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绝对高手
嗟夫,天生圣人,为民主也。
中国帝王所自立,岂夷狄所得而干之耶?
人为万物之灵,岂鸟兽所得而扰之耶?是以有虞之世,蛮夷猾夏,即任于皋陶,惠予鸟兽,复任于伯益,有由然也。周公承圣道之传,当世道之责,此其所以不容己于斯欤。
唉,上天生下圣人,就是让他做万民的主宰。中原的帝王是由我们自己拥立的,难道是夷狄所能干涉的吗?人是万物之灵,难道是鸟兽所能骚扰的吗?所以在有虞氏(舜)的时代,蛮夷扰乱华夏,就将此事交给皋陶去处理;希望施恩于鸟兽(使其不害人),又将此事交给伯益去办,这是有缘由的啊。周公继承了圣人的道统,承担着匡扶世道的责任,这也许就是他在这个问题上不容推卸、必须行动的原因吧。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
除了丙丁班,和外围一些看热闹的吏员之流,并没有觉得这篇文章厉害在哪。
在场只要是精研过文章之道的人,全都沉默了。
陈观早年确在儒林很出名。
但这些年随着官越做越大,已经很久没有文章诗词传世了。
此文一出,恐怕要被天下士子传抄很久。
王大绶摩挲着下巴,小声对一旁的韩辑道:“这位陈大人,显然是有备而来啊,别的不比,专与陈凡比文章,显然是要在陈凡最擅长的地方压过他一头,这两家又是什么时候结了怨?文和,你可知道?”
韩辑看了看陈观,小声道:“恐怕是陈凡刚刚收的那弟子,探花祝咏的缘故,上次我曾与你提起过。”
王大绶闻言,恍然大悟,随即缄默,脸上挂着笑,却再也不开口了。
“洪老先生,你觉得我这篇文章还能入您的眼吗?”陈观淡淡微笑,目光却炯炯看向洪升。
洪升当然也看出对方此行恐怕来者不善,但他这人,向来不说假话,沉思片刻后,正色道:“陈侍郎这篇文章,骨力雄俊,涵盖一时,此乃程文元墨之极盛也。”
“别的文章,多从【百姓宁】这个角度出发,偏陈侍郎却重讲【兼驱】,是其用意异处,俱先于反面透醒,是其作法同处。”
洪升点评里的第一句,很好理解,便不过多赘述。
但第二段却很有意思。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这篇文章,普通人都是从【百姓宁】这个美好的角度出发,但陈观却将文章重点放在【兼驱】上面,这意味着陈观更着力于阐述实现太平的前提和代价,突出了圣人除害安民的艰难功业,使文章的思考更具深度和力度。
这种与众不同的切入角度,就是“其用意异处”。
“俱先于反面透醒”这句点评则是更高的评价。
意思就是陈观你跟常人立意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写作技巧上却遵循了高手共通的法则。
反面透醒是一种写作技巧,指的是不直接说你想要表达的,而是先强调其对立面的严重性,从而让你想要表达的观点更加凸显。
比如这篇文章里,陈观通过大力渲染“夷狄”、“猛兽”这些反面祸患的猖獗与危害,让“百姓宁”这一正面结果的来之不易与珍贵更加鲜明地“透”出来,仿佛被唤醒(“醒”)一样,深深烙在读者心中。
洪升认为,尽管陈侍郎的重点是“兼驱”,但他和别的文章高手一样,都娴熟地运用了这种“从反面烘托正面”的高级技巧。
听到洪升这老辣的点评,刚刚还有些懵懂的乙班学童们,此刻全都了然。
“这大官笔力雄健、气象宏大,立意别出,技巧娴熟,比之陈夫子,水平不遑多让。”贺邦泰神情渐渐紧张起来。
一旁的薛甲秀道:“别长别人士气,灭自家威风,我觉得陈夫子才是天下文章第一人。”
他这话说得十分激动,声音不自觉大了两分。
陈观的目光果然扫了过来,微微一笑:“你这学童,倒是对你老师颇有信心。”
一旁的薛梦桐见状,赶紧站起:“犬子不知高山仰止,言语冒犯,还请陈大人见谅。”
陈观看了看薛梦桐,嗤笑一声:“哦,是你的孩子!”
说罢,便闭上了眼睛淡淡道:“状元公,刚刚听你又是什么表格,又是什么欠债量,说得神之又神,玄之又玄,老夫倒想看看你这奇技淫巧之下写出来的文章到底如何。”
烦透了,这老家伙,不请自来也就罢了,还对自家老师的教学指手画脚,屋内众成年人三缄其口,但屋子外的孩子们,以及海陵的吏员、老百姓们不干了。
陈凡是谁?
对于贫寒人家的子弟,不收任何费用,悉心教导成才。
对于富商、官宦子弟,不管其再怎么顽劣,也绝不以纨绔待之。
平日里上街买点东西,都是客客气气,并没有因为身份而倨傲。
这样知礼受礼的乡贤,不欺压百姓的好人,凭什么让你一个恶客打上门来。
在陈观说完这番话后,门外顿时骚动起来。
陈观听到动静,却根本不以为意。
陈凡如何?
状元又如何?
状元只不过是你殿试的成绩,到了官场,又是另一番天地。
读书读得好是你的本事,做官又是另一套本事。
不好意思,我陈观读书读得好,做官也平步青云。
若不是你陈凡是状元,你以为老夫会受人之托,专程来你这海陵小县?
陈凡虽然年纪轻轻,但面对的挑衅太多了,生死也经历过,陈观这种话术,于他的心境而言,根本一点用处也没有。
只见他笑了笑,将手里的文章递给洪升。
却没想到被海鲤一把抢过,海公嫉恶如仇,对陈凡更是当成亲近的晚辈,当成至亲好友一般,如何能受得了这恶客的气。
他抢来文章,就是想要先睹为快,若是偶有瑕疵,自己还能在诵读时遮掩一二。
谁知他刚看了片刻,便抬头惊愕的看向陈凡。
似在确定眼前之人还是赴京赶考前的陈凡吗?
再埋下头读,盏茶后,海鲤放声大笑,将手里的文章递给洪升:“山长,你来点评,你来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