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5章 又是“因果”

李长风目光再次投向场中许舟,带着更深沉的审视意味。~天^禧·小\说`惘* _首!发¢?

他深知,佛子无咎与人辩经,向来以发问诡谲、直指人心著称。若由无咎掌握主动发起诘问,他早已准备好无数机锋将人逼入死角。

其手中那一百零八颗星月菩提,捻动一颗便似有九百念头生灭,防不胜防。

然而此刻,许舟竟以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无尽锋机的提问,反客为主,轻而易举地将无咎拉入了自己设定的辩境之中,牢牢握住了主导之权!

场中,无咎法师拨动念珠的手指忽然在某一颗上停下,他坦然抬头,直面许舟最初那个关于“屠城恶人能否成佛”的问题,声音平和:

“回答施主此问。《观音玄义》有云:阐提断修善,不断性善;如来断修恶,不断性恶。”

他目光澄澈,“施主,恶人只是行了恶事,并非其本性之中毫无一丝善念佛性;佛陀修身断除恶行,亦非其本性之中便全无恶之可能。善恶之行,与众生本具之佛性,并非一事。”

许舟似乎早已料到对方会引经据典,几乎不假思索地极快追问:“佛门常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禧-晓^说+徃~ .唔?错?内¢容-若极恶之人亦可成佛,那这因果报应,又在何处?岂非成了空谈?”

无咎泰然自若,答道:“成佛,乃是自身迷悟转变,豁然开朗,见得本心。并非这十方世界对善行的奖赏,亦非对恶行的豁免。佛是觉者,并非掌管赏罚的神祇。施主,成佛本身,并非因果链条上的‘善报’。”

记录中的林慕白忍不住低声喝彩:“妙啊!此答巧妙地分割了‘修行果报’与‘究竟成佛’!”

还没等周遭众人完全体会此答的精妙之处,许舟却忽然像是觉得有些无聊般,打了个哈欠,带着几分调侃语气问道:“佛子,照你这么说,我身上本来就有佛性,那还修个什么劲?躺着等它自己发芽不成?”

无咎面色不变,指尖再次拨动一颗念珠,耐心解答:“佛性虽本具,却如金在矿中,被尘沙烦恼重重遮蔽。我等修行,便是淘沙炼金的过程,除去覆障,方见本来光明。”

许舟听到这里,忽然抬手朝江听潮招了招,示意他把旁边的糕点拿过来。

江听潮愣了一下,在无数目光注视下硬着头皮端了几盘糕点过去。¢2?芭.看!书-王\ \蕞,鑫?漳′結.埂-欣^快/?许舟信手拈起一块“状元及第糕”,塞入口中咀嚼了几下,仿佛漫不经心地问道:

“哦?淘沙炼金?佛门不是常讲‘万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吗?”他咽下糕点,拍了拍手,目光骤然锐利起来,直视无咎:

“请问法师——你口中这被遮蔽的‘金’,究竟是实有之物,还是亦属‘虚妄’之相?若它是实有,岂不违背‘诸法空相’?若它亦是虚妄,那你我修行,所求为何?不过一场空花水月?”

无咎法师指尖再次捻动一颗念珠,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声音却依旧沉稳:“施主此问,已入顽空。矿中金之喻,旨在阐明佛性乃觉悟之因、成佛之可能性,非是实体,其性本空,与般若空性并无二致。”

许舟闻言,忽然笑着坐直了身子,目光如电,穿透雨幕:“好一个‘其性本空’!既然如此,万法皆空,众生无我,因果缘起亦如幻化——”

他声音陡然提高,“那佛为何还要多此一举,辛辛苦苦普度众生?岂不是如同竭力去医治一个梦中之人,徒劳无功?”

众人精神猛地一振!又是“因果”!

霁岚山庄初辩,“因果”二字几乎成了无咎难以逾越的关隘,如今许舟再次将话题拉扯回这根基之处,无咎不得不凝聚全部心神应对。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气氛凝重。柳云溪看得一头雾水,小声问柳清安:“他们这又绕回到开头了?佛子怎么又不说话了?”

柳清安却紧蹙眉头,全神贯注:“噤声!此番不同,此次是直指佛法存在的意义!”

所有人屏息凝神,知道辩经已到了最关键的隘口,连马上的秦王也不自觉地收起了慵懒之态,微微坐直了身体。

无咎法师闭目沉思,指尖急速拨动了十余颗念珠,仿佛在浩瀚经藏中搜寻那最圆满的答案。良久,他才缓缓睁开眼,开口作答,声音带着一种深沉的悲悯:“施主问佛为何仍要普度众生。《华严经》有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此乃菩萨发心。纵知万法性空,亦因慈悲故,不舍众生,于空性中起妙用,行利益事。非是徒劳,而是大愿。”?

许舟听罢,却是哈哈一笑,笑声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好一个‘大愿’!既然万法空空,众生无我,因果缘起如幻——”

他目光锐利如刀,直刺核心,“那请问法师,这‘大愿’发自何处?又是谁在发这‘普度众生’的大愿?谁在行这‘利益众生’的妙用?若‘无我’,谁在慈悲?”

此问一出,宛若惊雷!较之先前“破因果”更为彻底,直接质疑了“发心主体”的存在!

无咎法师骤然睁大眼睛,持念珠的手微微一顿。

众人亦是神情剧震!佛子无咎先前便是败在与此相关的“因果传递”难题下,而这一问,更进一步,直指修行与慈悲行为本身的“存在基础”,根本无法以寻常逻辑作答!

林慕白忍不住轻叹一声,笔下略滞:“莫非……他真要凭此一问,压佛门三百年?”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无咎将再次无言以对之时,他却缓缓拈动佛珠,脸上重新浮现那种深不可测的微笑,回答道:

“许施主,”他声音平和下来,“凡夫执著于‘我’,故有贪、嗔、痴,皆因认为有‘我’在受、在想、在得、在失。佛门教人行善积德,布施持戒,首要并非为了换取来世福报,而是为了在实践中逐渐勘破‘我执’——将执著予‘我’的财物施出去,将维护‘我’的面子放下,将贪恋‘我’的享乐戒除。”