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宋大花赶到巴里

从知道宋大河病危后,宋应知便给宋大花传了消息,算上时间,至少还有两个月时间才能赶到。

“花儿来了,也能替咱们多开导开导娘,咱们俩大老爷们,哪有女儿家那样贴心。”

想到宋大花要来,宋应明心里好受了几分,这些年妹妹也不容易,如今一个人了,他得多帮衬帮衬才是。

这般想着,等宋应知喝完药准备睡下,宋应明立刻端着碗出门,回自己屋里给儿子写信。

如今自己要在家里守孝,派人去廉州的事只能安排儿子儿媳去做。

宋应知病快好的那天,苏澜之托人送来消息,两国谈判最终条约已签订。

此次内容定为《廉州条约》,其内容主要为:

英吉利赔偿北夏朝白银一千万两;

在伦敦割二十五平方公里地给北夏做租界;

每三年可派遣二百名学生前往伦敦学习;

北夏商人在其国领土行商期间不必上税等。

看完条约全部内容,宋应知还算满意,虽然每三年才能有二百名学生前去留学,但这也只是暂时的。

未来的日子还长,除了英国,欧洲其他国家工业技术也称得上顶尖。

这些人一旦尝到了殖民的甜头,不会轻易放弃北夏这块肥美的肉。

世界格局终将会改变,眼下的平静只能暂时麻痹贪图享乐的权贵。

宋应知没有能力也不会去叫醒这些人,能做的他已经做了,至于未来北夏的结局如何,一切全凭天意。

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是守孝。

寻常百姓家的守孝期一般为三年,官员守孝期实则为二十七个月,也就是两年三个月。

守孝期间禁鲜艳衣服、禁肉酒、禁活动以及房事等。

他们一家不能经常串门、参加婚事等。

总之,一切从简。

由于宋家处在老城最热闹处,每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为了能安静守孝,一家人特意搬去草原上的庄子上去住。

每隔一段时间,一家人就会去宋大河烧纸祭奠,因为不能剃发剃须,短短三个月时间,兄弟俩已是满脸胡茬。

庄子上的生活宁静而单调,知道他们一家都在守孝,下人们平日里也不来打扰。

宋大河出丧后的第三个月,宋大花终于姗姗来迟。

一路风尘仆仆,宋大花难掩面上憔悴,看到一向最疼她的二哥时,她眼眶泛红,鼻子一酸,多年的委屈好像终于找到发泄口一般,倾泻而出。

“二哥,你怎么都不来看看我呀……”

千言万语,终是变成了委屈,宋大花年少时与二哥关系最为要好,多年未见,怎能不心生埋怨。

“二哥错了,花儿别生气,如今你也自由了,索性回来跟我和娘一起住,咱们一家人热热闹闹的。”

此话一出,宋大花泪如雨下的泪水好似被关了闸一般,瞬间停止。

“那不行,二哥,我那一海的珍珠还等着我回去呢,我这次回来,也就是给爹上柱香。”

现在谁也比不上她养在海里的宝贝!

宋大花抹去脸上的泪痕,把刚才的情绪压回心底,左右不停地巡视庄子,找寻张氏的身影。

“娘和嫂子呢?怎么没见他们?”

“都在屋子里呢。”

宋应明脸色温和道。

“走,咱们去娘屋里。”说罢,三人簇拥着往张氏住的地方走去,此情此景,好似又回到从前一般。

巴里昼夜温差大,张氏如今受不得凉,一到夜里就只在屋里待着。

钱氏怕婆婆一个人无聊,往日都是伴在张氏左右,如今宋大花来了,她终于能歇上一歇。

得知女儿到了,张氏一直伸着脖子往外头看,若不是有钱氏看着,她早就忍不住出门去接应女儿。

好不容易看到三人的身影,张氏猛然直起身,惊喜第对着钱氏喊道:

“他们回来了!”

说罢,直接朝门口快步走去。

“娘!”

宋大花一进屋,就扑到自己母亲怀中,眼泪又止不住地开始从眼眶内冒出。

“娘,女儿不孝,现在才回来看您……”

自从沈离君被调去其他州府后,她再没回家看过张氏。

一别十几年,如今母女俩总算再次相见。

“我的花儿,你可算回来了!让娘好好看看……怎么瘦成这样了?”

张氏紧紧地搂着女儿,将其从头往下仔细打量,见女儿身子单薄,心中甚是心疼。

母女俩抱在一起哭诉了好一会儿,才又坐回炭火炉旁。

“妹妹一路长途跋涉,受苦了,先把泪擦一擦。”

趁着母女俩没说话,钱氏笑着给宋大花递上手帕。

几人都坐下冷静后,宋大花这才开始问宋大河的事,得知父亲葬在何处时,当即就表示要去祭奠。

“廉州里巴里太远了,我这紧赶慢赶也赶不回来,明儿二哥和石头陪我去给爹上上香,也算尽了女儿的责任。”

“这自然是要的,等明儿,让河生和石头陪你去。”

张氏微微点头,开始问起宋大花这些年的生活。

“我的外孙呢?这次怎么没和你一起回来?”

张氏如此一问,宋大花下意识看了宋应知一眼,见对方微微摇头,她立刻明白张氏并不知道自己的事。

“娘,礼安现在已经是举人了,再有两年,就去京城参加会试,现在没跟我和相公住在一起,回苏州祖宅去了。”

“是举人了?!”

张氏眼中满是惊喜!连连夸赞道:“哎呀!这孩子咋这么厉害,跟他小舅舅一样有出息!咱们家又要多一个官老爷咯!”

“娘,礼安天赋可比我好多了。”

宋应知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自己的文采几斤几两还是知道的。

“礼安如今已是四元,若是会试和殿试都能拔得头筹,那便是六元及第,前途不可限量。”

“这么厉害?!”听到宋应知这样说,宋应明也忍不住惊讶起来。

“沈家本就是书香门第,家中曾出过大儒,礼安作为嫡长子,自是不差。”

这话是钱氏说的,钱家曾是鹤州第一商贾,沈离君的父亲又在鹤州任职过。

对于沈家的情况,她是知道的。

但她却不知,自己说出来的话犹如长针一般深深扎进宋大花的肉里,疼痛难忍。

是啊,她儿子这么优秀,却因自己母族没有底蕴而受到轻视……

原本该属于儿子的爵位也被豪门贵妾夺走。

“嫂嫂,礼安是个聪明的孩子,即便没有这些身份,他也会靠着自己的能力走入仕途,这孩子以后会比他小舅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