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3章 陈凡之文
洪升将海鲤脸上变幻不定的表情尽收眼底,知道海鲤定是看了陈凡的文章后方才转忧为喜,心里不由对陈凡这篇文章更好奇了。
陈凡的文章水平自不必说,在书院内部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什么样的文章竟能叫海鲤如此喜上眉梢……
洪升展开一看,嗬,脸上顿也露出六月天里喝冰水的畅快感来。
众人见了他二人的神色,心里也不由抓心挠肝般难受。
好在洪升不是卖关子的人,随即摇头诵道:
论古之圣人,除天下之大害,成天下之大功。
堂下的薛甲秀闻言一怔,不是,夫子竟用了我的破题。
显然,刚刚陈凡在评讲破题时,陈观、韩辑等人已经在外面听到了。
当洪升刚刚念出这破题时,陈观“嗤笑”一声:“做老师的倒是好借鉴,学生的破题拿来就用,方便。”
王大绶、韩辑等人面露古怪之色,天下文章一大抄这不假,但还是做师傅的还是需讲究点脸面的,一般不会抄自己学生的文章。
这群人里,倒是薛梦桐很高兴,儿子的破题能被状元公引用,那也是面上有光的。
陈凡不以为意,也不准备反驳陈观的话,而是站在讲案之后,静静地看着洪升。
洪升继续道:
夫天生胜任,所以为世道计也。
周公拨乱世而反之正,其亦不得意而有为者与?
孟子答……
陈凡的文章大概什么意思呢?
陈凡说,提到古代的圣人,都是铲除天下大祸害、建立天下大功勋的人。
上天降生圣人,是为了给世间谋划出路啊。周公治理乱世使它回归正道,大概也是不得已才有所作为的吧?
孟子回答公都子的提问时谈到这点,意思是:天下大乱之后,必定会诞生具有圣人才能的人。
商纣王统治时期,百姓困苦到了极点,于是有周公出现。
周武王已经在朝堂上开创基业,周公就在道华夏就会陷入披散头发、衣襟向左开的蛮夷境地了。
周公于是奋起兼并他们,像奄国、飞廉这些势力,都在兼并之列。
兼并夷狄,是兼并那些危害百姓的势力;猛兽逼迫人类,如果不加以驱逐,我知道就会出现弱肉强食的局面了。周公于是奋起驱逐它们,像虎豹、犀象这些猛兽,都在驱逐之列。驱逐猛兽,是驱逐那些伤害百姓的动物。
是以夷狄之患既除,则四海永清,无复乱我华夏者矣;猛兽之害既息,则天下大治,无复交于中国者矣。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上恬下熙,鸟兽之类咸若,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力。
吁!周公以人事而回气化,拨乱世而兴太平,其功之大何如哉?
虽然,此亦周公之不得已耳。岂特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孟子辟杨墨,为不得已哉。
盖禹与周公,不得已而有为,除天下之害者也。
孔子卒,孟子不得已而有言,除后世之害者也。
然皆足以致治,其功之在天下后世,孰得而轻重之哉?
韩子曰:“孟子功不在禹下。”
愚亦曰:“孟子之功不在周公下。”
整篇读完,学童们,包括一些对文章之道精研不甚深的人,眼中皆是茫然。
若将陈观的文章当成天纵之才的智慧结晶,那陈凡这篇文章看起来就普通得多。
甚至在俞敬等人看来,陈凡的这篇文章放之乡试,确实是必中的水平,但若是从状元笔下写出,那就有点普普通通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他的认知水平。
就如同另一个时空中很多人看名著,觉得通篇看下来很普通嘛,自己动笔写出来的东西未必比曹雪芹、施耐庵这些人差。
就好比王熙凤这个《红楼梦》的角色,其人对家木得谄媚【这通身的气派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对刘姥姥的戏谑【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对尤二姐的阴狠【借剑杀人】。
这种立体人格的描写,笔力一般之人根本没法驾驭。
再比如黛玉葬花,质本洁来还洁去与香菱学诗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这种看似无关,但却草蛇灰线的人物关联网络,是需要作者在动笔前花大心思设计的。
当然不是拍拍脑袋,一目十行之人就能理解其中三昧。
别人看不懂,却不代表陈观、王大绶、韩辑等进士官看不懂。
当【是以夷狄之患既除,则四海永清,无复乱我华夏者矣;猛兽之害既息,则天下大治,无复交于中国者矣。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上恬下熙,鸟兽之类咸若,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力。】这一段被洪升念出时,陈观脸色顿变,看着陈凡的目光中,多了一丝讶异,多了一丝忌惮。
洪升读完后,轻轻叹了口气,看着陈凡道:“没想到状元公此去京师,文章又高妙了不止一筹,已经到了大音若希的层次了,老朽读书作文一辈子,几个月前,老夫还觉得自己的文章能与状元公比上一比,几个月后……”
他摇了摇头:“恐怕这一辈子也难以企及了。”
说完这话,洪升的脸上多了一丝落寞。
看见老山长这表情,懵懂的学童们更懵了。
薛甲秀小心翼翼请教道:“山长,夫子,夫子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还请山长指教。”
“是啊,还请山长指教!”
众学童齐齐站立,拱手躬身请教。
洪升一辈子教书育人,自然要将陈凡这篇好文章细细掰开揉碎了讲给他们听。
他缓缓点头道:“你们夫子这篇文章,在老夫看来有五个妙处。”
“其一,文有大法,岂容率意!古人尝言:【文必有法式,然后中谐音度】,此篇之妙,正在其【开阖照应,如车之有轴】。观其论周公功业,先以【拨乱世反诸正】为总纲(起),继分【兼夷狄、驱猛兽】二目(承),再以禹、孔、孟为对照(转),终以【孟子功不在周公下】为断(合),恰合《古文关键》所标【起承转合】之法。”
听到这话,就连不少进士官都连连点头。
他们虽然能感觉到陈凡文章的高妙,但能像洪升这般说得如此条理清晰,则又是另一重水平了。
如皋的何县令,之前想当陈凡老丈人的那位恍然摇头道:“论夷狄则侧重【文化之防】,论猛兽则突出【民生之患】,二类论据同源而异流,正是【规矩具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此非率尔操觚者可及。”
这一句点评,进一步精准解释了洪升的点评,这让王大绶等人对何县令也不由刮目相看,纷纷朝他投去赞赏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