河南尹职缺近月了,让他们尽快推举人选。
这原本不是什么难题。
只需秉持公心,从朝臣中择优者任之就是。
但难就难在,他们难以秉持公心了啊~
昨日,夏侯惠表奏了司马昭、曹爽的三个弟弟以及郭芝、郭立官职。除了郭太后出面,将郭芝、郭立执掌禁卫之权固辞掉之外,天子曹芳几乎都照表准复了。
所以,众人心中也不由泛起了嘀咕:夏侯惠此举,是不是在暗示他们,大将军兼领河南尹是不乏前例的?
其中以曹爽与司马懿感触最深。
因为庙堂之上不是针锋相对,而是相互妥协、投桃报李的利益交换。
夏侯惠既然都为他们家中子弟表请官职了,那么,他们是不是也应该推举夏侯惠的亲属出任河南尹呢?
“诸公,日过正午矣。”
见曹爽久久不做声的司马懿,遂取了个折中的办法,“我等各举二人录于书,由卢尚书汇总后,再呈去给大将军定夺罢。”
不宣于口,而录于书。
这个提议一出,东堂内当即迎来了众口称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