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毕懋康
朱由校仔细掂量了一下软纸包弹。
不算重,也不很占地方,一个鲁密铳射手带三十发没问题。
下一步该是自生火铳和弹头的改进了,不过这两项都需要工场手工业和资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手工业质量需要过关,燧石的质量也很重要,两者都有才能稳定产出质量较高的燧石以保证打火的成功率。
例如后世满清没搞大规模燧发枪,除了满清统治者只让皇室掌握,不让汉军掌握的主要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满清一直无法保证燧石的产量和质量。就像明朝士卒因为枪管质量差不敢多装火药,清朝的武将知道有自生火铳这种武器,但是觉得不可靠,打火总是打不着。
另外此事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那就是当时的大英从全球贸易链入手,减少对大清的重要战略物资供应,其中包括优质燧石,就是不给卖到大清这边。
所以光靠科技还不够,不主动抢占世界市场,主导世界的产业与贸易格局,即使如华夏的体量还是会有一些物资上的短板。
技术方面让王徴、徐光启他们继续,后面公共学堂吸引和培养一批人才,先能带起一波发展高潮。
反而是世界市场与产业方面该加速了。
朱由校对王徴:“爱卿搞出来这个发明能挽救很多将士的生命,而且是在准备科举的同时发明的,着实不容易。王卿有没有想要的职位或奖赏?”
这次可以给他重要职务。
虽然没能成为一甲,可二甲靠前位置也足够光宗耀祖,王徵这次科举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不错。
不仅如此,他跟着从辽东大战再到一起回来,一路上也没忘记学习、思考和改进、发明,进士和战功一起给,足以让他当工部郎中,或者顺天府府丞。
温体仁在旁作了补充,替天子说了做这些话,表示工部郎中、顺天府府丞都能加速整个京畿地区各个工坊的技术发展,正是他发挥才能得地方。
王徴却微微迟疑,想了一会才回道:“臣如果直接担当这么重要的职务,恐怕在整个天启二年进士中非常突兀。”
“不用担心,你是有战功的,这次前线大战那么多人亲眼见证。”
虽然天启皇帝这么劝说,王徴却依然坚持道:“臣认为有更适合的人,听说陛下在任用之前已有功名,却未必重用的官员,臣认为陕西巡按毕懋康比臣更擅于火器。”
两人年纪相当,在陕西有过讨论火器的交集,王徴更推荐毕懋康从事火器方面的研究。
朱由校心中也很认可,差点忘记这位毕懋康,主要是他在政治上比较低调,其实论火器方面的技术他也算是此时一位集大成者。
历史上他就搞出自生火铳,清晰总结出燧石打火的作用机理。
他撰写的《军器图说》明确记载:将鸟铳用火绳点火的装置改进为用燧石作发火装置,从而克服了火绳点火怕风雨的弱点。燧发枪在发火装置上安置燧石发射时,由射手扣动扳机,安置于扳机上的龙头下击同燧石摩擦生火,火星落入装药室中,使火药燃烧,产生气体推力,将弹丸射出。
看来软纸包弹之后的燧发枪,就让毕懋康来做好他的本职即可。
“好,既然之前是陕西巡按,目前任内做的比较不错,当然可以升职到京城专门监督火器工坊的发展。”
朱由校接受了王徴的建议,给他升职的事也不会漏掉。
等着吏部把新科进士的职位报过来,自己亲自核实一甲、二甲进士们的职位,让他们都到合适的位置上即可。
用人不拘一格,但是加以引导,这是自己的用人之道。
......
“这样的用人之道......能行吗?”
“当然不行。”
杨涟、黄尊素异口同声。
叶向高也只得摇了摇头,如果真如黄尊素分析,那天启皇帝未来会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
“他的用人之道就是用对他有利的人......这样会失了原则,与官员争利、与百姓争利、与天下争利,最后成为众矢之的。”
“就是这样,这是陛下的用人之道。”黄尊素点头表示在他看来,天启就是这样的人。
杨涟心想幸亏东林党人黄尊素已经到了京城,虽然他暂时还没恢复官职,但已经把朝堂信息收集得七七八八。
被誉为东林党两大军师之一,名声还在汪文言之上的他,其实要比多数东林党人更加稳重,轻易不说一些给人把柄的话、更很少采取过激行动。
黄尊素想着光看出天启的用人想法只是第一步,对他的行为做出预测才是更重要的第二步。
“一甲的文震孟、傅冠、卢象升出身南直隶苏州、江西南昌进贤、南直隶宜兴,以及金榜题名者不少来自苏州等江南士子,你们猜猜陛下提拔苏州出身者,是想有做些什么?”
杨涟想过这个问题:“釜底抽薪,以苏州为核心把江南士子拉拢到他那边。”
叶向高则想到了海上与外国传教士:“也许是要搞更多的钱,搞产业卖到南洋、西洋,苏州的纺织业他已经谈过几次了。”
“这些都是他要做的,他需要苏州士子和商人们的支持,给他们利益然后获取更多的利益......”黄尊素说到这里眼神忽然严肃,然后一字一句说道:“陛下走向歧途,大臣需要站出来。”
杨涟眼中毫无犹豫,叶向高则认为此事要稳妥为上。
“没错,要稳妥。”黄尊素是内在非常坚决,但处事非常冷静的类型,这一点胜过汪文言更厉害的地方。
“所以,首辅方从哲不能纠正陛下的失误,只能当应声虫,就该被换掉。而换掉的新上来者,未必是我们的人,但一定要敢说话、敢阻止陛下的大臣。另外除了大臣,其他能劝谏陛下的人也很重要。”
杨涟眼中一亮,之前苦肉计、诈降计都没发挥作用,这回要赶紧启动新的计策。
陛下差不多该大婚了。
一位贤明的皇后,一定能遏制他的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